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元时代”还有多远
中国特色油价疑问
中国式油价:垄断与让利
主笔 谢九
插图 张曦
3月20日,国内成品油价格再次上调,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汽柴油价格超过8元/升,国内油价开始进入8元时代。而在2005年中旬,国内油价还不到4元,不到7年时间就实现翻番,如果和同期通货膨胀指数相比,油价的涨幅显然大大超前。
每一次油价的上涨都会带来社会公众的抱怨,而这一次进入“8元时代”之后尤甚。发改委似乎也满怀委屈——我们已经延迟了调价的时间,并且控制了涨价的幅度。但公众并不领情。在国际油价持续高涨的背景下,发改委左右为难的窘境越来越明显,如果提价幅度不够,“两桶油”会以炼油业务亏损为由施压,并且挟垄断之力在市场上制造油荒,如果涨价幅度过大,又会淹没在公众的口水之中。
一直以来,政府部门对于各种过快上涨的物价都严加控制,小到菜价大到楼价,不惜以各种市场化或非市场化的手段抑制涨幅,但在调节油价上,发改委已经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自然还是和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有关。
2000年以前,我国成品油基本上实行政府定价,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历经多次改革,国内油价逐渐和国际市场接轨,定价机制也从完全行政化向市场化逐渐过渡,但因为改革方案的不彻底,目前的定价机制仍只是披着市场化的外衣,实际主导权仍然掌握在政府之手。
但由于油价的独特性所在,政府行政干预的模式或许能对菜价和楼价生效,但对油价并无太大的掌控力。其中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我国的成品油定价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参照指标,我国虽然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对于国际原油价格并无定价权,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主导定价的模式注定是力不从心;其次,我国的石油市场被“两桶油”高度垄断,市场上没有形成足够的竞争主体,政府对“两桶油”的影响力远远弱于对蔬菜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力。
无论是确立国际市场的定价权,还是打破“两桶油”的垄断地位,都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近在眼前的事情更值得担忧——油价进入“8时代”之后,该如何应对并不遥远的10元时代?按照现有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如果国际油价重返2008年中旬创下的历史高位,也就是在现有价格上继续上涨20%,国内油价就将迎来10元时代。如果国际油价保持今年上半年的上涨速度,这可能只需要一个季度就可以完成,而如果伊朗和叙利亚等地区局势出现恶化,这一天可能到来得更早。
油价快速上涨,作为夹心阶层的中产阶层受到的冲击最大。当油价涨幅较小时,处于高度垄断地位的“两桶油”可以享受巨额财政补贴,当油价涨幅过高时,农林牧渔等特殊行业可以得到相应补贴,中产阶层其实成为油价涨跌中最弱势的群体。
这种定向补贴的方式既有失公平,同时也扭曲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干扰了市场的正常价格信号。有赚钱机器之称的“两桶油”屡屡以炼化业务亏损为由申请巨额财政补贴,历来为人们所诟病,而对农民等弱势群体的补贴,虽然本意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但在事实上已经扭曲了资源的正常配置,导致我国粮食等重要农副产品的价格失真。
与行政化的补贴方式相比,税收杠杆是更市场化的调节手段,在未来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中,税收应该成为调节油价的重要方式。当油价高企时政府适当减税,可以减轻高油价对经济和民生的冲击,当油价较低时适度提高税率,可以抑制低油价时代的过度消费,实现节能环保的需求。
今年我国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结构性减税,如果在不远的将来国内油价进入10元时代,结构性减税的财政政策也就有必要向成品油市场推进。我国油价的构成大致分成三个部分,原油成本占据60%多,税收占据30%多,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成本利润不足10%,从抑制油价的角度来看,国际原油成本基本上难以控制,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也难以压缩,唯一可以调整的空间就是减税。更重要的是,减税可以惠及所有人群,而不只是少数特定群体,与财政补贴的方式相比更显公平,如果油价进入10元时代,大概也只有减税让利方可稍稍平息民众的抱怨。
油价“8元时代”的困局与出路
3月19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汽柴油价格每吨提高600元,此次调价之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汽柴油零售价突破8元/升,国内油价开始进入“8元时代”。
主笔 谢九
中国油价的国际比较
国内油价的节节攀升让很多消费者心生不满,一个经常被援引的例子是,美国汽油平均价格经过汇率和计量单位的换算之后,大约为7元/升,中国汽油价格已经超过了8元/升,比美国还贵,所以结论就是中国的油价明显偏贵。
中国油价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价格水平,仅仅和美国相比并不能得出一个全面客观的结论。首先是因为不同国家间由于汇率和成本等因素,即使是同样的商品,价格也会相差很多,即使是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包,在不同国家间的价格也并不相同,不同国家间的油价更是千差万别。其次,不同国家间油价的高低,主要和这个国家石油丰富程度有关,一般而言,主要产油国的成品油零售价处于较低水平,比如委内瑞拉的汽油价格约合每升0.3元人民币,其他如沙特、伊朗、科威特、卡塔尔等国家的成品油零售价格都很低,这些国家的成品油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主要靠政府进行高额财政补贴,而价格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日本,油价基本上都在每升10元到15元之间,美国油价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中等偏下,中国油价属于中等水平。如果和“金砖国家”相比,中国油价高于印度和俄罗斯,低于巴西和南非。
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每个国家的油价形成机制并不相同,油价中包含的内容尤其是税负水平差别很大,税负水平的高低,是不同国家成品油零售价格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主要石油进口国中,美国的税率较低,税负占零售价格的比重约为12%,其余大部分石油资源匮乏的国家,为了抑制消费者对石油资源的过度使用,减少能源消耗,通常会对成品油价格征收较高的税负,欧洲、日本和韩国属于高税负国家,税收占零售价格的比重在40%到60%之间,税收是政府引导石油消费的重要手段。从税负的角度来看,中国油价的税负水平居中,税负占零售价格的比重约为30%,以汽油价格为例,目前我国1升汽油的价格中包含1元的消费税,17%的增值税,7%的城市建设税以及3%的教育费附加税等。
