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官方首次明确表态,将对“无视警告”的中国飞机进行警告射击。日美和中国的东海攻防战似乎“已步入新阶段”——“擦枪走火”,是不是真的离钓鱼岛很近?
记者|邵乐韵
新年以来,日本安倍政权继续在钓鱼岛问题上拔高调门,而1月15日的一则新闻使得“中日之间是否会擦枪走火”的议论陡然升温——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15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飞机如果“入侵”钓鱼岛领空,日本将采取对应措施,如果中国无视日本发出的无线电警告,日本将会发射信号弹警告。这也是日本官方首次明确表态,将对“无视警告”的中国飞机进行警告射击。日本此前发射信号弹是在1987年,当时前苏联的轰炸机侵入了领空。
另外,随着安倍晋三上台后频频施展“战略外交”,营造对华包围态势,中日关系紧张气氛见诸两国媒体。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甚至称,日本一名政府高官肯定地表示,日美和中国的东海攻防战“已步入新阶段”——“擦枪走火”,是不是真的离钓鱼岛很近?
日媒聒噪
“我认为正面武装冲突的可能性极小。”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日本问题专家冯玮对《新民周刊》表示。他的判断依据是:第一,安倍讲话想“一石三鸟”,唯独没有准备打的实质内容;第二,战争危机存在,但抑制战争发生的因素同样存在,而且更强。“我还问过一名日本防卫省主任研究官‘你认为会打吗?’他回答:‘百分之百不可能。’”
冯玮解释,所谓“一石三鸟”,是指安倍用外交手段四处游走、对外渲染“中国威胁”,第一试图警示美国,修复日美同盟关系;第二引起其他国家对“中国威胁”的共鸣,为日本构建对华包围圈、围堵中国提供依据,比如明确提出中国在南海、东海所采取的行动让亚洲各国感到担忧;第三,就是抹黑中国维护钓鱼岛主权的正义性——安倍在近日称,中国“为实现政治目的而给日系企业、日本人带来伤害,这作为一个在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国家是错误的”。
最近,若干条制造紧张感的新闻报道都出自日本《产经新闻》,比如1月9日,该报称,为了应对中国海监船及飞机不断立体巡航钓鱼岛海域,日本自卫队正在探讨对接近钓鱼岛的中国飞机进行曳光弹警告射击。
“《产经新闻》从来就是哗众取宠、危言耸听。”冯玮说,“它以最关心中日关系走向的中小企业和其从业者为主要读者,如果和其他三大报的论调一致,谁看呢?所以首先是营销定位的问题。其次,它是一张右翼报纸,有时候会成为日本右翼势力释放‘气球’刺探信息的平台。”
冯玮反观日本其他报纸,它们反应倒是相对冷静,即便是被称为自民党机关报的《读卖新闻》,也很少提及有关钓鱼岛新闻。“即便涉及,比如说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后面括号也加以标注:距离日本领海22公里,特别避免刺激,不想看到中日真的进入武装对峙的状态。”
另外,就在中日军机在钓鱼岛临近空域首次形成对峙的局面后第二天(11日),中国国防部针对日本媒体的炒作,披露了事件原委:“10日,中国军队一架运-8飞机在我温州以东、东海油气田西南空域进行例行巡逻时,发现日本航空自卫队2架F-15飞机对我进行近距离跟踪,同时日方还有1架侦察机也在这一空域活动,对此中方起飞2架歼-10飞机进行了查证和监视。”这是中国官方首次证实军机出现在钓鱼岛邻近空域。
美国方面也纠正过日本媒体的报道。日本共同社1月9日报道,美国政府基本决定两年后开始向位于日本冲绳县的美军嘉手纳基地部署新型运输机“鱼鹰”,并且已将这一计划告知日方。届时,冲绳将有超过30架“鱼鹰”,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鱼鹰”基地。
然而五角大楼新闻秘书利特于当地时间11日发表声明称,“美国空军在亚太地区部署CV-22鱼鹰运输机,还需要数年时间。美国目前在亚太地区没有任何相关设施。”“美国目前还未就部署CV-22鱼鹰运输机一事通知日本政府。”
“日本媒体做一些片面的、对其有利的报道,或者歪曲美方的意思,其虚张声势正好暴露其底气不足。”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日本问题研究员吴寄南还举例,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防卫相小野寺五典8日首次和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举行电话会谈,就日美两国紧密合作共同应对中国船只及飞机进入钓鱼岛领海及领空达成一致。但根据美方报道,帕内塔强调希望中日通过对话解决争端。
至于安倍政权在钓鱼岛问题上之所以一再强硬,冯玮认为这是为了迎合民意所为。据去年底《读卖新闻》的调查,认为“日本政府应该主张尖阁诸岛(钓鱼岛)为日本领土”的比率高达90%;根据今年初《日本经济新闻》公布的民调数据,认为应“强化日美同盟牵制中国”的比率达75.9%;另据共同社今年初进行的民意调查,大多数日本受访者都认为“日本政府在尖阁诸岛(钓鱼岛)主权之争中过于软弱”。
军事战略专家、空军大校戴旭接受《新民周刊》采访认为,钓鱼岛不是日本的主要战略方向,日本在钓鱼岛上是虚晃一枪、明修栈道,将在缅甸方向对中国“暗度陈仓”。
