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雅培公司回应奶粉质量门:符合中国国家标准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1日16:18  新民周刊

  记者—黄 祺 实习生—韩学玮

  谁利用了公众焦虑

  “六个品牌都不合格,其他的五个是哪个啊……愁人”“以前都是国外的奶粉好,那就吃国外的,贵咱也吃。但是现在国外奶粉也频频出问题,让我们做妈妈的揪心啊……宝宝要进化,进化得百毒不侵才行啊!”3月底,点开宝宝树等育儿论坛,随处可见众多妈妈们围绕雅培抱怨吐槽的帖子,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担忧源于《财经周刊》的一篇报道。这篇标题为《媒体称雅培奶粉质量不达标 可引发婴儿营养不良》的新闻报道称,CER Research调查公司(以下简称CER)在检测了购买于上海与香港的六个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之后,发现雅培的样品是送检样品中最差的一个,并且完全不符合国际标准以及中国的新国标。

  这一新闻之后被称为雅培“质量门”。消息发布以后,雅培中国公司立即予以回击,公司声明对CER报告用国标测定港版奶粉、委托人不明、检测方法等进行质疑,称其在华销售产品均符合国标。

  一番“口水战”后,近日,“质量门”有了最新进展。据《新闻晨报》报道,雅培公司正式向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起诉包括CER公司CEO晏格文、CER research在内的4名相关主体,4月5日,香港法院举行了第一阶段听证会,双方在法庭上共同签署了具有法院禁令效力的法院令,对一系列关键问题达成协议。

  报道称,法院令中,晏格文对调查公司背景做了详细的说明:“在诉讼最终完成前,法院通过双方提供的证据,并经晏格文本人确认,首先,他本人负责的‘CER research’的确存在,但并无公司实体。其次,‘CER research’的报告、员工和经济基础,与在香港注册的中国经济评论(香港)有限公司(英文名简称CER)并无关系。”

  这篇报道认为,从法院令的内容看,“CER research”是一家未经注册、仅由晏格文一人负责的“空头公司”。而“CER research”所发布的关于雅培奶粉质量问题的报告,独立性和权威性都值得怀疑。同时,雅培官方网站上发布公告,称本次争议中“中枪”的“喜康宝”婴幼儿配方奶粉,经一家获ISO认证的独立国际检测机构检测,认定“完全符合中国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中对乳清蛋白含量的要求”。

  标准又惹祸

  雅培“质量门”中,媒体报道的一个焦点是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比值。CER报告称,雅培香港出售的喜康宝1段乳清蛋白与酪蛋白比例为41%∶59%;在中国新国标中,要求“乳基婴儿配方食品中乳清蛋白含量应≥60%”;而在香港与国际上,则没有具体数值的规定。

  “国际上没有规定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比值,是因为没有必要。这是一个二级参数,因为添加成分的不同以及量的差异会衍生出诸多的参数,是学术和生产上的自由。国际标准对蛋白质质量的管理,体现在氨基酸谱的控制上。”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宗一,是参与婴幼儿配方奶粉国际标准制定的9位专家组成员中唯一的中国专家,他解释了国际上没有规定二者比值的原因。

  雅培“质量门”事件中,曾出现在CER报告中的3位中国学者后来纷纷出面与报告“划清界限”,3位学者之一、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副教授冯翔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解释说,国标里面的规定可能就是给各个奶粉厂商的一个指引。“母乳里面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约是7∶3,但是牛奶里面约是2∶8。酪蛋白可能在婴幼儿肠道里面形成凝结块,可能会导致消化吸收出现问题;乳清蛋白相比之下会比较容易吸收一些。所以,我们建议配方奶尽量地去接近母乳。”

  乳清蛋白与酪蛋白不同地区不同标准的问题纠结不清,这让CER的报告结论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同时,CER检测二者比例的方法又被指出不够科学。“乳清蛋白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检验标准”,冯翔介绍,“CER用来检验雅培奶粉中乳清蛋白比值用的是‘电泳法’,这种方法有一定差异,误差可能有5%—15%,所以此次被检测的雅培奶粉中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比例并不一定准确。我国目前的标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欠缺可操作性。”

