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87岁女专家谈医患关系:碰到不讲理病人医生挺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6日15:24  央视《面对面》

  央视《面对面》栏目2012年5月15日播出节目《菊梅:心∙术》,以下为节目实录:

  总导视

  她是仍在工作的87岁老人

  主持人:现在都87岁了,干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陈菊梅:到时候干不动了就拉倒,到时候要死就死,我也不怕死。

  她是一名与众不同的医生

  陈菊梅:有些病人要吃药,要多吃药,我不给他多吃。

  她又是一名与各类传染病

  对抗了63年的战士

  主持人:我觉得你挺有胆量的。

  陈菊梅:我一般是胆子比较大。

  她还是一名早期帕金森病的患者

  主持人:我扶一下。

  陈菊梅:不用扶。

  《面对面》古兵专访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 正在播出

  主持人导语:

  在北京的302医院有一位87岁的医生,现在每周还依然坚持出诊,她就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专家陈菊梅教授。不久前我专访了她,在当前医患关系略显紧张的背景下,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在她60多年的医务工作中,她是如何处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医生这个职业她又有着怎样的理解呢?

  人物封面:

  陈菊梅

  1925年出生

  浙江天台人

  302医院专家组组长

  我国传染病学泰斗

  著名传染病专家

  正片:

  字幕+画面:

  4月23号,星期一;解放军302医院;著名传染病专家陈菊梅的诊室。

  纪实断落

  陈菊梅:你一共花了多少钱了?

  病人:将近十万了。

  陈菊梅:真是十万块钱白花了。

  病人:白花了哈。这个是最近的病毒数量,后面有肝功能,最近做了这些检查。

  陈菊梅:靠运动,一是靠运动,第二饮食上,油炸的不吃,荤油不吃,每天的脂肪量限(量),搭(配)油,猪油、炒菜的油,每天总量半两,控制住。多吃点粗粮,多吃点蔬菜,平常(多)吃点那些,把脂肪肝降下来就正常了。

  病人:到现在一直在吃药。我看那个药,说明书上它药都不能停了现在。

  陈菊梅:你病毒下不来,你这些药都(得)停了,不要吃,知道吧,停了,不要吃。

  解说1:从1958年至今,陈菊梅教授在302医院工作了54年。如今虽然已经87岁高龄,但她依然坚持每周出诊。为了尽快把病治好,不少病人都希望她在诊疗的过程中能多开些药。

  记者:您好像这个标准不一样?

  陈菊梅:我是少吃药,吃主要的药,有些病人要吃药,要多吃药,我不给他多吃。

  主持人:为什么呢?

  陈菊梅:就是根据他病情需要,需要吃的吃,不需要吃的不吃,好像你病毒没有消,你吃抗肝硬化的药效果不好。病毒再造成肝硬化,你吃抗肝硬化的药都抵消掉了,所以你要先吃抗病毒的药,可以说没有什么肝功明显损害,你就吃一个药就行了。不要给他吃太多的药,吃太多的药反而增加肝脏负担,跟他说清楚病人也(理解)。

  记者:但是现在很多医院一旦有了患者,医生就希望开很多的药让他能够治病,然后可以有医院的收入。

  陈菊梅:有些医生开七种、六种药,说老实话,真正吃药吃的就是两种,最多了。其它就是可吃可不吃的,而且不吃比吃还好。

  记者:那一般在开药的环节上,您会怎么把握这个度呢?

  陈菊梅:首先就是他这个病的原因是什么引起的,首先找到病因,病因是什么弄清楚,去掉。再琢磨保护肝脏、修复肝脏。

  解说2:只要一提到传染病,人们大多会“谈虎色变”, 而在所有传染病中,乙肝人群所受到的社会歧视又最为严重。为了消除乙肝歧视,2009年底,卫生部制定相关政策,明确禁止将携带乙肝病毒作为限制入学和就业的条件。即便如此,陈菊梅教授依然能从前来就诊的病人身上感受到他们所承担的压力。

  主持人:哪一个病人给您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

  陈菊梅:一对男女要挺要好的,男的有肝炎,女的家里根本不同意,坚决反对,我说你把你女朋友的母亲一起带来,我跟她说说。我说他有肝炎,肝炎绝大部分是能治好的,现在也有药治,就是要抓紧服药,抓紧服药他不就病都没有了,就不影响寿命了,就慢慢好起来了。我说有肝炎不能结婚太残酷了。他是能好的,把道理跟她说说,(后来他们)结婚了生了孩子,挺好。

