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陈凯歌:应该改变电影无视现实的状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2日17:04  中国新闻周刊

  陈凯歌选择回到现实回到当下。这注定是一部具有反思意识的作品,但他打磨掉自己以往精英式的表达方式,他说,自己有点责任感不必说出去,不要强迫观众接受你的观点

  本刊记者/万佳欢

  看了恶搞自己在《搜索》片场的视频《最炫民族风》,陈凯歌捧腹大笑。六年前他还对《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勃然大怒。

  这个一直在商业与个人表达之间纠结的导演身上似乎正在发生越来越多的变化。他把观众放到了一个更重要的位置,自己一贯追求的反思和情怀则“说给自己听听就行”。

  “我现在还有《霸王别姬》那个时代的反思精神,但是观众的情况发生了变化,”陈凯歌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你别觉得自己好像有资格告诉观众他们应该怎么去看待这个社会,你只是提供了一个电影而已。”

  但《搜索》中当然还有陈凯歌“不变”的部分。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在影片中陈若兮家里的冰箱上贴了两句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暗喻这个记者的坚强、“轴”和“绝不改变”。也许他暗喻的不只是陈若兮。

  “哪怕它有一定风险,那就更应该做”

  中国新闻周刊:这次你把目光转向社会当下题材,是《请你原谅我》这个小说给了你拍摄现实题材作品的念头,还是你原本就有这个念头?

  陈凯歌:很久以前就有了。从我开始拍电影的时候起,已经好多年了,尤其是现在我觉得更应该拍。

  有一件事对我有触动。我一些做电影的外国朋友跟我说:你们中国现在都成了第二大经济体了,可是我们没看见过中国任何电影中表现过这变化的过程和其中人的状态、今天的状况和人的状况,你们中国人的形象越来越模糊了。

  我觉得他们说的很有道理,这真是一个被别人说中的问题,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装聋作哑,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缺席当下?所以当拿到这个小说,我就觉得可以做。

  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你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曾说,拍摄现实题材“尖锐、有一些困难;不是不想拍,是水太浅的时候翻不起大鱼来,得等涨潮的时候”。现在“涨潮的时候”到了吗?

  陈凯歌:不到。我说的那个时候,我觉得还需要一些等待的时间。但不能因为这个你就不接触现实,既然是拍现代题材的,我觉得你就应该接触现实,哪怕它比较敏感,哪怕它是有一定的风险,那就更应该做。

  中国新闻周刊:“涨潮”具体指什么?

  陈凯歌:我觉得有两件事情缺不了。比如你说当年的年轻人怎么就开始拍电影了,肯定是外界环境具备了。但你主观上怎么样呢?你自己准备好了吗?所以我觉得拍摄《搜索》不是一个即兴的事情,对“应该拍摄这样一个题材”,我已经想了一些日子了。

  中国新闻周刊:实话说,拍这么一个题材需要勇气吗?

  陈凯歌:需要,刚开始连(电影局)领导都特紧张,不知道我要做什么,但我觉得应该从自己的电影(开始)改变那种无视现实的状态。说到勇气有点大了,但是我觉得你可以说不想逃避。

  中国新闻周刊:陈红对片名的说法是“每个人都在搜索自己的内心”。

  陈凯歌:深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呢?

  陈凯歌:搜索成了一个生活方式了,什么事情都得搜索一下、了解一下。我不太想去推演这个含义有多深,没多大意思。你搜索得到了什么呢,你怎么样把你的态度、想法投射到你搜索的事情上来?

  “只有发自内心,这种能量才是正面的”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故事的哪个方面触动到了你?

  陈凯歌:故事本身。我觉得特别难拎出来说它的艺术或商业价值高,它就是触及了当下我们中国人的现状,而且故事比较曲折,也挺有意思。电影的第一个诉求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好故事,有了好故事你才能吸引观众来看,你说我这什么都好就是故事不好,可能就没人有兴趣了,所以这是我首先关注的。但还是要做调整,因为原来这故事挺黑暗的。

  中国新闻周刊:比起小说,感觉很多角色都变好了一点。

  陈凯歌:我自己觉得,今天有这么多变化,生活压力又挺大,我们总得传递一点正能量,不要让一个电影里有那么多混乱。

  中国新闻周刊:所以是你自己主动想要这样表现,而不是有什么审查方面的考虑?