  CER的检测方法,遭到了业界学者的质疑。“判断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出一种方法检测同一批次雅培奶粉中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准确比例。”广东省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说。

  据悉,目前在我国,新国标中没有规定乳清蛋白与酪蛋白比例的检测标准,在日常监管中,这也不是常规抽查项目。规定了数值标准,却不进行检测,那么国标就犹如白纸一张。“这存在一个检测方式、方法和执行力滞后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既然制定了指标就要检测,还要公布结果。”王丁棉认为,现有的检测制度,没能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现在要检测乳清蛋白,用旧的方法本身会产生误差,新的方法还没有研究出来。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了未发现雅培喜康宝不符国标的报告,但是一没有公布检验的方式,二到底有没有检测,出来的具体数值是什么,过程是什么,全没有公布,只有一个官方的东西,它的准确性很笼统,值得怀疑。”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声明称,目前我国的卫生部正组织有关单位研制新的乳清蛋白的检验方法。

  二十年来不变的比值

  对于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比值,国际上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定,但是却有相关的建议为6∶4至7∶3,我国的新国标恰恰选择了下限6∶4。在这次事件中被屡次提到的新国标,指的是卫生部于2010年3月26日公布的66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目前正在实行中。在GB10765-2010《婴儿配方食品》这一项中规定了“乳基婴儿配方食品中乳清蛋白含量应≥60%”,也就是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比例最低6∶4。这个比值,自1989年以来就没有变动过。时隔二十载,在这一方面,新国标并没有体现其“新”的气息。

  为了研究这一比例来源的依据,王丁棉翻阅过大量资料,也询问过很多业内人士。据他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这个数据最早可以追溯到1989年国家制定的奶制品安全标准,“我没有找到关于这个标准出台的依据、理论分析。听朋友讲过当时的背景,主要是根据一些研发人员做出的乳清蛋白、酪蛋白分析的数据、论文结论,但缺乏临床试验数据及理论分析报告。我一直想找这方面的依据,确确实实找不到。”王丁棉表示,如果谁有办法能够找到依据的话,他希望能跟踪研究。1989年以后,我国婴幼儿配方奶国家标准几次修改,这一数据始终没有变动,同样的也没有补充备注。

  国标的漏洞不止于此,按照王丁棉的说法,还有很多重要的问题都被疏忽了。在CER报告中谈到了雅培奶粉热处理强度非常高的问题,加工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导致的变性会影响蛋白质的质量以及含量,进而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因此,关于蛋白质的质量和数量的检测很重要,但在新国标中,对于蛋白质的检测方式、要求则完全没有提及。

  对于我国奶粉标准的制定,王丁棉认为存在着一些混乱现象。“真正懂行业、懂技术的专家不让参加,而参与制定的人不专业、不权威,制定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不完善的,甚至不合理或难以执行。营养专家,乳品加工专家,乳业技术人员,还有相关的政府部门,甚至行业协会,社会其他方面的相关专家,他们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沟通,所以互相之间是谁也不能说服谁的,这在学术上固然是好的现象,可是作为一个标准就不正常了。”

  2011年,卫生部就提出展开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清理制定、修订工作,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的标准体系,并支持各界提出建议,王丁棉希望这次修订能改善目前的情况。

  奶粉被“妖魔化”?

