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预测中国周边关系:中日关系不会彻底破裂

2013年04月01日12:07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第13期封面 瞭望东方周刊第13期封面

  中国周边的10个预言

  中日双方关系彻底破裂可能性不大,两国都很清楚钓鱼岛的意义,尚不会挑起国家间的武装冲突

  《望东方周刊》记者葛江涛、钱贺进,特约撰稿吴浩 | 北京、上海报道

  编者按

  在经历了紧张而变化重大的2012年之后,中国的周边形势将面对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就2013年中国周边的政治经济以及安全局势,《瞭望东方周刊》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该院亚太安全与外交研究室主任张洁进行了预测。

  他们分别是《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3)》和《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3)》的主编者。这些著作以亚太或中国周边战略、安全环境为主线,集合了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成果。

  李向阳认为,对于中国周边环境很难简单地用恶化或改善来概括。

  在中国和平崛起进程加速的同时,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重大变化。换句话说,无论区域内外的国家都在对中国的实力与国际地位作重新评判,进而对中国的政策和行为给予新的解读。

  但无论如何,这些变化毕竟标志着中国的周边环境正进入一个特殊的转型期。它是中国和平崛起与外部干预互相驱动的结果,也是中国成长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对于中国的问题是:如何平稳度过这个转型期?这既需要构筑新型的大国关系,也需要构筑新型的周边关系。

  张洁则认为,2013年中国周边关系会面临三个挑战:中美政府换届后的试探期、海上争端以及中南半岛的挑战。后者是美国两洋战略的关键点,缅甸更是具有战略支点的意义。

  在本组报道中,读者还可以看到外交部原副部长,现任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对于中国周边环境的阐述(张志军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尚在外交部任职)。当然,其中相当部分分析了美国在中国周边关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张志军说:“只有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得到维护,和平发展道路才能走得稳。中国是讲原则、讲道理的,同时也是有底线的。”

  亚太地区总体将保持稳定局面,但也不排除擦枪走火的可能

  李向阳:总体判断,亚太地区稳定的趋势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但并不排除小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在东海、南海出现这种擦枪走火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但不会出现大规模武装冲突。

  这个地区内外的大国,对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还是有共识的,包括美国、中国等,都想避免在东亚地区出现大规模战争。现在日本是个新的政府,有点在试探中国的底线。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擦枪走火。但总体上,日本也难以接受出现大规模的战争。只要大国对这个地区的安全稳定有一个共识,地区稳定就会有保障。

  张洁:爆发局部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不大。虽然在钓鱼岛,中日双方维权对峙不断升级,但另一方面,双方接触非常密集,实际双方在进一步升级动作之前及升级后都有沟通和对话,双方对底线都很明确。

  一种可能是执法中出现意外事件,好比撞机、船只碰撞等。从总的趋势看,中国以和平崛起、建成世界大国的目标为主,不会因为这个发生局部冲突。

  中日韩自贸区短期内将遇到较大障碍

  李向阳:尽管可能会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但是目前中日因钓鱼岛问题关系恶化,这种自贸区谈判很难在近期取得明显成效。美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显然也是一个竞争对手。

  张洁:中日韩自贸区最大的障碍就是政治互信---中日钓鱼岛、日韩独岛问题的政治影响十分明显。2012年10月,日韩宣布如期终止日韩货币互换协议扩大措施,包括农业上的问题,两国之间很难克服,政治意义大于实际的经济含义。

  如果日本同意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中日韩自贸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发展都会面临一些新问题。美国对中国周边施加的压力,包含安全和经济两方面。

  我们对这些经济合作机制还要深入研究。中日韩经济体量庞大,是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核心,要是实现不了自贸区,那么提东亚经济合作将是纸上谈兵。目前看,中日、韩日正是在政治互信和安全格局比较差的时候,自贸区近期不会取得明显进展。

  中日关系不会彻底破裂

  李向阳:首先我们要界定什么是彻底破裂?比如说经贸合作停滞与倒退、外交趋于停滞不太可能。未来一个时期内,中日关系更有可能是进入高度不稳定的转型期。即使钓鱼岛争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趋缓,但中日关系也不大可能回复到钓鱼岛事件之前的状态。这个争端严格来说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中日两国国力发生变化产生的必然结果。

  日本过去20年低速增长、美国重返亚太、中国国力超过日本,三个因素共同促使,才导致钓鱼岛事件发生。即使在目前状态下有所缓解,中日关系也不大可能在短期内重回原来的状态。

  张洁:钓鱼岛问题是中国周边最危险的问题之一,发生局部摩擦的可能性会增大。目前,中日双方国内民族情绪高涨,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回旋的余地变小,原先是政冷经热,现在政冷经冷可能会持续,危险系数加大。

