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为实现“再工业”战略而强化中小企业竞争力的举措,将对中国中小企业出口竞争力产生持续影响
文 | 张茉楠
欧美“再工业化”战略在科技创新方面对其中小企业的重点扶持,加之在关键领域的技术封锁,势必对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形成新的挑战;欧美为实现“再工业”战略而强化其中小企业出口竞争力的举措,也将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竞争力产生持续影响。
“再工业化”并非一个新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泰·埃兹厄尼提出。从性质来看,当前美欧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绝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超出了“再工业化”的范畴,实质上是产业升级和“归核化”(即向设计、研发、标准等价值链高端抬升),在这方面美欧都在积极行动。美国正以金融危机为突破口,扭转金融业和实体经济本末倒置的关系,使美国经济向实体经济深刻转型。面对“去工业化”在产业结构和就业方面带来的威胁,欧盟委员会几年前提出了欧盟工业政策的方向与目标,其重点是促进创新,并启动了以下方案:2007年成立欧洲研究理事会;2008年建立欧洲创新技术学院;实施联合技术倡议,研发如卫星监测环境与地球安全、微电子工艺燃料电池、药物创新等技术与工艺,以推动“再工业化”进程。
2008年的金融危机撼动了美国几十年来的发展模式,以透支消费、信贷扩张和房地产市场繁荣为支点的美国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危机后的美国经济何去何从?这是奥巴马政府必须解答的难题。联合国工发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近10年来,全球制造业总量中,美国份额不低于1/5,但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却在逐年下降。美国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建立新的“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
欧美的再工业化战略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其影响是深远的,因为这将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从吸引美欧制造业回流的政策和影响看,美国把过去大量的工业生产环节转移到海外的“去工业化”,转变为现在的“再工业化”政策调整,这将对我国中小企业产生巨大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政府为了增强“再工业化”战略下中小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作了多方面努力支持中小企业出口,实行全面严格的贸易救济措施。2010年1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起“国家出口倡议”,创建“出口促进内阁”,重启“总统出口委员会”,设立一站式的出口促进服务点,向潜在出口商提供更多支持和资源,努力开辟新市场,以“全球经济再平衡”为借口向其他国家施加汇率压力。2010年4月白宫公布《总统出口管制改革倡议的情况说明》,改革中小企业出口管制体系;2010年8月,美国商务部公布贸易救济措施的14条建议,大幅提高“双反”税率以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此外,还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向东亚、中亚、拉美、中东、非洲、俄罗斯等地派出知识产权专员,使中小企业在海外采取行动时能够提供协助,并最终为本国中小企业自由公平进入国际市场保驾护航。
此外,近期奥巴马正在实施“金钥匙”计划,拟推动4000家中小企业进入中国,这些中小企业的主要业务将是将美国的产品及服务打入中国市场。华南美国商会公布的年度调查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美国中小企业正在进入中国。而且,入驻中国的中小企业“年轻化”趋势十分明显。与2011年相比,今年初在华投资不满2年的外资企业比例已从6.6%上升到9.8%,而经营不满5年和不满9年的企业比例也有显著上升。尽管美在华投资回报开始下滑,然而企业盈利率仍然保持高位,增幅达到30%以上。即便是在普遍感受到全球市场巨大压力的2011年,在华实现盈利并且达到和超过预期的外资企业占总数的比例高达68%,比2010年进一步提高了1.35个百分点,美国中小企业涌入中国淘金有可能掀起新一轮“鲶鱼效应”。
欧盟方面也在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争取实施强制性原产地标识,牵制一些传统产业的外迁意愿。针对危机导致海外进口商违约增多、私营金融机构承保能力有限的情况,德、法等12个成员国出台出口信用保险计划,通过国有金融机构向出口企业提供信用保险,帮助企业化解出口风险。为了重塑创新优势,2011年欧盟提出“创新联盟”动议,旨在增加企业研发支持,建立知识驱动型竞争力的研发体系,以使中小制造业从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成为一个能够实现或者维持在全球市场中技术或产品领先的创新部门,实现创新生产。
美欧为实现“再工业”战略而强化中小企业竞争力的举措,比如以专利、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手段,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控制和市场垄断,提出更高的标准。这势必对中国中小企业出口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