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31日16:35  新周刊
新周刊372期封面 新周刊372期封面

  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部纪录片。

  先生

  ‘古者称师曰先生。’

  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 并非所有的教师, 都配称‘先生’。

  师,要传道、授业、解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师者必须‘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否则,教师就沦为了贩卖知识的嘴上饭碗。

  对民国老课本做了新阅读的邓康延,又在拍摄纪录片《先生》。他选的第一批先生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他还有很多先生想拍、

  要拍。他说:‘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

  一百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先生们为国传承与担当,以弱身御乱世,对学生满腔热血,提供学问坐标系和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赢得时间、空间和方向感。

  以前,读书郎‘只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现在,我们担心教师满中华、学者遍天下,而先生阙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要进步,先生多多益善。

  一百年来影响了中国的先生们

  先生们为国传承与担当,像庇护小鸡的老母鸡一样,以弱身御强世,对学生教之导之帮之扶之惜之爱之,提供学问坐标系和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赢得时间、空间和方向感。

  文/何树青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日中国之崛起,若言是全体国民之力,则此力之肇始,非在近年,乃在百年以前。百年以来国民救亡图存意志不竭不息,方有百年中国历艰难困苦终于巍然屹立。而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先生,不唯指教人知识让人考试不挂科的人,更指言传身教以处世立身之道的人。生于乱世,颠沛流离于战火年代,先生们不求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为国传承与担当,像庇护小鸡的老母鸡一样,以弱身御强世,对学生教之导之帮之扶之惜之爱之,提供学问坐标系和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赢得时间、空间和方向感。

  先生,也许是小学教员,也许是大学教授,也许是躲在课本背后的无名英雄。先生,也许是学术大家,也许没有什么大学问,也许小节有亏,但大节不乱。先生,纵你已成人,他已过世,他仍对你有影响,你仍尊其为先生。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语)。百年看先生,徒见其背影;国家要进步,先生多多益善。

  20世纪的先生来了:谭嗣同以死唤醒后起者,康有为创造性地设计了“大同”社会里中国人完整的教育体系,梁启超为“兴民权”而“开民智”,严复译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振聋发聩。

  19世纪行将结束时,科举考试未废,私塾、官学、国子监、书院俱在。彼时,中国还有上百所教会学校,还有着重外国语、军事和技术实业的30余所洋务学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指导着1872年容闳率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国的教育内容。1872年8月11日起分四年四批赴美的共120名幼童,没有完成15年的学习计划,就在1881年因政府的守旧而被撤回国(实际回国94人),其中包括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学校校长唐国安。另有三届共87名留欧学生,从1879年起陆续完成军事与制造学业归国,其中包括严复。

  甲午战争前后,维新思潮和维新运动兴起,康有为在广州开万木草堂,其学生梁启超在长沙时务学堂任中文总教习(谭嗣同任分教习),盛宣怀在天津开中西学堂、在上海设南洋公学。康梁谭办校、办报、办学会、参与变法、倡废科举和设新学堂,与严复等共同成为开启近代中国民智的20世纪的中国先生。

  谭嗣同,这位感慨“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和民本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的先生,在1898年变法失败而有机会出国避难之际,说的是:“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而之后“有心杀贼”的国民远超千万人,包括谭的粉丝蔡元培。1902年身为民间“中国教育会”会长的他,负责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暗中教男生制炸弹、教女生学暗杀,后来学生多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

  康有为,这位“公车上书”后力推“百日维新”的知识分子,在1902年写就的《大同书》中,创造性地设计了“大同”社会里中国人从母亲怀孕进入本院接受胎教、到婴儿断乳之后进育婴院、3岁后再进慈幼院、6—11岁进小学院、11—15岁进中学院、16岁以后进大学院的完整教育体系,强调男女入学资格和毕业出路平等。他和他的学生、读者,都成了国家进步的推手。

  梁启超,这位“百科全书式”的维新首领,笔耕不止,为“兴民权”而“开民智”,倡导师范教育和女子教育,改革儿童教育,期待教育出具有自动、自主、自治、自立品质,融民族性、现代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国民,“新民”。

  严复,这位中国第一代英国“海归”,除了在福建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培养出中国第一代海军人材,更以《天演论》等“严译八种”传播西学于后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振聋发聩。除了“信达雅”的翻译三字论,他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育论更令他成为中国构建教育目标德智体模式的第一人。11年后的1906年,王国维首次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宗旨。