  但中日双方关系彻底破裂可能性不是很大,两国都很清楚钓鱼岛的意义,尚不会挑起国家间的武装冲突。十八大提出建设和谐周边。我们觉得这个底线很明确,不会轻易改变。从日方看,要进行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另外,美国因素至关重要,它对于整个亚太地区影响具有两面性。美国一边鼓动日本不断搅局,又维持着斗而不破。它十分清楚中日战争对亚太安全破坏力极大,所以对日本多少还是有些约束的。

  2012年5月中菲黄岩岛对峙中,最终菲律宾没有进一步升级,与美国因素也有较大关系。美国明确表示不进行军事介入,所以菲律宾没了底气。

  南海局势可能继续恶化

  李向阳:南海局势要取决于区域内外大国的干预和立场。如果像日本现在的领导人拉周边国家围堵中国,通过遥相呼应来施加压力,那么是有增大擦枪走火可能性的。

  如果美国支持或者鼓动这些国家不断试探中国的底线,也不排除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不过我觉得南海发生直接冲突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目前来看,中美,包括日本,均不希望这个地区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张洁:相对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涉及五国六方争议,比较复杂。爆发局部冲突的可能性比中日冲突更小一些。如果美国不军事介入,南海周边国家也没有实力对中国进行挑衅。但南海问题中有两个国家比较重要:菲律宾与越南。它们的立场最顽固不化、侵权行为最多。

  韩朝关系前景未卜

  李向阳:2013年韩朝关系出现了一个改善的契机:一是韩国新领导人上台,对朝政策可能会有所改善;而朝鲜越来越强调注重民生。这样就为韩朝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契机。

  问题的关键是双方能不能抓住这种契机,摆脱区域外某些大国的怂恿或者鼓动。像日本和美国的立场,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两国的立场,这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张洁:朝韩关系有几个变化因素。一方面朝鲜坚持发展核导技术。另一方面,韩国政府一直寄希望于朝鲜内部崩溃,对朝关系十分消极,很多专家判断朴槿惠上台会采取一些缓和政策。此外,日本国内的右倾倾向比较明显。这三方面都会对未来朝鲜半岛形势带来不确定。从目前情况下,朝鲜如果继续试射卫星甚至核试,美日政策不变,出现重大改善的可能性不会很大。

  缅甸政治改革不会出现重大突破

  李向阳:一方面缅甸执政力量致力于开放政策,对国内的政治管制也不断放松,西方世界对他们的立场也在发生变化。至于重大变革,比如在野党与执政党的更迭是不太可能的;在短期内改革还是渐进的。

  目前,缅甸执政党和在野党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多。尤其是美国重返亚太之后,是不是鼓动在野党推翻执政党还是个未知数。但目前看应该是个相对平稳的走势。

  张洁:缅甸改革从现在看是不可逆的,昂山素季未来执政的可能性较大。不过释放政治犯、新闻改革等,只能说民主进程正稳步推进。2015年左右实现大选,到时可称得上重大突破。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南半岛可能是未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又一主要挑战。这些挑战背后有美国、日本身影,它们现在从政治、经济上对缅甸加大投资很明显。缅甸外交逐步多元化,是从本国利益出发的一种选择。美日的进入对中国的传统领域尤其是政治安全会形成挑战。

  用历史的眼光看,短期看缅甸政局变化会对中国产生一些影响,长期来看中国仍具一些传统的优势。当然,中国的投资方式会有所改变,会更多关注民生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投资。

  印度继续东进,介入南海、东南亚和东亚事务

  李向阳:印度目前不再满足于做南亚的大国,倾向于做世界大国。从政界到学界,印度现在越来越多地接受一个概念,就是“印太”将取代原来的“亚太”,实现印度的大国梦。从战略层面来看,印度必定要介入东亚事务,包括南海事务。

  印度国内现在有一种说法,中国在进入印度洋。因为中国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合作越来越多,印度国内盛行的一种说法是“你进入我的后院,那么我也进入你的家门口”,进入南海就是从战略上的制约。

  张洁: 2012年底,东盟与印度进行新的战略对话,印度介入南海事务很重要的战略支点就是越南。印度、越南传统双边关系较好,大部分武器装备都从俄罗斯购买,军事合作有很好的基础。而且,印度已明确表示在舰船人员训练、舰艇修理等方面将给予越南支持,并试图与越南合作在南海进行非法开采。

