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式外交”有三力

2013年03月28日11:25  《环球》杂志

  中国外交似乎特别需要一种力量,一种“坐怀不乱”的“定力”。“习式外交”就有这样的定力。说它有定力,是指其具有高度的理论自信自觉和战略自信自觉,能够有效抵制和排除各类干扰诱惑,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王在邦

  “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2013年1月28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清晰划定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底线,被外界解读为“强势而不强硬”地为未来中国外交定下了基调。

  此时,对世界来说,习近平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对习近平来说,世界也不是一个陌生的舞台。

  2008年担任中国国家副主席后,习近平出访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及五大洲。在频繁的出访与外事会见中,他不断重申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同时其处理复杂国际事务的独特风格也日益凸显。

  有定力,有张力,有亲和力——观察家如此解剖“习式外交”。其中流露出的自信、睿智和真情,显于外而发于内,决非一日之功。

  定力:“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自中国被视为一头“睡狮”的那天起,就有人在对它觉醒的那一天不断做出预言。

  德国《经济周刊》前主编斯特凡·巴龙在《中国在崛起——那又怎样?》一文中说,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吸引人,也没有哪个国家引发的意见分歧如此之大。一些人怀疑中国想取代美国,未来甚至会统治全球,并开始构思中国治下的世界;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是一条“纸龙”,并臆断它的经济将崩溃。

  现实中,看到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日本、越南、菲律宾等与我有领土领海权益争端的国家显现出战略焦虑与危机意识,并不断在周边寻衅滋事,某些西方大国则趁机质疑中国对外政策的走向。而国内,也有舆论要求中国领导层对外部挑衅给予强力回应。

  在这样一种内外背景下,中国外交似乎特别需要一种力量,一种“坐怀不乱”的“定力”。

  “习式外交”显示了这样的定力。

  说它有定力,是指其具有高度的理论自信自觉和战略自信自觉,能够有效抵制和排除各类干扰诱惑,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共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抉择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与我国根本利益,并特别强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

  在那次学习会上,他如此阐释和平发展:中国要以自身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福祉,夯实和平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这被媒体解读为对内旨在将全国人民的思想和意志统一到坚持和平发展上,对外彰显中国党和政府愿最大限度地与外部世界围绕和平发展凝聚共识。

  对和平发展的强调,在习近平最近的外事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习近平的首场外事活动是会见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在2012年12月5日的那次会见中,他说,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我赢你输的发展,对他国、对世界不是挑战和威胁。中国不会称霸,决不搞扩张。

  在2013年3月19日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他再一次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他说,“我们说话是算数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是说到做到的。我们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同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习式外交”的这种定力,源于对中国的战略目标了然于胸,意志坚定,体现着中国外交的继承性与连续性,彰显了中国外交的可预见性,有利于中外关系长期稳定发展。

  张力:“刚柔并济”

  2012年11月21日,在十八大闭幕一周后网友张洪铭在新浪网上开了个名为“学习粉丝团”的微博。在签名档里,他说:“这里是喜欢、支持习总的家园,欢迎各位加入习粉大家庭。”

  张洪铭对习近平的敬仰,即创办“习粉大家庭”的初衷,始于2009年。

  那一年的2月,习近平访问墨西哥等拉美五国和马尔他,引起国际舆论的极大关注。有专家认为,舆论之所以关注,是因为此访是习近平担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以来首次访问拉美,被视为中国外交布局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同时,媒体也认为他是一位“在对外关系上愿意展露自己个性的中国领导人”。

  习近平出访之际,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人权报告。时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随即在记者会上表示,绝大多数国家都积极评价中国人权政策及成就,支持中国继续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少数国家企图将审议政治化,对中国进行无理指责,遭到多国驳斥。

  “有些吃饱了没事干的外国人,对我们的事情指手画脚。”2月11日,抵达墨西哥后,习近平在会见中国驻墨使馆人员、中资机构和华侨华人代表时说:“中国一不输出革命,二不输出饥饿和贫困,三不去折腾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习近平的这一谈话,令外界感到错愕。美国《纽约时报》刊文称,这是间接批评美国,并认为自改革开放后中国领导人很少用这样通俗直白的语言批评外国。美国战略学界则认为,习近平会是“美国难缠的对手”。

  这种通俗直白,体现了习近平外交风格中刚毅的一面——高度重视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

  这一面,美国国防部长莱昂·帕内塔可能有深切的体会。

  2012年9月19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帕内塔。针对近来日本在领土领海权益争端问题上倚美逞强,狐假虎威,向我恶意发难挑衅,习近平严厉批评其“变本加厉、一错再错”,要求日方悬崖勒马,停止一切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错误言行,并提醒美方从地区和平稳定大局出发,“谨言慎行”,不要介入钓鱼岛主权争议,不要做任何可能激化矛盾和令局势更加复杂的事情。分析认为,这等于在钓鱼岛争端问题上为美日划出了红线!