  主持人:但这都超出了您正常的医疗工作了。

  陈菊梅:超出医疗工作,但是病人的思想他有一个症结,你不给他解了,他就不理解。

  主持人:很多人就觉得我把我的病看好了就行了,非我业务之内的事完全可以不管的。

  陈菊梅:这跟看病有关系。他思想上信心没有,这个病你也看不好。他有信心才能看好。他首先就觉得这个病能好,所以他就重视吃药,吃药就能够按正规地吃,按正规地检查,病人就能配合,配合就能取得效果。

  主持人:就是不光治身体的病,还要治心病?

  陈菊梅:对,心理也要帮他解决掉。

  主持人:但你不觉得很枯燥吗?每天都是面对同样的病人,每天都是一样的生活,一样的忙碌?

  陈菊梅:每天你看一个病人,这个病人他反正挺苦恼的,你跟他说说道理,他有信心,他高兴,他高兴了,他思想包袱放下来了,他放下思想包袱高兴,我也高兴,这就是有收获。

  解说3:302医院是全军惟一、全国最大的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在门诊大厅,每天前来挂号看病的人数在2000人左右。由于是特殊的传染病院,302医院的医护人员不仅要在与传染病作战的过程中保护好自己,还要懂得如何与患者和谐相处。

  主持人:病人和您握手,您从来不回绝。

  陈菊梅:对。

  主持人:您不担心这种传染吗?

  陈菊梅:不知道,他手里可能有病毒,但是我的手没有破损就传染不了。

  主持人:没有破就没关系。

  陈菊梅:没有破就没关系,肝炎的病毒一定从伤口进去。

  记者:其实有时候我们也体谅很多医生,一天要看很多的病人,各种各样的。

  陈菊梅:是有些难,做医生也有些难。碰到有些不讲理的病人,也挺难的。

  记者:怎么不讲理呢?

  陈菊梅:有个小伙子来,他说我是急性肝硬化,我说你针对什么说你是急性肝硬化,(他说)我自己看了好多书,我也问了好多病人,好多医生,就说我急性肝硬化。我说看你的样子不像,你不信等查了以后再说,查了以后我跟他说,有根有据的你没有肝硬化,他还不信,他说我就是。

  记者:那您遇到这种病人之后,您怎么对待他们呢?

  陈菊梅:我说你回去考虑考虑吧,下次来咱们再说吧。

  记者:会急吗?

  陈菊梅:不急,急我倒不急。

  记者:但是可能表面上您不着急,您心里面的情绪会不急吗?

  陈菊梅:心里是有点烦了,但你也不能跟病人发火啊。

  记者:但这种压抑自己的情绪都难受啊?

  陈菊梅:我不压抑啊,过了我就算了。

  记者:您怎么调整,这个技巧在哪?

  陈菊梅:气一下就放下了。

  记者:但是很多人在这个放下这两个字上是最难做到的。

  陈菊梅:你不放下来,让自己背包袱。就想开一点吧,什么事情都可能遇到,就是想算了吧。

  解说4:每次出诊,陈菊梅一般要看8到9位病人,看完病人时间就到了中午,对于87岁的老人来说,工作强度已经很大了,对于陈菊梅来说,可能更为困难,因为两年前,她患上了早期帕金森病,走路容易摔倒。为了照顾她的身体,医院安排了专人专车接送她回家。

  纪实断落

  孟:说成都有一个99岁的重庆老人,是网络红人,99岁她还喜欢玩自拍。

  陈菊梅:挺热爱生活的。这个老太太挺好的。

  孟:您看她还戴个墨镜,背个包。

  主持人:但是很多到您这年龄的老专家一般都不去医院了,何况您得帕金森症,行动也不便。

  陈菊梅:他们也对我说有几天你就别来了,我说不,我每天都来,每天一个病人、两个病人,你走走、活动活动好,在家里跟到医院不一样,在医院看看大家心情不一样。

  主持人:我觉得您现在的精神状态真好。

  陈菊梅:对,我脑子还行,反应还可以,所以我自己看病觉得有困难了就算了,现在没有什么困难,习惯了,我在医院工作,一进医院心里就踏实了。

  主持人:我不知道在您的心里面,医院是什么样的位置?

