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淮河水资源短缺问策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6日17:37  瞭望

  自然水资源减少、开发过度、水环境污染、用水效率不高等多种原因加剧着淮河水资源供需形势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蔡敏

  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形势近年来逐步加剧: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60余个流域湖泊中两成萎缩消失,地下水严重超采致土地沉降面积不断扩大,近一半流域河流的水质达不到水功能区目标。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跨鄂、豫、皖、苏、鲁五省40个市,169个县(市、区),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1.7亿,耕地面积约1.9亿亩。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复杂、人口分布密集、生产活动频繁,这一流域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质恶化三大问题交织并存,在全国大江大河中极具代表性。历史上淮河流域旱灾发生频繁,仅建国以来就发生了1958年至1959年、1966年至1968年、1978年至1979年、1994年至1995年、1999年至2001年等特别干旱年份,缺水范围广、干旱损失重、社会影响深。本世纪以来支流污染严重、河湖生态退化和地下水漏斗扩大等生态环境问题更逐步暴露出来。

  水资源开发过度

  淮河流域人口总量占全国12.7%,每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00,为全国各流域之首,人均和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不足全国的1/4。目前,淮河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6000多座,塘坝约57万座,引提水工程约1.4万处,配套机电井约114万眼,跨流域调水工程22处,形成了约606亿立方米的年供水能力。逐步构建了以南水北调东线、南水北调中线和引江济淮及苏北引江工程为“四纵”,淮河为“一横”,引江和引黄工程、流域内蓄水工程和控制工程为“多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配置格局。

  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结果,淮河流域1956年至本世纪初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94亿立方米,可利用总量445亿立方米。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副总工储德义介绍,淮河流域现状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为43.9%,其中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率为69.8%。淮河流域万元GD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是国际先进水平的3倍以上。遇上中等干旱以上年份,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供水量已经接近当年地表水资源总量,严重挤占河道、湖泊生态、环境用水。

  专家指出,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度带,70%的径流集中在汛期6至9月,最大年径流量是最小年径流量的6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和变化剧烈,加剧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使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沿淮及淮北大中城市用水需求和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蚌埠闸上用水量为例,仅火电和一般工业用水总量2000年、2005年、2010年分别为1.3亿立方米、1.93亿立方米、3.02亿立方米,2015年预计达到4.68亿立方米,增加幅度明显,现状条件下在各种等级的干旱年份均缺水。在安徽省,除沿淮的蚌埠和淮南外,宿州、淮北、亳州和阜阳等淮北城市都把深层地下水作为主要开采水源,甚至是唯一水源。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院长朱青介绍,淮北地区中深层地下水目前已占工业用水量的98%以上,城市附近地下水超采严重。在没有可靠替代水源情况下,中深层地下水超采局面难以扭转。

  安徽省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所长王振龙介绍,最新掌握的勘测和研究显示,淮北地区已形成不同规模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全区2010年超采面积达4350平方公里,阜阳市由于超采产生的沉降中心地面累积沉降量已达1.57米,沉降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与此同时,专家指出,淮河流域自然来水量呈减少趋势,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储德义介绍,近20年,淮北平原、豫东地区及山东省自然水资源明显减少。1956~1979年与1980~2000年两个时段水文系列相比,淮河流域水资源量减少了10%。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进一步加剧,水资源情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未来较长时期内水资源量可能仍存在下降趋势,淮河流域原已十分紧张的水资源供需形势更加严峻。

  污染威胁水生系统安全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效,淮委水质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淮河干流主要控制断面水质总体为三至四类。对比分析2005年以来监测数据,淮河干流水质连续多年持续向好。但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尤其是支流污染。目前,流域污染物入河排放量依然超过水域纳污能力,近一半流域河流的水质尚未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特别是一些淮北主要支流污染比较严重。全流域394个国家重要水功能区五类及劣五类水占34.2%;51个跨省河流省界断面五类及劣五类水占43.5%。水污染使部分水体功能下降甚至丧失,影响了城乡供水安全,加剧了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矛盾。

