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文化创新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打开更多思路与途径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6日11:04  CRI透视中国

  一年一度的中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部署2012年政协工作时强调制定文化“走出去”战略规划;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文化体制改革、中国文化“走出去”积极建言献策。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决策层正在将焦点瞄准文化体制改革,这为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以及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生产,可以说在产品类型和数量上不断走向繁荣。但是,在当代国际文化范围内,中国文化却没有一流的影响力,处在“高产量而非高效应”的境地。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文化创新这一原动力,为此需要从制度上鼓励文化创新与解放文化生产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肖鹰教授认为,制度的改革将中国的文化产业置于开放的市场环境中,有利于催生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音响一 肖鹰)

  “我们传统的文化生产体制实际上是一个大一统的、计划经济式的生产方式。文化体制改革之后,实际上就是把文化生产大范围放到开放的市场上去。只有在一个自由竞争的社会市场上,真正的创新才有可能展开,这个创新才有深度,有力度,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

  全国政协委员、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在今年的提案中,表示希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使它们得到和国有文化企业同等的政策支持,理由之一就是民营文化企业敢闯敢试,创新性更强。可见,在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文化创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当中的关键问题。

  与此同时,文化体制改革也为中国文化在创新发展中更具国际视野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条件。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对此,肖鹰教授认为,中国文化要面对的不只是中国市场,还有国际文化市场,制度的改革与开放,为中国文化走入国际市场打开更多思路和途径:

  (音响二 肖鹰)

  “在全球化文化时代中,我们的文化不可能关起门来。关起门来就缺少对国际文化资源的汲取,缺少国际化的市场和受众。文化体制改革,有助于把我们的文化创新发展纳入到世界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去。”

  文化体制改革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良机。那么,如何把握当下机遇,促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更好地交流呢?不少政协委员指出,现在国际上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不够全面,不少人提及中国文化,只想到孔子与儒家文化,对于现当代的中国文化认识不足。因此,在文化体制改革浪潮下,采用组织团体出国演出的“送出去”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中国文化不仅要“走出去”,还要想办法“融进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认为,积极创新、推出经典、注重“人文交流”,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与“融进去”的关键。

  (音响三 冯骥才)

  “我们‘走出去’的最重要一点是‘走出去’我们的经典,不仅是古代经典,也有当代经典。它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文化交流用到一个词,叫人文交流,我觉得非常重要。文化交流就不仅仅是我把我的节目、我把我的艺术给你看,你把你的东西给我看的问题,人文交流更重要的是人交流,人携带的文化的交流是最重要的。比如说,我们有再多的节目给人家看,不如外国人到唐人街去参加一次中国的春节。因为中国人的情感方式与人际之间的氛围,在春节里能强烈地表现出来。”

  文化体制改革使中国文化创新与发展获得了更好的机会,有了更好的条件、支持和保障;而促进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必将助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有更好的感知、理解和认同。

  作者:苗慧 责任编辑:盛玉红 徐朝清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文化体制改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