中国油价虽然创下历史新高,但如果放在全球范围内来看,客观而言,中国还算不上高油价国家。但是油价之所以引发社会公众的诸多抱怨,原因在于国内油价形成机制的缺陷,在很多人看来有失透明和公平,尤其是大量有车一族的中产阶层,对目前的油价机制最为不满,当油价较低时,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可以炼油业务亏损为由申请巨额国家财政补贴,而当油价过高时,农民等困难群体也可以享受补贴,唯有具备一定话语能力的中产阶层要直面油价涨跌,所以对于油价的变化也就格外敏感。
另外,中国成品油的绝对价格在全球范围内虽然并不算高,和欧洲、日本等高油价国家相比还有相当距离,但是如果和人均收入水平相对应,中国的油价其实已经超过了这些国家,因为这些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数倍于中国,但油价和中国相比不会超过一倍。
那么,中国是否可以实行美国的低油价政策?通常而言,原油进口依存度高的国家,通常都会设置较高的税率来限制消费,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欧洲和日本开始推行高消费税率,既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同时又可以实现节能减排。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石油年消费量却大幅下降,其中较高的石油消费税功不可没。
美国的原油进口依存度高达54%,但是为何选择了一条和欧洲、日本不同的道路,实行较低的油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政府耗费了大量纳税人的金钱,在全球不遗余力地维护美国的石油利益,对于美国民众而言,在付出了大量金钱甚至生命的代价之后,如果得到的回报只是在国内消费高价油,那么,美国在海外为石油利益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军事行动等,就无法得到纳税人的支持。所以,美国实施低油价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对纳税人的回报,如果算上为维护石油利益在海外的巨额付出,美国也很难算得上是一个低油价国家。以此来看,除了美国之外,全球没有第二个国家可以效仿美国的低油价政策。
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美国的低油价政策,还是欧洲的高油价政策,都不适合中国国情。低油价政策对于中国的弊端在于,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于石油有着极大的需求。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单位GDP能耗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对于石油的消耗量相当惊人,我国成品油消费量从2000年的1.1亿吨上升到2.43亿吨,年均增幅7.5%,石油对外依存度由2000年的30%上升至2011年的56%。
如果我国实行低油价政策,则相当于变相鼓励石油消费,随着我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将持续较长时间,未来对外石油需求和依存度还将不断上升,通过价格手段可以合理引导消费,减轻中国经济对于海外石油的过度依赖。
欧洲和日本为代表的高油价政策同样也不适合中国,这会在源头上引发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大敌,连猪肉涨价都可以在国内引发一场通货膨胀,高油价的冲击力也就可以想象。所以,在可持续发展和通货膨胀之间,中国的油价只能在平衡木上艰难行走。
艰难的平衡
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历经多次改革,从过去的完全行政定价逐步向市场化过渡。目前的价格形成机制是2008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并依照发改委于2009年5月发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做进一步调整后的方案。应该说,相比过去的完全行政定价,目前的价格形成机制已有进步,但是因为仍然属于半行政和半市场化的状态,所以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弊端在于,既非完全的行政化,又非完全的市场化,所以往往导致价格主管部门两头不讨好,无论是上游石油企业,还是下游消费者,最终对油价都不满意。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下跌之后,如果发改委没有及时下调国内油价,社会公众就会指责发改委偏袒“两桶油”;如果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而发改委没有及时上调国内油价,“两桶油”就会借垄断力量在市场上制造油荒,轻则影响社会公众的出行便利,重则影响正常的经济生产活动。
作为价格主管部门,发改委一直为平衡各方利益而疲于应付。以本次调价来看,尽管很多社会公众在抱怨油价上涨过快,但在发改委看来,此次油价上调幅度其实还不够大,政府控制了油价上调的幅度,并且延后了油价上调的时间。从绝对数量来看,本次调价600元/吨的涨幅百分比来看,2009年的几次涨幅均超过此次,按照此次提价600元来计算,汽油的涨幅约为7%,柴油涨幅约为7.8%,2009年的几次油价上调幅度分别为8%和10%左右。
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自从今年2月8日上调成品油价格之后,国际市场油价继续大幅上涨,目前涨幅已经超过10%,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完全和国际油价涨幅接轨,这次国内成品油价格应该上涨700元/吨,而不是600元。
此次油价之所以上涨600元而不是700元,主要还是为了尽量平衡各方利益,避免油价过快上涨带来更大的冲击,其政策依据来自2009年出台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也就是说,当原油价格在80美元以下时,以中石油和中石化为代表的炼化企业拥有最好的加工利润,而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在80美元至130美元之间,对于国内石油炼化企业,现有的成品油价格意味着加工利润其实已经被扣减,如果将来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到130美元以上,国内成品油价格虽然会跟随上涨,但上涨幅度将不包括炼化企业的加工利润。
尽管政策似乎倾向于保护消费者,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石油企业的成本并不公开透明,如果原油全部从国外进口,那么石油企业的成本比较透明,但由于我国还有将近一半的原油属于国产,所以石油企业的成本的加工利润也就很难测算,除非石油企业自己公开披露。所以,此次油价上调之后,发改委虽然表示已经控制了价格涨幅,但公众对此也并不领情。但对于“两桶油”而言,目前的成品油价格似乎也的确很难保证其炼化业务的利润,从股市的反应来看,发改委宣布油价上调之后,中石油和中国石化的A股股价不涨反跌,显示出市场并没有将此理解为“两桶油”的利好。如果按照国际投行的测算,成品油价格需要再上调每吨400元,国内石油公司的炼化业务才能实现盈利。按照“两桶油”的业绩报告,中石油与中石化去年前三季度炼油业务分别亏损415亿元和231亿元,不过,如果算上原油开采销售等其他业务,这两家公司在去年三季度依然盈利407亿元和214亿元。
自从今年2月8日发改委上调油价之后,由于国际油价继续快速上涨,2月24日,国际市场三种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的上涨幅度已经超过4%。发改委延后了将近一个月才宣布调价,除了因为“两会”需要保持油价稳定等考量之外,更主要的因素在于农村春耕在即,如果发改委再不上调油价,炼化企业的积极性和开工率将无法得到保证,市场可能会再度出现油荒,影响春耕的顺利进行,进而对粮食丰产形成挑战。