  此后的2013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明确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再次被解读为展现出他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与硬朗。

  刚毅之外,“习式外交”也充溢着灵活——巧妙智慧,风趣诙谐。

  中美关系“没有先例可循”,邓小平说,“摸着石头过河”,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说,“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习近平,则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来展示中国领导人的信心和魄力。

  2012年2月13~17日访美期间,习近平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歌词等妙喻中美关系不下10次。其中既有中国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作《菩萨蛮》中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又有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的名言,“衡量朋友真正的标准是行动,而不是言语。”

  世界各国在人权方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各国情况不同,道路不同,“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自己才知道”。在美国,面对针对中国人权状况的质疑,他形象、巧妙、智慧地道出中美政治社会制度都是本国人民的历史选择,都需要在人权领域不断进步,同时柔和委婉地提醒告诫了美方。

  亲和力:“这太酷了”

  访美期间,“巧克力的故事”和习近平戴眼镜观看NBA比赛,或许会长久地成为中国外交史上为人津津乐道的案例。

  2012年2月17日,习近平与美国副总统拜登在洛杉矶与美国的一些州长会面,在谈到地方合作大有希望时,习近平突然脱稿说:“我看到夏威夷州的州长拿了一盒巧克力,刚才他也送了一盒给我,我发现去夏威夷旅游的中国游客回来都带着巧克力。”

  夏威夷州州长尼尔·艾伯克伦比立即拿起桌面上的一盒巧克力对习近平说,“如果你喜欢可以吃一颗。”拜登也将巧克力递给身边的习近平。不过,习近平正在致辞,没有接巧克力,他说“一会儿吃一块”。

  致辞完毕,习近平拿起一块巧克力先向大家展示了一下,然后塞进嘴里吃起来,并将巧克力传递给其他州长们。大家人手一块,吃得不亦乐乎。随后有媒体将这场会面称为“蜜会”。

  而习近平戴上眼镜观看NBA比赛并接受洛杉矶湖人队球员赠送的球衣球鞋,则被美媒与邓小平访美时戴牛仔帽观看马术竞技比赛相提并论。

  那是习近平2月17日结束访美前的最后一项活动。观赛期间,他身穿西装,但未打领带。每遇精彩之处,他便与身边的洛杉矶市长维拉莱戈萨热烈讨论,还时不时开怀大笑。

  当晚,洛杉矶湖人队的铁杆球迷加西亚指着习近平所在的包厢说,“我认识他,最近几天全美国的媒体上都能看到他的照片,也很亲切。中国领导人来现场看比赛,这太酷了!”

  “酷”的体现不仅仅在美国。在爱尔兰足球场,习近平欣然应允体验两项在爱家喻户晓的活动。他挥棒击起曲棍球,潇洒地“一脚远射”面前的足球,被媒体广为称道。

  媒体说“习式外交”有亲和力,指他平易近人,真诚友善,自然流畅,不端架子。

  访问老挝期间,习近平念叨着曾一起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读过书的“老同学、老朋友”,还记得老挝革命前辈贵宁·奔舍那次子萨马诺的外号“小胖子”。

  直到今天,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主任马尔佐耶夫还记得,2010年3月习近平访俄时,曾称赞为他唱《五星红旗》的小女孩歌声优美,并期望他们能永远做中俄友谊的传播者。他还夸奖来自俄罗斯远东的女翻译,并鼓励她继续到中国深造。

  2013年3月出访前,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自己“是体育爱好者,喜欢游泳、爬山等运动,年轻时喜欢足球和排球”。在回答是否对下届世界杯有所预测时,他说,“体育竞赛特别是足球比赛的魅力就在于不可预测。上届世界杯有章鱼保罗,不知道明年还有没有可以预测未来的章鱼?巴西足球队有主场之利,我祝巴西队好运。”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副院长)

  习近平外访大事记

  (2008年3月15日~2012年3月15日)

