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镇江新区突围背后:政府大幅减员加薪取消公车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4日14:19  廉政瞭望

  “后起”开发区中的镇江突围

  文_本刊记者 舒炜

  中国的开发区,在珠三角和长三角较为密集和令人瞩目,尤其在苏南地区的沪宁线上,昆山、苏州、无锡、江阴……几乎每隔几十公里就有一家国家级开发区,它们早已成为展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集中高地”。然而就在这圈耀眼光环之中,稍显黯淡的镇江新区在倒逼压力下,在最近几年走过的路却非同寻常。

  除了大兴土木,镇江新区更有领导更迭、机构改革、公车改革等一系列动作,通过这些,它在全国开发区中狂飙突进前25名,似乎可以作为国内大部分“后起”开发区的一个参考。

  著名学者温铁军在不久前的新书《解读苏南》中说,“老苏南模式是强政府主导下的,比较典型的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故我们在此抛砖引玉——镇江新区能否作为一个“后起”开发区的突围样本,它走的是老路还是新路?

  “不是全国20强,都不好出来给人打招呼!”

  可能很多人对镇江新区并不熟悉,纵然它即将迎来20周岁的生日。这里地处长三角发达地区,是黄花岗起义总指挥赵声的故乡,更是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高档铜版纸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工程塑料粒子基地和中国最大的汽车发动机缸体生产基地。不久前,又多了一个让当地人颇为自豪的第一:国内物联网领域最大的云计算平台。

  相对于镇江新区在苏州、昆山、无锡这些苏南明星开发区中显得寂寞,镇江市更好不到哪里去。不光是在苏南5市中,镇江市各项指标几乎垫底,就是在长三角核心16个城市中,镇江也是排在倒数几名,甚至边缘化于江阴、张家港、常熟等县级市。“现在若不是全国10强、20强,都不好出来给人打招呼!”无锡市委宣传部一名干部如是说。

  镇江新区刚开始走的是密集型产业和规模化工业化的道路,并形成了以重化和造纸等传统、单一产业为主导的结构,和苏州、无锡等开发区科技立区的模式眼看就要渐行渐远,后继更是乏力,“每次在省里开会,我们都很没面子。”镇江新区干部王燕(化名)如是说。

  公允地说,镇江新区从成立开始,就有别于苏南其他地方的开发区,首先就是政策的区别。王燕对记者表示,直接拿来比是不公平的:“他们起点太高!苏州、无锡和常州的开发区几乎是从1992年一成立起就是国家级的,而长期以来,镇江新区不过是一个省级开发区,再加上地域劣势,这叫我们怎么去和别人竞争?”

  但这套说法在镇江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小平那里却行不通。

  “李小平是个疯子。”

  李小平是常州人,来镇江新区出任一把手前,做过常州下辖的曾被誉为“华夏第二县”的武进市最后一任市长,也是武进改区后的第一任区长。不少镇江新区干部在李小平来之前知道他,是因为“他在武进搞科教城就‘惊动’过中央”,显然镇江新区正需要他这种“发达地区”来的主政者。他的到来,也被镇江新区不少官员视为是一场机遇和压力的挑战。

  首先是干部待遇提高了。据记者了解,镇江新区公务员的收入基本上是镇江其他区市的两倍多。“但活也多啊,尤其在新一轮的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后,机关部门从22个压缩至12个,机关科级领导职数从76个减少到43个,工作人员从305人精简至188人。”镇江市政府副秘书长、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桂祈亮表示,“别光看这里工资高,镇江新区公务员工作量,几乎是镇江其他区市的3倍。”

  镇江新区的不少干部都还记得,李小平在2009年刚调任这里时,镇江新区前一年的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才15.2%。他在一次领导干部大会上狠狠地发了火,直指镇江新区大小官员的观念需要立即扭转,组织人马加班加点调研,提出了“向东看、加油干、勇挑担”的口号。于是,一场大变革在3年间,如火如荼地被拉开。

  甚至连镇江新区管委会的保洁员王大妈都发现,“那些‘当官的’开始吃住在单位了,经常是晚上八九点还亮着灯。甚至在周末,这里的食堂中午也和平常一样闹热。”

  镇江新区城乡建设局局长蒋峻青在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的时间已是晚上7点39分,他表示:“这3年来,新区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科级干部以上的都是‘周六一定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一定’。”

  “那一般工作人员呢?”记者追问。

  “我们没有硬性要求。”