尽管发改委已经延迟了调价的时间,控制了涨价的幅度,但消费者对此似乎也并不满意,油价宣布上调之后,社会公众依然怨声四起,认为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明显倾向石油企业。从历次成品油调价来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总是跟涨,而国家原油价格下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并不及时跟跌,2009年以来,我国成品油价格上涨12次,下调仅有5次。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际油价处于上升通道,涨多跌少,另外一方面,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也在客观上也给价格主管部门很大的操作空间。
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这一规则意味着,如果国际油价出现短期暴跌,只要没有达到22个工作日,国内成品油就没有调价的必要,另外,即使达到了22个工作日,“可相应调整”这一规则也意味着成品油调价并非自动触发,而是由发改委进行自主选择,既可以选择立即调价,也可以选择延后调价。所以,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虽看似向市场化方向改进,但仍有相当程度的行政化色彩。
遥不可及的市场化
全球的成品油定价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市场化定价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市场化定价;二是政府定价模式,主要是一些富油国,通过高额政府补贴来实行低油价政策;三是中间道路,既有市场化成分,政府也参与定价过程,中国属于此类。
目前我国半行政半市场化的油价机制屡遭诟病,从官方到民间都在呼吁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官方的最新表态是,今年3月22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通知称,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重点提道:“深化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择机推出改革方案。”
但是,假如我国成品油市场实行完全的市场化机制,将油价彻底交给市场决定,结果又会如何?近期也有部分官方人士表示出类似的想法,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表示,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思路是,当国际油价低于130美元时,成品油定价权交给三大石油公司自主定价。如果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实行完全市场化,恐怕情况会更加糟糕,因为我国石油市场被三大石油公司高度垄断,如果行政之手完全退出,带来的不会是理想中的市场化,更可能的局面是垄断化,届时消费者将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
美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最高,前提条件是其成品油市场处于充分竞争状态,成品油供应方有埃克森美孚、壳牌、BP、太阳石油公司等30多家公司,而在零售终端的竞争更加激烈,美国的加油站数量高达十几万座,其中超过60%是独立加油站。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成品油市场的零售终端,我国民营资本和外资都可以进入,我国共有加油站95571家,其中民营加油站44005家,约占全国总数的46%。从表面上来看,成品油终端市场似乎也处于充分竞争状态,但由于上游油源被大公司垄断,所以民营加油站数量虽多,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弱势,民营加油站屡屡出现被断油的窘境,正是市场垄断力量的体现。
如果要从根源上改变定价机制的不合理之处,最重要的还是要破除市场垄断。2010年,国务院出台鼓励民间资本的“新36条”,其中第8条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与国有石油企业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尽管在政策层面并无障碍,但民营资本进入垄断领域在现实中却经常遭遇透明的天花板,原因还是在于利益集团的强大。如果要从根本上破除成品油市场的垄断格局,首先还是要扶持更多的市场主体,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逐步放开民营资本进入成品油的储运和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进而向更上游突破。但是,破除垄断还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对于中短期而言,远水难解近渴。
我国成品油的定价机制之所以难以完全实现市场化,除了“两桶油”的垄断地位难除给市场化带来很大障碍,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和政府在我国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有关。经过多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在很多关键领域还是管制经济,尤其是水、电、油、气等重要的资源品价格,尽管几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要提及资源品价格改革,但现实情况是这些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一直进展缓慢。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政府担心这些领域的价格一旦失控,将会对抑制通货膨胀形成巨大冲击。在中国经济的格局中,通货膨胀向来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一旦某种商品的价格涨幅开始冲击民生,行政之手就会显现,且不论水、电、油、气这些资源品,即使是小到菜价大到房价,也避免不了行政之手的干预。这种“短期有效长期有害”的干预政策虽然一直备受争议,但在中国经济运行中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所以,对于成品油市场,无论定价机制如何改革,最终也不会形成完全市场化的方案。
定价机制的改良
国内石油市场现有垄断格局短时间内难以破除,加之政府对资源品价格的习惯性管制,所以,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短期之内无法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更现实的路径是对现有方案进行改良。
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来自2009年5月,发改委发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其中最核心的一条是: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虽然只是很简短的一句话,其中至少有4个关键词可以调整改进。
