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央视再反思患者杀医生事件:用爱与沟通回应仇恨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8日00:03  央视《新闻1+1》

  2012年3月27日央视《新闻1+1》播出《恨来了,爱回去!》,以下是节目实录:

  《新闻1+1》2012年3月27日完成台本

  ——恨来了,爱回去!

  (节目导视)

  解说:

  今天,哈医大医院篮球馆,一场为实习生王浩举行的追悼会。

  一个不到18岁少年的疯狂之举,一个年仅28岁医学硕士的死亡,一起恶性医院暴力事件的创伤该如何抚平?

  王浩学长:

  就和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一样,我们感到深深的悲凉。

  解说:

  哀伤、愤怒、恐惧、期待,救急扶伤的医生如何保护自己,事关生命的医疗关系如何继续前行?

  《新闻1+1》今日关注“恨来了,爱回去!”

  主持人(白岩松):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在昨天晚上《新闻1+1》节目当中关注了发生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凶杀案。节目的标题叫“杀医生”,我们可能也是凶手。节目播出之后,整个节目的播出稿会在网络上刊登出来,但是不幸地看到,在节目稿的背后依然会有着很多充满着暴戾之气、充满着仇恨、充满着偏激的留言。

  随便举两个例子,今天晚上5点39分一位网友说,“我也很高兴,就和贪官被杀了一样的高兴。”今天晚上将近8点,“杀的好,现在医生没医德,没良心,大家都拍手叫好。”看到这样充满暴戾之气、充满着仇恨、充满着偏激的留言,而且还有很多。我没有意外,因为让这样的事情在一夜之间就消失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有的时候我也会对这样的网友,带着仇恨跟这个世界相处的人,有一些担心,也有一些同情,可能这也是一种疾病,而且是一种传染病。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在告诉我们这个社会病了,仇恨可能有万千的理由,但是回应这种仇恨却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用爱去回应,去沟通、去寻求理解、去改革、去改变,怎么办?因为毕竟还有这样一个留言在提示我们。

  “现在的人因钱致病,很多人都精神不正常!人与人之间缺少的是人情;多的是仇恨!悲哀啊!不能当病人,更不能当医生!”看到最后一句话,我们所有的人必须理性下来,为什么?不能当医生,也许很多人能够做到,但是谁能够做到不能当病人?不管你现在多么健康,你做不到,生老病死是任何人一生的规律。如果当您生病,或者当我们生病的时候都没有人当医生了,我们该怎么办?所以我们还是要理性下来。

  来,一起去关注一下今天下午举行的一个追悼会,为那位年轻的遇难者、为那位实习医生去送行。

  (播放短片)

  解说:

  今天下午3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篮球馆近千名哀悼者,还有寄托哀思的花篮、花圈,这是一场为实习医生王浩举行的追悼会。

  除了王浩生前的同事、同学,现场黑龙江省卫生厅、教育厅以及哈尔滨市领导、哈医大领导也前来为这个年轻的生命致哀。在追悼会现场,王浩的父母情绪激动,失去儿子的母亲几乎无法站立,40分钟的追悼会,缅怀的人群心怀悲痛。王浩的学长在现场致追悼辞。

  韩志阳(王浩学长):

  是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孩儿,很腼腆,一进图书馆就会朝着工作人员微笑。

  解说:

  今天,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里,所有的LED屏幕上也都写着追思王浩的话语。医院大楼的正门前挂着挽联,共勉完成王浩同学未尽的医学事业,向王浩同学学习。

  今天在追悼仪式的通告中,院方发出了这样的呼吁,而对于刚刚失去同事和朋友的这些医务人员来说,这样的担当也许还需要面对压力,鼓足勇气。

  韩志阳:

  首先是对王浩的悲凉,因为王浩也是从五年大学、三年硕士,硕士刚毕业考取了博士,很不容易,我们经历和走过的路都是很相似的,所以发生王浩身上或者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这种事情我们都感同身受,就如同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一样,我感到深深的悲凉,我相信不光是我,医科大学的每一个人,包括全国所有的医疗工作者以及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深深的悲凉。

  解说:

  几天来血案的发生引发了社会的持续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也都出现在了追悼会的现场。悲剧发生之后,有网站在转载此事件新闻报道的后面,设立了读完这篇新闻后您心情如何的投票。投票结果显示,6161个人次的投票中,竟然有4018人选择了高兴,占到了总投票数的65%。针对这样的声音,王浩的学长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韩志阳:

  医生是一个救急扶伤的职业,这是每一个医疗工作者坚信的,这也是我们所坚守的。

  主持人:

  他的学长多次用了悲凉这样一个词,真是奇怪,这可能就是一种共鸣。

  今天我在给一位医务工作者回短信的时候,我也用了这个词,我跟他说昨天晚上我是以悲凉的心态在做这期节目的。但是我的另一个心态就是能改变一点是一点。的确有一种悲凉的感觉,不过在这里首先还是要对王浩说,“一路走好”,可能天堂也需要好医生,同时希望他的父母和家人节哀,当然我们也希望所有的受伤者尽早康复。

  我相信这几天的时间里,全国医生和医院的日子都不好过,哈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的日子应该格外难过。

  接下来要连线的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刘宏宇。他主管这次的突发事件,并且是医院的新闻发言人,刚刚从手术台上下来。

  刘院长,您好。

  刘宏宇:

  您好,主持人。

  主持人:

  刚才在短片里看到王浩父母的时候感到的确非常难,因为孩子更好的生命、生活的前程好像刚刚打开,突然戛然而止了,不知道你们一直在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抚慰他们的亲人,包括受伤者的亲人、家属?