  十年前,日本的婴幼儿是全世界吃奶粉最多的;而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奶粉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各种洋品牌纷纷来到中国分一杯羹,但遗憾的是,激烈竞争之下,无论是本土品牌还是外来品牌,负面新闻接连不断,刺激着家长们的神经。

  对此,丁宗一认为,配方奶粉质量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糟糕。“首先,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由专门的国际组织管理;第二,配方奶粉标准是由儿科大夫、国际级的专家根据严格的科学的原则论证制定的;第三,配方奶粉标准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育;第四,该标准有授权的中文翻译。”

  “大家要知道,配方奶粉不是没人管的。”对于屡见不鲜的奶粉质量问题,丁宗一认为,重要的是建立召回制度,“这个是科学规律,大家要习惯召回制度。质量问题其实是每个行业都会出的问题,这不是奶粉行业特有的,而是社会的诚信、腐败、政治问题,问题出在奶粉的生产者管理者身上。不要对奶粉失去信心,不是所有奶粉都坏;现在是中国奶粉问题高发时期,说明大家都在注意存在的问题,只要改了就还能好。我们应该正确地面对科学进步的成绩,看待科学中的误差及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而不是闹情绪。”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之后,中国的家长们对于国产品牌几乎失去信心,洋品牌则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目前,洋奶粉中国市场占有率高达80%,在一些大城市甚至到了90%。”王丁棉说。家长们严重依赖外来品牌,因此,任何关于洋奶粉的风吹草动都会成为大新闻。

  3月30日微博上盛传一条消息:“从4月15日起,市民赴港澳地区或国外购买奶粉,满200元就要缴交10%的税款。”同一天,海关总署在其官网上发布声明澄清,传言是对海关总署发布的2012年第15号公告(《海关总署关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物品归类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物品完税价格表〉的公告》)的误读。而按照海关总署《关于对海关第15号公告等政策的说明》,旅客携带2.5公斤以下奶粉入境,可以免税。

  对于中国家长们对洋奶粉的热衷,丁宗一则呼吁父母们要更加理性。他认为,奶粉不论是哪里生产的,只要严格按照相关安全标准生产,就不会出现问题。王丁棉也认为,不同地区的奶粉整体营养上不存在太大差异,不同的只是口感、包装、溶解度等方面,这与后期加工工艺、包装手段有关。

  事实上,婴幼儿配方奶粉最早是为了医疗上的特殊需要而生产的,只有那些无法得到母乳喂养的婴儿,才需要配方奶粉。因此,不能寄望毫无专业知识的家长们,生出火眼金睛辨别奶粉品质,为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把关仍然是监管部门的责任。

  丁宗一特别强调说,对于婴幼儿配方粉的管理,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他解释说,婴幼儿配方粉不是简单的奶粉,它的设计、生产和管控,都不同于一般奶粉。一个可以生产普通的成人食用奶的厂家,不一定有能力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在国际上,一般奶粉是食物‘food’,婴幼儿配方奶粉是粮食‘foodstuff’。“粮食是国家安全水平的,可是在国内,很多人包括主管部门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国外以粮食级别的规格对待配方奶粉,这体现在严格的标准制定、生产准入、质量控制、市场准入以及召回等方面。在美国有资格生产配方奶粉的只有3个厂家。他提醒家长们,国外生产配方奶粉的品牌很少,在中国市场上一些所谓的源自海外的洋奶粉其实都是国产冒充的,名不副实。

  王丁棉提供了一个数据,到去年年底,中国加工奶粉的有129家企业,有资格做配方奶粉的只有50多家。

  在业内专家看来,消费者在挑选奶粉时,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择品牌。“奶粉罐子上标注的成分,我想大部分的人字虽然认识,但真正的意思却看不懂。”丁宗一说。他的建议是,历史悠久和拥有大量科研积累的品牌,更加值得信任。

  饮奶过量也危险

  中国的妈妈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挑选安全营养的奶粉,却对婴幼儿的饮奶量不够重视。在很多人看来,多喝奶有益无害,但香港卫生署的一份调查,却推翻了这样的想象。

  3月14日,香港公布了一份由香港卫生署联同香港理工大学和中文大学进行的调查报告,研究者发现,香港存在婴幼儿饮奶量(主要是配方奶粉)过高,导致肥胖的现象。根据调查结果,年龄在十二个月或以上的幼儿,其饮食模式的特征是进食蔬菜和水果的分量不足,含丰富蛋白质食物的摄取量高,并过分依赖饮用配方奶粉。