第一个关键词是“国际市场原油”。众所周知,国际市场原油有多个价格指标,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期货、英国伦敦洲际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在国际市场上最具影响力,其余主要指标还有新加坡、鹿特丹和迪拜等等。我国成品油定价体系历经变动,历史上曾经和不同指标挂钩,2000年曾经参照新加坡,2001年参照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油价,2007年参照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油价。
目前我国油价到底和哪个指标挂钩,发改委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并没有公开明示,市场普遍猜测是北海布伦特、中东迪拜以及印尼辛塔三地原油价格,而作为世界主要原油价格指标之一,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指数并没有包含在内,而近年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和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之间的差价逐渐拉大,前者的价格高出后者20%左右,所以,如果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能够纳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作为参照系数,价格也会有所降低。
第二个关键词是“22个工作日”。22个工作日,基本上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由于国际油价变动频繁,以一个月时间作为调价周期,往往使得国内油价变动滞后,比如今年2月8日发改委年内首次上调油价之后,仅仅过了半个月,2月24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涨幅就已经超过了4%,按照现有定价机制,调价窗口至少还需要等待半个月时间,而事实上,最终调价时间迟至3月20日。以现有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变动频率,22个工作日显然太久,所以,对于目前油价形成机制改革的呼声中,意见最为一致的是缩短调整时间,比如从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甚至更短。
第三个关键词是“4%”。现有定价机制为何会以4%作为调价依据,其实并没有很充分的理由,如果从尽可能和国际接轨的角度来看,4%的变动幅度还应该下调,比如2%,甚至更小。
第四个关键词是“可相应调整”,这也是定价机制中最核心的一条,决定了现有的成品油机制属于市场化还是行政化。“可相应调整”,而不是“必须调整”,意味着何时调价以及调价多少,其决定权最终掌握在发改委手中,也就注定了成品油定价机制从根本上还是行政定价而非市场定价。所以,无论22个工作日是否缩短至10个工作日,还是4%的变动幅度减少为2%,这些改变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定价机制的核心问题。因为无论是“22个工作日”还是“4%”,这些数字对于油价调整并非绝对指标,只是参考系数,发改委调整油价,通常都是在权衡各方利益之后再做出调价决定,并非每次一达到调价条件就立即调价,比如这一次上调价格,就已经比预期的延迟了很久。所以,即使将来将调整时间缩短至10个工作日,发改委同样可以视需求而决定最终的调整时间,与现有机制相比不会有实质性改变,除非是将现有的调整机制变成自动触发,只要达到条件要求,油价就自动调整,而不是由发改委来决定调价时间和幅度。
另外,由于成品油调价时间由发改委决定,而不是自动触发,国际油价在达到了“22+4%”的条件之后,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已经打开,但是发改委通常都不在第一时间调价,这就给市场炒作带来很大的空间,因为市场预期调价只是时间问题,很多投机商就会提前大量囤油,严重时会造成市场上形成短时间的油荒。
虽然成品油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暂时难以实现,但现有的定价机制仍有大量改进空间,尤其是政府的角色定位,在成品油定价机制中应该扮演监管者而非价格制定者,否则就会永远夹在消费者和“两桶油”之间左右为难。
“10元时代”有多远?
2005年中,国内汽油价格接近4元/升,不到7年时间,国内油价实现翻番。国内油价进入“8元时代”之后,下一个悬念是是否将迎来“10元时代”。
国内油价从8元多上涨到10元,大致对应着20%的涨幅,如果国内油价完全和国际油价接轨,以布伦特原油价格做一个简单测算,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从现有的120美元上涨20%,意味着油价达到144美元。也就是说,如果布伦特原油价格上涨到144美元,国内油价就有可能进入“10元时代”。
从历史表现来看,2008年7月,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就曾经达到过148美元的历史高位,而未来是否可能会重返高点也并非遥不可及。如果仅仅从实体经济需求面来看,现在的世界经济还远远没有复苏到危机前的水平,但是国际油价却已经大幅反弹,布伦特原油价格从2009年2月的45美元上涨到现在的120美元,最大涨幅已经接近150%,距离历史高点仅有20%左右的距离。支撑石油价格大涨的并不仅仅来自实体经济的需求,与2008年危机前相比,除了实体经济的需求减弱之外,其他支撑石油上涨的因素都在加强,地缘政治的波动加剧,美元的长期贬值等,都成为油价上涨的重要支撑力量。
所以,在现有成品油定价机制下,国内成品油价格进入“10元时代”并非天方夜谭。“10元时代”的到来会有多远?如果按照国际原油价格20%的涨幅来测算,今年布伦特原油价格在不到3个月时间内上涨了17%。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涨势,下半年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就有可能重返历史高位,而国内成品油价格如果保持同步,这意味着下半年就有可能进入“10元时代”。如果伊朗和叙利亚等地区危机继续升级,油价大幅上涨的概率将大大提升,国际货币基金(IMF)总裁拉加德近日就表示,如果伊朗石油供应锐减,布伦特油价可能大涨三成到每桶160美元,甚至还有很多专家表示,如果伊朗局势继续恶化,布伦特原油期货在12个月内有望突破200美元。从极端一点的情况来看,如果以色列或者美国对伊朗开战,国内油价进入“10元时代”几乎就没有太大悬念。
唯一的变数在于,如果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发改委是否会出于通胀等因素的考虑而适当控制国内油价的涨幅。此次发改委上调油价600元/吨,对于CPI的直接影响并不大,因为我国CPI指数的构成中,成品油价所占权重只有0.5%左右,加之国内最新的CPI数据只有3.2%,实现了难得一见的正利率。不过,考虑到成品油价格对上游生产资料的影响较大,油价的上涨还是会通过PPI传导到CPI,最终拉升通货膨胀的水平。另外,油价大幅上涨还会降低企业的毛利率,尤其在我国经济增长增速放缓,企业盈利能力已经开始萎缩的背景下,油价大幅上涨会进一步打击很多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目前来看,政府应对油价上涨的主要措施是补贴弱势群体,降低相关企业的行政性收费,比如此次发改委宣布提价之后,政府主要对“种粮农民、渔业(含远洋渔业)、林业、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含岛际和农村水路客运)给予补贴,并对出租车运价调整前给予临时补贴”。“对涉及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相关收费进行全面清理。一律取消未经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已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得以经营服务性收费名义重新收取;按规定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要通过成本调查、后评价等办法,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