  刘宏宇(哈医大一院副院长):

  实际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受害者家属王浩的父母及其亲属非常悲痛,可以用悲痛欲绝这个词来形容。我们对此组织了很多专家组,其中包括心理咨询,还有餐饮、法律各个部门的专业人员对亲属进行安抚,因为他们可以说是悲痛欲绝。

  主持人: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接下来人群会非常大,相信这几天哈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的你所有的同事,尤其很多年轻的医生日子非常难过,同时医院又不能关门,又必须正常地去面对很多的患者,如何调试你的同事,尤其是很多年轻同事们的心态?

  刘宏宇:

  可以说整个医院处于悲痛之中,以前我每个星期六、星期天都要做一些手术,因为现在的病人非常多,经常会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加班加点。但是这个星期天,当我邀请一个麻醉师配合我做手术的时候,他竟然非常激动地说“我不做手术了,我不给你麻醉了,我们的医生都被杀了,我今天休息”,但是当他冷静下来的时候,他又给我打了电话,你要想什么时候做就给我打电话吧。所以说从这个例子来看,的确哈医大医护人员还处于一种悲痛之中,但是我们也理解他,作为我们医护工作者,我们作为医院里的领导,积极和大家因为心理疏导,和他们进行沟通,让他们不能影响正常的工作。但是说不影响,还是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影响。

  主持人:

  刘院长,您自己呢?您在昨天做了多台手术,今天也在做手术,怎么样去调试自己?

  刘宏宇:

  因为我已经从医31年,当医生26年,实际这种事例也确实经历了一些,我总觉得到了手术台以后心就静了一些。当然从这个事例上来看,这种突发事件我为了让大家放松一点说了一句话,“还是手术台上安全”,是这样,但是多多少少还受到一些影响。因为在手术稍微闲暇一点的时间,我们的同事就会议论这件事情,因为这件事情确实刚刚发生在我们的眼前。

  主持人:

  其实恐怕更有效的方式就是时间了,除了开展很多抚慰的工作来说,可能更需要时间,然后让包括您在内的所有同事慢慢平复下来。

  接下来当然要关注会采取哪些方法更加好地保护医生的安全。接下来继续关注。

  (播放短片)

  解说:

  3月24日,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黑龙江省卫生厅在其网站上就发布了一份“黑龙江省卫生厅关于保障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通知”。通知中说,“2012年3月23日,我省发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人员被严重伤害事件,造成一死三伤,情节恶劣,后果严重。该事件的发生凸显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长期性和重要性,以及保障广大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此,文章强调了三点问题,“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全力保障医务人员安全;全面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值得提及的,在第二点全力保障医务人员安全中指出,要加大安保投入力度,其中就包括购置医疗检查设备的同时,安装警铃、摄像头、监控器、门禁系统等设施设备;加强配备安保人员等内容。同时还指出,医务人员要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如“三可”、“三不可”原则:可顺不可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察言观色,及时应对;见机行事,量力而为等等。而我们可以看到这份通知在等级一栏中表明的是“特急”、“明电”。

  对此事给出关注的还不只是黑龙江省卫生厅。今天,《健康报》在头版对此事后续继续关注,这则题为“陈竺: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的文中说,“3月26日,针对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被残杀事件,卫生部部长陈竺要求卫生部办公厅向黑龙江省卫生厅了解情况,要求严惩凶手,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并请黑龙江省卫生厅代向被害和受伤医务人员家属表示沉痛哀悼和慰问。而这则消息在卫生部的网站上同样显示在显眼的位置。

  主持人:

  接下来要继续连线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宏宇院长。

  刘院长,我相信这两天可能是因为一直在处理这件事情,包括追悼会的召开,抚慰家属,包括同事。黑龙江卫生厅已经明确要求今后医院要更加做好安保,,比如说警铃等等,从你们医院的角度发生了这起事件,接下来该怎么去考虑?从哪儿开始做起?

  刘宏宇:

  除了卫生厅对我们各大医院的要求以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医护人员,包括工作人员安全防范意识,这个意识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国家初步想法已经把医院准备定为一种公共场所,因为公共场所可能会出现除医疗纠纷引起的矛盾以外的很多刑事案件。作为刑事案件各种危险都可能存在,作为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要提高防范意识,可能比硬件的设施更加重要。

  主持人:

  比如说在防范意识当中什么是非常重要的,恐怕一开始要跟所有的同事去说清楚?

