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云南巧家征地调查:官员质疑土地为何被农民掌握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5日14:22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巧家前夜

  “我们村这里已经是第四次征地了”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伊曼 | 云南巧家报道

  62岁的邓国英本来很不情愿去签《征地拆迁补偿协议》,但是2012年5月10日以前不签字的话,“房子一样要拆,划拨的安置地块也没你的份了。”她抱着1岁零两个月的小外孙,红着眼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5月7日开了动员会,8日宣布开始签拆迁协议书,10日是签约的最后一天。按原计划,当月15日就要开始宅基地的拆迁。

  云南省巧家县白鹤滩镇迤博村的拆迁没有安置房,每个人都得拿着补偿的钱,自己去划拨的安置地上重新盖房子,而邓国英所在的村民小组6组具体会安置在哪里,还没个具体的说法。这就意味着,她可能也得像前一个拆迁批次---5组的许多人一样,在废墟里或者半山腰的临时安置地搭个简易棚子“过渡”。

  5月10日,还只是上午9点,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太阳已经开始烤人。

  邓国英背着外孙,陪家人一起在白鹤滩镇花桥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排队。她家负责签字的是25岁的女婿唐天荣,排在她后面的是她弟媳妇,30岁的冉。

  冉玩了一点小心思,说:“姐,你看咱都是一家人,你让我先签吧?”

  排名在前面先签的,根据县政府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例会有所“奖励”。

  邓国英没有计较,就让她走到3个工作人员面前的桌子旁边先签了,女婿唐天荣紧随其后。彼时的邓国英心情沮丧,根本无心计较,迷迷糊糊地完全不知道也无法预料,在那一刻之后,她和她的家庭将迎来什么样的命运⋯⋯

  第四次征地

  虽然才签协议,早在2011年9月,邓国英就已经成为了实质性的“失地农民”。

  那时候,她家的4分耕地上,已经结起了黄豆,眼看着就要成熟。她的大孙子也开学上高一了,大孙子的父亲早亡,母亲多年前已经改嫁,十几年来全靠邓国英种田、给人带小孩赚点钱来养活。大孙子第一学期的学费是1400元,还差300块没凑够,邓国英巴望着地里的黄豆快些熟了,卖了钱给孙子交学费。

  2011年9月22日,几百名邓国英口中的“警察”,带着5台挖掘机,一鼓作气把她家的地,连同其他村民的大约几百亩地,全给挖掉了。

  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原本僻静的山里小县城,多年来从未出现过如此大阵仗。

  相对而言,邓国英比7组的郑永江要幸运一点。

  9月23日,挖掘机开到了7组的农地上,冲动的郑永江装了一矿泉水瓶的汽油,泼在自己身上,并且冲进挖掘机的驾驶室,叫嚷着要跟驾驶员同归于尽。

  结果,他家的两亩多地没保住,自己也被行政拘留5日,紧接着因“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三缓四,在看守所里呆了近7个月才被取保出来。

  根据巧家县公安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所述,当日郑永江试图阻止的,是巧家县城区规划征地补偿指挥部的“现场施工”。

  “我当然不服,我还要上诉。”郑永江对本刊记者说,“我从来就没有签过任何协议,我家的地甚至都没有丈量,就直接被挖了,我种的芒果也直接被挖了。”

  郑永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迤博村7组和8组的地,是为了瑞鑫地产公司的白鹤花园房地产项目而征。

  实际上,瑞鑫为了这个项目,早就已经进入巧家,几年前就建好了售楼中心,但是地一直没有征下来。

  “我们村这里已经是第四次征地了,”郑永江说,“90年代修过境公路(云南303省道),征过一次,因为是公共建设,大家都支持了;第二次是说修客运站,结果征来荒了7年没修,最后建了堂琅鑫苑小区;第三次是说修人民医院,又荒了四五年才动工。”

  “这一次,我们都不同意了,我们都知道是商业性的房地产开发,但是政府官员后来却解释说这个征地是为了城市的重新规划,为了白鹤滩水电站的移民安置。”