  2008年6月17~25日

  出访朝鲜、蒙古国、沙特阿拉伯、卡塔尔、也门。

  2009年2月8~22日

  出访墨西哥、牙买加、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巴西和马耳他,过境斐济。

  2009年10月7~21日

  出访比利时、德国、保加利亚、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在比利时期间出席“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在德国期间出席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

  2009年12月14~22日

  出访日本、韩国、缅甸和柬埔寨。

  2010年3月20~30日

  出访俄罗斯、白俄罗斯、芬兰、瑞典,出席俄罗斯“汉语年”开幕式和中俄执政党对话机制第二次会议开幕式。

  2010年6月14~24日

  出访孟加拉国、老挝、新西兰、澳大利亚。

  2010年11月14~24日

  出访新加坡、南非、安哥拉和博茨瓦纳。

  2011年6月1~13日

  出访意大利、古巴、乌拉圭、智利,出席“意大利统一150周年”活动。

  2011年12月19~22日

  出访越南、泰国。

  2012年2月13~22日

  出访美国、爱尔兰、土耳其。

  主政地方,心怀天下

  1991年,担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曾与一位外商从夜里10点钟谈到凌晨2点钟,诚恳地讲述福建的投资环境,包括当时有哪些条件还不是很好,但准备怎么解决问题,怎么积极配合。这位外商听完后信心倍增,当时就表示愿意跟其他合伙人在福清投资。

  《环球》杂志记者/乐艳娜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这段话的大意是,天下的灾难祸患,表面看来太平无事,其实有无法预料的隐患。如果只是坐视不管,隐患就可能变得无可救药。

  这段话语出自苏东坡的《晁错论》,习近平常把它挂在嘴边。

  在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岗位工作的20多年里,从正定到厦门、宁德,从福州到杭州,再到上海,习近平的每一步,都居安思危,兢兢业业。

  身在地方,他又心怀天下。为了推动地方开放发展,20多年间,习近平曾到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寻找合作机会,广交各方友人。

  正是这种放眼天下的格局与远见,打开了与世界良性互动的新天地。

  两把“金钥匙”

  时至今日,习近平仍然保存着28年前自己的访美日程表,上面写着:1985年4月29日,艾奥瓦州政府办公室,会见布兰斯塔德州长。

  那是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访美。当时,在许多中国人的脑海里,美国还只是大洋彼岸一个遥远而又模糊的国度。

  这次访问,可以说源于邓小平开启的中美地方合作。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后,邓小平于1月底2月初访美,在极为紧张的日程中,他挤出时间会见了17位美国州长。从此,中美地方合作蓬勃发展。

  作为农业大省,河北省与美国中部农业州艾奥瓦州在1983年建立了友好省州关系。两年后,习近平带领石家庄市玉米考察团,抵达该州小镇马斯卡廷。

  为更深入地了解、考察美国,习近平没有住在酒店,而是住在德沃切克家中。他在这家两个儿子的卧室里住了两晚,夜里与他相伴的是一堆“星际迷航”的玩偶。

  此行习近平结识了许多朋友:德沃夏克先生收到了习书记送的白菊花泡的药酒,他说,这是他这辈子喝过的最烈的酒,他向中国客人回赠爆米花作为临别礼物;全程陪同访问的贝隆先生至今还留着习近平当年给他的名片;小马戈林那时正好过生日,合家庆祝之时,照片里多了前来访问的习近平……

  这一幕也许最能说明当时访问与考察的成功:艾奥瓦州州长布兰斯坦德代表马斯卡廷市,授予习近平荣誉市民的称号,并赠送给他一把“金钥匙”,寓意中美地方合作大门开启。

  在习近平回国后撰写的报告中,大量引用了当地民众的原话。他说:“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一样淳朴、勤劳、热情、友好,两国人民之间共同语言很多,完全能够成为互利合作的好朋友,好伙伴。”

  2012年,与1985年的那次访问已时隔27年,布兰斯塔德第二次竞选州长成功。巧合的是,在此任期内,他又在同一个小镇上迎来了习近平。

  此时,习近平已经担任中国国家副主席,而中美之间,已有38对友好省州、176对友好城市。

  与当年一样,布兰斯塔德又送给习近平一把“金钥匙”。在接受钥匙时,习近平说:“地方合作的大门一经打开,就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关上了,相反,这扇门只会越开越大。”