  不过,印度本身军事力量还是相对有限的,对南海事务产生实质性影响力暂时比较小。它的东进政策可能还是偏重于加强与东南亚诸国的经济合作。

  美国不大会站到一线与中国直接对抗

  李向阳:中美对于构建将来以合作为主的大国关系是有共识的。美国更多是在二线、依靠所谓的“平衡战略”,利用亚洲国家声索国,包括印度等来“平衡”中国的迅速崛起。但应该不大会直接走到第一线,比如在南海和东海问题上和中国发生直接对抗。

  张洁:美国一直是制衡中国的领头羊,在亚洲地区寻求一种“雁形”安全模式。雁首美国;第二梯队是日、韩,这是美国重返亚太的重要基石,尤其是美日关系;第三梯队是泰国、菲律宾,它们与美国有着军事同盟关系;第四层次,它正加强与越南、印度、 印尼的双边关系。构筑“雁形”安全模式,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中国,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力量的上升,保持美国亚太区域安全的主导地位。

  现在美国采取了迂回政策,去访问中国周边国家,更注重亚太地区力量的平衡,加强与日韩菲的军事合作。

  2013年是中美关系关键之年,将决定中美关系未来5到10年的发展趋势。美国一方面遏制中国,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大国在经济合作、地区稳定上有一些共同的理解。

  蒙古国不会彻底倒向西方,让北约在该国境内部署武器

  李向阳:虽然蒙古国内也有势力想跟北约搞合作,但是这与蒙古国自身的地缘政治是不相符的。蒙古国的形象表述是“三明治”的内陆国家,其经济、安全主要取决于中俄两个大国。蒙古长期提“第三邻国”,就是试图摆脱“夹心饼”的地位,实际上是想减少对周边两个大国的依赖。

  在可预见的将来,应该不会有第三方的军事力量参与进来。如果部署军事力量,那就意味着跟中俄发生对抗的状态。蒙古国只是希望有第三方来平衡关系。

  张洁:蒙古国目前奉行第三国外交,正寻找中俄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最主要的就是美国,其次是日本、欧盟等国。这个战略实施初显成效,蒙古国获准申请加入欧安组织、与北约建立全球伙伴关系以及受邀参加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北约峰会”,这些都标志蒙古国与“第三邻国”的关系越走越近,它还与美国、北约共同举行军事演习。

  但由于地缘政治,它回避不了与中俄的关系,所以不会彻底倒向西方。同时,“第三邻国”在蒙古国的利益和目的不尽相同,如何“持稳”这个支点,对蒙古国而言可谓任重道远。一旦失衡,蒙古国的“均势”外交就会被打破,这不符合蒙古的国家利益。

  中亚诸国继续加大与中国合作力度

  李向阳:中亚这些国家客观上与中国的经济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合作的趋势应该是加大的。近年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与土库曼斯坦建立了能源战略伙伴关系,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全面深化。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给双方经贸、能源、安全、交通、非资源和人文等领域合作带来了新的重要机遇。事实上,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也卓有成效,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当前,中亚国家均处于社会经济转型重要阶段,都面临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他们也乐于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从这方面看,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前景非常看好。

  张洁:相对而言,中亚局势这两年比较稳定。我们认为,海上争端还是未来影响中国周边安全最主要的因素。周边国家从日本到越南都有非常完整的海洋战略。中国现在对海洋事务必须主动作为,设计出想要什么、每步策略是什么。南北海洋事务处理形成一个呼应,而不是限于周边国家联手制华的迷潭。在海洋问题上需要顶层设计,制定出合理的海洋战略。

  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合作共赢

  中国是讲原则、讲道理的,同时也是有底线的

  文 | 张志军(外交部原副部长,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

  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各大国的关系,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自己要发展,也要让别人发展;自己要安全,也要让别人感到安全;自己要过好日子,也要让别人过好日子。这是中国倡导和奉行的理念,相信也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人给中国维护合理合法的国家利益的行动扣上“强硬”的帽子,甚至鼓吹“中国威胁论”,这或者是别有用心,或者是不了解事实。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将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两者并不矛盾。

  我们维护的是自身合法权益,要守住的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而非去抢占别人的地盘。只有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得到维护,和平发展道路才能走得稳。中国是讲原则、讲道理的,同时也是有底线的。

  与周边国家作出共同努力

  我注意到,有些人称,近年来世界上有点“乱”,而亚太地区有点“热”,很关心中国如何看待亚太形势,如何处理周边关系,特别是争议问题。

  关于世界有点“乱”的看法,有一定道理。的确,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不稳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所上升,一些国家战事仍酣,民众颠沛流离,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问题是摆在人类面前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拿出决心、勇气和智慧共同应对。

  关于地区形势,我认为,当前亚洲地区正在经历深刻复杂变化,虽然地区形势中出现一些新的复杂因素,但总的来说,特别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亚洲总体形势是好的。