  陈菊梅:我觉得医院像到家一样,两个家一样的。

  主持人:但是您这个“家”很特殊,它不是环境优美的地方,它是有各种这样的传染病人聚集的地方。

  陈菊梅:一般的传染病都可以防的,进到病人的病房里,我到门诊,都穿了工作服了,就武装了。下班的时候洗洗手,都没有事儿,换衣服。

  隔断

  分导视1

  她是传染病医生

  却敢冒风险做外科手术

  主持人:这个手术您衡量过有风险吗?如果说不成功呢?

  陈菊梅:当时就想抢救病人要紧,就没想过可能不成功。

  接诊危重患者

  她如何令人起死回生

  主持人:你当时为什么这么坚持?

  陈菊梅:就是说你对一个病人你尽到力了没有,你千方百计了没有。

  《面对面》古兵专访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 正在播出

  解说5:陈菊梅告诉记者,年轻时,她的理想并不是学医学,而是学工科,但1945年高中毕业时,她首先考上的就是医学院。1950年,参加工作后,陈菊梅先后做过外科医生、小儿科医生,后来又主攻小儿传染病。1954年9月,陈菊梅赴前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攻读传染病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主持人:那一段的生活,对你后来从事医学上的工作,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陈菊梅:就认真、细致,它一个病,今天是这样,明天应该出疹子,明天疹子不出就找到原因了,这个疹子应该三天退,你五天还不退也得找到原因了,他每天病情的变化完成得很细,你看书上怎么说的,这个病跟书上对不上号,就得放弃讨论了。这些年来我看了那么多病人,我没有误诊、漏诊,也受这个影响,这个病怎么来的,怎么发病的,它以后怎么样,都要做到心里有数。

  解说6:1958年,从前苏联留学归来的陈菊梅调入302医院。当时,传染病医院并不被社会所理解,有人把302医院称作“病毒窝子”,还有人编了顺口溜,说302医院是“开门用脚踹,对象吹得快,”可是陈菊梅却选择留在了这里。

  主持人:很多医生会很忌讳分到这样的医院。

  陈菊梅:是,好多医生不愿意,我觉得我学的传染病,到传染病医院正合适。302那时候1960年搬到岳各庄,我第一个过来搞了一个月的卫生,把三栋楼的卫生搞好之后才开始病人。

  主持人:为什么搞那么长的时间?

  陈菊梅:新房子,三栋楼六个病区,给我组织了一个新的病区,带着七八个护士搞卫生,搞了一个月卫生以后就开始收病人了,我就做三病区的主治医生,下面有三个医生,还有十几个护士。

  主持人:您那个病区主要收治什么样的病人?

  陈菊梅:就是小儿啦,小儿传染病。

  解说7:小儿传染病区刚组建不久,陈菊梅就接收了一个危重的病人。一名叫查小萌的2岁麻疹患儿突发喉梗阻。

  主持人:你们按照正常的医疗程序来讲,应该怎么做呢?

  陈菊梅:应该(找)耳鼻喉科,应该请301医院的耳鼻喉科,做气管切开手术应该请他们。

  解说8:但情况紧急,患儿的生命危在旦夕,有过外科从医经历的陈菊梅当机立断,自己主刀切开了患儿的气管。

  主持人:这个手术,您当时衡量过有风险吗?如果不成功呢?

  陈菊梅:当时就想抢救病人要紧,就没想过可能不成功。

  主持人:如果手术做得不成功,您可能会担责任。如果你不做这个手术,你不用担任何的风险。你想过这一点吗?

  陈菊梅:没有想,遇到这种情况就先救病人,只要病人好了就行。

  解说:9:由于抢救及时,患儿摆脱了生命危险,但陈菊梅却因此而遭到了非议。

  陈菊梅:第二第三天吧,耳鼻喉科的一看,他说你这个皮肤怎么横切?我说小女孩横切疤痕小,他说应该直切,一般都是直切,你不应该横切,这种批评我,只要孩子好了,我也没有跟他说明。我对有什么时候的批评我就想,只要病人好了,你怎么批评也行,我不理他了,我不去解释。

  小隔断

  解说10:乙肝是世界上感染人数最多的传染病,其中中国是世界上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据最近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患者约2000万,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高达85%以上,如何降低它的病死率成为当时国家交给302医院的重大课题,陈菊梅牵头攻关,接过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主持人:但是这个任务是很有挑战性的,您当时不觉得吗?

