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1+1》9月4日播出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以下为内容实录:
(节目导视)
解说:
从武汉到恩施高原,从城市到边远山村,三年坚守改变着70多个孩子的命运。
湖北恩施高原小学学生 梁春群:
你会在一个舞台上证明你是最棒的,我觉得这样好好啊。
解说:
高原上的“雪莲花”,她当之无愧。
湖北恩施高原小学教师 邓丽:
我找到了比在武汉工作没有的那种感觉,就是那种幸福和快乐。
解说:
站在舞台上的是30岁的邓丽,而在生活中默默坚守的还有846万乡村教师。
贵州惠水干昌教学点教师 黎永清:
难道吃饭都要用瓢吃,没有碗,有时候没有米,要去寨子里去借。
解说:
他们有希望,孩子就有希望,孩子有希望,中国就有希望。《新闻1+1》今日关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主持人 董倩:
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我身后的这个大屏幕上会有很多的照片出现,他们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名字叫做乡村教师。他们中年龄不同,有的是80后,刚刚30岁,有的已经年过六旬。他们中的婚姻状况也不同,有的是因为干上了这份工作,所以很难找到对象。有的是夫妻两个人共同干这份职业。他们中有的身体已经很糟糕,有的是患了重病,甚至有的是残疾。但所有这一切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在这样一个岗位上坚守着。
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其中有一位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们坚守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这个群体,首先我们从关注那位80后的女老师开始。
(播放短片)
解说:
30岁的邓丽来自湖北恩施高原小学身兼一个年级的语文、四个年级的英语、全校的音乐课、一个年级的班主任、全校的大队辅导员、女生寝室管理员。
湖北恩施高原小学老师 邓丽:
自己没有觉得苦,也没有觉得那么累,觉得还蛮好的,很快乐,而且我找到了比在武汉工作没有的那种感觉,就是那种幸福和快乐。
解说:
和邓丽一样感觉到幸福和快乐的还有全校的72名学生。2008年,邓丽从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毕业,在武汉工作一年以后,她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加入湖北省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以支教生的身份前往恩施鹤峰县的一所中学。
邓丽:
作为一个支教生,我去也可以,我不去它那里也不缺少这样一个老师。其实在那种山村学校,它才是更需要的老师。
解说:
不在乎地方偏远,不在乎一年五六个月需要烤火,不在乎自然条件恶劣,甚至倔强的说服教育局领导一定要到艰苦的地方。
邓丽:
房子也是破破烂烂的,操场上到处都是泥土,积满了很多水。那种从武汉到乡村学校来的心情的落差非常强。
解说:
当然最艰苦的地方往往有最纯朴的孩子,羞涩、好奇,这是邓丽留下的深刻印象。
邓丽:
围在那个门边想进来看,想喊,但是又不敢,流着鼻涕,脸上到处都是灰,挤在门口,你推我攘的。后来校长他们那些老师都告诉我,你知道为什么他们这么惊喜吗,因为现在我们学校的学生就从来没有见到过女老师。
解说:
学校七位老师全是男的,最小的46岁,最大的59岁,邓丽下决心留在这里。
邓丽:
我是自己选择的,我就说即使再苦再累,跪着都要走下去。
解说:
这是用旧课桌拼成的舞台,废弃的红被单相当于红地毯。三年来,邓丽为全校的孩子开启的是一个人生崭新的舞台。
湖北恩施高原小学学生:
开的舞台比较小,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舞台。
(邓丽拍摄画面)
解说:
第一次登台,第一次开口说普通话,第一次上英语课,第一次吃免费午餐,第一个“六·一”联欢会,从内向、沉默到活泼、开朗,希望就写在孩子们的脸上。
湖北恩施高原小学学生 梁春群:
你会在一个舞台上证明你是最棒的,我觉得这样好好啊。
解说:
孩子的欢笑是邓丽前进的动力,三年支教就在今年到期。昨天晚上在《开学第一课》面对无数的观众,面对孩子难舍的眼泪,是走还是留?30岁的邓丽需要经过一次痛苦的抉择。
记者:
为什么还告诉孩子老师不会走呢?
