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削山造地的城市化隐忧:环评尚未完成已开工

2013年01月14日09:29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第596期封面 中国新闻周刊第596期封面

  兰州似乎比任何一个城市都更加迫切需要土地,这里进行的“削山造地行动”是中国新一轮城市化的缩影。在“18亿亩耕地”不能触碰的红线下,寻找可用于建设的土地,已经成为中国几乎每一个城市的管理者最操心的事情。

  “现代愚公移山”运动持续升温的现实背景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兰州削山造地十余年的冲动,则来自于这个城市的地理条件对其发展的长期制约。太平洋建设集团的高调亮相不仅是因为“狂人”严介和的个性化表达,还因为其“BT(建设-移交)模式”对西部地区实实在在的吸引力。

  人造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隐蔽性,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然而,“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不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气质,中共十八大对生态文明有新的论述: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兰州:新愚公移山运动

  兰州似乎比任何一个城市都更加迫切需要土地,其削山造地行动是中国新一轮城市化的缩影

  本刊记者/钱炜(发自兰州)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2012年12月29日,刚刚落下的一场雪,使兰州的最低气温降至零下16度。在中国北方,很多工程在这样的季节里会因气候条件恶劣而停工,但在兰州城区东北部10公里外的大浪沟,数百台各种大型机械仍在轰鸣声中运行着,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改造自然的运动:在重重荒山环抱之中,兀然出现一片足有七八个足球场大的平地,碾压机在土地上来回倾轧;远处,数十辆铲车一点点地啃噬着巨大的山体,在蓝天下扬起滚滚黄尘;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大卡车穿梭其间,将铲下来的黄土倒入100多米深的山沟里。在群山深处,还有另一处同样忙碌的工地。

  李丁一脚踏在刚平整出来的土地上,粉状的黄土就立即淹没了他的鞋子。这位兰州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抬起手腕看了看他的专业户外手表,上面显示的海拔高度是1700米。根据估算,这里的山头已被削掉了100米左右。李丁感叹道,“100米啊!挖100米的山,可要比填100米的坑费劲多了!”

  根据施工方太平洋建设集团公布的计划,他们将在这方圆25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削平700余座荒山。这场当代愚公移山运动的远景目标,是要在这片连森林也不生长的荒山之中,全凭人力建造出一座碧水绿树环绕的“兰州新城”。

  一个工程的高调亮相

  在兰州生活了30多年,李丁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规模的自然改造工程。实际上,在全国,虽然兰州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削山造地”的城市,但确是最有雄心的。湖北十堰自2006年就开始劈山造地,据媒体报道,至今已有30平方公里的造地成果;陕西延安近几年也宣称要推平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但这些数字都没有超过兰州提出的目标——根据规划,未来削山造地的总面积将达258平方公里,相比兰州目前2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面积,这几乎相当于再造一个兰州。

  兰州的动作,是中国新一轮城市化的缩影。在“18亿亩耕地”不能触碰的红线下,寻找可用于建设的土地,已经成为中国几乎每一个城市的管理者最操心的事情。而那些寸草不生、渺无人烟的荒地,便自然进入到他们的视野。2012年,国土资源部在全国11个省开展未利用地的综合开发试点,其中就包括甘肃省的兰州与白银。

  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长江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根据国土部的规定,兰州市“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项目”的试点期限为2012年~2016年,每年开发规模限制在10平方公里。为此,兰州市对市区周边的荒山荒坡做了一次总体调查,划出258平方公里的未利用地,已上报国土部并被审查通过。这些荒山分四大片,分别位于在兰州城北、兰州新区东、皋兰县和树坪镇。其中“兰北片”面积最大,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并被划分为13个造地单元。而此次太平洋集团承接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造地单元,并只负责土地整理和基础配套设置建设,不涉及房地产开发,可以说是“试验中的试验”。

  谈及对太平洋集团的印象,李长江连说了三个“特别快”,李强调,“兰州非常看重太平洋集团的高效率”。他的话,为隆冬时节大浪沟工地的繁忙景象做了注脚。据太平洋集团兰州新城项目指挥部指挥长助理陈剑介绍,他们元旦期间也不停工,将赶在2013年3、4月之前,完成一期4.8平方公里的土石方工程。“最近天太冷,工地海拔高,气温比城区还要低,大型机械都要到中午11点左右才能发动起来,所以工期还是很紧张的。”