  迤博村的多位村民都向本刊记者表示,他们不相信“征地是为了移民安置”的说法。那些按捺不住的房地产商们,早都已经在各自的“势力范围”架起了广告牌,甚至建起了售楼中心。

  更为关键的是,如果征地是和白鹤滩水电站工程的移民安置相关,这个旧城规划和改建的项目就应该由三峡集团公司来埋单,显然不能再让地产商来经营。

  被政府征去的地,除了用于白鹤花园等楼盘,其他还有些规划地块可以再买回来,只不过,以6.5万~8.5万/亩价格征出去的地,再买回来就得80多万一亩。迤博村7组和8组的村民告诉本刊,这是想继续在规划区内经营汽车修理店的村民询问所得的回复。

  “开发商就要死了”

  “这一轮征地,迤博村涉及7个村民小组,共被征了2200亩土地,其中1600多亩是农田。”迤博村4组的前任生产队长,70岁的邓崇林对本刊记者说,“7组8组是为了瑞鑫的白鹤花园,1组4组是为了江源地产的城市花园小区,还有几个地产公司分了其他几个组的地⋯⋯”

  面对本刊记者,巧家县国土局数位官员回答不出来巧家县一年究竟有多少征地指标,也说不清楚迤博村到底被征多少亩地,只是否认村民说法的“客观性”,并特别强调巧家县的征地补偿标准已经是全昭通市最高。据称清楚具体情况的分管副局长陈泽荣,婉拒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巧家县城乡规划与建设局规划所长杨力宏向本刊表示:迤博村的征地,跟白鹤滩水电站的移民安置没有关系。巧家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潘勇亦证实了这一说法。

  杨力宏说:“全国早就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实际上巧家成规模的房地产开发才刚刚起步。白鹤花园这些项目,开发商已经来了七八年了,土地征不下来,县委县政府可以说是伤尽了脑筋,为这些征地拆迁的事情。”

  “土地本来应该是公有的嘛,应该是人人都有一份,为啥现在掌握在农民手头?并且他这个土地是共产党拿给他的,不是像旧社会那样一点点积累下来的。”杨力宏对征地拆迁政策的宽松度持保留意见。

  他认为,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民,比较起没有土地的城镇居民而言,算是“贵族阶层”,城市里面的人什么都没有,还不是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计。失地农民能获得一大笔钱,却为什么得“包抬包埋”,什么都要政府来做,这样岂不是“养懒汉”?总有一些漫天要价“敲诈勒索”的人,他们的工作是不可能做得通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哪里有那么多钱来处理这些事情?比如在某些地方,修一条路,钉子户就在路中间坚决不搬,政府竟然就没办法把他搬走,那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形象在哪里?”

  杨力宏告诉本刊记者:“县委政府被逼得没办法了。再不推进,巧家来的房地产开发商就只有死掉了。城市化进程也没办法推进了。”

  城市化“大跃进”

  多位巧家的官员向本刊记者表示,他们对白鹤滩水电站充满期望,因为这个国家级的大型工程将前所未有地拉动地方的发展。

  巧家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亦无支柱产业,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如果不是建白鹤滩,难以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而现在,不仅公路通畅了,白鹤滩一旦蓄水,巧家就成了一座湖光山色的水岸城市,正好打造“西部三亚”。

  按照巧家县2010年制定的总体规划,巧家将打造“湖滨生态旅游城市”。规划区范围是62.2平方公里。原来2平方公里的县城,到规划期末也就是2030年,要达到11.1平方公里,现在5万左右的人口要增加到12.5万。

  白鹤滩水电站开建之后,海拔825米以下的淹没区涉及移民人口约5.5万人,其中百分之七八十要安置在县城规划区范围内。

  而按照昭通市给巧家下达的“城镇化”任务,在“十二五”期间之内,巧家的城市化水平要由目前的14%达到30%。

  在这样的压力下,巧家县一位官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该县的战略是每年以0.5平方公里(即750亩)的速度推进城市化进程。在他看来,这“大跃进”一样不切合实际。他认为,一个城市要发展,要有基本人口,也要有产业支撑,现在巧家没有什么产业,无非就是等着一个白鹤滩水电站今后带来的一些水产和旅游业。