  1906年,自隋代起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终结,同年在日留学生已达8000名以上,包括鲁迅。1909年,全国5000多所新式学堂里,在校学生超过160万人,同年“庚款兴学”遣派留美学生计划开始实施,包括梅贻琦(次年第二批包括竺可桢、胡适、赵元任)——新一代的中国脊梁和中国先生,即将从新式学堂和留学生中诞生。

  1909年12月8日,在湖南请愿代表团启程前往上海与各地代表汇合,要求朝廷“速开国会,清厘财政,以保主权”之际,32岁的长沙修业学校教师徐特立,在学校演说到悲愤处,拿刀斩断左手小指,用断指写下“请开国会,断指送行”八字,让代表带去请愿。毛泽东后来回忆说:“这给了我对革命的第一次感性认识。”

  1912—1949年毕业的大学生总数25.5万人(据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的数据)。学生不多,先生不少。

  1912—1949年,中国大学生不多,大学教师也不多。有学者统计,1934年,中国高校共有108所,学生41768人,教员7205人,其中教授2801人——相对2007年,中国已有2371所高校、在校生2700万人、专任教师116.83万人(刘超《中国大学的走向》)。

  那时大学生不多,大学教师不多,但先生不少。

  在北大,既有发起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又有政治保守而国学精深的黄侃、刘师培、黄节、辜鸿铭、崔适、陈汉章等先生。投考北大落选但发表过佛学《究元决疑论》的梁漱溟、地质学家李四光、作家莎菲、应邀从日本回国的徐悲鸿,都因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教授治校”的第六任校长蔡元培而获教席。1918年的217位北大教员中,教授90位,平均年龄30多岁;透过教学、文章和社会事务,他们的影响力波及全国,成为领导全国青年治学、爱国、改造社会的先生。

  在清华,曹云祥校长与吴宓延聘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执教于国学研究院;罗家伦校长破格录取数学只考了15分的钱锺书为外文系1929级学生,后者入学即放言“横扫清华图书馆”;梅贻琦校长与四大导师为友,延聘华罗庚,增设工学院,执掌国立西南联大时与北大和南开名师精诚团结,酿成先生如群星闪耀之大观。他的理论是“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南开先生”张伯苓创办了南开的中学、大学、女中、小学、研究所系列,并种下了中国人的奥运梦。他亲自编剧、导演、演出文明戏,学生演员包括周恩来、曹禺。他请到徐剑生、陈子诚、阮北英、李抱忱等音乐名师,教出后辈声乐家。他倡导“公”、“能”教育,“大家都说中国有我,中国就有办法了”。

  1917年,在上海南洋公学特班读书时师从蔡元培的黄炎培,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立中华职业学校,为个人谋生、个人服务社会、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后更办校无数,桃李满天下。他是把教育与职业紧密相连的务实先生。

  1923年,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设立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问字处,1925年后转向乡村教育运动,服务占乡村人口九成的乡村文盲。1926年以晏阳初任总干事的河北定县试验总结出的乡村平民教育经验,推广全国。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试图培养一批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康健的体魄和艺术的兴趣的乡村教师,然后由他们去办乡村学校,改造乡村生活。但不久学校被封闭。他们是志在改造乡村的平民先生。  

  除了中国先生,亦有外国先生。司徒雷登,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杭州话说得比英语还要好,他执掌的燕京大学定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亦请到陈寅恪、郑振铎、谢冰心、钱玄同、费孝通、顾颉刚、张友渔、斯诺等名师。1934年北京学生为反对政府对日不抵抗政策,组织请愿团赴南京,燕京大学学生宣布罢课。处分学生?司徒雷登召开全校大会说:“如果此次燕大学生没有参加请愿,那说明这些年来我的教育就完全失败了。”深明大义如斯。

  路易·艾黎,这位1927年就来到中国的新西兰人,1942年后与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在陕西双石铺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两年后迁至甘肃山丹县,近600名学生半工半读,“手脑并用,创造分析”。他在此9年,为学校经费卖过汽车、为学生温饱动用了母亲的1万美元退休金,为保护学生跟驻军吵,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才。最后他在中国待了60年。

  赵元任陪罗素的一年讲学,徐志摩陪泰戈尔的五城演讲,杜威26个月的200多场讲演,燕卜荪在北大和西南联大的数年教书,都丰富了中国当时先生的内涵。

  在前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和前武大校长刘道玉眼中,五四运动到解放前的30年,是中国大学最美的第一个时期。美在气象更新,美在人材辈出,也美在先生辈出。