  一个城市的土地情结

  如此急切而大跨步的扩张,兰州有它自己的理由:它比全国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土地。兰州四面都是山,黄河穿城而过。受南北山系夹逼,它只能沿黄河谷地发展,最终形成一个东西延绵50公里、南北最窄处只有1.8公里的狭长市区。特殊的地形,造就了兰州的诸多“怪现象”——

  由于市区周边山峦起伏,没有平地,兰州机场建在距市区75公里的地方,号称全国除拉萨以外离城市最远的机场;城区盆地一年四季少风,空气污染严重,它因此被称为“从卫星地图上消失的城市”;过去5年,甘肃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年都是全国倒数第一,但作为省会,兰州市区的新房价格却高达每平方米1万元以上,甚至不逊于西北第一大城市西安,形成经济落后与房价畸高的巨大反差。此外,由于人多车多,道路狭窄,交通拥堵,兰州是全国唯一一个连出租车也限号出行的城市……

  在国土部的试点之前,主政兰州的历任官员就将目光瞄向了市区周边尤其是北部较矮的山头。这些山相对市区的高度只有三四百米,表面覆盖着厚厚的黄土,上面零星有些低矮的速生植被,近山地区人烟稀少。

  兰州的削山行动,最早可追溯到1993年九州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李丁曾挂职锻炼当过九州管委会副书记。他说,当时,为建九州开发区,兰州城区北部一条4.3平方公里的狭长山沟被削为平地。此后20年,兰州一直不断蚕食着市区周边的山丘,但规模都不算太大。

  太平洋集团也并非兰北山区的第一任接盘手。大浪沟所在的兰州城关区,从2003年就开始谋划削山造地。当时,城关区政府与甘肃中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合作,计划削平包括大浪沟在内的约41平方公里的兰北山地。

  “香港人削掉石山在海里建起飞机场,人家能填海造地,我们为什么不能推掉荒山、推平荒沟造地呢!”中汇公司该项目的负责人张嘉良的一番话,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该项目于2004年签约,当时有专家感叹,若如期完工,这里将会成为亚洲最大的人造平原。然而,这个项目在2006年就不了了之,随着项目的流产,中汇房地产公司也不复存在,变身为甘肃中汇牛羊产业集团。如今,曾经满怀雄心壮志的张嘉良因患中风而无法讲述当年的故事。对项目终止的原因,公司董事长张义也不愿意再作任何评论。

  仍是在2006年,削山造地的计划再度提上兰州市政府的日程,此时接手的开发商已换成海南龙湾港集团。记者在兰州市国土局资料室看到了龙湾港集团当时所做的厚厚一摞调研报告,从土地规划、水土流失、地质灾害评估、生态环境影响等各层面都做了详细论证。李长江解释说,将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全交给一家公司来开发,当时兰州市各部门对此意见不一,再加上开发商资金不足,这个项目尚未开工,就胎死腹中。

  在2010年的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香港富丽集团和海锦集团宣布将对城关区青白石白道坪项目进行整体开发。但经过一年的酝酿,项目依然未能从图纸变成现实。直到最后,接力棒交到了太平洋集团的手上。李长江补充说,除了太平洋,碧桂园公司也与兰州市达成了兰北另一片荒山的开发协议,但真正已开工的只有太平洋。“所谓投资220亿,造地25平方公里,只是太平洋集团与兰州市商定的远景总目标。这个工程量绝不是一年就可以完成的,如果顺利,整地工程至少需要5年才能完成。”

  兰州新城PK兰州新区

  兰州想要扩张市域版图的野心,已经远远超过了削山造地。“再造一个兰州市”,当地政府的这个口号,其实最初并非用于此次的削山造地,而是另外一个更为浩大的项目——兰州新区。这一规划面积为806平方公里的新区,位于兰州正北方向的秦王川盆地,距市区38.5公里,辖永登、皋兰两县五镇一乡。2012年8月,国家正式批准兰州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浙江舟山群岛之后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