  房地产项目的大举进入,基于这样一个判断---几大水电站淹没区以下的人,偏好到巧家来置业。因为巧家的基础建设、居住环境相对而言更好些。

  巧家县本身是一个生存空间有限的山地县城,再发展和扩展,就是不断地往山上开发。

  因此,面对几大水电站未来数十万移民,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增长,生存空间成了竞争性资源。同时,水电移民、城镇拆迁等新矛盾,也成为摆在地方政府面前一个巨大的课题。

  2012年3月底,当本刊记者第一次路经巧家时,白鹤滩水电站的移民实物指标调查刚刚展开。在白鹤滩坝址附近的山坡上,巧家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潘勇告诉本刊记者,在与三峡公司会谈时,地方党委政府提出,“希望企业能最大限度照顾老百姓的利益。”

  潘勇说:“当地县委政府,这个观点很明确,不能牺牲老百姓利益。我们的口号是要全力以赴支持国家建设,千方百计维护移民的利益,县委政府一直都是这么强调的,并且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多重世界

  当下,不仅迤博村的村民面临着颠覆性的改变,七里村等淹没区的准移民亦闻讯而来,向本刊记者讲述在过去几年来,他们的土地大量被征或者以租代征的故事。

  在如今的巧家县城里,工程车扬起的尘土随时拂面而来,整片整片的荒地和新小区、低矮的土墙老房屋交相杂陈。街头巷尾,各种“枪支、炸药、迷药、手机窃听、办证、K粉、黑车、贷款”的“牛皮癣”广告随处可见。

  本刊记者与一位国土局官员笑谈:国土局的大门口竟然喷着“枪支、炸药”的广告,这位官员嘿嘿笑着说:“这算什么,你去看公安局、派出所的墙上都喷着呢!⋯⋯”

  在最繁华的303省道上,路的一边有新评级的星级宾馆,另一边是正待拆迁的古早民居。俯临大路,不通水不通电的半山坡上,李登珍的“家”是另一个世界的建筑物。

  穿着重叠补丁的上衣,裤子破了一个洞,草鞋连同脚满是灰土,今年74岁的李登珍是迤博村5组的村民。2012年4月22日,她家和同村的六七十户人家一样,摧枯拉朽的,房子被拆掉了。当然,他们都签了“同意”。

  此后,她和老伴在半山坡的“临时安置点”搭起了简易棚,四面透光又透风,没有门,甚至连门帘都没有。同村的杨顺芳等人,则就地在被拆掉的废墟上搭了棚子住着,离他们很远。

  4月23日晚上,一只流浪的小白狗悄悄来到他们的窝棚里,挨着李登珍和她老伴儿一起睡,大家从此相依为命。春天的荒山上还不算太热,到了五月中下旬,气温逐渐升到40摄氏度左右,晚上蚊子更是黑压压的攻击人。

  “头这边,脚那边,点两排蚊香都不顶事。”李登珍对本刊记者说,“这里大概还能再让住一个月,但是一个月后再去哪儿,还不知道。两爷子才四分地,也赔不了几万块钱,修不起房子嘛。”

  “巧家这些年来已经变得不一样。”迤博村的老生产队长邓崇林说,“最好的年代就是农田包产到户以后。那时候,我们打通的山泉还没有变成自来水厂和矿泉水公司,千亩良田都是最好的水田。那都是基本农田。种‘算优’稻,亩产大约1300多斤。后来水没有了,变成旱地,种麦子、花生、苞谷、甘蔗、四季豆、红苕,还有各种蔬菜,也是产量很高,因为这里的土质相当好,挖下去七八米才见硬土。”

  猛然间,失去了土地或者即将失去土地,农民面临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县城的色调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变得多彩而具体。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