  陈菊梅:挑战我倒不怕,我觉得这是个问题,应该钻研一下。

  主持人:院领导给你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陈菊梅:提高10%的存活率。我当时提出,我们至少下降20%(死亡率)。

  主持人:这样不是给自己找压力吗?

  陈菊梅:对,给自己找压力,找压力我自己心里也有点数。

  主持人:你内心的底数有多少?

  陈菊梅:我觉得努努力差不多。

  主持人:但是你如果说你当时接受了10%这样的一个目标,你做到30%,你可能会更充裕。

  陈菊梅:我喜欢给自己有点压力,有点压力你会努力,否则10%的,我随便好好计划一下就提高10%。你要30%你就得想办法了。

  解说11:在接到课题之后,陈菊梅带着她的课题小组不断尝试各种治疗方法,几年后,一个奇迹出现了——我国慢重肝病患者的病死率由过去的85%以上降到38%,整整降低了47个百分点,挽救了许多慢重肝病患者的生命。这位老人名叫陈克志,40年前,他身患急性黄疸型肝炎,又出现糖尿病、肺炎等并发症,在生命垂危之际,他遇到了陈菊梅。

  纪实断落

  陈克志:你想想我病到什么程度呢?已经准备给我开追悼会,都准备好了。

  插画面+音乐

  主持人:但是当时对病危的病人,对很多医院来讲,只要做好最后的关怀就够了,一般不投入力量了。

  陈菊梅:我们就想尽量给他救活。

  主持人:你当时为什么这么坚持?

  陈菊梅:就是说你对一个病人你尽到力了没有,你千方百计了没有。我们是想千方百计尽力给他治。

  主持人:只要有一丝希望。

  陈菊梅:只要他没有死,还千方百计给他治。

  插画面+音乐

  陈克志:我肛门上长了个疖子,她亲自给我弄,每天亲自给我换药,给我弄。我老伴就说了,她说陈主任这么脏也不怕感染了,她说没事儿洗洗手就行了。你想想这么一个专家,这么一点小事儿,她自己都给我做。然后做的时候还跟我做思想工作,和我聊天,鼓励我和疾病做斗争。

  陈克志老伴:有的时候我们晚上还没走,我就看见陈主任吃完饭她又到病房里来了,我看见她在看医嘱,医嘱下得对不对。

  解说12:在陈菊梅和同事的精心照料下,陈克志在302医院住了1年零7个月,最终平安出院。

  主持人:所以病患出院的时候,可能也是你最开心的时候。

  陈菊梅:对,看他好了出院我也挺高兴的。

  陈菊梅:所以为病人我有点不怕冒风险。

  主持人:您经过了这样的特殊经历之后,可能已经超越了患者和医生的关系是吗?

  陈菊梅:对,不是说他是病人了,就是相当于自己的亲兄弟一样的,就反正亲兄弟也不一定给他那么想办法,他有没有病,有病了,医生的责任就是要给他想办法。

  解说13:在攻克肝病的过程中,陈菊梅不仅自己冲锋在前,还致力于医疗团队的建设。在陈菊梅的帮助下, 302医院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主任赵景民带领他的课题组绘制成了我国第一张覆盖地域最广、代表性最强的军民肝脏疾病谱。

  主持人:做这个的意义是什么?

  陈菊梅:因为好多事是咱们中国都不清楚的,弄清楚以后,你就知道哪个地区、哪个肝病的情况怎么样,这都是很宝贵的资料。

  主持人:但是您把您一生所积累的经验资料都给了别人做研究,那您自己的成就可能就无法体现了。

  陈菊梅:那我也不可能(一个人完成),主要靠大家,我自己老了做不了,我年纪大了我每天能做的,就是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其它不能做的还要靠这些年轻人来接着做。

  主持人:其实您在意的是集体的成就。

  陈菊梅:因为工作大家做,大家都提高了,水平也才能提高。

  解说14:2009年,这张肝脏疾病谱被评为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但申报奖项的过程中,陈菊梅却不肯署上自己的名字。

  纪实断落

  赵景民:她的名字是应该理所当然在里面,而且是主要贡献者,但是最后一刻陈教授毅然把自己的名字划掉,她说我做科研不是为了荣誉,是为了患者。

  主持人:当时为什么他让您署名的时候,您不在这个成就上署上您的名字呢?

