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李克强亚欧大陆之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0日16:44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201210期封面报道 《环球》杂志201210期封面报道

  语调平稳,言语平实生动,对俄罗斯青年学子娓娓道来。讲话一再被鼓掌所打断。

  李克强亚欧大陆之行

  ——增进互信、推进合作、深化友谊的重大外交行动

  《环球》杂志特派记者/明金维 (发自俄罗斯、匈牙利、比利时)

  《环球》杂志记者/尚军 (发自北京)

  俄罗斯,中国山水相连的最大邻国;匈牙利,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汇之地;欧盟,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2012年4月26日至5月4日,春夏之交,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俄罗斯、匈牙利、比利时和欧盟总部进行正式访问。

  此次亚欧大陆之行,8夜,9天,3国,4城,行程近两万公里。

  一路走来,风尘仆仆。李克强以其独特的表达,向世人展示了开放、坦诚、务实、友好、幽默的中国领导人的形象,向外界展示了中国“大国外交”的魅力。

  中俄关系:春华秋实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做‘春华秋实’,现在是难得的春天,我们期待未来有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4月28日,李克强在中俄贸易和投资促进会议开幕式致辞时强调,只要双方紧密合作,共浇“友谊之花”,就一定会实现中俄经贸合作的宏伟目标。

  春华秋实。确实,2012年的中俄关系正渐入佳境。

  此前的4月27日,在抵达莫斯科后的第二天,李克强即被安排与俄罗斯政治“四巨头”见面。他们分别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当选总统、总理普京,以及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主席纳雷什金和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主席马特维延科。

  据透露,俄罗斯政府多次向李克强发出访问邀请。俄罗斯4位主要领导人一天内接连分晤李克强,亦反映出俄罗斯对发展与中国关系的高度重视。

  作为重头戏,与梅德韦杰夫和普京的会晤,时间都大大超过了原定安排,而双方依然意犹未尽。

  让许多中国客人颇感意外的是,俄罗斯领导人还在会晤中小“秀”了一把中文。会见时,梅德韦杰夫脱口说了句中文“谢谢”。李克强立刻回答:“总统先生说的‘谢谢’两个字,非常标准。”梅德韦杰夫又马上说:“谢谢。将来我会说更多的汉语。”

  轻松的对答,让现场气氛显得十分融洽。

  俄中两国的发展互为对方的机遇,俄罗斯“经济之帆”应该乘上“中国风”等等,这是普京描述俄中关系时经常使用的句式。

  扩大合作,实现共赢,是中俄领导人共同的追求期望。

  或许也正因为此,在莫斯科郊外的诺沃奥加廖沃官邸,普京与李克强会晤时,双方没有多少客套话。两人直奔主题,就两国经贸务实合作交换意见。

  普京说,俄中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两国政府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在经贸方面加强务实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力争早日实现两国元首确定的年双边贸易额在2015年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

  李克强对此表示完全赞同,他对普京将于5月7日重新就任俄罗斯总统表示祝贺,并相信今后两国关系将会提升到更高水平。他就同步提升两国经贸合作规模和质量,重视并推进战略性大项目合作,开展科技和创新合作,扩大全方位能源合作等与普京深入探讨。

  春华秋实,中俄领导人在收获已有成果同时,也在为新的合作播种。

  作为两个幅员广阔的国家,中俄在地区合作中有着广阔的天地。作为此次访俄的重要内容之一,李克强还专程赶赴喀山,力推中俄地方合作。

  在与俄领导人会晤时,李克强说,中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以前主要是东部开放,如今是向西、向东开放并举。中国的促进东北振兴以及向西开放,可以与俄罗斯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开发相结合,两国相互开放潜力很大。

  对于这一见解,无论是普京,还是梅德韦杰夫,都深表赞同。

  李克强还深入俄罗斯民间,与中俄友好人士代表座谈,会见俄二战老战士代表和工商企业界人士,在莫斯科大学发表演讲,积极推动中俄传统友好关系向前发展。

  4月28日下午,莫斯科大学礼堂,座无虚席,走廊上、过道里,也站着许多人。

  李克强在演讲中对国际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中俄在新形势下如何继续加强合作,提出了一系列看法。

  他语调平稳,言语平实生动,对俄罗斯青年学子娓娓道来。细数下来,一场演讲,其间有7次,讲话被鼓掌所打断,赢得掌声达20余次。

  当天前来聆听李克强演讲的学生们,大多二十一、二岁,属于俄罗斯的“90后”。他们是在苏联解体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俄罗斯年轻人,他们自发鼓掌20多次,从一个侧面说明他们对俄中友好关系的认同以及对李克强精彩演讲的信服。

