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人把脉《泰囧》:高票房过后恐为虚淡

2013年01月17日14:35  新民周刊
新民周刊第724期封面 新民周刊第724期封面

  记者|阙 政

  2013年的第一天,公映21天的《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已飙升超过10亿,它的下线日期从原定的1月13日延长至27日。截至记者发稿时,《泰囧》票房已超越12亿,正在挑战《阿凡达》创造的13.8亿元国内票房最高纪录。

  50多万场放映、3000余万观影人次(已远远超越《阿凡达》),贺岁档从以往的兵家必争之地,变成被一片玩弄于股掌之间。而在一片叫好又叫座的强音背后,《泰囧》吸引人们去无限讨论的,与其说是电影,倒不如说是一个典型的市场个案。

  我们像对待快消品一样认识《泰囧》,仿佛它就是一桶爆米花,一碗方便面:简便易得,没啥营养,口味不错……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的泡面产量超过400亿包。

  不独《泰囧》。假如将2012年的华语电影比作一个人,那么《泰囧》正像是他的脉搏——每一次强弱跃动,都在给我们一些与健康状况微妙相关的信息。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新民周刊》记者为此遍访“名医”——戴锦华、顾小白、藤井树、图宾根木匠、韩松落、木雕禅师、阿木、本来老六、暗黑骑士、烂片通缉令……普通观众每年看电影不超过10部,这些知名影评人,却将今年的华语片看过九成以上,甚至是全部;文艺观众每周在微博上留下数百字关于电影的印记,而他们每年写下的影评,多达十几万字。

  与此同时,《泰囧》的制片人和投资人陈祉希,也受邀一诉电影背后的甘苦。且请出他们,为我们搭一搭《泰囧》的脉象,问一问华语电影的未来。

  所有解释都解释不了的票房

  “类型片的巨大胜利”,这是所有关于《泰囧》成功秘笈的讨论中避不开的议题。“规范”、“工整”、“标准”——这些词一再出现在《泰囧》面前——即使普遍意义上,这样的词通常并不会被拿来形容一部疯狂搞笑的喜剧。

  事实上,2012年的华语电影并不缺类型片——《铜雀台》、《王的盛宴》、《四大名捕》、《血滴子》乃至《大上海》,都有司空见惯的类型模式。但正如顾小白所说,中国的历史传奇大片已告式微,“能通过审查的类型就这么些,还越拍越差,观众早就产生了屏蔽感”。

  多年上当的结果,大肆透支了某些类型片在观众心中的信誉度。而喜剧片,恰恰是鲜有的一种、尚存一丝信誉的类型片。“烂片通缉令”说得很直接:“我去影院就是想让你装疯卖傻逗我笑,让那些动不动就想教育观众的都去死吧。”《泰囧》在人们厌倦了曹操、刘邦的时候杀出来救市,用影评人“木雕禅师”的话来说:“最值得记取的地方,是再一次唤起了中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信任。”

  有趣的是,《泰囧》不仅导演、编剧是由演员徐峥跨界操刀,就连制片人和投资人之一,都是演员出身——叫“陈曦”的时候,她演过多部电视剧、唱过电影的主题曲。却因为不喜欢圈内的“潜规则”,改名“陈祉希”,开始转型电影制片人。《泰囧》并不是陈祉希任职制片人的处女作,2012年的《边境风云》,制片人也是她。但以自己公司“影艺通影视文化传媒”的名义投资一部电影,《泰囧》绝对是第一次。

  陈祉希与徐峥从2008年拍摄《大内低手》时已经相识,当时两人互相开玩笑,一个说对方适合当导演,一个说她适合当制片人——没想到都在《泰囧》里成了真。超10亿票房一出,别说其他人,就连他们自己都有点出乎意料:“一时间也消化不了”。超10亿里有没有运气的成分?陈祉希说:“运气的成分肯定有。天时地利人和,人和在于我们有一支精良的团队,而天时地利也就是运气的部分。比如说‘天时’:冯小刚连着两年都没拍贺岁喜剧了,观众非常需要释放压力的出口;再比如说‘地利’:上映档期里面没有同质化的题材来和我们竞争。”但她也表示:“档期时间都是我们的选择,运气并不是白来的。”