  陈凯歌:开始人家审查(方)特担心,预审前特别不知道会拍成什么样,但要传递一份正能量完全是我发自内心的,我不用别人替我担这份心,也没人让我这么做。如果一个片子因为别人的指令要给予正能量的话,这能量正不了,只有发自内心,这种能量才是正面的。

  中国新闻周刊:影片最后,记者陈若兮得到了一个包容男友、勇敢面对现实的结局,而没有像原著小说中一样遭到网民搜索、攻击,找不到工作、被逼得召开新闻发布会乃至跳楼。影片对这个人物的结局采取这样的表现方式,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陈凯歌:重复了吧,两个人(叶蓝秋和陈若兮)最后同一个命运,都要死,太悲观了。而且人家都这么年轻,我觉得别在电影里面拿生命糟蹋,不好。其实今天绝大多数年轻人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挫折,在遇到挫折之后是什么反应呢?其实更多的人是觉得要重新开始,像陈若兮,这个挺好。

  中国新闻周刊:没有考虑过按照原小说的结局可能会让影片更具批判和反思性?

  陈凯歌:见仁见智吧,因为我觉得可能电影需要稍微浅一点,因为它跟文学还是不一样,文学叫独自阅读独自思索,电影还是不一样。

  “告诉观众我可是要你反思啊,

  观众说,少来这套”

  中国新闻周刊:《搜索》的风格跟你以前的电影风格有很大区别,你是根据这个题材采用这种拍摄方式呢,还是有意想突破一下自己?

  陈凯歌:我也是活在当下的人,所以没有觉得有什么犯难的地方。我也特别清楚今天的观众进电影院无非两个目的,一个是找个乐,一个是找点刺激。找刺激这事由美国电影负责,重金属、重口味,大场面、高科技,我想找乐这工作还不能由我负责一下吗?现在大家的生活、工作压力都挺大的,如果你进了电影院还是坐在黑暗中,看那么多不高兴的事儿,那不有点受罪么。观众的趣味变了,作为一个拍电影的人,你也得随之改变,如果你还是带着你原来的观念来拍,你那样拍是为了那个时代的观众,你现在做了调整和转变是为了这个时代观众,我曾经为那个时代的观众拍过,那个年代20岁的人现在可能已经变成40岁了,现在新的20岁人上来了,85后90后年轻人出现了。

  但我要声明一点,该有的都有,就好像人有一种基因,它还是存在的。但是不能把这个比重搞得那么大。有一些特别引人发笑的东西,同时也有一点对这个社会今天走到哪里了(的表现),你也有你自己的观点。能让人笑的东西不一定都有价值,这个电影还是有它的价值。

  中国新闻周刊:这部电影你最想探讨的是故事的真相吗?

  陈凯歌:我什么都没想探讨,是真的,我不觉得你想探讨的东西对观众而言有那么重要,观众如果能全情投入欣赏电影的内容,那就是最好的,你想给什么结论、判断都没用。

  中国新闻周刊:你在回答记者采访时提到影片还对一些职场哲学命题有所探讨?

  陈凯歌:我开玩笑,他们老说我变嘛,我也得说说我不变的地方,但那些什么职场、宫心计,那哪能算得上哲学问题呢。就算有反思,也是先娱乐后反思,你首先还是要把娱乐放在前面。

  中国新闻周刊:你似乎不太乐意去提反思这一点?

  陈凯歌:没有,因为我觉得一反思就容易误导人家,我的形象就会发生扭曲,让人觉得拍电影就是为了反思,我觉得拍电影不是为了反思,没有人愿意去看一部专门为反思而拍的电影,不会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同的一个观点是,导演需要就“影片什么地方能打动观众”向观众负一定的责任;那么你觉得导演有责任对社会现象发言以引导观众思考当下吗?

  陈凯歌:没有,我不觉得有,你倒是想带着人家反思,但人家听你的吗?这不是自作多情吗,你可以跟自己说,自己有点这责任,但你不必说出去,你把你这想法放在电影里好了,你就是耳提面命,告诉观众我可是要你反思啊,观众说,少来这套。我很认真地说,不要强迫观众接受你的观点。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现在导演处于一个什么角色?是知识分子,还是娱乐工业的一部分?

