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稳像父亲,坚毅如母亲
“寻找生命中的玫园”
| 王延辉
一进入6月中旬,河南省城郑州就因刘洋而沸腾起来。6月15日下午,随着刘洋被确定为“神九”女航天员的消息发布,这个城市的热度逐渐达到沸点。
刘洋祖籍河南林州,出生于郑州。她的母校郑州十一中的大门口,贴着“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从郑州十一中‘起飞’”的巨幅海报,学校行政楼LED显示屏上也每隔10秒滚动着“刘洋——十一中的骄傲,学子们的榜样”、“向刘洋学习,做时代先锋”等内容,红色大字清晰、醒目;在刘洋读过的初中——郑州三中,以及刘洋读过的小学——郑州市管城区实验小学,有关刘洋的横幅和展板也随处可见;几位退休的刘洋的老师,自发地回到学校“上班”,向来访的记者介绍刘洋的成长经历。
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的琥珀名城小区,是刘洋父母的住处。从15日下午开始,上百家的媒体记者蜂拥而来。这时,小区里的居民才知道自己是刘洋家的邻居,人们平常熟知的“刘嫂”原来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的妈妈。
清晨的幻听
6月16日一早,已有不少电视台的记者来到刘洋父母家,在10多平方米的客厅里抢占机位,为晚上“18:37”这一历史时刻选好了拍摄角度。
客厅中间的茶几上放着刘洋的军装照,留着短发、带着文静笑容的她显得格外精神。挂壁电视右侧摆放的一束百合花散发着淡淡的芬芳。
刘洋的父亲刘士林和母亲牛喜云,正在热情地招待着记者。62岁的刘士林告诉记者,他们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去散步,锻炼身体。“一天散步时,我突然听到有人叫‘爸爸’,很像我家姑娘的声音,我就对老伴说妞回来了。我们回头一看不是,才知道自己是幻听了。”刘士林说,“老伴还在一旁说我在做梦呢,姑娘怎么会有时间回家,瞎高兴什么呢!”
刘洋是独生女,当了飞行员之后,只有头几年放假时能回家看看,以后就越来越少。“最近3年,刘洋和女婿张华只回来过一次。”这位纯朴的父亲说着就哽咽了,“我们挺羡慕普通家庭的,但我们女儿的工作不比别人,也理解,也支持”。
刘洋母亲牛喜云平常最喜欢两首歌,一是《常回家看看》,一是《儿行千里母担忧》。不过她有时“既想听又不敢听”,“想听是盼望姑娘常回家看看,不敢听是怕勾起我的心思。”尤其是这两天,听到这两首歌,她就条件反射地掉眼泪。
日常的思念只能靠打电话和发短信来排解。“姑娘很孝顺,经常会打电话和发短信问候爸爸妈妈怎么样,身体好不好。”刘士林一直保存着刘洋发给他的短信,他调出一条2012年3月6日的短信给记者看:“爸爸,我现在一切都好!你和妈妈放心吧,我爱你和妈妈哟!你们的健康是我最大的牵挂。”
刘洋和母亲有一个默契的约定,周六日只要有时间一定会打电话。“母子连心,心心相连。”牛喜云说,“一旦我的电话没人接,她就会一直打亲戚的电话,直到找到我才放心。”
刘士林说:“刘洋从小性格就比较执著、坚毅,对每件事情都认真对待,不会什么一定要问明白。学习不偏科,每一项都要做到最好。小的时候立定跳远不是很好,她就早上起来苦练,从下往上蹦楼梯,刚开始蹦两个台阶,随后蹦三个台阶……这样最后考了优秀。象棋比赛也是这样,一直苦练,最后得了小学冠军。”刘士林说刘洋的坚毅像她的妈妈,而淡定与沉稳则像他。
“好习惯要从小养成”
6月17日,在“神九”成功发射后的第一天,记者再次来到刘洋父母家。牛喜云见到记者第一句话是:“昨天真是吓死我了,现在我的心还是提在嗓子眼里,昨天只是飞天的第一步,后面还有第二步、第三步……只有她凯旋而归,我的心才会放下来。”
牛喜云拿出三四个塑料袋,里面分门别类地存放着女儿在小学、初中、高中、空军长春飞行学院里成长的点滴记忆。“这些都是我姑娘上学时的东西,我都给她放着呢,你看,这是奖状。”她拿出10多张刘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三好学生奖状,有校级的,还有区级的。
犹如放电影一样,牛喜云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向记者讲解女儿的过往。“看,这是我姑娘的小学生手册。”牛喜云举起一个小红本。记者注意到,刘洋每年的学习成绩都没有低于90分的,在操行评语一栏中,几乎每个年级的班主任都写下类似的内容:学习努力、成绩优良、自觉性强、课堂上积极发言、待人和气、关心集体、尊敬老师、爱好文艺。
各种竞赛获奖证书、准考证、高考成绩单、录取通知书,甚至上学时的火车票等等,细致入微的牛喜云都替女儿保存着。“这可都是我的宝贝,没事的时候我可以拿出来回忆回忆。”
随着这些记忆的解锁,牛喜云“严母”的形象也逐渐清晰。她认为,“好的习惯就要从小养成”。
读小学时,爸爸妈妈都要上班,没法照看刘洋。牛喜云于是要求刘洋必须“定位”,就是无论什么时候,必须给妈妈个精确方位,找她时能一下就找到。