  像蒋峻青这种级别的干部基本上只休息周日下午半天。但领导都来加班了,底下科员们还“敢”不来?由于打破了过去相对闲散的工作节奏,干部中开始悄悄流传,“李小平是个不要命的疯子”。

  为了降低行政成本,镇江新区在人事机构改革后又出重拳,率先推出了公车改革。现在除了管委会几名领导外,所有官员一律取消了公车,取而代之是按级别、职务需求而评定的车贴。

  镇江新区科技新城管委会副书记曹卫华认为,镇江新区的车改,具有特殊意义:“这里离市区接近30公里,不少干部的家都住在城里,一半以上没有私家车,车改压力可想而知。但从实践看,车改是一步好棋。”据统计,镇江新区机关车辆运行费用在车改后第一年,也就是2010年,节约了480万元。更重要的是,这次车改也成了一个颇具意义的风向标,很快,镇江全市也都陆陆续续进行了车改。

  值得注意的是,镇江新区在2011年,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已攀升至57.3%。镇江新区工委研究室主任李建,也是李小平的秘书,他告诉记者:“促使这些变化最关键的因素,还是领导干部观念的转变,经济上去了,大家收入也高了,‘怪话’也慢慢消失了。”

  “到底该靠人还是靠机制?”

  2010年4月,镇江新区升级为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行政管理权限。实际上,这一批次和镇江新区同时“有幸”升级的,还有35家。但镇江新区对这块招牌还是格外重视,“严格意义上说,我们进入了‘国家队’,迎来了一次浴火重生的机会。”镇江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茅苏燕即使在两年后,面对记者仍很痛快地回忆起当时的喜悦。

  “国家级”的确是一把尚方宝剑,为这里带来了不少变化。如今出了京沪高铁镇江站,沿着和江苏338省道平行的一条高架快速路往上海方向走,大约40分钟车程,便到了镇江新区中心所在的大港街道。一路上,可见聚集于此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中国镇江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级高创中心等6个各具特色的“国字号”,以及中节能、中建材等巨型企业……

  这条总投资13亿元,双向8车道的金港大道是镇江第一条全封闭、全互通城市道路,第一条数字公路,第一次预留城市快速公共交通……多个第一的光环萦绕,成为李小平的得意之作。此外,大港街道正在挖两个人工景观湖,加起来面积达到113公顷,接近杭州西湖的1/4。

  李小平的这些高投入、大跨越式的做法,不光在在镇江新区,就是在临近几个城市,一直有争议声音相伴。老百姓有怪他的,多是因为频繁拆迁中出现的问题,但李小平对于拆迁的进度要求从来就没松过;官员中也有抱怨他的,多为被繁重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可李小平却一再加码;附近城市官员也有冒着酸味抱怨他的:“镇江新区挖了我们不少‘墙角’!”但李小平却表扬、嘉奖了这些人,其实大家都心照不宣,能挖到发达地区的企业和人才,是能耐。

  更有人质疑,镇江新区搞这么多大手笔的投入,当下各地纷纷欠债和土地紧张的大背景下,钱从哪儿来?地从哪儿来?

  当前,苏南不少开发区在国土部门核准的可开发面积已基本用完,又无法及时补充所需的土地,导致一大批项目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镇江新区似乎自有应对之法,2009年以来,该区在全国率先试点总规模达5.59万亩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通过土地置换,可新增耕地3975亩和农用地8277亩。不过,在流转过程中,容易产生诸多问题,这亦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记者向当地一名干部抛出了一个让他颇难回答的问题:“镇江新区的‘突进模式’,到底是靠人还是靠一套完善的机制?”他再三思考后说:“短期内绝对是靠人,目前事实也证明了,但我们希望从靠几个人转变为靠更多人、所有人的努力,而长期发展非制度和理念不可。”

  经过各项改革之后,镇江新区发展迅速。在去年9月商务部发布的2010年度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报告中,镇江新区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排第24名,在新升级的36家国家级开发区中更是名列第二。

  李小平则乘胜要求,镇江新区在“十二五”期间要进入全国开发区前20名。这条“命令”给这里的干部拧上了发条,有人就说:“到底李小平是有积极追求,还是好高骛远,一切3年后见分晓。”而当下,只要一进入镇江新区,遍地尽现各式塔吊,四处可闻机器轰鸣,规模庞大的造城、造湖运动如火如荼。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公车 减员 镇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