  一部成熟的小投资类型片,在如今红火的电影市场中收获亿元票房并不奇怪。但正如韩松落所说:“所有的解释都无法解释为什么能够达到超10亿”。“影评老大爷暗黑骑士”将之归之于中国电影市场的畸形:“如果一年能有10部这样标准的商业类型片,就绝对不会是这样。”在他看来,类型片最重要的特质,除了标准,就是“可复制”,而这恰恰是时下最缺的。“你看《血滴子》、《一九四二》,到最后人都死光了,能拍续集吗?《大上海》片尾发哥给射得浑身窟窿眼,续集里还怎么出场?再看2012年票房最火的两部:《画皮2》和《泰囧》,都是续作。这才是类型片的真正可怕之处。”

  超10亿之后,业界“复制”的雄心,此起彼伏。但真正的问题很可能是“力不从心”。以为总结了一部成功影片的规律就能为复制作品打包票?不如问问观众谁还记得2012年4月就有模仿《人在囧途》的《车在囧途》上映。北大教授、著名电影批评家戴锦华笑称:“华语电影形成类型是可能的,但不要指望每一部票房很好的电影都在预示一种类型,看一部电影红了就一窝蜂去拍,太不靠谱。”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算是徐峥和陈祉希,都不敢贸然复制。陈祉希说:“徐峥这些天来都到了害怕的地步,处女作就被捧得那么高,下一部该怎么办?”以往,一部商业片要是取得高票房,必然会引来许多批评的声音,但对于《泰囧》,批评之声却鲜有所闻。偶尔有个教授出头批评电影“三俗”,引来的反而是大家一边倒的维护。“敢骂的人不多。”陈祉希说,“超10亿压倒性的票房让挑毛病的人都无法开口了。就好像如果你比人家好一点点,别人会嫉妒,但是你比人家好太多,别人就只剩下羡慕的份。”无形中,《泰囧》仿佛被授予了一座“人民选择奖”,骂它无异于与民为敌。一部电影到了这样一边倒的程度,对创作核心——导演而言,压力太大了。“所有人都在等着你的下一部,如果下一部不OK的话,就会将你的上一次成功归结为运气,排山倒海的批评也会跟着过来。”

  虾有虾路,蟹有蟹路

  和所有扬眉吐气的励志故事一样,《泰囧》也有一个不那么顺利的开始。陈祉希的团队为《泰囧》所作的前期预算约为2000多万,而2010年的《人在囧途》,投资约为800万。两相对照,投资商都觉得《泰囧》预算太高不愿接受,拍片计划因此夭折了两次。最终,陈祉希决定,自己和徐峥、黄渤也出一部分钱,联合光线影业一同投资《泰囧》。

  身为投资人,《泰囧》是陈祉希的电影处女作;身为导演,它也是徐峥的第一次尝试。陈祉希说:“大家真的都非常尽力,导演把他能调动的关系都调动上了,我也把我能使上的资源都使上了。”——片末“彩蛋”范冰冰就是徐峥调动来的“关系”。而陈祉希则要解决拍片遇到的大大小小困难,包括争取政府层面的扶助——泰国旅游局就是通过官方联络上的,并为影片提供了200万泰铢(约合40万人民币)的赞助经费。

  而影片开始的第一场飞机机舱戏,其实是《泰囧》杀青前的最后一幕戏。之所以拖到最后,是因为拍摄模拟机舱不够大,导演需要真机机舱。陈祉希为此辗转南航、东航,多番协调方才搞定机舱。最后她还在这出戏里客串了一个空姐的角色。甚至片中“电梯遇人妖”那段,她也替泰国人妖皇后Rose配了段中文,效果爆笑非常。

  不到3000万的投资,在陈祉希看来,《泰囧》仍然是中小成本片。一般而言,对大片,我们习惯了津津乐道天文数字的票房;对小制作,则多数聊聊利润。但在2012年,《泰囧》将两者奇迹般地合二为一。表面上,《泰囧》的宣传并不及大片们的地毯式轰炸,但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影片摄制费用约3000万,而后期宣发花费近2000万。

  据《泰囧》出品方、光线影业董事长王长田透露,他们在全国70多个票房最高的城市都安排了发行人,每个影院都有专人负责。不仅如此,影片还特地针对家庭观众,在医院、药店,乃至全国各地电视台的民生新闻频道进行了广泛宣传。传说中的末日降临之际,《泰囧》适时地发出宣传口号:“与其在家等死,不如看《泰囧》笑死”。时间、档期、场次、途径、内容、目标人群,像一块魔方的六个面,全都对上了。