但是,如果国际油价继续大幅上涨,使得国内油价有进入“10元时代”的可能,这些措施还不足以应对高油价的冲击,政府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除了财政补贴和取消行政性收费之外,政府还应考虑通过税收杠杆来调节油价,在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欧洲国家,税收杠杆是最常见的调节手段,当国际原油价格较低时,国内成品油保持较高税率,而当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时,则降低成品油税率,避免国内油价过快上涨。与我国对部分行业进行补贴和取消行政性收费等办法相比,降低成品油税率则是惠及所有人群,更显公平公正。
无论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如何改革,其区别只在于是否和国际油价的接轨程度更高,在国际油价平稳运行时,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接轨程度越高越有益,但是如果国际油价持续高涨,那么定价机制的接轨程度越高,国内油价也就越高。在国际油价高企的背景下想要抑制国内油价,通过成品油定价机制显然无能为力,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税收来缓冲高油价的冲击。我国成品油的出厂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和合理利润来加以确定,而零售价格则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上适当的流通环节差价来确定。以此为基础,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大致构成为原油成本约占60%多,税收约占30%多,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不足10%。
在高油价时代,国际原油价格难以控制的背景下,能够平抑国内油价的办法只有减税。目前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主要来自2008年底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该改革方案取消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消费税的比例,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其他成品油单位税额相应提高,消费税由此成为我国油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次提价之后的汽油价格来看,消费税占零售价格比重约为12%,除此之外,我国的成品油还包含17%的增值税,7%的城市建设税以及3%的教育费附加税等,税收占价格比重约为30%。在高油价时代,适度下调税率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平抑油价的方式,毕竟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结构性减税。而原油价格高企时,政府对石油企业收取的暴利税和资源税等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冲减税的压力。
中国在原油市场长期缺乏定价权,这使得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天然的缺陷,无论定价机制如何改变,最终都只能以海外油价作为参照指标,只要国际市场油价大幅上涨,国内油价也就必须跟随上涨。但国际油价的涨跌除了受到市场供求、地缘政治和美元涨跌等因素影响之外,也有很多实力雄厚的基金在期货市场上推波助澜,甚至操纵油价。所以,从长远来看,作为世界上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中国必须建立起在石油市场的话语权摆脱欧美发达国家对国际原油市场的控制,其中关键的一步就是推出中国自己的石油期货,这一方面为国内企业提供套期保值和风险对冲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增加中国在国际原油市场拥有定价权。这样,国内油价也不用完全看国际市场的脸色行事。上世纪70年代几次大规模石油危机之后,美国摆脱欧佩克控制油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推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石油期货。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曾有过短暂的原油期货,后被管理层紧急叫停。随着近年来国际油价不断上涨,原油期货的重要性在国内被更多人重视,今年初,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要抓紧建设原油等大宗商品期货市场,逐步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国内的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等多家机构都在为原油期货上市积极准备,尤其是上海,在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构想中,建立石油期货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在今年2月份的上海金融工作会议上表示,原油期货有望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推出,最终时间由证监会决定。或许不远的将来,中国就将拥有自己的原油期货,尽管距离争夺全球定价权还有很长的道路,但至少是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油价为什么高
石油既是自然资源,又是商品,同时具有金融与政治属性。正是这几重属性的各自规律共同决定了油价。
记者 蒲实
期货交易所
国际原油价格为什么波动?回答这个问题,原油期货交易所也许是个直观的场所。
作为决定国际原油价格标杆的两大石油期货,一个叫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est Texas Intermediate ,WTI),在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以WTI期货价格为基价交割的石油,主要来自加拿大、墨西哥湾、委内瑞拉等北美地区。另一个叫北海布伦特轻质低硫原油(Brent),在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进行交易,以布伦特期货价格为基价交割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东部分地区、北非和英国北海。除这两大全球性的基准石油期货外,还有日本东京工业品交易所石油期货、阿联酋迪拜上市的阿曼原油期货等地区性石油期货。目前,所有在北美生产或销往北美的原油都以WTI原油作为基价;从原苏联、非洲以及中东销往欧洲的原油以布伦特原油作为基价;中东产油国生产或从中东销往亚洲的原油多以阿联酋迪拜原油为基价。