麻生太郎访问缅甸,免除缅甸拖欠的约5000亿日元债务,并且将在3月底前提供约500亿日元规模的贷款,尤其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的考量。
缅甸在陆上连接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濒临印度洋,战略位置非常重要。香港《东方日报》1月5日文章认为,安倍上任日本首相之后,内阁阁员外访的第一站就是缅甸,在中国柔软的西南腹部猛击一拳,打响围堵中国的第一枪。一旦日本在缅甸立稳脚跟,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将严重恶化。
“日本正在对中国形成一个庞大的包围圈,与二战前一样,只不过现在用的是经济手段。”戴旭认为,日本现在在钓鱼岛上持续吸引中国的注意力,甚至完全有可能爆发军事冲突,实则掩护另外一个方向的行动,要在中国的背后插上一刀,控制缅甸、截断中国的西南大通道。“因此日本只要在缅甸的战略举动没有完成,钓鱼岛争议就不会停止,日本要长期保持这个地方的紧张局势,但即使擦抢走火,也不会大打,主要会停留在外交摩擦上。”
美国降温
这段时间,日本竭力要强化同盟关系的对象——美国开始出手“降温”。近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进行了电话会谈,再次明确指出,美国要求日本政府慎重处理钓鱼岛问题的立场。此外,希拉里还针对日本官房长官重新检证“河野谈话”的发言暗示,日韩新政权要有良好开端,日本不要在慰安妇等历史问题上滋生事端。
吴寄南认为:“虽然钓鱼岛是《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但美国公开表示在主权问题上不持立场。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亚太战略再平衡的支撑点,却未必愿意给日本开一张可以无限期随时兑现的支票,被卷入一场没有准备好或者并不愿意的同中国的全面冲突。”
美国国务院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称:“我们总体的信息就是,希望冷静的头脑占上风。我们希望中日两国都认识到,东北亚是全球经济的核心。我们不能让持续的紧张局势恶化中日这两个亚洲最重要的经济体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为了我们的安全,也是为了我们今后的经济繁荣。”
“美国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适度紧张,美国加强与亚太盟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局势过于紧张了也要担心,美国对日本右翼思潮的兴起也存警惕。”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对《新民周刊》表示,虽然中美之间存在分歧和摩擦,但合作的利益远远大于竞争的分歧。
自从美国提出亚太战略后,其说法也一直在修正,从2009年的“重返亚太”到2011年的“转向亚太”再到如今的“亚太再平衡”,重要原因之一是消除中国对美国亚太战略的疑虑。去年9月,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访华时就讲过:“我们向亚太的‘再平衡’并非试图遏制中国,而是尝试增强与中国的接触,拓展中国在亚太地区的角色。”
帕内塔最近又撰文重申了“亚太再平衡”并非针对中国:“再平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中国军方保持一种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持续对话的基础上,以提高我们的合作能力,并且避免产生误解。”
对于日本右翼鹰派的发展方向,国际社会显然已经引起警惕。美国国际关系学家约瑟夫·奈认为,现在日本并没有军国主义和侵略主义倾向,但是,民族主义有时会在不好的事态持续之后,作为一种反作用力出现,上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略主义是从过剩的自信中产生的,而现在的民族主义来自日本的自信心丧失。
约瑟夫·奈在接受日本《每日新闻》专访时称,“某种程度的民族主义也有一定的好处。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保持一定程度的民族主义。因为它可维持一个国家的完整性。不过,过激的民族主义是危险的。比如,在竞选中一些政治家主张‘要在尖阁诸岛驻军’,这样的政治家当选,那就是一种不健全的民族主义。相反,如果主张‘日本是个稳定的大国,没有必要采取挑衅行为’,这就是健全的民族主义。”
约瑟夫·奈还特别强调,“如果民族主义高涨,但经济增长失败,那会导致日本的受迫害意识更强烈,日本人会更加内向,那是危险的动向。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会恶化。日本也不会如国际社会所期望的那样,对国际社会有所贡献。”
也许安倍政权眼下的重点应该是提振国内经济,而不是通过战略外交对中国形成包围态势。吴寄南说,安倍眼下的重点应该是提振国内经济。现在日本国会格局是朝众野参(执政党掌握众议院、在野党掌握参议院),目前半年是安倍的安全运转期,如果无法实现用经济换选票,反而一味在外交上硬出头、讲狠话,做一些让邻国和国际社会担忧的事情,那么7月份的参议院大选将成为安倍过不去的一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