  托网络水军的“福”,这些年来,普通观众对电影营销也有了深刻的概念。有人说,不管影片质量如何,肯砸钱大肆宣发的普遍都赚到了钱,而为了省点钱没怎么做宣发的,往往铩羽而归。但影评人“图宾根木匠”对此并不认同:“电影的营销和商业营销一样,是通盘考虑市场定位、档期、对手的结果。就像卖iPhone和卖三星或者华强北,方式肯定都不同。”

  在他看来,投入与产出未必成正比,“无效的东西时间一长必然接受市场的教育”。2012年,除了《泰囧》,还有两部电影也是图宾根眼中的营销成功代表作——“一是《白鹿原》,它采取了偏向文化的营销方式,在一些文艺类主流杂志做深度策划稿,借助书店平台和文化媒体,重点都放在‘厚重的文化性’上。同时也没少挖掘商业化的看点,比如暴力、色情,该炒作的一样不少。而且片方也很重视地域性,在西安安排首映,西北城市宣传得比较勤。”

  与《白鹿原》相映成趣的是小成本爱情悬疑剧《二次曝光》,用图宾根的话来说,“想要被人看到的东西,都重点强调了”——女导演李玉、明星有范冰冰、情感、悬疑,包括在淘宝网的道具公益拍卖、新媒体炒作,“各种期待都被强化了,尤其针对年轻女观众而言”。

  事实上,小制作也可以有大未来。在戴锦华看来,“小片是良性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电影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及格线以上的小制作电影纷纷缺席的话,中国电影的工业结构迟早会垮掉。”她曾听到侯孝贤导演对年轻导演说,“如果一部电影没有大明星、大投资,导演也不知名,一定要在上映之前就大量点映,去吸引观众口口相传,不要怕此举会影响到你的诉求观众。”她表示:“即使在微博时代,口碑的散播仍然需要时间,要给你的电影一个散播口碑的机会。”

  早在2年前,《人在囧途》上映时,就已经采取了类似的方法——片方在12个城市举行超前看片会,扩大口碑效应。最终《人在囧途》取得了将近5000万的高票房,档期也长达一个月。而《泰囧》的口碑传播,其实也可追溯到2年前,《人在囧途》的口碑积累。陈祉希坚信,观众齐齐爆发的观影需求,来源于“囧途”系列品牌的积累,“口碑比宣传更重要,我总是说:宣发做得好,不如电影拍得好。”

  随便看,不代表可以随便拍

  对宣发、排片和口碑的依赖,其实也暗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电影和电影观众的问题。天涯影视版版主“本来老六”对此直言不讳:“大部分人看电影的因素仅仅是:到了电影,发觉放映的时间合适,就随便看看吧。”

  说“决定票房的不是影片的质量,而是排片”。就好像说“决定买某个品牌的泡面不是因为它口味最好,而是超市货架上它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不过,即使是泡面,也要推陈出新:红烧、麻辣、三鲜、酸菜……轮番上阵耍花腔;即使是泡面,也要保证基础口味不离谱、不坑爹。

  《泰囧》就像是在《人在囧途》的原版“面身”上,加盖了一层“冬阴功”新口味。陈祉希将它形容为“升级版”。升级在何处?首先是阵容比以往更强大。徐峥、黄渤和王宝强的“囧神”三人组,都有丰富的喜剧表演经验,自然率真、各有风格,演员本人形象始终亲民。“徐峥是冷幽默,王宝强比较本色,黄渤就特别会演,你看他在《杀生》和在《泰囧》里的喜剧角色就完全不一样。”反观近年来港式喜剧动不动群星云集,却不顾明星平时在各种商演和代言中的高贵形象,硬叫他们屈尊降贵来搞怪演出、取悦观众,如何能叫人信服?

  除此之外,在顾小白看来,续作相比前作的进步之处还在于:“《人在囧途》相对而言在制作层面偏电视剧化,但《泰囧》在技术层面的表现就已经很电影化。它最大的优点就是综合分很高,每个层面都达到70分以上,因此可以成为一个工业标杆式的作品。”

  而这一点也得到了陈祉希的证实:“我们的制作团队比以往更精良,用到了《画皮2》的美术指导郝艺;《杀生》的摄影师宋晓飞和录音师董旭,这二位都获得过金马奖的提名;动作指导是《见龙卸甲》的陈硕;特效也是行业优秀团队做的。可以说每一个人都各司其职,都很专业,没有人是在剧组里吃干饭、混日子的。”