2009年,维基解密曾经披露了一段美国驻沙特利雅德大使馆发出的电报。电报援引沙特石油部大臣助理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的话说:“WTI赌博的气息太重。”流露出他想放弃西得克萨斯作为原有定价基准,而改用布伦特或地区性石油期货的想法。电报还显示出,沙特官员曾向美国外交官解释,改用新基准,是为了“少受投机性价格波动的影响”。过去,沙特官员一直强调WTI的技术问题,但从没有强调过投机性价格波动的因素。无独有偶。日本券商野村证券也在2011年发布报告称,“向来被认为是美国原油价格基准的西得克萨斯原油不再是可靠的价格指标”,“忘记WTI吧,关注布伦特”。
为什么西得克萨斯原油价格开始丧失其国际油价标杆的权威性?管清友告诉本刊记者:“大约2009年以前,WTI的价格一直是略高于布伦特的,幅度在3至5美元左右波动。去年初,利比亚危机期间,布伦特价格则高于WTI 26美元,其后价差就一直维持在20美元上下浮动。这么大的价差,却没有被在纽约和伦敦两地之间套利的资本所填平。这说明,确实没有套利的空间,价差真实地反映了市场的情况。”
“北海布伦特主要交易的是部分海湾、中东地区和北非、英国北海的石油,最重要的运输通道是苏伊士运河和霍尔木兹海峡。埃及、利比亚、也门、巴林出现的政治动荡,以及伊朗局势,造成了市场对苏伊士与霍尔石油运输通道安全的担忧,从而使布伦特指数产生风险溢价特征。而WTI 则越来越沦为地区性的价格标杆。美国近些年进口加拿大的原油、委内瑞拉的重油、巴西的深海石油,又进行近海的石油开采,搞页岩气革命,迅速开辟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通道,从而使国内的原油供应量充裕。WTI的现货交易地在俄克拉荷马的库辛,美国的输油管道系统从库辛流入。由于美国的原油库存量激增,压低了WTI相对于其他全球基准原油品种的价格。”国际能源机构曾发布报告说,“几乎没有什么缓解手段”减轻美国库存的严重过剩,WTI与布伦特的价格错位“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时间”。2010年,曾经因为管道公司Enbridge联结加拿大产油地至美国中西部炼厂及俄克拉荷马州库辛交割地的6A号管线仍然关闭,使得原油价格小幅走高。去年,库辛的对外输油管道修通后,库存量开始下降,也缩小了与布伦特的价差。
梳理一下2003年至今,WTI原油期货价格在波动中上涨的轨迹,油价飙升的原因也许就会很直观。2003年9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开始了一轮的持续上涨。与过去垄断石油公司与产油国握有定价权不同,对已经具有金融属性的原油来说,“期货市场交易员的预期,成为决定石油价格的关键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3年9月,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价格每桶一般在25美元以下。到了2004年,价格开始上涨到40美元以上,然后是50美元、60美元、75美元,一路飙升。在2007年初的短暂回落后,油价又开始一路高歌:2007年10月的92美元,直至12月的99.29美元。在这几年中,世界经济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全球GDP增长率从2001年的2.6%逐步攀升,2002、2003、2004年分别达到3.1%、4.1%和5.3%,2005年有所回落,但仍然维持在4.8%的高位,2006、2007年仍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经济增速形成了市场对原油需求量上升的预期。以2005年为例,全球的石油需求每天增加180万桶,达到每天842万桶。与此同时,自2003年美国占领伊拉克之后,伊拉克的石油产量从战前的每天300万桶减少到200万桶,以至于美国媒体高呼:“历史将铭记,伊拉克战争标志着石油稀缺时代的到来。”以色列与黎巴嫩的摩擦升级,也促使市场形成产油量下降的预期,从而使油价升高。同时,“自2003年以来,各国纷纷出台宽松的经济政策刺激本国经济。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原油期货合约成交量突然加速上升,大量的资金涌入期货市场,WTI和取暖油原油期货交易量直线上升”。管清友说。
2008年3月,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油价以频频打破纪录的势头继续上冲:103美元,110美元,117美元,119美元,147美元。挑起一个个高点的,当然包括市场对一系列地缘政治事件做出的反应,比如,尼日利亚军事组织袭击当地石油管道,美国海军向伊朗船只开火,以色列打击伊朗的可能性上升,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威胁减产等。这一阶段,美联储为了应对可能的经济衰退,持续降息,从2007年9月起,利率由5.25%降至2008年底的几乎为零。在这年6月召开的G8会议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认为,油价飙升的根本原因是供不应求,欧佩克国家应该增产;而欧佩克则认为,供给是充足的,油价飙升主要是投机。无论哪种因素更关键,但大量资金介入原油市场无可争议,原油已经具有与黄金相似的增值保值功能。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投机交易者在纽约商品交易所持有的原油期货合约占该市场所有原油期货合约的37%,至2008年,此数据已经攀升到71%。而同期,商业交易者所持有的原油期货合约比例则大幅度下降。《经济学家》杂志统计,2008年,原油期货市场的投机资金约有2600亿美元,是2003年度的20倍。2008年7月11日,油价终于攀升至147美元的顶峰。
随后,原油价格经历了过山车似的大起大落。2008年7月15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指出,过高的油价摧毁了美国的国内消费。随着奥巴马的新外交思路让美伊紧张关系出现松动和金融危机加剧,贝尔斯登、美林证券和雷曼兄弟相继轰然倒下,金融市场风声鹤唳,经济前景悲观。油价由113美元、100美元,一路跌破92美元。随后,欧债危机爆发,欧洲国家缩减财政赤字的计划,让市场对欧洲经济增速减缓的担忧加剧。油价不断下跌,60美元,40美元,直至2009年1月,33美元的低谷。在2009年1、2月份,一般价差不会超过3美元的WTI/Brent,价差一度达到13美元左右。这表明,石油市场出现了不正常的情况——作为金融危机重灾区的美国金融市场,出现了资金不计成本出逃的现象。
2009年2月后,美联储的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和财政部的救市计划初显成效。随着市场信心的恢复,油价又开始了逐步的回升,回升到了5年以前的价格。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计划,拟在2011年二季度之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美国国债。消息一出,美元汇率大跌,WTI原油期货急剧上涨,达到88美元的水平。2011年2月,埃及、利比亚、也门和巴林的政治动荡推动油价达到95美元,然后是103美元。尽管沙特承诺,将增产来平衡利比亚产油量的损失,但并未产生明显的市场效果。
随着伊朗核问题成为焦点,看上去,地缘政治确实推动了油价进一步上升。但又有多少投机资本清楚,伊朗的石油禁运是否真的会造成原油供应短缺呢?而在美欧等经济大国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原油是否真的供不应求?事实似乎不重要,赌赢才是最重要的。尽管拥有大量闲置石油开采产能的沙特宣布,将原油出口量调高至每日约900万桶,美国政府也正在考虑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但原油期货市场上的投机浪潮依然泛滥。由于两大期货价格高达20美元左右的价差,趁着伊朗石油禁运还未变成现实,对冲基金已经开始大手笔进行跨地套利。
稀缺:真实还是虚构?