  水生系统安全受到威胁。储德义介绍,淮河流域上世纪80年代湖泊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有62个,其中有11个小湖泊萎缩消失;从平均情况看,湖泊水面面积年萎缩量为0.18%。造成淮河流域湖泊萎缩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过度用水、盲目围垦等。根据水生生物调查结果,淮河流域一些大型湖泊,如洪泽湖、南四湖、骆马湖等湖泊水生生物种类与数量还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一些中小湖泊因长期水质污染出现水生生物锐减或藻类繁多的现象。

  与此同时,专家指出,由于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淮河流域区域间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差别大,开发过度与开发不足现象并存,尚未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据了解,淮河流域水资源供水工程多建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经过多年的运行,大多数工程存在老化失修的问题,供水能力已经严重不足。灌溉井完好率不足60%,蓄水工程供水配套率不足70%。由于淮河流域主要河流多为省际河流,省际河湖敏感地区多,水事矛盾复杂。受条块分割、相互制约、职责交叉、权属不清、水权不明等因素影响,水资源管理难度加大。

  储德义介绍,综合自然水资源减少、水环境污染、用水效率不高等多种原因分析,到2020年,在不实施引江济淮工程的情况下,一般干旱年份,安徽省淮河中游缺水达16.6亿立方米,2030年缺水超过33亿立方米,水资源将成为皖北崛起的重要资源制约因素。

  新思维“求”水

  水利专家们呼吁全面禁采淮河流域中深层地下水,将其作为应急备用水源加强管理与保护。同时,除加强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当地水资源外,用新思维、新工程手段应对淮河流域缺水加剧问题。

  朱青指出,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的特点是年际变幅大、年内分配十分不均,洪水资源在水资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加强洪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调度是解决缺水问题的重要突破。可以利用临淮岗枢纽、蚌埠闸等水利工程和瓦埠湖、城东湖、城西湖等库容,在做好蓄水影响处理和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通过抬高水位和优化蓄水调度,挖掘洪水资源安全利用潜力。

  王振龙建议利用采煤塌陷区造湖蓄水和开发成景观湿地,使之成为城市调蓄新水源。根据预测,到2020年,安徽省沿淮矿区塌陷总面积为338平方公里,积水区域面积101平方公里,积水区域最大水深达到20米,蓄水量可达10亿立方米。矿区所有煤层采完后,积水区域面积、蓄水量还将分别增加2和3倍。如此大面积的沉陷区可以作为城市调蓄水源。

  加快制定水功能区管理条例,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建立健全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严格入河排污总量管理,建立入河排污口登记和审批制度,将水功能区限排总量分解到入河排污口,加强对排污口的监督管理。严格取水和退水水质管理,合理制定取用水户退排水的监督管理控制标准,严禁直接向河、湖、海排放超标工业废污水,严禁利用渗坑向地下退排污水。同时,完善加强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网络建设,对重要水功能区和重要入河排污口进行实时监控。完善城乡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和安全评价体系;加强省界断面、重点控制断面和重点排污口的水质监测设施和监测网络建设,全面提高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调水工程是改善区域水资源短缺状况的重要途径。专家们一致呼吁加快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淮水北调工程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安徽省境内的配套工程。该工程供水范围为淮北市、宿州市和蚌埠市,通过用外调水置换目前部分工业耗用的地下水来改善城市生活、农村生产生活供水条件,兼顾生态用水和输水沿线干旱年份农业灌溉补水。

  引江济淮工程自长江抽水,经巢湖进派河,再提水沿派河经大柏店隧洞注入瓦埠湖。近期工程按注入瓦埠湖流量100立方米每秒的规模兴建,远景按总规模200立方米每秒扩建。这一项以城市生活、工业供水为主,兼有航运、农业补水和改善水环境等综合效益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供水范围为淮南市、蚌埠市、阜阳市、亳州市等城市和周边灌区,并可延伸至淮北市、宿州市及沿线灌区。由于长江水量丰沛、城市用水量年际变幅小,引江济淮近期工程实施后向蚌埠闸上沿淮地区提供的年水量可达近30亿立方米。□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5)

 

相关专题 瞭望

更多关于 淮河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