  百年来影响中国最大的两位先生是:“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与科学)。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蔡元培语)那时的先生们,少专家,多杂家,即在多个领域都是专家;不擅评职称,更擅长个性教学法;有知识,更有情趣;有性格,更讲人格和品格;教学相长,更倾力爱护学生;不独守三尺讲台,更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展示大国民风范;学贯中西,更想回中国致用;热心时政,更能为国家担当。

  跟有血有肉的先生们相比,作为思想资源和社会武器的两位先生影响力更大更广,直到今天:德先生(Democracy民主),赛先生(Science科学)。他俩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由陈独秀通过《新青年》引进的。《新青年》云:“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先生们以不同的方式拥护和争取着“德先生”和“赛先生”,并将他俩传给一代代学生。“赛先生”在今天比“德先生”

  更有地位,但“德先生” 也落到实处,才是国家和公众的福祉。

  说到底,先生们所有的努力,就是让这个国家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德先生”和“赛先生”,并真正地享受到这个国家的美好、这个世界的尊重。

  叫一声“先生”是抬举你

  广义的先生,暗含有做人和待人的尊严,要有一个现代公民起码的责任与担当。当世道衰败,他即便不是力挽狂澜于既倒的那个人,也要围观喊一嗓子,至少不做同流合污者。

  文/肖锋

  一本叫Esquire的海外杂志在大陆以《先生》现身,而在台湾叫《君子》。据称,这份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牌男性杂志坚持:一、决不办给男孩而是办给男人看;二、封面决不给上比基尼女郎。

  若查Esquire的英文,意指地位仅次于骑士的绅士。雅称中,西方绅士与中国君子相对,而先生则属于现代派的称谓。

  一个时代的气质是被人带出来的。这个失节的时代,失去了节制和节气,一切都轰轰烈烈地奔向那个庸俗的成功。回想民国尽管兵荒马乱,但先生之辈尚能淡定自如,有理有节,岂不令人叹喟?

  Esquire也好,绅士、君子也好,今天统统以先生冠之。先生之道,除了文化传承上的坚守、待人方面的宽容,还应有一个现代公民的责任与担当吧?

  俗语称“驴粪蛋,表面光”。这个时代表面光鲜,内里草包。没有了君子范儿,就遑论贵族范儿。今日之中国,首先要解决皮相与精神分离的问题。

  先生在中国的渊源是君子。何谓君子:不只是懂得欣赏梅兰竹菊,吟花弄月;君子者,权重者不媚之,势盛者不附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以玉比德,温润内敛,有理有节,不攀附,不自弃。

  古上君子是维护道统的士子,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与传播者。后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学修较高之人的统称。

  西方有绅士,东方有君子。而当下,君子是一个快绝种的物种。

  俗语称“驴粪蛋,表面光”。这个时代表面光鲜,内里草包。没有了君子范儿,就遑论贵族范儿。今日之中国,首先要解决皮相与精神分离的问题,说一套做一套,墙上挂的和心里想的两码事,魂魄分离。对别人不诚实,对自己更不敢诚实。其次要解决失范问题,只有暴发户,只有没范儿。

  包包必LV,佩戴必钻戒。有一位做珠宝设计朋友首先将“親”与“愛”两个繁体字刻在宝玉上,他说不能“亲人不见,爱心缺失”。

  在国际场合你是穿阿玛尼还是穿唐装?告诉你,穿阿玛尼你永远穿不过意大利人。地产商以欧洲血统撑门面,如贵族、世家,广告云“绅士就要跟淑女打交道”。家居服装行业升级换代的第一步,就是并购一家意大利落魄家族企业,请个欧洲老师傅设计,再找珠三角企业代工。按这个路数,我们的地产商和服装老板永远只能跟着别人后面跑,永远处于食物链的下端。

  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要有文化自觉、自尊,然后才有文化重建。我们首先失去了文化自尊,自觉与重建就谈不上了。如何失去了文化自尊?部分是被别人打的,部分是自我阉割。

  当然,我们今天再谈修齐治平的士子精神像是穿越。李泽厚先生曾将“中体西用”改装为“西体中用”——西体是人权、民主、自由,中用是文化、涵养和修为,即摒弃传统文化的政治理念,保留修身及家庭伦理。修身齐家可也,治天下就免了。