  刘宏宇:

  防范意识:第一,如何来辨别一些可能会出现偏激或出现伤害别人的人;第二,一旦出现以后,怎么样保护自己,同时也和同事们如何避免在这个事件当中受到伤害,当然还有受到伤害以后如何自救,如何使损害降低到最低,这是很重要的,这是常识性的,就像消防知识的普及一样。

  主持人:

  刘院长,看国外其实也有很多的做法,避免会出现这样的灾难。像美国医院门口都有安检,不让金属物品进去,装备金属探测仪防止凶器入内,而且急诊室医生的座位底下都有按钮,一按警察就会听到,警察来会把闹事的人弄走,美国警察会在医院附近经常巡视。加拿大是分流病人,从社区医院等等,这样会有利于减少这样一种纠纷。日本设专人聆听患者苦恼,也是一种分解。

  刘院长,现在我们医院在硬件防范方面是否具备条件?比如说监控设备,是否都有警铃,是否有按钮等等?

  刘宏宇:

  目前我们医院的设施:第一,大部分区域都有保安,但是没有做到每一个楼层都有,通过这次案件想每一个楼层都设保安,这是我们有的想法。第二,要完善门禁制度。第三,更重要的是要在探视制度上更加完善,在指定的时间探视。

  主持人:

  探视制度指的是有些地方不能随便进。

  刘宏宇:

  不是,在规定时间段,比如说在下午3点到5点可以探视,5点钟以后就不允许随便探视。因为在探视期间我们可以加强安保,同时也有很多人,医护人员进行接待,非探视时间就减少人员的流动,因为医院需要舒适安静的环境,如果全天候,这样会影响患者的休息,影响患者的康复。

  主持人:

  其实硬件可能中国很多医院现在由于一系列这样的事件都会慢慢去更新。

  听起来其实也挺难过,但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目前就是这样一种处境,可能还是要去解决硬件,但是归根到底恐怕要用软件,尤其要用爱、用医德慢慢去营造一种更加安全的环境。

  接下来我们继续关注。

  (播放短片)

  解说:

  哈医大血案已经发生第五天,虽然不再是黑白页面,但医学、药学、生命科学专业网站、丁香园论坛对王浩的悼念仍在继续。

  网站于昨天下午4点47分发起的“一句话、一张照片、一次微表达,就是一份力量”专题,截止今晚8点,已经积累了800多条留言。事发后的愤懑依旧在继续,而对于医患关系的期待也在逐步累积。

  而在文字之外,一张张征集来的图片也同样在表达着这样的情绪。

  主持人:

  接下来继续连线刘院长。

  刘院长,其实硬件无论怎样改善,从医生的角度可能是治标,一方面需要医改,改革;另一方面可能也需要软件,包括医生医德等等方面的提升。在这方面,刘院长,接下来会做什么工作呢?

  刘宏宇:

  我们作为医生,甚至有些医学生将来要成为医生,这是他们的职业生涯。一个好医生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是医德,第二是医疗技术,第三是要有一个好的沟通本领。医德决定着整个医疗行为的过程,因为一个好的医生最高境界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这里面包括你自己掌握的技术和医疗资源。医疗技术是保证医德想最大限度提高病人生存质量这样一个目标,医疗技术是它的保证。沟通非常重要,误解就源于沟通不畅,沟通方法不得当。要沟通好通过几个方面能够达到,首先沟通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因为很多人的背景不一样,地位、从事的职业各个方面都不一样;第二,需求不一样。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针对他不同的需求要知道。第三,对他整个的医疗行为要和他进行沟通、交流,使他最后对你治疗的效果,好还是坏能够满意,这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医生必须具备医德、医技加沟通,这三个必需的条件。

  主持人:

  因为德行必须要高,技术要精湛,同时沟通,尤其在目前的环境下沟通是一个特别需要强化的能力,过去太看重的是德和技术,但是沟通有时候生硬可能也拧了。

  最后一个问题,别人用刀子来了,但是我们还只能用爱回去,用微笑回去,会不会有一种委屈感,怎么去解决这种委屈感?

  刘宏宇:

  我觉得委屈,也可能我行医时间很长,我也曾经在发生案件的当天,凌晨4点,我在给我们医院风湿免疫科,也就是案件发生的科室医生进行辅导的时候,就有一个年轻医生说,“你看我给他们治病,他竟然还把我们的医生给杀了”,他可以说是歇斯底里在喊。从他这个表达当中也看到他充满了委屈、充满了不解,但是医生这个职业就是救急扶伤。我们有一个受伤的医生王宇,在被以前的患者或者是凶手刺伤的情况下。

  主持人:

  刘院长,由于时间的因素我得打断您了。

  希望大家能慢慢把这种委屈感的消掉了,成为我们心目当中的好医生,加油吧!

  最后念一下这张照片上的这句话,“我不想有一天这一身从小就向往的白衣服会被鲜血染成红色,请让我们找到继续坚持的勇气。”

  加油!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6)

 

更多关于 医患冲突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