  而当年的老房东德沃切克夫人,特意从千里之外的佛罗里达州赶来与老朋友相会。她的话语,反映了习近平当年访美在美国人眼中的意义:“您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中国朋友。尽管之前对中国人民存有疑虑,但和您相处后,我们对中国人民的一些负面看法就随之消失了。”

  中美建交之初,邓小平说:“现在两国人民都在握手。”

  今天,两国人民的手应该会握得更紧。

  “跟踪”外商

  1985年6月,履新厦门担任副市长的那一天,是习近平32岁的生日。

  当年2月,国家正式批准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11个县(区)开辟为经济开发区。6月29日,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厦门全岛,并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此前从未到过福建的习近平,所见到的与预想有反差。厦门并没有他想像中那样开放和先进,特别是从基础设施和市容市貌来看,“确实比较落后”。

  从那一天起,习近平开始了在福建17年的政治生涯。从厦门、宁德再到福州,从副市长到省长,他和同事们共同努力带动了福建在全面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全省经济由全国第22位上升到第10位。

  这17年里,有关习近平外事活动的文字记录并不多,不过,从简单的日程安排报告和媒体的只字片语中,依然可见“习式外交”的轨迹。

  习近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厦门的每一个重大外资项目都会有一个市领导“跟踪”,而且实行的是24小时全方位服务,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相应的部门、人员。

  1991年,担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曾与一位外商从夜里10点钟谈到凌晨2点钟,诚恳地讲述福建的投资环境,包括当时有哪些条件还不是很好,但准备怎么解决问题。这位外商听完后信心倍增,当时就表示愿意与其他合伙人一道在福州市下辖的福清投资。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开放是福建的生命线。“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领导的重视、认识和关心很重要,所以这已经是我们全省各地的一种经验,建立重要项目的领导责任制,大家都去在引进外资方面抓重点,抓关键。”

  这种“重视、认识和关心”,并没有局限于针对外商,习近平也努力把每一次外事活动作为交朋友的场合,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体贴入微。

  1992年8月21日,一架波音737飞机落在福州。这架客机上载有两位不同寻常的乘客——侨居美国的伊丽莎白·嘎登勒和《啊,鼓岭!》的作者钟翰。

  嘎登勒一家与中国的联系跨越了四代人,历时一个多世纪。嘎登勒先生生前是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父母曾是驻华人员,他的童年是在福州度过的。福州的鼓岭曾给他留下特别难忘的印象,在辞世之际,他还不断地念出“Kuling,Kuling……”但嘎登勒太太不解其意。

  后来,嘎登勒太太结识了中国留美学生钟翰,并将这个故事讲给他听。经过数年查证,钟翰从教授留下的邮票上,发现了“福州·鼓岭”的邮戳,Kuling之谜终被解开。

  这个故事,以《啊!鼓岭》为名,被钟翰写下,并投给了《人民日报》举办的《海外记事》征文比赛。

  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看到此文后,第二天便了解了钟翰的情况,并邀请他陪同嘎登勒太太访问福州。

  二人抵达福州的当晚,习近平为嘎登勒太太接风:“我相信,这个感人故事,将在福州以至更大范围内广为流传,将激励更多的人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继续做出努力。”

  由此,一段佳话得以延续。

  “知道怎样攻破球门的人”

  2006年9月,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访华。行程仅有4天,他将第一站设在了杭州。据他自己说,这是因为习近平是老朋友,两人“私人关系尚好”。

  保尔森此前曾担任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并多次访问中国。2006年5月,纽约举行“美国·中国浙江周”期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考察了包括高盛集团在内的一些美国大企业和财团,并与其高层有过广泛接触,当时,他还与保尔森定下了杭州之约。

  9月,习近平在西湖国宾馆会见了保尔森。

  这里曾是1972年中美谈判的所在地。两人共同参观了当年中美草签上海联合公报的八角亭,并在湖边的“水绣云锦”石牌楼和“水竹居”凉亭前合影留念。

  保尔森说:“我在最好的季节,来到了这座最美丽的城市。”英国《泰晤士报》在后来的报道中援引了保尔森对习近平的评价——他是“那种知道怎样攻破球门的人”。

  其实,许多现任或前任外国领导人及政要对习近平的印象,来源于他在浙江任职时的作为。

  2002年,结束在福建17年工作后,习近平到浙江任职代省长。他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加大浙江的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蓬勃发展充满生机的浙江再装上一个强大的“动力轮”。

