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3·11日本:政局危机重重

2013年01月31日14:44  新民周刊

  不久之后,安倍可能将再次踏上美国“破冰之旅”,但是,这次与上次一样,不是他自己想去,而是在中美合作格局下,应美国要求而去。

  撰稿|刘 迪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特定历史区分。对日本来说,2011年3·11巨震,日本史翻开新的一页。有学者断言,日本史从此可分为“3·11前”和“3·11后”。我们这一代人,因身处这一时代,也许无法宏观叙述整个历史变迁,但许多细微的现象,让我们渐渐感到,日本社会逐渐向保守化发展。这种改变的未来方向,也许我们无法预知。

  震后日本

  惊天巨震、海啸与令人莫名恐惧的核泄,深刻影响了这个时代、这个国家。近两年来,经济萧条、外交困局、政治混乱交织,造成民众政治信任度降低。当然,这种现象不是始于今日。2008年2月21日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以japan(日本)与pain(痛)两词组成japain一词。今天的日本,其社会面临怎样的问题?高龄少子化、巨额国债困扰着这个国家,这种问题与时俱进。日本的未来究竟如何?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依田憙家认为,“尽管日本社会存在深刻的问题,但是,它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政治危机,而非国家体制危机。”

  依田憙家是日本著名的史学家。他是中日学术交流先驱,拥有众多来自中国的门下,他有5部著作被译成中文。他近日在接受笔者访问时,首先评价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的中国访问。他认为,公明党代表山口那津男访华,是在鸠山访华之后。在改善中日关系方面,可以说鸠山做了先驱。山口访华,是在这个延长线的一个事例。因此,应该给予正面的评价。尽管如此,依田先生说,“从修补中日两国关系角度看,山口访华仍值得欢迎”。

  那么,在中日关系方面,依田先生认为:“日本与中国都认为,双边关系都是重要的关系。尽管在领土问题上,两国都拥有各自主张。这种主张不会改变,但对两国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这种主张波及两国关系的其他领域。”他说,“日中双方,都难以改变各自的主张,但重要的是要维持和平发展。”

  依田先生说,现代国家几乎都存在边境争议,例如美国与加拿大存在领土纠纷,但是这种边境争端没有影响美国与加拿大的关系。这是为什么呢?他强调说,“问题的关键,是不要让这种主张扩大、影响到其他领域的关系”。因此,在钓鱼岛问题上,尽管两国在内部存在各种主张,双方都没办法撤回主张,但要努力不让这种争论影响到其他领域。

  关于如何保持中日双边关系稳定的问题,依田先生说,“两国都存在各自的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国际上也存在不同的背景,但两国应该引导双方关系向和平方向发展。两国国际关系不应受到国内或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将来,两国内部情况或外部条件还可能发生各种变化,不要让这种变化影响到两国关系。要友好。”

  有媒体认为,中日关系已退回到40年前。媒体不敢讲真话。政治家也不敢讲真话。媒体喜欢讲硬话、狠话、大话。到处听到的都是套话。依田憙家先生说:“我的专业是历史学,历史学研究者根据实际资料进行客观研究,提出客观意见。关于侵略中国、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史学家已通过客观研究确认了这些事实。日本历史学者根据实际资料、教科书,把侵略中国问题、南京大屠杀问题写入教科书,同时,两国研究之间,也交换意见,友好交流。”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伊藤忠商事董事石田护。他是国际经济评论家,如今每年要多次前往中国,在吉林大学、北京城市大学讲授国际金融学。1月28日,笔者在明治大学见到他时,他直言对山口访华之行表示欣慰。他说,日本国民支持安倍,但并非支持他的对外政策,因为对外政策从未成为日本选举的争论焦点。自民党只所以上台实在是因为民主党做得太差。

  以前,石田先生曾深入研究欧盟问题,他认为,通过建筑设盟大厦,欧洲实现了和平,但对亚洲来说,只能走自己的路。这是因为,亚洲国家普遍存在互不信任。作为金融学家,他认为亚洲可以通过金融合作的方法,建设东亚共同体。在他看来,日中之间,还有很多事情可做。日中货币互换就是其中一项,他认为这种实务性合作意义很大。

  对于安倍已经出台的经济政策,石田先生并不看好。他认为,在景气下降时,发达国家均以宽松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对应内需不足以及出口竞争力下降,但这两种方法都无法奏效。他对于目前安倍的经济景气对策表示担忧,因为这样可能导致日本国债信用评价下降。

  战争将至?