  大到国家形象、中到“中国制造”、小到个人修为,都急需增加文化附加值: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价值观的时代,失去事务对错与东西好坏的鉴别与鉴赏能力。

  李敖曾提出捐款为胡适塑像未果。北大谈何兼容并包?作为民国标志性人物,我们这个时代太会选择性遗忘了。

  本人曾有一次政治考试失败的经历。题目是“何为资产阶级的双重性”。后来知晓,是指资产阶级尤其是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这种两面性表现为对上层权贵有敌视的一面,也有羡慕的一面,对下层群众有同情的一面,也有蔑视的一面。这是我大学的一次政治考试。出题者是让我们延伸到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上吧,自批自虐直至自裁。

  不妥协就好吗,残忍就好吗,我至今都答不好这道题。

  后来从房龙的书上知道,宽容才是一种高智商的人类行为。有了宽容才有了社会。好脾气不等于软弱,妥协不等于无原则。君子之道,先生之道,在于学会宽容与妥协。

  文革被整惨了的沈从文告知外甥黄永玉:爱、怜悯、感恩。前些年主持人问老年黄永玉:自己的墓志铭上将会写什么呢?黄永玉脱口而出:写——爱、怜悯、感恩。

  宽容是民国先生的第一品质。校刊《北大人》记录了前北大校长胡适与前法学院院长周炳琳一段旧事:1946年周指责胡给蒋介石站台,两人吵得面红耳赤,周还写信说“闻先生准备赴南京出席国民代表大会。此时赴会,是否为贤者之举,琳以为值得考虑一番”。两人政治主张不同,但不碍君子之交。胡适匆匆赴台,不忘在报纸空白处写下“我走了,一切请多保重!”

  李敖曾提出捐款为胡适塑像未果。北大谈何兼容并包?作为民国标志性人物,我们这个时代太会选择性遗忘了。

  蒋介石为胡适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徳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可算作对一辈人的综述。老蒋对知识界搞过白色恐怖,到台湾彻底反省,并于日记中写下:不要得罪文人,他们会记仇的。大陆失势,去台湾面壁吧。

  傅斯年号称是唯一敢在蒋介石面前跷二郎腿的人,叼烟斗跟老蒋指手画脚讲话。文人纵然难搞,但他们是一个有担当的群体。不过,高压之下,有些慷慨就义,有些流氓化、犬儒化。政府执政于一时,而文化更久远。“得罪文人”于社会,于种群,于文化都不好。

  杜月笙的人生哲学是: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其实末等人之前还有个第三等人,没本事没牛脾气的老好人,我们的芸芸众生。杜混迹上海滩想必有道。民国人士无论军阀、权贵、商贾或黑帮老大多少都有些范儿。参观昆明讲武堂,你会发现云南军阀唐继尧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绝非出自脾气暴躁的武夫之辈。

  社会精英应懂得为社会奉献、承担风险。二代们去西方只学会吃喝玩乐。贵族精神是印在骨子里的文化传承,暴发户是学不来的。

  狭义的先生是老师的尊称,广义的先生是对普通人的尊称。后者暗含着一种尊重,同时要求对方符合这个尊称——也可以说,叫一声“先生”是在抬举你。

  广义的先生,暗含有做人和待人的尊严,要有一个现代公民起码的责任与担当。当世道衰败,他即便不是力挽狂澜于既倒的那个人,也要围观喊一嗓子,至少不做同流合污者。

  八十高龄的茅于轼算得上君子,为不足千元稿费还去税务机关报个人所得税。他的观点颇可商榷,而作为一个有担当的学者在世人面前永远是“巍巍然”的。西方贵族也是有担当的。英国威廉、哈里王子都要服兵役。哈里王子还被派到阿富汗前线,做一名普通机枪手。作为社会精英应懂得为社会奉献、承担风险。二代们去西方只学会吃喝玩乐。贵族精神是印在骨子里的文化传承,暴发户是学不来的。

  中国五四以降的文化冲击在西南联大时期结出硕果,涌现出一批有学术、有风骨的教授,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精英。人们叹息今天怎么没有西南联大的精神,没有西南联大式的教授。想当初联大的老师穿着长衫,有时候还打着补丁,和同学一起跋涉一起吃苦,而学术并不耽误,造就近代学术的顶峰。重提西南联大,不过是映照当下教育界的不堪罢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 新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先生 教育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