  陈菊梅:我就不用了。我已经是一级教授了,对我已经是没有什么用了,你把其他参加的人都写一个,对他有点帮助,他评职称的时候很有用的,我都那么想的,我出点思路,出点想法,这个应该的,年纪大的有经验的人就应该出点想法、出点点子。

  分导视2

  作为医生

  她怎样处理工作与家庭矛盾

  陈菊梅:我有一点就是,有什么事赶前不赶后。

  因为什么

  她不得不拔掉全部的牙齿

  陈菊梅:那我为了治病牙齿必须去掉了,去病灶,必须去掉了也没有办法,

  《面对面》古兵专访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 正在播出

  纪实断落

  主持人:您站起来歇一会吧。

  陈菊梅:我慢慢站,能站起来。你看我站起来了吧。

  主持人:我扶一下。

  陈菊梅:不用扶,你坐下来。

  主持人:我坐下来,您挺好强的,我发觉不希望别人帮你。

  陈菊梅:对。

  主持人:需要拿根拐杖什么的吗

  陈菊梅:不用,就起来困难。

  主持人:困难是吧?

  陈菊梅:这个帕金森病啊,坐下起不来,起来站不稳,走路向前冲,就这三个症状比较特殊。我起来以后呢站一会儿再走,就好了。

  主持人:那站多长时间?

  陈菊梅:站一会儿。

  解说15:现在陈菊梅和老伴陈国仕生活在一起,一个是传染病学专家,另一个则是蜱媒病自然疫源学专家,他们在前苏联求学时认识、相恋,从1957年结婚至今,他们相伴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在陈国仕的房间里,陈菊梅的一张老照片和美国奥斯卡影后格蕾丝•凯利的照片并排放在一起。

  主持人:那为什么做这个对比呢?

  陈国仕:就是因为她像,挺接近的。

  主持人:还真是的,就是眼神还是挺像的,发型也像。

  陈国仕:也像,所以呢,你看这个波浪下去,她这个波浪下来,然后这个轮廓都差不多。

  主持人:但这个老伴儿心里还是挺惦记的,时时刻刻都有您的影子。

  陈国仕:所以你看我那床头,你看我床头最大的一张照片就放在这儿了。

  主持人:这是陈教授在留学的时候。

  陈国仕:对,这是冬宫。

  解说16:2007年,陈菊梅和陈国仕迎来了结婚50周年的金婚纪念,但他们的婚姻生活一直是聚少离多,因为工作,陈国仕每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出差在外。

  陈国仕:她来信讲的都是歌舞升平,家里边孩子也挺放心,她自己工作,她也不说怎么样忙累,甚至于她满口牙齿拔掉,我不知道。

  主持人:您当时不知道吗?

  陈国仕:不知道,因为她不说这个。

  解说17: 47岁的时候,陈菊梅将自己的牙齿分三次全部拔掉,从那时候到现在,她已经使用了6副假牙。

  主持人:但是那么年轻就把全口的牙换了,对自己的身体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陈菊梅:那我为了治病牙齿必须去掉了,去病灶,必须去掉了也没有办法,为了使自己肾炎不要再犯。

  主持人:怎么得上的肾炎?

  陈菊梅: 我1969年下医疗队一年,在陕西黄龙,这一年下去,体重掉了20斤,在那里大家都吃不饱,营养也跟不上,就吃窝窝头,有大蒜,拌点盐就当菜,吃不到菜。所以一年回来以后就病了,病房里有猩红热,猩红热就是链球菌感染,我就是链球菌感染得了扁桃腺炎。扁桃腺炎也没有休息,两个星期以后变肾炎,肾炎也没有休息,抢救病人,说你不行了,我才躺下了住院了。

  解说18:当一个又一个病痛像定时炸弹出现的时候,陈菊梅也从医生变成了病人,但为了不让丈夫分心,陈菊梅硬是自己一个人扛了下来。

  主持人:其实您的个性挺好强的。

  陈菊梅:个性比较好强,心肠也比较硬。

  主持人:怎么会说硬呢?

  陈菊梅:你看我住院爱人不在家,两个孩子自己去(食堂),人家问你你大人呢?没有大人。

  主持人:孩子们也习惯了。

  陈菊梅:孩子也习惯。他们吃食堂有时候放学晚了没有吃到东西,他有时候就不吃,一般不吃。当我出院孩子都瘦得下巴都尖了。

  主持人:那你不心疼吗?

  陈菊梅:我说锻炼锻炼好。

  主持人:说实话内心真的没有触动吗?