  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这里的许多学生毕业后,都成为俄罗斯社会各领域的领袖、精英。有分析人士说,这次演讲的成功,也为未来中俄关系发展、中俄友谊的传承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春华秋实,贯穿了李克强三天访俄的行程,也得到了俄罗斯方面的积极回应。

  莫斯科大学土壤系教授尤里目前正在该校孔子学院学习中医。他说,中华文明历史灿烂悠久,如今在文化、教育、科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新的长足进步。李副总理的演讲令人振奋。

  李克强演讲结束后,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说:“你是北大毕业的经济学博士,是一位经济学家,对经济学有很高的造诣。”他热情地邀请李克强下次再来莫斯科大学,为同学们开一次讲座。他说,莫斯科大学下次将以“荣誉教授”称号来欢迎李克强做演讲。

  匈牙利:朋友在这里

  “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在中国,在匈牙利,我的朋友在这里……”4月30日,在为来访的李克强表演时,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学生们拿出了精心彩排的“中匈结合”的节目。

  观看的人们鼓掌致敬,在随后的演讲中,李克强也由衷感叹:“我们的朋友在哪里?在这里,在匈牙利!”

  中国的朋友,中国文化的朋友,在匈牙利确实有很多。

  匈中双语学校是目前整个中东欧地区唯一一所同时用当地语言和汉语教学的常日制公立小学。自2004年9月正式成立以来,在校学生已达220余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匈牙利孩子。学校在推广汉语教学以及向匈牙利民众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两国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在这所学校体育馆时间不太长的表演中,匈中双语学校的学生和匈牙利禅武文化中心的青年,表演了多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节目:扇子舞,中文儿歌和诗朗诵,少林功夫表演,书法、茶艺展示……一个个中华文化节目,由匈牙利的孩子和青年们展示出来,别有一番味道。

  学生和青年们的武术表演,让李克强回忆起了自己上世纪90年代访问欧洲时的情景。

  “我想起上世纪90年代,我到欧洲来访问。那时,我是中国河南省省长。我记得当时,有一位欧洲朋友问我,河南省离少林寺有多远,我告诉他,少林寺就在河南省的中心位置,在省会的附近。”

  或许是受到“这里的朋友”喜爱中国文化的触动,李克强当场表示,将提议邀请少林功夫表演者到河南少林寺访问。现场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

  青少年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希望,而语言是了解对方文化的工具,是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在讲话中,李克强还说,匈中双语学校培养的孩子们,将开创中匈友谊新的历史。

  地处中东欧的匈牙利是一个既接近西方又带有某些东方色彩的国家,历来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融之地。近年来,中匈两国人文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这不仅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了解,更为两国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民间基础。

  近年来,中匈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齐头并进。匈牙利已成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投资最多的国家,匈牙利也是中东欧地区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

  李克强的到访受到匈方高度重视,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与李克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5月1日,两位领导人从会谈桌到签字仪式现场,再到宴会厅,最后到阳台上的咖啡桌,深入交流了3个多小时。

  这场超时的对话,为中匈务实合作拓展了新的思路。

  正式会谈中,李克强强调,中方视匈牙利为中国在中东欧的重要伙伴,愿与匈方一道,进一步全面推进中匈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他就发展中匈关系提出了五点意见。

  欧尔班则指出,近年来,匈中关系目前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匈方将继续实施向东开放战略,进一步挖掘匈中经贸合作潜力,推进大项目合作,深化金融合作,扩大人文交流。

  在随后的中匈多个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意犹未尽的两位领导人开始直接用英语交谈;在随后的欢迎宴会上,两人依然谈兴很浓,几乎就没怎么进餐;宴会后,欧尔班还把李克强请到宴会厅外的阳台上喝咖啡,继续就两国开展务实合作畅谈。

  3个多小时很快过去,由于日程安排,这场大大超时的“会谈”不得不画句号。而双方领导人不拘场合的“连环外交”,则被许多外交官员津津乐道。这既是中匈关系渐入佳境的见证,也是中国“和谐外交”的一个缩影。

  中欧:未来飞得更高

  “这代表我们的未来,可以飞得更高。”5月2日,李克强向比利时对华友好人士李德汉的孙子赠送风筝时说。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素有欧盟的“心脏”和“首都”之称,也是中欧合作的“桥头堡”。