  为此,习近平在浙江推行多项措施,接轨上海,并频频主动与外国驻沪机构取得联系。韩国、新加坡、法国、芬兰、英国、美国等国都派员到浙江省驻沪办,商讨与浙江在农业、建筑业、液化气码头、绿色农药等方面的合作。这一渠道为浙江带来了不少经济合作发展机会。比如,2003年3月27~28日,上海举办“菲中携手”国际会展时,菲律宾驻上海总领事馆便将邀请函直接发给了杭州各媒体的相关记者。

  习近平也亲自带团到国外访问,举办各种投资说明会及招商引资会。乌克兰、老挝、爱尔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2005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带着代表团前往首尔举行投资说明会,中韩双方共签约40个项目,总投资达11.68亿美元。在那次访问中,他还马不停蹄地考察了SK、晓星、LG和三星等四家企业,并就这些企业在浙江的投资项目和今后的长远合作进行商谈。

  而他与现任韩国总统朴槿惠的相识,也始于那次出访。

  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当时朴槿惠还是韩国大国家党的代表,中韩双方的午宴原定为一个小时,结果进行了两小时才结束。原因是习近平向她详细询问了有关韩国前总统朴正熙和“新村运动”的情况。

  那一次访韩,被习近平打动的不止朴槿惠一人。据韩国国会议员、时任韩中亲善协会会长的李世基回忆,他陪同习近平参观了济州岛的徐福公园,印象深刻。他觉得习近平是一位平易近人、心胸宽广、品德高尚的人,将会领导中国继续前进。

  “生命中经历了许多考验和磨难”

  2007年3月24日,宁波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揭牌,习近平以一封贺信的形式,履行完他作为浙江省委书记最后的公务活动。随后,他赴任上海。

  尽管在沪工作的时间不长,但他遇上了一件大事——2010上海世博会的筹办。

  这是一件考验上海举办大型国际活动能力的大事。对于这件大事,习近平有自己的考量。

  2007年8月,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00天时,习近平接受了中央媒体的采访。他说,根据国际惯例,世博会是国家举办、城市承办的全球盛会。因此,2010上海世博会是国家行为、中国机遇。世博会虽然是在一个城市举行,但它代表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整个国家,要动员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力量,而且是整个国家的力量。

  他还诙谐地表示,论菜系中国原来就有“八大菜系”,绝对不仅仅是上海风格;中国办世博会,靠上海一家不行,而是要通过上海展现中国的形象。

  着眼全国、面向世界,让他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可和赞许。

  2007年,在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离开上海时,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谈起了对他的看法:“在我与他会面的一个小时中,我发现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生命中经历了许多考验和磨难。你知道他有7年的时间下放到农村,在福建17年后才到浙江,然后去上海。他有强大的感情自制力,不会让个人的不幸和苦难影响其判断。”

  “中国梦”:两个机遇

  ——习近平的国际视野

  《环球》杂志记者/乐艳娜

  从地方成长起来的习近平,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他认为,中国与世界已成为利益共同体,“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习近平指出,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践行者——所以,不论是在福建还是在浙江、上海,他都积极致力于中外双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说,习近平之前的外交实践以及他的这一表述,表明中国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与世界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习近平认为,国与国友好的基础是否扎实,关键在于人民友谊是否深厚——所以,他关心中外人民生活的细节,为外国人、侨胞提供切实可靠的服务。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美国所所长袁鹏认为,习近平的这一观点体现出鲜明的“外交为民”特色。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使国家更加富强,使人民更加富裕,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正是中国外交的立足点。

  习近平提出,“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中国将“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所以,他重视向外国取经,同时努力将中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展示在世界面前。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习近平的这一阐述,是对他“兼容并蓄”外交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新的宣示,反映出其外交思想越来越成熟。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乔晓阳:不许对抗中央者任香港特首
  • 体育CBA总决赛广东3-0山东拿赛点 视频
  • 娱乐王菲为赵薇新片录歌 发素颜照被赞很青春
  • 财经鄂尔多斯工业园区成鬼城:物价比北京贵
  • 科技罗永浩发锤子ROM 三大挑战 微创新争议
  • 博客洪晃:我所知道的彭丽媛与“例外”品牌
  • 读书专访高全喜:从1913回望百年革命震荡
  • 教育小学六年50种实践作业难坏家长
  • 育儿男童哭闹被幼师用指甲挖出20道伤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