  陈菊梅:我反正有一点吧。

  主持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内心?

  陈菊梅:那也没有办法,我想。他爸爸不在家,我也住院,那也没有办法。

  陈国仕:最大的遗憾就是家里边,为什么?老伴儿,你看一个人她又做爸爸又做妈妈,这是在家里边,那么孩子去开家长会,老师就见不到他爸爸,都是妈妈去。

  主持人:关键是陈教授的工作上的事也挺多的,任务也挺重的。

  陈国仕:是啊,既然这样,所以别人都认为是个谜。

  主持人:什么谜啊?

  陈国仕:就讲你工作上这么吃力了,那怎么家里边,就说你一个人就这么操劳家务,临走之前要是晚上值夜班,就剩一个孩子扔在家里边,那给他闹钟拧好,让它嘀嗒嘀嗒给孩子作伴,就是帮他壮壮胆。

  分导视3

  “非典”来袭

  她如何应对令人恐慌的病毒

  主持人: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紧张状态?

  陈菊梅:紧张状态就死人了。

  汶川地震

  她为何前往余震频发的灾区

  主持人:你不去不行吗?

  陈菊梅:因为你真要防,你不看病房、不看情况没有体会。

  《面对面》古兵专访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 正在播出

  解说19:2003年初,“非典”来袭,而人们对SARS病毒却一无所知,恐慌的情绪开始四处蔓延。为了消除恐慌,向公众普及预防“非典”的知识,陈菊梅成为第一位接受中央电视台访谈的专家。

  主持人:您当时也不了解这样的病毒,您从哪些角度来讲呢?

  陈菊梅:大家也不知道情况。但是,要防止它主要是通风,房间有病人前后窗子都开着通风就好了,病毒量就少了。这个病毒一到空气里,就消失了。有太阳的话,一出空气就死了,太阳紫外线一照射就完了。

  解说20: 然而来势汹汹的SARS病毒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意料,2003年3月,香港和北京先后出现 “非典”病例。3月5号,302医院接诊了北京第一批“非典”病人。

  陈菊梅:第一批病人,第一批下午四点钟来的,第二天一早,院长找我会诊,我去主持会诊,一个老的主任跟我会诊。

  记者:当时送进来之后,他们的病情紧急吗?

  陈菊梅:紧急。

  记者:什么样的一种状况?

  陈菊梅:高烧、呼吸困难。

  记者:你的结论是什么?

  陈菊梅:结论就是病毒性肺炎,是病毒引起的肺炎。

  主持人:在做的这个判断之后,您采取的应对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什么?

  陈菊梅:病毒性肺炎就是激素治疗,他那么高烧,人体受不了。

  主持人:但那个时候,很多人对这种病毒是很恐慌的,因为未知,怎么治?

  陈菊梅:开始我们还不恐慌,病毒肺炎也是挺常见的。

  主持人: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紧张状态?

  陈菊梅:紧张状态就死人了。肺炎病人,一般肺炎处理的那个不死人,病死率高了就紧张了,所以以后重型的呼吸道的叫SARS,开始叫非典。

  解说21:而在抢救非典患者的过程中,302医院的医护人员也相继被传染。如何能使医护人员不被感染,尽量保存与非典作战的战斗力,成为当时最紧迫的任务。接到任务的陈菊梅立即投入到全军第一本《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的编写过程中。

  主持人:在当时没有类似这样的防治手册吗?其他卫生部门?

  陈菊梅:没有。

  主持人:这个时间紧张吗?

  陈菊梅:紧张。在四天内都得做完。小彩纸印出来,院里交给我的任务。

  主持人:您当时怎么看待这个任务呢?

  陈菊梅:大家都恐慌,务必要赶快弄出来。按照病毒感染资料常规,还有就是怎么隔离,怎么发给我们全军这个整治的方案。还有就是怎么消毒隔离这些方面,全军做了些工作。这个我开了两天夜车,写了一个常规。

  主持人:那时候整个的工作节奏完全打乱了?

  陈菊梅:对,那就推进这个任务了。

  主持人:按道理来讲,您78岁了,像这样的任务可以由别人来承担。

  陈菊梅:因为这呼吸道我做的时间最长,查病也是主要以我为主,什么病都看。

  主持人:那您所编写的这个防治手册,后来发挥的作用是什么您知道吗?有作用吗?

