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国家汉办主任:美国事件验证孔子学院生命力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2日11:03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22期封面 瞭望东方周刊22期封面

  美国事件验证孔子学院生命力

  --- 专访国务院参事、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干事许琳

  我就在第一时间以我个人的名义分别给美国81所开设孔子学院的高校校长写了一封信。不是群发,是一封一封地写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琰 | 北京报道

  当地时间5月17日,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目前在该国持有J-1签证的孔子学院中国教师将不得不于2012年6月30日离境。美方表示,不会为他们续签签证;如果他们愿意,可回到中国再申办适当的交流项目签证。

  “17号公告”一出,全球哗然。

  正当公众和舆论陷入困惑不解之时,事件却突然峰回路转。

  5月25日,美国国务院再次发布新修订的公告说,在美大学设立的孔子学院不需要进行资质认证;美方不再要求目前在美国中小学教课的孔子学院中国教师在6月30日离境等。

  之前的一切限制全部取消,事件得以比较完美地解决。

  美国“驱逐”孔子学院教师风波之后,《瞭望东方周刊》第一时间独家专访国务院参事、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干事许琳女士,听这位全球孔子学院“掌门人”讲述风波始末,以及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

  81封信,一封一封地写

  《瞭望东方周刊》:最近一直在处理这件事情吧?这次是如何迅速而有效地平息了风波的?

  许琳:一共用了3天就解决了。美国当地时间5月17日(北京时间17日夜间),美国国务院一发布这个公告,我就在第一时间以我个人的名义分别给美国81所开设孔子学院的高校校长写了一封信。不是群发,是一封一封地写。

  信中我写到三点:第一,中方尊重美国的法律法规;第二,关于签证问题,一部分老师和志愿者持有J-1签证不是今天的事,已经近10年了,为什么这么长时间都没有人提出质疑,偏偏现在提出来;第三,如果要按照美国国务院公告实施的话,对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所在大学以及合作的中方院校都会造成重大的损失。

  北京时间5月18日一早,我就收到81所在美孔子学院的“急救呼号”。18日下午,我将81封写给校长的邮件发出去了。应该说,我们是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作出了反应。给校长们发信的同时,又报告了中国外交部和教育部。

  此时,美国的81所高校的校长们除了对公告表示“很震惊”之外也迅速地行动起来。威廉玛丽大学校长亲自写信给此次公告的签署人说:“作为美国最新设立孔子学院的大学,仅仅揭牌一个月,威廉玛丽已直接感受到该项目对我校中国语言与文化教学、研究、社区服务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匹兹堡大学孔子学院的美方院长哈瑞福特也公开表示:“孔子学院为宾夕法尼亚州的学生打开了了解中国的窗口,我们不会就这样放弃。”

  还有一些开设了汉语课的中小学校将此公告在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和学生,家长中有些是国会议员和州议员,其中有40多位议员集体咨询美国国务院,表示被通知下学期没有老师给我的孩子们上中文课了。

  美国媒体也穷追不舍,一直在质疑该公告的合法性。

  对汉办来说,压力非常大。因为目前在美国孔子学院的老师和志愿者共有600多人。公告一出,在美的中方院长、老师和志愿者们都非常紧张。有的老师才刚到美国,还没安顿好。于是,我们又立即给在美的老师们写信,说祖国和人民就在你们身后,不要害怕,我们正在跟美方交涉,相信很快会解决的。然后又给中国的合作高校校长们写信,说目前我们正在跟美方交涉,也希望他们能跟合作的美方院校协商。据说,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等都第一时间给美方合作院校写信沟通。

  所以说,美国的81所高校、美国民众和媒体三方面形成了合力,才使事件得以如此快速地解决。

  风雨还会来的

  《瞭望东方周刊》:这是不是自2004年孔子学院成立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一次冲击?

  许琳:是的。这的确是孔子学院成立以来面对的最大的一次冲击,当时真有点灭顶的感觉。

  实际上,自2010年,美国方面就开始全面调查在美孔子学院的“所作所为”。2010年,美国《彭博商业周刊》开始抽查在美孔子学院,要求孔子学院提供与中国合作院校、汉办往来的财务报表;调看所有孔子学院与总部之间的邮件往来;严格审查教材,查看教材中是否有共产主义、红色思想、有没有价值观输入等。

  这种“地毯式”的调查什么也没查出来。最后,他们只从教材中找到了一个地方“不合适”。中小学教材中有一篇《哪吒闹海》,他们说哪吒穿肚兜相当于裸体,而美国的中小学教材中不允许有裸体。事实上,孔子学院的教材中只讲授中国的历史、书法、武术、中医等文化,更多的内容是汉语言。

  多次无功而返,这次他们拿办学资质认证和签证做起了文章。

  在这个事件的背后,确确实实反应了中国的和平崛起、文化走出去和软实力的增强对美国乃至整个欧洲心理上的冲击,在孔子学院的事件上他们表现出了某种担忧。

  《瞭望东方周刊》:这次事件带来什么启示?