  而其他作品,不是这里短,就是那里缺。影评人“阿木”说《血滴子》:“血滴子杀人是朝廷的污点,火枪队杀人就不是了?难道影片讲故事的逻辑就是用大污点去遮盖小污点?片中提到血滴子只能‘十步以内杀人’,那我就奇怪了,片头那些人是怎么杀的呢?前后的连贯性一直以来都是被创作者忽视的问题,人物性格前后不统一、故事没有逻辑联系,就像车子开着开着,忽然180度调了个头。”

  被遮蔽与被掩盖的

  在为《泰囧》的票房胜利欢呼时,2012年的华语电影,也有它的痛处。

  当被问及“2012年印象最深的华语片”时,近百部影片列表里,能再度被人提起的不超过10部:《桃姐》、《赛德克巴莱》、《麦兜当当伴我心》、《神探亨特张》、《一九四二》、《浮城谜事》、《晚秋》、《太极1》、《泰囧》……还有些影评人索性哑口无言,沉思半响,逼问再三,才憋出个《Hello树先生》或是《钢的琴》,末了还不放心地反问一句:这是2011的吧?——没错,都是2011年的电影了。

  藤井树说,于她而言好电影必须有种能让人“耿耿于怀”的魅力,“在看完一段时间以后,某个不相干的时刻,忽然还会有电影的镜头在脑中闪过”。《泰囧》的尴尬在于,当高票房营造的魔法时刻过去之后,当明年此时我们再度审视华语电影得失时,它恐怕只会剩下一个虚淡的影子,能记载入电影史册的唯有一句“首部票房过10亿的华语片”,电影史价值远远超过电影价值。

  而如今,在“唯票房论”的一片喧哗下,被无情掩盖的还有它们——

  首先是《画皮2》的7亿票房。2012年夏天,这也曾是名噪一时的票房奇迹,到现在,已经沦为“没人记得谁是第二名”。更有趣的是,当提到“票房很高,电影其实不咋地”时,所有影评人几乎众口一词地指向《画皮2》——与他们不谋而合的还有广大观众。

  票房高而口碑差,据木雕禅师分析,“这种怪现象恰恰说明中国电影市场发育还不成熟,《画皮2》除了绑架3D之外,毁誉参半,票房反而好,因为它具有话题性。电影市场现在太单一,观众没有太多选择余地,如果有足够多的影片让观众根据口味自主选择,《画皮2》的运气就不会这么好了。”

  然而,面对地毯式轰炸的电影强势营销,国内电影观众所处的位置堪比“弱势群体”,选择的自主性其实很微小。更何况,有太多观众走进影院的唯一目的不过是:减压、减压、减压!

  在一片娱乐化的渴求声中,我们几乎忘记,2012年还曾有一个被冠名为“第六代”的导演群体,纷纷推出自己的新作——《杀生》、《飞越老人院》、《浮城谜事》、《我11》、《白鹿原》、《黄金大劫案》……这些曾经以各自独到的艺术表达打动过我们的影人,新作中仍然有着显而易见的个人标记,但结果却并不十分令人满意。

  在戴锦华看来,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新作并不能代表他们每个人的最好成绩”,无论管虎、张杨、娄烨还是王小帅、王全安、宁浩,纷纷如此。观众带着对他们最好作品的印象去看最新作品,必然产生心理落差。“但你还是可以从新作当中看到每个导演成长的印记和艺术文化的积累。”

  然而问题是,《泰囧》当前,影人与观众纷纷以“超10亿俱乐部”为新期待,还有多少人会真正关心哪个导演的成长印记,哪部影片的艺术文化积累呢?或许正如韩松落所说,“超10亿票房抬升了业界发言平台的高度。从前讲‘破亿’,未来就必须是‘破2亿’、‘破3亿’。电影离不开市场,只有当市场一路规范之后,形成良好的生态,保证具备一定水准的作品都不会赔钱,才会有更多电影公司愿意去投资各种类型的作品。”换言之,被“10亿”遮蔽的问题,只有当更多良性的“10亿”层出不穷时,才可能显山露水,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出现。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日本前首相鸠山承认钓鱼岛存领土争议
  • 体育曝足协副主席韦迪离职 法规司司长或接任
  • 娱乐柴静与老公就餐照曝光 与友交流甚欢(图)
  • 财经我国连续两月增持美债仍是美国最大债主
  • 科技苹果阶层符号:正撕下“高富帅”标签
  • 博客柴静:回应观众对《兰考弃儿》的疑问
  • 读书蛇年解蛇:吉祥与邪恶双生花
  • 教育孩子从小学到高中12年各类考试逾千场
  • 育儿看到残疾胎儿微笑孕妇决意不堕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