  陈凯歌:其实都有,有的导演就是知识分子,那多牛啊,英格玛·伯格曼,住在一个小岛上谁也找不到他,给了他一个金棕榈奖他都不去领;伍迪·艾伦,多少次奥斯卡提名人家就不去,这多牛啊,这就是知识分子。但有的就是拍电影的,想得奖、想有最高的票房、想得到大家的喜爱,这种人也有。导演要都是一个样的,那等于拍出来的电影都是一样的,观众会很烦。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导演)。我肯定是靠它吃饭,但唯一的想法就是拍好电影。

  “我是一个看热闹的人”

  中国新闻周刊:选择网络这个切入点来反映当下,你觉得它的优势是什么?

  陈凯歌:网络现在热门啊,介入、参与的人多啊,你做什么事情都有好几亿人参加。不管做什么职业的都参与,只有网络,所以它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时尚和热门的话题吧。

  中国新闻周刊:你说过互联网会影响人的判断力。你自己常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吗?

  陈凯歌:也会啊,我没有超凡入圣,所以不是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观点,别人怎么说我也看看,也不能说大家都说是对的就一定是错的,在反对从众心理的时候还有一个共识的问题,比如一个事情大家觉得他做得不对、那就不对,没什么可怀疑的,但我始终有这样一个警觉:希望结论不是别人给我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一直擅长拍摄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变幻。如今你是否认为网络时代已然等同于此前那些具有明显特征、足以影响和左右人物命运的大时代背景?

  陈凯歌:不一样,它是大时代,什么样的时代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都是大时代。大时代是什么意思呢?风云激荡,英雄辈出,我觉得这样的时代对老百姓来说挺辛苦的。还是小时代好,大家能够安居乐业,比英雄辈出好。网络时代,大时代的因素很多。我判断不了也预测不了,我不是哲学家。

  中国新闻周刊:你发微博不是很多,但也转发了几个公共话题,国博孔子像、达·芬奇造假事件,但是你似乎很少评论这些事件。

  陈凯歌:公共话题很多,但并不是公共话题都需要你发言,因为有些已经很明确了它是不对的,万众声讨的事情,你不说也罢,因为你和大家态度一样。特别好的事情也不缺你这张嘴。再加上工作比较忙,我还是观察观察,多听听,少说为佳。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很多人对公共话题的发言很狂热,有点像你这部电影里表述的,你觉得应该用一种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公共话题?

  陈凯歌:我也不知道。就是一个游戏场呗,大家纵情玩,而且有机会证明自己是对的,那不就很热闹了吗。但是我对这种玩,兴趣不大,所以你也不能说应该怎么样。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被人问“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呢?我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其实我没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我既不是意见领袖,也不是公共知识分子,其实在更多的情境下,我是一个看热闹的人。(实习生祝伟对本文亦有贡献)

分享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闻日本可能允许在钓鱼岛祭奠二战死亡国民
  • 体育奥运-刘翔称奥运是游戏 中国首金何处
  • 娱乐萧亚轩与爱郎调情撒娇依偎柯震东
  • 财经今麦郎方便面被曝酸价超标 传曾遭查扣
  • 科技韩寒发布声明:我不赞成关闭百度文库
  • 博客重奖反劫机英雄引发质疑 谁是第一个汉奸
  • 读书庐山往事:毛泽东邀王光美游泳江青吃醋
  • 教育揭湖南24名高考状元现状:大多湮没无闻
  • 育儿微评:谁来保护被充气泵击穿的13岁少年
  • 健康方便面酸价超标有何危害 被狗咬了怎么办
  • 女性秀场第一排的“时尚暗战” 女星蕾丝裙
  • 尚品型男超常规短裤搭配 催情酒与情欲无关
  • 星座测试男人敢娶你吗 你会炒老板鱿鱼吗
  • 收藏传奇艺术大盗落网 1.19亿画作买家被曝光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相关专题 中国新闻周刊

    更多关于 陈凯歌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