  现年79岁的李德汉是比中经贸委员会副主席,也是比利时国内众多对华友好人士的“资深”代表。自1955年以来,他多次访问中国,并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老一辈领导人的接见。他的一生,是中比民间友好的历史见证。

  2日上午,李克强专程来到位于布鲁塞尔西北的维麦尔,到李德汉家中,看望李德汉全家和其他一些比利时对华友好人士。

  入座后,李德汉对李克强说,今天非常荣幸在家里接待您,我们都姓“李”。我去过中国很多次,对我来说,中国就是我的第二祖国。

  对这个老外“本家”,李克强说,所以我专门到你家里做客。今天还有几位中比友好人士一起参加我们的活动,使我们感觉到中比友好的队伍非常壮大。你有一个美满的大家庭,中比友好的队伍是个更大的家庭。

  激动的李德汉向李克强介绍他以前访华时的老照片及资料。

  “1955年我首次访华时,非常荣幸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这就是照片。”李德汉指着一张老照片说。

  “你现在像那个时候一样年轻。”李克强笑着说。

  “当时我22岁。”李德汉说。

  “你没有大的变化。”李克强说,“这说明世界风云不论如何变化,你对中国的友好感情没有变化,中比人民的友谊没有变化,也不会变化。”

  “飞得更高”的不仅仅是中比关系,还有中欧的合作。在李克强造访布鲁塞尔稍早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了冰岛、瑞典、德国、波兰等多个欧洲国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也访问了英国。在欧洲依然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困难时期,中国领导人频频访欧,显示出中国政府对欧盟的关注,以及对发展中欧关系的高度重视。

  李克强5月3日访问欧盟总部,有两场重头戏,一是与欧盟“两巨头”会晤,二是出席中欧城镇化合作和能源合作两个高层会议。但主旨其实可归纳为一个:规划未来,携手合作,化危为机,让中欧关系“飞得更高”。

  5月3日在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会晤时,李克强表示,欧洲是世界的重要一极。中欧具有友好传统,没有利害冲突,中国政府从战略高度重视欧盟,将中欧关系置于中国外交的重要战略方向。他说,欧洲经济出现问题对中国和世界都不利。中方相信欧盟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可以走出困境,迎来新的发展。

  在会晤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时,李克强表示,中国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具有良好条件,也为加强中欧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中方愿看到欧元稳定、欧洲经济稳定,这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稳定,也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希望看到欧洲团结、发展、繁荣。

  对于中国领导人的坦诚话语,两位欧洲领导人作出积极回应。

  范龙佩说,欧洲和中国应共同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推动欧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发展,并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配合。巴罗佐则表示,欧中关系不断深化,合作加强,成果丰硕,越来越具有世界影响;欧方感谢中国支持欧洲加强欧洲一体化努力;欧方致力于深入发展与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有义务和责任深化合作。

  中欧关系要“飞得更高”,既要相互理解尊重,也要找到可以实现共赢的合作点。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经受了严峻考验,世界也进行着一场“思想风暴”。世人深入思考未来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方式,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共识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创新不仅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也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

  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规划还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欧盟“2020战略”则提出,要努力促进欧盟建设一个资源利用效率更高、更为环保和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主张与中国等国在能源和气候变化等领域进行高层次战略对话。

  在出席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和中欧高层能源会议时,李克强深入阐述了中欧合作的广阔前景。

  他指出,城镇化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资源环境是中国发展的瓶颈制约,在城镇化中厉行节能环保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另一方面,欧洲在新能源、节能环保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能源科技上有突出优势,需要开拓应用领域。双方具有的这些特性,恰好形成中欧战略性互补。

  李克强还对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行了专门阐述。他说,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城镇化。

  当“欧洲设计”遇上“中国制造”、“欧洲技术”遇上“中国市场”时,就会产生显著的奇妙效应。

  李克强这一生动表述,让在场的不少听众频频颔首。

  比利时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的中欧问题专家安娜·斯塔尔在接受《环球》杂志采访时说,李克强此次与欧方重点就新能源、城镇化建设合作进行交流,是推动深化欧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具体体现,恰逢其时。

  从俄罗斯到匈牙利,再到比利时和欧盟总部,李克强此次俄欧之行共50多场活动,环环相接,紧张有序。这是一次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横跨亚欧大陆的访问。藉此,人们看到了中国领导人的风采,感受到了中国“和谐外交”的魅力。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 《环球》杂志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李克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