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我国互联网用户信息大规模泄露 受害网民超1亿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6日17:07  法律与生活

  近期,CSDN(中国软件开发联盟)、天涯社区等网站发生用户信息泄露事件。针对此事,工信部发布通告,强烈谴责窃取和泄露用户信息的行为,同时要求各互联网站要及时发现和修复安全漏洞。

  “泄密门”将网企漠视用户信息安全的短板彻底暴露出来,CSDN像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大量知名网站相继“沦陷”,拉开了我国互联网史上最大规模的用户信息泄露序幕,受害网民超过1亿,很多网友表示“改密码改到手软”。原以为自己在网上包得很密实,孰料在黑客眼中却是在“裸奔”。今天是网站信息,明天是银行信息,如何了得?

  也许是不那么“显而易见”的缘故,人们往往十分在意交通安全、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对信息安全的敏感度却要低得多。而事实是,信息安全同样十分重要。君不见,不仅有傻乎乎的局长拿微博当QQ,公开约情人去酒店开房;更有那么多名人乐于当自己的“狗仔队”,走到哪里都将自己的行踪现场直播;还有人将日记写在网上,事无巨细,无所不包。至于密码,就更是怎么方便怎么设,123456、111111、888888……易如反掌的破译,令心怀不轨的人想不动心都难。

  针对多家网站发生的密码泄露事件,有专家提醒网民,尽量修改自己在网络上使用的密码,在上网的时候尽量不要提交敏感信息,以保证自己的信息安全。

  用户信息频频泄露,对一个网民数量超过4亿、电子商务规模今年有望超过6万亿元、网络实名制渐行渐近的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公众饱受垃圾短信、违法违规信息骚扰只是最低等级的危害,利用他人信息进行金融诈骗、洗黑钱以及盗取他人资金,则直接构成金融犯罪、扰乱金融秩序;而公众心理恐慌的生成,对电子商务、网络实名制、互联网的发展的损害更加深远。对此,管理层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思忖互联网安全的应对之策,防止用户信息泄露出现“破窗效应”,而不能止于“强烈谴责”与督促网站修补漏洞。

  必须看到,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并非互联网的专利,回返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亦从未跳脱信息泄露的阴霾。互联网与现实生活,已然不可分割。2008年,深圳市曾有4万名孕产妇信息被公开兜售,一度引来满城议论。几乎没有消停过的还有,包括银行、医院、政府办事机构在内的诸多方面,都俨然成为公民个人信息无端被泄露的一个个丝毫不受控制的出口。

  安全问题渗透于国民生活的几乎每一个层面,吃到嘴里的不求有益但奢无毒,行在路上只得寄望于上天庇佑,包括那些寄存于虚拟世界的个人信息,现在看来亦是岌岌可危。此番“泄密门”的漩涡不断扩大,只是再一次让人们打量和考问,互联网信息安全的严峻性——每一次填写个人信息,真的都是安全、必要和合理的吗?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任何信息安全技术都不可能永保无虞。与技术升级相比更关键的,是在法律上形成对网络犯罪的强力震慑。从目前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立法来看,开放性不高、兼容性不够、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不得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等大而化之的内容较多,一些法规之间还存在交叉和冲突,与网络应用迅猛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

  我们只有把普及安全知识、树立安全观念、强化安全责任、提升安全技术、完善安全立法等措施结合起来,才能扎紧网络空间的篱笆,化解网络时代的“密码危机”,为下一步更大规模的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网络实名制等奠定安全基础,让每个手握“网络存折”的人睡得安生。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121月下半月期)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 法律与生活

更多关于 互联网 用户信息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