邓丽:
因为现在农村里来说是最需要的这种年轻的老师,如果说走了话,而没有年轻的老师再继续下去,可能他们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不会说普通话,不会唱歌,不会跳舞,甚至不会说英语。
解说:
这是一名年轻的支教生,但她三年来给边远地区的几十个孩子所带来的变化使我们再次看到了乡村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所承载的历史使命。
董倩:
说真的,能够像邓丽这样选择80后的女孩子真的不多,本来是有月收入4000多块钱的在大城市里面工作的机会不要了,然后去到一个高原的小学,非常偏僻、非常艰苦的小学去支教。本来去年已经考上了正式老师的编制,可以到中心学校去教书,但是还是没去,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那她在这样的一个艰苦的小学里面进行坚守,我们希望邓丽能够坚守下去,但是我们这么做是不是也有一些自私呢?我们真心的去关注这样一个群体不止一次了,为什么?首先他们真的是很辛苦,牺牲的太多。像邓丽她可能牺牲了个人,牺牲了家庭,牺牲了自己未来的选择,甚至牺牲了物质上的利益。
再有,我们经常说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学。可能当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主要面对的是像农村的那些孩子,像邓丽这样的支教的农村的老师他们这么做,实际上在替社会在兑现这样一个承诺。
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居多。那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在家庭教育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这些农村的、乡村的教师他们可能不仅要承担老师的责任,还要担负起哥哥姐姐甚至爸爸妈妈这样的责任,他们身上肩负的重担应该说是让我们很难去想象有多么的重。
那么我们不妨看几个评论。《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员说,“向他们致敬,他们的留守和坚守给被边缘化、被抛弃的乡村留下了希望。在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语境中,所有优质资源都在流向城市,青壮年到城市打工,农村娃娃读大学往大城市挤,乡村只留下空心化的贫瘠身躯,留守在乡村的被悲情地称作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留守在乡村的老师背影就显得特别伟岸和高大。”
再来看一下,王攀《河南上报》评论员,“榜样是用来学习的,但是‘最美乡村教师’不只是让人学习,还是为了让人关注中国846万乡村教师这一群体的艰难生存状态,进而改变这种状态。舆论关注,社会围观,都是呼吁政府去重视、去改变。如果光有学习没有改变,只让马儿跑不让马吃草,榜样的力量就不能长久。”
我们看中国有846万乡村教师,这个职业是美的,因为这个职业本身就是很神圣的一个职业。再加上他们工作在那样一个艰苦的地方,我们心存感激,我们更是要对他们说一声“感谢”!
解说:
他们本就收入微薄,却仍选择为孩子们倾尽钱财,他们的爱心不仅陷于精神,而比精神更多。
刘效忠,黑龙江省木兰县西二屯教师,三十二年每每碰到缺钱、辍学的学生他从不放过。
记者:
听说你三十多年给好多孩子都垫了很多学费,有的家庭至今都没还,是吗?
黑龙江东兴镇五一村小学西二屯下伸点教师 刘效忠:
垫了很多学费,当时屯子困难,我毕竟工资再少,但是有一部分现金收入,农民就是说种地他不到秋天没有钱。
解说:
他们本可以选择更好的工作,但他们却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不离不弃。
罗福安,云南临沧彝族山区罗二村小学代课老师。2004年,作为村里少有的高中毕业生,25岁的罗福安被高票选举为村委会主任,但2005年9月他却辞去了村主任职务,选择教书,哪怕仍然只是一名代课老师。
云南临沧罗二村小学教师 罗福安:
用现代的词语来比喻吧,说你的确是个二百五了,什么都没有了,就是一个傻子。
记者:
你认可这样的说法吗?