  去年岁末,笔者偶遇日本政府官厅人员,他们说,日本学生访问官厅,问的一个问题让他吃惊:中国是否将会攻打九州。今年新年伊始,笔者在一中国留学生聚会上,也碰到类似问题。那些中国学生忧心忡忡地问他,“中日是否会开战”。这说明,中日关系紧张,已波及到两国学生的日常思考。据去年9月的一个调查,50%的中国人和30%的日本人相信,中日东海军事冲突将可能爆发。

  看来,西方国际政治学的影响不可小觑。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米尔斯·海默认为,大国崛起必然发生冲突。这是何种逻辑?霸权者担心霸权被剥夺?那么“中国崛起”如何破除这种悲观的理论?如何向人们解释今天这个时代?

  首先,战后日本高速增长及今日的和平生活,来自和平环境、和平宪法。和平发展是中国最大的利益,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成功源自和平发展,今后中国梦的实现,也必然依靠和平。十八大报告中就提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国策。不过,中国的这一和平声音似乎没有传到日本。

  这段时间,对很多在日华人来说,最大的感受是日本社会气氛压抑。而对于在中国的日本人而言,他们的感觉也好不了多少。那么如何改善两国关系?日本媒体在寻找蛛丝马迹,想找到两国关系改善的迹象。日前中国的《经济日报》颁发了一个经济类奖,其中有日本人名列其中。对此,有日本媒体认为,这是中国对日态度缓和的迹象。去年年底,早稻田大学的中日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研究中日两国关系现状及问题。在东京都多摩地区,某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举办了面向日本市民的义塾,教授中文。学员中有高中生、公司职员、退休老人等等。他们的感觉是,这些中国学生很亲切。

  这些天,笔者以民族主义的话题在中日学者中间做了个小型调研。中国学者认为,这20年来,日本GDP未增长,民众不满增加,日本媒体制造出日本国、日本人被侮辱的气氛。日本保守政治家则依靠煽动民族主义维持政权。另一方,日本学者则认为,目前中国民族主义异常高涨,需要抑制。有人把中日对立及恶化原因归为媒体、政府的自我中心。媒体依靠渲染危机、制造敌人才能销售,政府也才能维持政权的凝聚力。

  日前,在日本的一个研讨会上,遇到一知名中国问题专家,他对我叹息道,中日关系的恢复可能要用10年。他的理由很简单,中日关系正在遇到结构性不适应。这就是中国GDP刚刚超过日本,引发近代以来东亚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日本对此无法适应。今后,中国继续发展,到2020年GDP实现倍增,而发展瓶颈也随之克服,社会发展进入平稳时期。同时,日本也需一个较长的自我调整时间。

  低调的研究所

  2013年1月28日14时,东京都神保町某建筑物四层,“中日关系研究会”开会。这是“日本研究所”主办的会议,每月一次。该所采用会员制,成员多为教授、前驻外大使、媒体人、国会议员及跨国公司骨干。该所创立于10年前,名为“日本研究所”,其实主要讨论中日关系问题。参加者90%以上是日本人,也有若干中国人。这天参加者20多人,会议室狭仄,已显拥挤。

  所长是中国人,日本出生,曾回国长期学习、工作。他准备了4页A4提纲,主要介绍去年12月以来中国政治、外交动向及各媒体刊载的中国国际战略、中日关系论文提要。报告分“对日关系论点”和“对美关系论点”两部分,前一题目有分“山口委员长访华以前论点”、“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山口”。后一题目分“中国对美国的严厉批评”、“美国对华双重态度及政策”、“今后美中关系展望”。所长的报告持续了一小时,接下来便是成员提问。