在金融市场的背后,决定原油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商品的基本价格的力量是什么?牵动世界经济神经、激起争夺欲望的石油,是否是稀缺资源?决定价格的最基本因素——供需关系,能否解释油价飙升?对这一问题,尚有争议。
1949年,美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哈伯特发现,矿物资源具有“钟形曲线”的规律。哈伯特认为,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在任何地区的石油产量都会达到最高点;当达到峰值后,该地区的石油产量将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如果石油峰值是准确的,那么石油的供求矛盾将不可避免,油价的长期上涨也是必然。
1956年,哈伯特曾大胆预言,当时蒸蒸日上的美国石油工业,产量将在1967至1971年达到峰值,以后便会下降。历史证明,他预测正确了。1971年,长达30年的石油的稳定低价历史宣告终结。1970~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出现之前,国际石油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的石油产量达到了顶峰,而欧洲和日本对石油的需求仍在增长,这就使得世界对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需求量飞速增长。在这样一个原油市场供需关系日益偏紧的卖方市场上,中东产油国通过将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开始在石油定价上发挥重要作用。1971年,产油国在德黑兰达成的协议,导致油价猛涨。此后,爆发了使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的石油危机。
之后,曾在BP、壳牌、埃克森和雪佛龙等大型跨国石油公司担任首席地质学家和副总裁的爱尔兰地质学家坎贝尔,继承了哈伯特的理论。1998年,他与法国石油地质学家胡安·拉赫雷(Jean Laherrere)在《科学美国》上联合发表了《廉价石油时代的终结》一文,预言高价石油时代必将到来。论文发表之时,国际油价正在经历1981~1997年长达16年的低价期。随着更多油田的发现和石油产量的提高,供需紧张的矛盾没有出现过。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联合国宣布对伊拉克及科威特石油出口实行全面禁运,使得国际市场的原油供给每天减少470万桶,占全球总需求的7%左右,引起短暂的石油价格大涨。但供给的短缺很快被欧佩克国家增加的产量弥补,油价很快回落。1991年1月,国际油价反而出现大幅下跌。纽约商业交易所1991年2月交货的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WTI)收盘价在海湾战争的第一天就下跌了10.56美元。同期在欧洲、亚洲和其他地区的石油期货和现货市场也出现了下跌的情况。坎贝尔的这一预测,准确迎来了新一轮石油不断上涨的历史时期,今天仍在持续。在2002年7月的石油储备讨论会上,他再次指出,全球石油供给最早将于2010年达到巅峰,然后开始走下坡路。随后,美国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顾问、美国能源投资银行家马修·R。西蒙斯又在2003年的石油峰会上指出,由于石油峰值将临,其后果将是毁灭性的。这一论断,对价格预期的形成不能不说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石油大学专门研究石油峰值的冯连勇教授告诉本刊记者:“随着石油价格的持续不断上涨,石油产出国的产量却没有根据价格规律相应增长,产量对价格似乎已经失去了弹性。全球的石油产量始终在39亿吨到40亿吨附近波动,这也许可以证明,中东地区的石油产出的确到达了峰值平台期。”而“今年1月,《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则直接宣称,全球66个国家石油峰值已过,只有俄罗斯和中东尚未达到。这意味着,全球原油供应将更加紧张”。而全球的石油需求是在扩大的,尤其是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经济体。正如我国今年贸易逆差所反映出的,2009年,我国进口2.1亿吨石油,进口额1026亿美元;到2011年,我国进口2.55亿吨石油,进口额达到1966亿美元。
在2007年的美国石油峰值年会上,美国石油专家将峰值定义为一个时间点,在该点之后,石油产量不再增加。根据对峰值早晚判断的不同,专家们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早峰派和晚峰派。“早峰派”倾向于认为世界石油峰值在2010年前后来临,“晚峰派”倾向于认为峰值在2020年甚至是2030年后到来。“一旦产量达到峰值,我们将进入‘后石油时代’——石油资源并未枯竭,但世界石油产量将处于高峰平台期,石油勘探开发的投资回报值不断降低,油价持续攀升并高位震荡。”冯连勇说,“石油峰值作为非常规科学,有很大争议和不确定性,但它是一个在学术界和石油界得到广泛认可的理论。”
如是,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有其合理因素。但“石油峰值说”的异见者亦声音清晰。著有《石油战争》一书的德国地缘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就认为:“石油枯竭这个说法,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一个神话。在这个神话之下,石油价格被推高了,石油变成控制经济发展速度的工具。石油并不是从死亡的动物尸体石化产生的,它是从地壳深处,持续不断地生成的一种东西,只要你能够有办法把石油找到,你就能够解决石油短缺的问题。”恩道尔曾经过接触许多乌克兰的科学家。苏联科学家提出的“石油无机说”,即石油生成于地幔之中,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一理论。但坚持“石油有机说”学说的美英石油利益集团,制造了一个稀缺理论,来控制市场。而新发现的北极石油资源和巴西盐下层石油,开采成本都越来越高,这似乎进一步与油价的飙升相互验证。
“石油公司的真实产能,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北京集成创新经济咨询中心研究员贾晋京告诉本刊记者,“石油产能取决于井压,地下要有足够多的原油才能产生足够的压力把油‘压’上来,油井越打越深,成本也就越来越高。一口油井的真实井压事实上只有那口井的实际操作者才知道。而各大石油公司的井压数据对外都是保密的”。
石油美元
如果原油不必用美元结算,不必在纽交所和伦敦交易,油价会不会是另一番情形?