罗福安:
我觉得这是值的,因为毕竟我一个人是小事,我们村子的孩子的未来才是真正的大事。
解说:
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可能创造一份美好的感情,也可以生成两份炽热的爱心。而在乡村小学中,他们1+1大于2。
在贵州黔南惠水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大山深处,20年前为了让苗寨乡亲们的孩子们免收每天翻山越岭上学之苦,一对夫妻开办了一个教学点。
贵州惠水干昌教学点教师 黎永清:
难道吃饭都用瓢来吃饭,没有碗,有时候没有米啊,就到寨上去借。
贵州惠水干昌教学垫脚石 唐乔英:
我不坚持的话,七八岁的娃娃只能放牛,砍柴、割草,没办法。所以我们两个一定要坚持,到我不能走的时候。
解说:
他们是好老师,却不是好父亲;他们是好老师,却不是好母亲;他们把太多的爱给了学习,却惟独亏欠了自己的子女。
宋玉刚和德吉措姆同是西藏自治区日多乡小学的教师,如今他们的小女儿德吉白珍已经1岁多了,因为没时间照顾,小白珍一直由拉萨的姥姥看管。孩子生病已经七八天了,但是德吉措姆出差在外,而宋玉刚又忙着学生的交接,坚持到学生交接完才能赶回拉萨。
刘效忠、罗福安、宋玉刚在大山的深处、在边缘的山区,有了他们的坚守,就有了孩子们的希望。
董倩:
大多数的乡村教师他们有理想、有坚持、有付出、有牺牲,他们付出了这么多,理应就应当得到与他们付出同样的这样的回报,那政策也应当理应向他们倾斜,但实际上他们在现实中却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他们都遇到什么。有67%的校长反映说,本校的老师没有纳入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中去。56%的校长反映说,本校教师既没有医疗保险,又不能报销医疗费用。那这样的数字就意味着这些老师很有可能要带病坚持工作,甚至积劳成疾。这是在医疗保险方面。
那再看住房,没有自有住房的比例,东部地区是47.8%,中部地区48%,西部地区数字更高,63%。我们说,衣食住行是一个人生活的必备的、基本的一些生活的要求。只有让这些老师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这是住房,再来看一下他们身上的任务有多重。20.6%的山区农村教师承担了跨年级、跨课程的教学任务,甚至有的一个学校只有一个老师,还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反映工作压力较大。这都是来自2008年的国家权威的数字,我们一直想找到这些年最近的、最新的权威数字,但是没有找到。相信这些年随着国家政策方面的调整和倾斜,这些数字应当会有好转。但是“欠缺”这样的一个词是摆在所有乡村老师面前的一个共同的主题词。
接下来我们连线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的袁桂林教授。袁老师,刚才我念的那些数字都是来自2008年的,那根据您的调查和研究,这些年小村教师在住房、教学压力等等方面,他们的状况有没有得到好转?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 袁桂林:
最近几年的状况还是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两年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解决农村教师医疗保险、住房等问题之后,还提出了对农村教师的住房可以由地方政府负责,建立一些周转房作为过渡,这些办法都是现阶段比较行之有效的。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城乡教师这方面后勤保障的差距不是短期内形成的,所以这个问题的彻底解决也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那么国家的方针已经明确,要实现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就是指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其中就包括在农村的各项事业和在城市的各项事业都是一样的,医疗保障、住房、交通等等问题都要统一解决。
董倩:
袁教授,我想请教您一下,根据您的研究,目前在对于这些乡村教师来说,他们面临的最大的一个困境是什么?
袁桂林:
最大的困境,据我的观察和调查,还有刚才我听到很多先进教师的事迹,我感到农村老师很多的时间用于解决不该教师解决的问题了。其中有一些是关爱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还有的是解决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因此我觉得农村教师最大的困境或者最应该干的事他们没干,这是当前我们要注意的。应该干的是什么呢?就是他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在这方面投入全身心的精力,不应该用于仅仅是关注困难的学生和困难的家庭,或者是帮助困难的孩子上学,解决路上的安全、交通等问题,或者是学校资源不足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应该是社会和政府来做的。
董倩:
您刚才说可能这些乡村教师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解决本不应当由他们解决的问题,您刚才也提到了一个范范的概念,就是由社会和政府,那具体应该由哪些部门来解决?