  这天,议论热点是公明党首山口那津男携安倍亲笔信访华,并得到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接见。台下提问踊跃,不少人并不是问问题,而是发表自己的评论。与前几次会议相比,这次会议的气氛缓和,也许因为大家看到了中日关系改善的一丝光明。一些成员对报告提及的某中国专家提倡“中国模式”的论文并不赞成。此外,也有成员对报告所涉习近平反腐“既打苍蝇,也打老虎”的主张,大家也很感兴趣。

  第二位报告人也准备了3页A4提纲,另附一页图表。此外他还提供了三篇有关中国军事问题的报刊论文复印。他的报告题目是“日中军事关系的紧张及其走向——不惑的迷走”。“迷走”在日文中意为“因失控而横冲直撞”。

  报告人是日本屈指可数的中国军事研究家。他说,受所长委托时,他感到很沉重,但山口委员长访华,这让形势开始向改善的方向转移。他的报告分5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他提出是中国破坏了“搁置论”,证据之一是1992年中国领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在这部分,他分析中国采取强硬姿态的目的有三种可能。一是名副其实划归中国领土,再是获得名义上领有权,但不实效控制,三是在搁置争议框架下确保中方优势地位。这个专家认为,第三种可能较大。

  第二部分题目为“作为背景的日本存在的中国威胁认识与疑虑”。报告人指出,在日方看,中国威胁要素包括核导强化、反舰弹道导弹开发、攻击型航母建设、第五代战机研制、网络攻击能力开发、“三战(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实施等。在第四部分,报告人指出,中日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虽然较低,但却不排除第一线人员自控能力较差时出现擦枪走火。他说,中日海监船距离小于50米,很容易出现冲撞。

  在美国压力下

  2012年,中日贸易额下降3.9%。其中,我国对日本出口仅增长了2.3%,自日本的进口下降了8.6%。日本降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低于东南亚。

  1月28日,在日本研究所会议上,有一会员说,安倍外交开局就很失败,先是要去美国,美国人说没空,又去了东南亚三国。没有去中国,失去了缓和日中关系的良机。他说,“明眼人都知道,奥巴马再忙,安排一两个小时的会见总是有时间的。奥巴马不见,就是对安倍的政治倾向不满、担心。”

  安倍政权提倡的“普遍价值”外交开局不利,原因乃其政治方针内部存在矛盾。他在第一次担任首相时即提出“摆脱战后体制”的口号,但正是这个“战后体制”消除了军国主义体制,塑造了战后日本民主政治的基础。如果安倍政权在国内去除战后民主政治的基础,但却声称在国际上推行包括自由、民主、基本人权与法治的价值观外交,这种态度的诚实性令人怀疑。从军慰安妇问题,在美国以及其他盟国看来,是一个践踏基本人权的问题,如果安倍踏破这条底线,日美就不能存在同盟的基础。

  1月28日,某日中友好7团体负责人告诉笔者,1月26日《华盛顿邮报》社论建议日本承认搁置论,这是对安倍政权的重大打击。他说,虽然目前对日中关系还不能乐观,但不久之后,安倍可能将再次踏上“破冰之旅”,但是,这次与上次一样,不是他自己想去,而是在中美合作格局下,应美国要求而去。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重庆不雅视频女子被以敲诈勒索罪批捕
  • 体育国王杯梅西助攻巴萨1-1皇马 国足负阿曼
  • 娱乐赵本山宣布收山:今后不再演小品
  • 财经刘铁男被举报以来4次出现在公开报道
  • 科技黑莓发布黑莓10系统以及两款手机
  • 博客马未都:《007》情节漏洞百出
  • 读书毛泽东评周恩来:一半虎气一半猴气
  • 教育研究生乱象:没给导师凑过发票就算白念
  • 育儿家乐福购物车冲下扶梯女童被摔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