  《香港家长喂养婴幼儿状况调查》报告中提到,在进食蔬菜和水果方面,分别有超过60%和30%年龄在十二个月或以上的幼儿,摄取量低于建议水平。蔬菜水果吃得太少的同时,饮奶量却普遍偏高,在年龄组别为十二个月、十八个月、二十四个月和四十八个月的幼儿中,分别有69.6%、47.6%、35.7%和9.9%每日的饮奶量多于建议的两杯(480毫升)分量,且大部分幼儿饮用配方奶粉而非纯牛奶。饮奶量(主要是配方奶粉)多于建议分量的幼儿,普遍进食较少谷类、蔬菜和水果。

  卫生署助理署长梁士莉称,这些情况与家长“迷信”配方奶粉有关,她指出市面上配方奶粉的热量较全脂奶高出30%,饮用过多配方奶粉不但令小孩超重,亦会令儿童减少进食其他食物,比如谷类、蔬菜和水果,阻碍均衡饮食。卫生署曾在一年前就披露过奶商夸大用奶量的问题,这也是家长喂养过多的原因之一。

  香港的建议认为,1岁以后的婴幼儿可以饮用牛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专家蒋竞雄谈到,在美国,医生建议1岁以后喝全脂液体奶。但在中国内地,相关的建议有所不同,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给出的“婴幼儿喂养建议”是婴儿每天饮奶量为800毫升,幼儿每天500毫升。而且,中国内地专家建议,2-3岁之前的幼儿都可以饮用配方奶。

  “如果是纯的牛奶的话,它里面的矿物质、蛋白量,都是比较高的,可能会对婴幼儿的成长造成负担,所以有的专家建议配方奶可以喝到2岁,应该都没问题。”冯翔说。他同时认为,应该逐步从配方奶过渡到纯牛奶,在2—3岁前转换即可,不需要刻意规定配方奶喝到几岁。

  儿童肥胖症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蒋竞雄曾做过中国内地儿童肥胖现象的研究,她介绍,内地婴幼儿肥胖的发生率,在大中城市呈增加的趋势。根据2006年的数据,婴儿超重率15%,肥胖率11.1%,比1996年翻了一番。

  对于内地婴幼儿肥胖率逐年上升的原因,国内专家认为,与家长“过量喂养”有关。但国内的研究还没能证明,内地的孩子是否也饮用了过多的奶。蒋竞雄认为,婴幼儿肥胖与配方奶、饮奶量无关。丁宗一持类似的看法:“仅仅是配方粉就能致胖,我认为是不可信的。乳类制品与配方粉不能等同,乳制品过量引起肥胖与配方奶粉是否过量不是同一个问题,不要误以为喝了配方奶将来就一定会胖。过量喂养才是原因。”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专家王燕介绍,中国内地存在一种不好的喂养习惯。“我国由祖辈看护孩子的多,由于他们经历过贫困和饥饿,担心孩子吃不饱的倾向更明显。而且,家长会把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孩子的工具,为食物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因素,也会形成儿童对食物尤其是不健康食物的过度喜爱。”

  尽管还没有研究证明,中国大城市儿童肥胖的原因与饮奶过量有关,但饮奶过量引起肥胖的现象,仍然值得内地家长警惕。

  不过,在王丁棉看来,家长们更加需要担心的,不是饮奶过量可能引起的儿童肥胖,而是奶粉本身的添加物可能带来的肥胖问题。据王丁棉了解,一些厂家为了节约成本,在奶粉加工生产过程中,用售价约4000元/吨的麦芽糊精来代替售价约20000元/吨的乳糖。麦芽糊精热量很高,且分解吸收性很强,婴幼儿饮用后容易肥胖。“用麦芽糊精代替乳糖,这已经是行业潜规则,国内不使用麦芽糊精(代替乳糖)的企业超不过5个。”被称为乳业“大炮”的王丁棉,再次向行业黑幕“开炮”。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更多关于 奶粉 质量们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