  陈菊梅:有作用啊。他们有这一本就有了依靠了,下次呼吸道的病人就知道怎么处理。

  解说22:2008年5月12号,汶川大地震发生。地震灾区的供水系统、居住环境、卫生设施被破坏,人的免疫力也在一定时间内下降,这给了各类传染病可乘之机。为了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302医院派出60个人的医疗队,前往汶川地震灾区,开展卫生防疫工作。83岁的陈菊梅成为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主持人:当时您在汶川考察的时候,发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陈菊梅:最大的还是一个老百姓住的地方的卫生。就是帐篷当房子住的,它的蚊子苍蝇这些还有,他们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这些,反正具体的还是比较多的,主要是解决他们的生活安全问题。

  主持人:您担心什么呢?

  陈菊梅:担心就发现有一个人腹泻,可以传得很快。担心就是发生传染病,传染病一般就是从食物的卫生是最主要的。

  主持人:那您同时不是也是风险的承担者吗?到了现场。

  陈菊梅:我们时间短啊,时间短,跟他们一直在那住的不一样。他们等什么时候有房子,什么时候都能安顿好,一时还不好定,所以要早重视这个问题,砸这个问题。

  解说23:为了应对灾后可能发生的疫病,陈菊梅先后到北川、什邡、绵竹三个重灾区进行实地调研。

  主持人:你每天在那调研的时间是多长?

  陈菊梅:每天我们就是上午看了以后,吃了午饭再看看下午看看,第二天就换一个地方。

  主持人: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你们当时去了以后怎么样?

  陈菊梅:我们也是,我们也和部队一起吃。

  主持人:也是在账篷里?

  陈菊梅:都在账篷里,开会都在账篷里,我们在部队那个军部的账篷比较大,就像一间大房子一样。

  主持人:那时候担心吗,因为地震的时候很多余震还在。

  陈菊梅:也没有怕。

  主持人:您比我胆大,我那时候都有点怕了。

  陈菊梅:因为余震不会太大的,那么大一个震了以后。

  主持人:那您一点担心都没有啊?

  陈菊梅:没有担心。

  主持人:我觉得你挺有胆量的。

  陈菊梅:我一般是胆子比较大。

  主持人:累的时候怎么办呢?有时间休息吗?

  陈菊梅:累的时候坐坐呗。

  主持人:那地方连坐的地方我觉得都没有。

  陈菊梅:石头上也坐,我出去哪儿都坐。

  解说24:经过3天实地调研之后,陈菊梅和302医院的专家一起,紧急编写出《地震灾区医院院内感染预防指南》等书籍,为灾区医疗队、救灾官兵和受灾群众提供防疫指导。而她在灾区调研的举动,也消除了人们内心对于地震灾区可能出现疫情的担忧。

  主持人:您身体承受的住吗?

  陈菊梅:行啊,我身体很好啊。

  主持人:那时候已经84岁了?

  陈菊梅:我现在身体也可以,我现在要坐着也没觉得自己是病号。就是一起来走路就不行,站不行。

  主持人:所以说那三天可能对你而言的话,只是到现场去看了看,可能对当地的一些士兵也好,群众也好,可能内心会不一样。

  陈菊梅:对,对他们也是有点影响。

  主持人:有人跟你这么讲过吗?

  陈菊梅:有人说过,你那么大的岁数还跑这儿来看看。

  主持人:为什么一定要去呢?你不去不行吗?

  陈菊梅:我还是去去好,因为你真要防,你不看病房、不看情况没有体会。

  纪实段落:

  士兵:您身体真好,我们向你学习。你来对我们是个鼓励啊。你这身体太好了。

  陈菊梅:身体还不错。

  解说25:就像一定要前往汶川地震灾区一样,陈菊梅始终坚持在传染病防治的一线。在302医院工作的54年间,她与近60种传染性疾病打过交道,经她诊断并成功救治的患者达到数十万人。

  主持人:您这一辈子的和医学打了一辈子交道,现在都87岁了,干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陈菊梅:干到什么时候就算干到什么时候,我现在一个不想它能活到什么时候,能干到什么时候都不想,到时候干不动了就拉倒,到时候要死就死,我也不怕死,这就是自然规律,是吧?

  主持人:您希望将来人们要是提起您的时候,您最希望别人给你什么样的一个定位呢?怎么称呼您呢?

  陈菊梅:就是她做医生,她不错,她是个好医生,这就行了,对病人不错。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医患 医生 病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