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刘爽议政:是谁让我们变成了“透明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5日11:21  法律与生活

  是谁让我们变成了“透明人”?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不管在哪里,不管白天黑夜,经常接到陌生号码电话,询问房子卖不卖、贷款要不要、商铺租不租……令人奇怪的是,这些打电话的人,似乎掌握了你所有信息。从无休止的垃圾短信到电信诈骗,到底是谁在出卖我们的个人信息?

  最近,公安部部署20个省市区公安机关展开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案统一收网行动,摧毁了一批犯罪网络,抓获了一批犯罪嫌疑人。从披露的情况看,个人信息被侵害状况非常严重,可谓触目惊心。其中,既有手机数据、银行信息,也有针对性很强的车主信息、企业老板信息。有卖家就夸下海口:“你要查任何一个号码,我都能查到。”难怪一个专门从事数据倒卖的团伙给自己无照经营的非法公司起名“中国资源部”。

  姓名、电话、住址、单位,轻易可查;银行、房产、车牌,不在话下……在一些不法之徒那里,老百姓变成了“透明人”,公民个人信息变成了随意买卖的“商品”,并由此滋生多种犯罪,严重危害信息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公安机关主动出击、深挖源头,揪出“内鬼”,摧毁了犯罪利益链条,遏制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及其下游犯罪活动的上涨势头,切实回应了百姓对此问题的担忧和关切。

  个人信息的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置身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挑战尤其严峻。即便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早、执法严的欧美国家,信息泄露事件仍经常发生。谷歌网和脸谱网已经不止一次被指责泄露个人隐私,苹果手机也因为定位信息收集收到一张来自韩国的罚单。

  严厉打击针对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确保公民信息权利不受侵犯,这是执法机关保障私权的法定职责,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在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大量掌握在行政机关手中。据公安部透露,此次专案行动查获的源头中就有不少公务员,涉及民政等部门。其他像银行、电信、医院等行业,其工作人员也应是执法打击的重点。但他们并不具备公务员身份,对其个人行为的法律追究并不能自然强化行业监管职能,容易产生“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不良执法效果。在这方面,执法机关应当上溯源头,对那些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领导依法追究相关责任;还可以采取执法建议等手段,为监管提供责任倒逼机制,从而确保重点行业能够“看好自己门、管好自己人”。

  个人信息的大面积泄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和社会对这项基本权利缺少必要的认知和重视。实际上,每个人的个人信息,就是一幅“人格画像”。这一权利受到损害,不仅损及当事人的物质利益,更可能影响其精神权益和社会的基本秩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才会有在个人信息保护上越来越严格的执法行动,也才会有不断高涨的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呼声。

  在对专项行动拍手称快之余,也让人忧心:集中打击的风头过去之后,侵权行为会不会回潮?要从根本上治理个人信息泄露的乱象、赋公众以信息自主权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不仅需要公众“信息权意识”的觉醒,而且需要以立法、执法等手段保护公众对自己的个人信息使用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没有隐私,何谈安全?没有安全,又何来幸福感?公民个人信息是不容侵犯的领地。公安机关严惩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得民心,顺民意。但是,也要认识到,杜绝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还需要举全社会之力。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12年5月下半月期)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