  许琳:从效果上看,这次事件可以说是把坏事变成了好事。本来美国官方对于孔子学院从来没说过“NO”,但也没说过“YES”,而这次先说了“NO”,后面又坚决说了“YES”。所以从政府层面上,以后就很难再说孔子学院不合法了。也可以说,这次孔子学院取得了同德国歌德学院、法国法语联盟、英国文化协会同等的地位。

  我觉得,这件事情处理得最成功之处就是,我们把美国81所大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也验证了汉办最初对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设计是最合理的。孔子学院采取自愿合作办学的模式,这是在中国文化大国地位在全世界还没有完全确立的情况下唯一正确的选择。

  正因为如此,这次81所美国大学没有把美国国会针对孔子学院的“驱逐令”当作是中国的事情,而当作是他们各自学校的事情。所以他们最先起来反对。

  在此之前很多国内高校的老师都不理解,明明是合作办学,各出一半钱,为什么挂牌时只有外方学校的名称却没有中方学校的名称。这次事件发生后,不少人都理解了。

  如果说这次风波是公务外交的一个案例,那应该说是,美国人自己说服了美国人。

  《瞭望东方周刊》:除了坚持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外,孔子学院还急需做什么工作?

  许琳:这件事件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挑战。我现在想,如果没有把美国孔院的事情处理好,欧洲和日本立刻就会跟上。这次我们是利用了美国高校的力量修正了美国国务院的公告,但是如果有一天,需要用我们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法律和政策来跟美国或其他国家政府正面交涉的话,怎么办?

  现在,国家对于孔子学院没有立法,甚至于社会上在认识方面也有些摇摆不定。如果可以在《教育法》或《文化产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中设有一章,或写明一个条款的话,再遇到此类事件我们就有法可依了,而现在就只有一个孔子学院章程。因此,目前最紧迫的事情就是要尽快制定针对孔子学院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

  另外,我们急需建立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我相信美国这次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 ,所以我们必须为此做好应对准备。

  规模就是影响力

  《瞭望东方周刊》: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至今已经有8年时间,请谈谈最初创办孔子学院时的情况。

  许琳:说实话,最早成立的那一批孔子学院是我找了一些熟人。

  在此之前,我在教育部财务司工作,负责世界银行贷款,认识了一些行业专家,其中有不少国际著名大学的校长和教授;2000年至2004年底,我又任中国驻加拿大温哥华总领馆教育参赞,在此期间也结识了诸多教育人士。

  第一批获批的孔子学院一共27家,3家是我来之前就签了协议,其他24个都是我此前工作中认识的校长教授们。

  在2005年7月份举办的首届世界汉语大会上,国家领导人给这27家孔子学院授牌。在那次大会上,我们邀请了5000多名外国大中学生和600多名来自于全球67个国家的政府官员、主流大学校长、汉学家和教师。这次大会和孔子学院的首次授牌仪式对国外高校触动很大,会议结束不到半年就有100多所高校向汉办提出建立孔子学院的申请。

  我认为,什么是质量?影响力就是质量;什么是影响力?规模就是影响力。所以要先把规模搞上去。于是,汉办就开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到2006年时,孔子学院的发展形势跟2005年相比,一下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快就形成了规模,发展为200余所。

  2008年春天,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董事长访问中国,他对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说想见见汉办的许琳。他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最棒的品牌。见到我后,他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原来你是个女的啊!

  他对我说,现在孔子学院在英国非常时髦。48家集团俱乐部经常举办社交聚会,以前大家见面都说西班牙语,以显示自己的国际学识;现在都改说“你好”“吃了么”甚至还有说“饱了饱了”。可见,汉语在英国上层社会开始成为时尚的代名词。他们讲一两句汉语的意义不在于学习了汉语,而是把中国当作了他们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并以此为荣耀。

  从第一批27张孔子学院牌子发出去之后,全世界申办孔子学院的浪潮就一浪高过一浪,始终没有间断过,而且是直线上升。直到今天,发生了美国公告事件,还有76个国家的400多个机构排队等着申请设立孔子学院,其中包括50多个美国的机构。

  《瞭望东方周刊》:未来将建立多少所孔子学院?