读中学时,每天早起,爸爸都会“温柔”地喊几遍,催刘洋起床吃饭上学;而轮到妈妈,刘洋就享受不到这种“待遇”了,妈妈每回最多只叫三次,就必须起床。一旁的刘士林插话说:“妞她妈只要说不行的事,妞求3天也不行。”
牛喜云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特别尊重长辈,吃东西要先给长辈们。这种习惯刘洋一直保持到现在,她爱吃凉皮,每次吃都先让爸爸妈妈吃。牛喜云跟刘洋说,她已经长大了就不用再让了,刘洋却回答:“都养成习惯了,改不了。”
“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0再多,也毫无意义。”牛喜云透露,她一直严格要求刘洋保护好眼睛,早上按时吃饭,“不吃饭不让她上学。好习惯要从小养成,这也为她的将来奠定了基础”。
白凤芝老人是刘洋读小学一、二年级时的班主任。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展示了刘洋送她的两样东西:一个SU—27战斗机模型和一张贺卡。贺卡上的字迹有点模糊,但依然能辨认:“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佳节快乐,青春常驻;南国水暖,北国冰寒,师生情谊,长存心田。”寥寥数语,透露着刘洋对老师的深情。
白老师告诉记者,刘洋非常文静、听话、乖巧,学习认真,是个很让人省心的学生。“她的爸妈都是普通工人,朴实、勤劳,他们的品质自然影响到孩子,这孩子从小就很朴实、不张扬。”
刘洋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初中和高中都是直接保送入校的。刘洋初中三年级的班主任王秀菊认为,刘洋如今能脱颖而出,更多的可能是她性格上的特点,“这孩子特别稳,学习成绩几乎没有波动过。”
阴差阳错成飞行员
1997年,郑州十一中里,高考的氛围浓重。在老师和同学们眼里,刘洋是心无旁骛地备战高考的,她成绩一直很优秀,是重点大学的“好苗子”。
这时,空军第一次到郑州市招收女飞行员,而这成了改变刘洋命运的拐点。
刘洋成绩好,视力好,身高也符合标准。班主任武秋月认为,能当飞行员是件大好事,也没跟刘洋商量,就替她报了名。
一系列的体检、政审,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刘洋成为全市首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被录取的女飞行员。
谈及当时的心情,牛喜云说了一个词:矛盾。“因为家里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对飞机的理解是空白,于是忧心忡忡,不知女儿当飞行员是福是祸。后来碰到一个机场退休的工作人员,我们谈了3个多小时,人家说孩子会有出息的,放心吧。”当初班主任武老师也积极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说上大学的机会有的是,但当飞行员的机会或许就这么一次。全家人这才最终打消了顾虑。
1997年8月21日,刘洋怀着新的梦想跨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的大门。
我国第七批女飞行员中,80%都是独生女。但刘洋从来不娇气,4年的航校学习,从来不让父母去看她。从飞行学院毕业时,刘洋的训练成绩是全优,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优秀学员之一。后来,她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首诗《寻找生命中的玫园》。“只要坚持到最后,推开窗,就会发现你的玫瑰正在盛开。作为女飞行员,祖国的蓝天,就是我心中神圣的玫园。”在参加飞行学院组织的英语演讲比赛中,刘洋以这首诗获得了二等奖。
2001年6月,刘洋被分配到有“女飞行员摇篮”之称的广空航空兵某师,成为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的一名飞行员。
“多才多艺,全面发展,没有短板。”这是大多数与刘洋接触的人对她的评价。她多次在空军系统内举行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多次在师团组织的文艺演出中担任主持人,她还是飞行员乐队的黑管乐手……
在部队,湖北小伙子张华走进了刘洋的生活。两人既是同事又都兼任宣传工作,张华材料写得好,刘洋演讲讲得好,两人工作配合默契,渐渐便有了感情。2004年,刘洋和张华在武汉举行了婚礼。婚后,“两人一直非常恩爱”。2009年,夫妻俩本来准备要孩子,但因为要参加航天员竞选,要孩子的事便搁置下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