袁桂林:
具体来讲政府要做很多事情,比如政府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提高他们的待遇,要坚持城乡聘用教师的基本制度,使农村教师岗位更有吸引力。现在我们不能用计划的手段来解决农村教师问题,应该走市场的手段,市场的手段就是要有吸引力。
董倩:
好的,谢谢袁教授,稍后我们会有更多的问题给您。
刚才袁教授也说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合力,其实经过这些年我们也见到了这种合力在初步的萌生,比如说每年都在进行的“最美乡村教师的评选活动”,它都在提醒我们,每年到了这个时刻都在提醒我们要关注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梁春群:
真的不想邓老师走,有时还梦见邓老师走了,很害怕,我们在想如果邓老师走了,我们会怎么办。
解说:
最纯真的爱也是最沉甸甸的爱,因为这份爱明明已经考取正式教师编制,可以去更好学校的邓丽选择了放弃。因为这份爱,已经30岁还孤单一人的她还要选择继续和山里的娃娃为伴。为爱而留下,邓丽找到的幸福和别人不同。
邓丽:
三年来,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他们觉得我就是他们的亲人,其实他们在我心目当中位置更高,他们给我的这种坚强、快乐,给我的这种感恩,让我觉得内心非常宁静。
解说:
邓丽找到的宁静是数百万乡村教师的一个缩影,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份宁静,淡薄名利、志存高远,才能让846万普通教师扎根乡村,即将在今晚完成录制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标志着这历时三个月的寻找进入尾声。同样也是向这群人、向他们的执着坚守、甘于奉献致敬。届时,十名最美小村教师和四十名特别关注乡村教师的评选即将揭晓。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 梁红:
在基层的这些地方不但是艰苦,不但孩子们需要传授知识,那么在他们的童年,那这段教育可以决定他的未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乡村教师教授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也决定中国的未来。颁奖典礼其实并不重要,而是开展了这个活动的三个多月,我觉得一直是一种传递感动、传递价值的一个过程。
解说:
让像邓丽一样,为了爱、充满爱的老师留在孩子们的身边,依靠的不能只是爱。846万乡村教师肩负的是6600万乡村孩子的教育使命。如何在今天的城镇化进程中让乡村教师安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各省、各地也采取了多项措施,提高农村教师生活待遇,为的都是留下乡村教师。
福建省规定,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及以下中小学任教的,可直接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级。
海南省把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
广东省落实县域内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大体相当、县域内农村教师的平均工资与城镇教师平均水平大体相当等两个“大体相当”政策。
江西省从2008年起,每年设立1亿元资金用于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贴,2011年增至1.5亿元。
无论是给予补贴、补助还是保障住房,对于这样的一群人用羸弱的肩膀支撑起乡村孩子的明天,他们的默默无闻让我们的内心涌动着无限的感激,而现今的政策扶植的不仅仅是乡村教师个人,更是农村教育的明天。
董倩:
我们不妨看一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对于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的政策,特别是要完善津贴和补贴的标准。
那说到这个问题,我们要继续连线袁教授。袁教授,国家的相关政策已经非常明确了这种倾斜的政策,但是您觉得,就是在实际的落实中,要真正地把这个东西落实在实处,让这个职业更具吸引力,您觉得难在什么地方?
袁桂林:
刚才我也谈到一点,就是还是要有聘任制,使农村岗位有吸引力,才吸引很多人去应聘,这样才能够解决不平衡的问题。
另外,农村教师还有一个编制的限制。编制问题,我觉得从2001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编制对农村是不利的。2009年有关部门进行了纠正,就是要求城乡统一编制,现在有很多省还没有落实。我了解山东省、福建省已经统一了,城乡统一标准,规定教师的编制。另外有的省仅仅是县镇和乡村统一了,没有和城市统一,这样的做法在很多省还没有推开,所以增加农村教师的编制也是当务之急。这几个方面都解决了,可能对农村教师的目前状况会有很大的改善。
此外,可能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很多农村教师、乡村教师现在的事迹都是他们关爱农村教育事业、关爱农村儿童感动了我们全社会。那么下面我们政府和全社会应该都注意关爱农村教师,这样会对农村教师问题的最后解决奠定基础。
董倩:
好的,谢谢袁教授。
有些乡村老师说到他们为什么留下,说留下来是因为爱。那么有没有可能让这些农村、乡村的教师留下来,不仅仅是出于这样一个比较高的精神层面的一种追求,而是仅仅出于这个职业有吸引力,哪怕仅仅是因为它有物质方面的吸引力,而让他们留下来呢?我想这是应该在每一年一度的表彰这些乡村教师的基础上我们应当思考的一个问题。
好,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感谢您的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