  许琳:到2015年建立500所!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实现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许琳:目前,国家对于孔子学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是不足的。急需调兵遣将,派最好的人到一线去。可现在却做不到。

  人力方面。世界著名的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都有专职队伍,歌德学院有近3000人的专职人员,但我们却没有,我们有点像“抓壮丁”!目前,汉办外派的中方院长、教师、志愿者都是临时的,从各个高校借调而来。每年派出1万名老师,对这些老师个人而言是出国锻炼的机会,也增加了个人的阅历,但是对汉办来说是投入大于产出,因为每位老师平均在外工作两年,刚刚积累了经验就到期了,而汉办又不得不从头培养新人。

  打造一支专职队伍,不说像造原子弹一样,也应该像当年开垦北大荒一样,或者像改革开放初期对公检法队伍的充实一样,来对待孔子学院的队伍建设。我希望我们能够打造出一支具有传教士式牺牲精神的队伍。

  财力方面,目前外派老师的工资比外交官低50%,很多老师不愿意出去,尤其是去一些动乱或条件比较差的国家。

  《瞭望东方周刊》:汉办注意到这次事件发生后那些质疑孔子学院的声音么?

  许琳:当然。这次美国官方改正得非常快,但国内反而有一些人希望看孔子学院的笑话。有的网民说,“活该,你们就不应该去,让人撵回来了吧!”还有说“中国有那么多失学儿童,农民工子女,为什么还要拿钱帮助外国人去?”

  在我看来,这些观点都是比较狭隘的。一些网民的谩骂和不理解最终中伤的不是外国人,而是我们自己。有的国内媒体也质疑孔子学院,负面的报道和情绪被一些境外媒体所转载。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特别是英美的智库精英们都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上是成功的,但在文化和经济并行走出去上却不是很理想,文化的脚步是滞后的。文化滞后的结果是什么?以非洲为例,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进驻非洲,但企业只是走出去了,却没有走进去。为什么没有走进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文化匹配。企业在当地修一所大桥,有多少人知道这是中国修的?但文化传播就会不一样。

  目前中国还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和单位,能做到像汉办这样在全球已有900个点,而这些点都是文化走出去的基地。

  其实,不到8年的时间孔子学院已经影响了一大批对所在国家有影响力的人。同时,孔子学院还是中华文化自醒自新的一个渠道。但国内还有不少人没有认识到孔子学院的发展潜力和影响力。这也说明,汉办在说服国人方面做得不够。

  《瞭望东方周刊》:因为不了解就可能产生误解误判,请谈谈孔子学院这些年所做的成绩以及在全球建立孔子学院的意义。

  许琳:美国斯坦福大学在给汉办写的申办孔子学院材料上的第一句话这样写道:“为了培育未来了解中国的美国领导人”。

  2010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董事会跟我要一个汉语教师。该学会有一所全美著名的精英私立中学昊济思学校,该校曾培养了多位美国驻华大使。这所学校出来的学生中有不少成为未来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校长对我说,“你如果能影响这所中学,你将影响未来的中美关系。所以请给我派一个老师,办一个孔子课堂。”于是,我们共同签署了昊济思学校孔子课堂协议,并派出一位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的女研究生。

  目前她已经在该校执教两年,一个月只领1000美元的生活补助,但她所做的却可能是影响中美未来关系的大事。很多美国上流社会友好人士说,“孔子学院坚持这样办下去30年不动摇,世界一定会大变样。”

  截至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20多位国际政要参加过孔子学院活动,有些不止一次。比利时鲁汶工程大学校长韩德华对我说:孔子学院就是一张大圆桌。很可能没有坐在圆桌之前,有的国家对中国有成见,甚至是敌视。但是大家围着圆桌坐下来开始对话,就会相互倾听,就会相互影响,最后就成了奥运会的“五环”,不求完全重叠,但至少部分会有重叠,共识就会越来越多。

  除了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更重要的通过孔子学院这一渠道,加速了中国文化同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训诂学专家许嘉璐先生曾总结:孔子学院最重要的贡献就是,通过孔子学院这一渠道,我国的知识分子成建制地走出去了,而且是一直在走着。

  我们外派的老师两年一换,但一直都有老师在。每个老师都是活的中国文化标本,都是民间大使。这个作用真的是太大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事件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