  新区的成立本是好事,却给兰州市政府制造了一个管理上的难题:根据国务院的批复,兰州新区为正厅级建制,与兰州市平级。更何况,此前获批的4个国家级新区皆为“副省级”,因此,还有人呼吁将兰州新区升级为副省级单位,倘若此倡议成真,将来新区比兰州还要高半个级别,二者关系将更加尴尬。严介和就曾对媒体解释说,“甘肃觉得要对兰州说得过去,所以国家又批了一个兰州新城”。

  其实,兰州不止有这两个开发区。在兰州街头,如果你问当地人,“兰州新城在哪儿”,往往会得到好几个不同的答案。他们不是在“忽悠”陌生人,而是确实无法分清当地五花八门的开发区。

  根据甘肃省发改委地区经济处副处长牛剑平的统计,截至2003年,兰州共有26个大大小小各类开发区,在清理整顿后,依旧还剩高新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两个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开发区及6个产业聚集园。尽管有这么多的开发区,其发展情况却并不理想。截至2008年底,兰州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在全国53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4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位次排序分别是第49名和第52名,且排名仍呈不断后移的态势。

  在此背景下,兰州新区与兰州新城项目又先后出炉,不免令人怀疑其政策的科学性。对此,李长江强调说,兰州的削山造地计划将分期进行,填平一片,开发一片。“前阵子,有十来个投资者与开发商来找我们谈合作,都被我们拒绝了。除了太平洋与碧桂园这两个已经达成协议的项目,我们近期不再有新的动作。我们也正是担心,兰州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容量来消化这些地。”

  “按照兰州新区的规模,将来独立出去成为单独的一个市也有可能,”杨永春评价说,更何况,新区的功能定位以工业园为主,又远离市区,客观上也难以缓解兰州的城市用地空间之困。“兰州新区是再造一个城市,而兰州新城将来会以生态旅游和居住为主,是兰州城区功能的延伸与发展,在发展战略上,二者并不冲突。打个比方,新区是兰州的兄弟,而新城是兰州的儿子。”

  对兰州造城的动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表示,“如果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推一些山、造一些地,使兰州扩容,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就怕好大喜功!”这位经济学家又表示,“咱们企业要务实,跟着政策走的风险很大,政策能不能兑现,是个问题。”

  实际上,削山造地的动作对很多兰州市民来说并不是新闻,一听到这样的消息,他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那不就又是一个大青山吗?政府还不是为了卖地!”

  曾经的大青山工程,是兰州为一举解决空气污染与城市用地紧张而实施的一次“壮举”。大青山海拔1689米,位于兰州东部。1995年前后,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来兰州考察时,建议从城东部打开缺口,引东风入城,以缓解大气污染。与此同时,与兰州市区仅一山之隔的榆中县也急于搬掉二者之间的这个屏障,与城区连成一片。而更加诱人的是,削平大青山,能带来2平方公里土地的收益。因此,在多方利益推动下,大青山工程于1997年5月上马。

  然而,施工不到1年,1998年4月,由于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大青山工程便停工了,此时,山体已被削低27米,而大气污染并没有得到改善。“其实大青山东面是兰州最大的钢铁厂,即使削山成功了,东风带给兰州的,也只是有更大的污染。”杨永春如是说。

  当年大青山的施工工地,如今已成为附近居民的一个菜市场。大青山工程的结局,它不仅成为民间的嘲讽对象,也遭到官方的批评。2000年6月6日,《人民日报》长篇报道了该项目的始末,该报在编后语中指出:“兰州市大青山工程让人叹息,也令人思索。无论哪个地方,上项目不可轻率,搞开发也不能草率。而西部,因地贫钱少,经不起赔本折腾,理应慎之又慎。”

  兰州新城,会成为下一个大青山吗?在大浪沟工地上咆哮着的各种大型机械,还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感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王乃昂教授对本文采写的指导与帮助)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了此文的人还看了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云南镇雄山体滑坡遇难者被强行火化
  • 体育范佩西1球曼联2-1利物浦 麦蒂38分青岛胜
  • 娱乐央视春晚赵本山确定搭档倪萍饰演夫妻
  • 财经国税总局:房产税扩大试点方案暂不出台
  • 科技淘宝一天卖上万口罩 北京销量增130%
  • 博客石述思:职工为何冷对养老金九连涨
  • 读书黑色内幕:国民党突袭钓鱼岛被谁阻拦
  • 教育研究生考环卫工:死也要死在编制里
  • 育儿幼儿园百余孩子办集体婚礼称利于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