有人说,油价与美元玩的是跷跷板游戏——美元低,油价高;油价高,美元低。2002年起,当美元开始一步步贬值后,以美元计算的油价就不断攀升。“跷跷板”的原理很简单:美元贬值时,原油市场的参与者(投机的,产油的和炼油的等等)就会形成预期,认为产油国为了在把美元换成他们自己的货币后,能够买到与美元贬值前相同价值的东西,就会提高油价。正因如此,欧佩克在纽约油价一度达到128美元的时候,仍然坚持不增产;沙特也在去年11月曾叫停1000亿美元的石油产能扩大计划。
威廉·恩道尔在《石油战争》一书中写道:“1973年5月,84个各国顶尖金融和政治圈人士在瑞典的萨尔特舍巴登聚会。这一聚会的地点,是瑞典瓦伦堡银行家族的一处私人海岛。一个美国人,沃尔特·列维,参加了‘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组织的这次集会。这次聚会讨论的是:假设欧佩克石油收入增长400%,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会议的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意料之中的油价冲击,而是商榷如何应对即将袭来的石油美元洪水。他们所讨论的议题,就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后来所说的‘石油美元环流’。”
彼尔德伯格俱乐部这次邀请来的与会者有:里奇菲尔德石油公司的罗伯特·安德森,英国石油公司董事长格林希尔勋爵,欧洲债券创始人、瓦伦堡集团的埃里克·洛尔,雷曼兄弟投资银行的乔治·波尔,还有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大卫·洛克菲勒,即将成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意大利人吉安尼·阿涅利和德国人奥托·沃尔夫阿梅罗根等。据说,基辛格本人也是“彼尔德伯格俱乐部”的常客。
1973年,石油史上发生了两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一件事是广为人知的“十月战争”和欧佩克产油国以石油为武器联合禁运,给支持以色列对抗埃及和叙利亚的西方国家制造了石油危机。在1973年底的短短5个月内,油价上升了4倍。这与“彼尔德伯格俱乐部”之前所谈论的增幅恰好一致。这件事标志着,“西方大型跨国公司主宰油价的时代已经过去。海湾产油国通过民族解放运动和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在石油定价上获得了一定主动权。油价开始由产油国主导的时代到来了”。石油经济学家管清友告诉本刊记者。
但油价由谁掌控,或许有另外一种解读。1973年成为油价史的分水岭,还因为,尼克松总统在年初说服沙特的费萨尔国王,接受以美元作为石油贸易结算的唯一货币。从1945年以来,随着美国石油公司主导石油市场,美元作为石油标价的标准货币也渐成国际惯例,但它不是唯一不可替代的。作为回报,尼克松给费萨尔的承诺是,保护沙特的油田,抵御苏联、伊朗和伊拉克对沙特的威胁。这一没有公开文件的秘密协议,被广泛地称为“不可动摇协议”。
作为原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例高达20%的欧佩克组织核心成员,沙特此举,带动了所有欧佩克成员在1975年使用美元计价出售石油。这意味着,凡需购买石油的所有国家,都必须持有美元。而产油国获得的美元和利润,则回流美国投资美国国债或购买美国产品。对沙特来说,就是巨额的军火贸易。“布雷顿森林体系”刚刚崩溃,正陷于危机中的美元,开始了另一个新的世纪,即“石油美元”的世纪。威廉·恩道尔如此描述:“与(中东局势)表面上剑拔弩张十分不协调的是,美国财政部这时却和沙特货币局达成了一项秘密协定。其条款规定,沙特的大部分石油税收收益将用于弥补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年轻的华尔街银行家、专门经营债券的负责人大卫·马尔福德也被悄悄派往中东,担任沙特货币局的首席‘投资顾问’。他的唯一任务是指导沙特把石油美元投资到‘正确的地方’——那自然都是些伦敦和纽约的大银行。”“后者不光处理货币业务,同时也参与国际石油交易。就这样,大通曼哈顿、花旗、汉华实业、巴克莱、劳埃德、米德兰这些金融界怪兽,无一例外地在这场经济风暴中赚了个盆满钵盈。”
挑战石油美元者不多。就在萨达姆的伊拉克提出以欧元结算石油贸易几个月后,小布什的军队入侵了伊拉克。正因如此,很多观察家相信,伊拉克战争不可避免地带有维护石油美元霸主地位的意图。伊朗独立于石油美元体系之外,用欧元、黄金,或者双边本币结算,不走石油交易市场。它处在美国制裁下已有30年。
按照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的统计:“过去110年来,以黄金标价的石油价格一直在20桶/盎司上下波动,并有明显的周期性。‘二战’之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从1947到1971年实行了24年,在这一期间里,石油价格稳定在1.8美元/桶,黄金是每盎司35美元,每盎司黄金可兑换19.4桶原油。目前的原油价格大概为90美元/桶,黄金是每盎司1400美元,每盎司黄金兑换15.5桶原油。过去60年,用美元计价,原油价格涨了50倍,而用黄金计价,原油价格只涨了25%,巨大的反差,直观的解释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破产之后美元对黄金贬值的结果。但1972至1987年,以美元标价的原油价格与1971年相比增长超过400%,用黄金标价油价至少也上涨了一倍,这个阶段主要是地缘政治因素推动的贵油期。”根据陈卫东的换算,2000年至今,美元标价的油价不断创出新高的同时,黄金标价的石油价格这10年也是历史最高,达到约10桶/盎司黄金的高位。它的推动因素是发展中国家的刚性需求和石油供需关系的“脆弱平衡”。即使如此,美联储长期以来的货币宽松政策和两轮巨额量化宽松,仍是名义石油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其获利者,无疑是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和金融集团。
3月19日,广东省佛山市一处加油站前,不少车主赶在凌晨调价前排队加油
油价快速上涨,中产阶层受到的冲击最大
2010年10月7日,巴西总统卢拉赴安格拉-杜斯雷斯出席巴西石油公司P-57石油平台完工典礼
3月10日,南非开普敦举行自行车游行,号召民众拒绝对石油的依赖
2月28日,美国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内交易员正在紧张工作。国际石油价格今年以来已经上涨了10%
3月13日,第13届国际能源论坛在科威特召开,88个成员国的石油部长、石油大臣及代表出席了论坛
阿联酋国家石油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乌干达境内的阿尔伯特湖裂谷盆地已经发现总储量25亿桶石油,英国塔洛石油公司获得乌干达批准勘探开采石油,预计2012年产油
中国石油企业在苏丹进行油气勘探与开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