  一是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二是保持了地区总体和平稳定的局面,争议问题处于有效管控中,各有关方面正力求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三是亚洲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吸引了世界各方的眼球。

  亚洲国家对本地区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和自豪,期望继续保持地区和平、发展、合作的良好势头。这是地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那些同地区形势主流相违背的做法,既不得人心,也站不住脚。

  关于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首先我想讲一个基本数字:中国有2.2万公里陆地国界线,与14个国家陆地相邻,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同8个国家隔海相望。有这么多邻国的国家,世界上寥寥无几。一个良好的地区环境自然是中国周边政策的目标和真诚的愿望,也符合地区国家的共同利益。为此,中国同周边国家作出了共同努力,并取得可喜成果。

  中国同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彻底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与其余两国虽然还未划定边界,但保持了谈判势头,维护着边界地区的总体稳定。

  中国不仅同周边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而且同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给地区各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有力地促进了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合作。

  我认为,在世界有点“乱”之时,处于加快发展关键阶段的亚洲国家更应倍加珍惜和平稳定的良好局面和持续较快的发展势头,不让任何因素来干扰、折腾、迟滞、破坏我们的发展与合作。冷战后的20年,见证了亚洲的和平安宁、互利合作,见证了亚洲快速发展、不断崛起的进程。

  今天亚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果亚洲国家能排除干扰、妥处分歧,同心同德、互帮互助,集中精力搞建设搞合作,20年后的亚洲必将能再上新台阶、展现新辉煌,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作出新贡献、树立新榜样。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共同努力。

  通过对话避免局势恶化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将按照十八大的精神,始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进一步巩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我们还将“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为亚洲的共同发展、合作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与周边国家共同营造稳定、繁荣、和谐的地区环境。

  我们将致力于与周边国家深化务实合作。大力推动互联互通建设,扩大贸易投资规模,深化人文交流,加强安全对话与合作。坚持协商一致、循序渐进、照顾各方舒适度等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方式,构建开放包容的地区架构。

  无论今后中国发展取得多大成绩,睦邻友好政策只会加强,不会削弱,中国将永远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中国拒绝“国强必霸”的逻辑。称霸扩张不是中国的文化,更不是中国的政策。

  世界历史已经表明:任何搞霸权搞扩张欺压他国的国家,无论多么强大,最终都没有好结果!这是历史铁律。

  亚洲地区的确还存在一些多年遗留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问题。我们主张有关国家以地区和平稳定大局为重,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谈判寻找妥善解决和管控争议的办法,避免局势恶化升级。在争议得到彻底解决前,各有关方应避免采取使争议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行动,以维护地区稳定。

  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希望日本新政府能够正视历史和现实,作出正确决断,为克服两国关系中的困难、使两国关系回到正常发展轨道作出切实努力。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是明确的、一贯的。南海问题的实质是有关国家围绕南沙群岛部分岛礁主权和南海部分海域划界的争议。中国一贯主张应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对话协商加以解决,在争议解决之前,各方应努力维护南海的稳定。对于有关争议,中方认为,邓小平先生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仍不失为破解难题的可行思路。

  要强调的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是坚定的,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合法权益的决心也同样坚定。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妥善处理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努力维护周边睦邻友好大局。我们希望有关国家与我们共同努力。

  亚洲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亚洲。我们欢迎域外国家建设性地参与亚洲的发展与合作,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

  中美关系应该打破“历史定律”

  关于中美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而又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

  两国能否友好相处,其影响远远超出双边关系范畴,关乎全球的和平稳定繁荣。有评论指出,历史上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历来激烈碰撞,屡屡爆发冲突和战争,这似乎已成历史定律。但我们拒绝接受这一历史宿命论。

  主要理由是,如今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关系已发生重大变化,利益深度交融、国家相互依存,面对此起彼伏的全球性挑战,同舟共济、共同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愿望,这也是势不可当的历史潮流,顺者昌、逆者衰。我们对此有清醒认识,也是从这样的角度审视和把握中美关系,致力于为老问题寻找新答案,探索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的交往历史也已表明,双方合则两利,斗则俱伤。2012年恰逢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两国恢复交往40周年,两国关系进入“不惑之年”,取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两国领导人就探索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推动中美关系站到了又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另一方面,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发展程度、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差异很大,还存在着台湾、涉藏等重要敏感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对双方关系带来干扰甚至造成严重破坏。

  消除“战略互疑”,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任重道远,需要双方作出不懈努力。当前,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坦诚深入沟通,避免战略误判。中美两国保持着密切的高层接触与往来,建有包括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战略安全对话、亚太事务磋商等多个重要对话沟通机制。在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复杂变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两国间深入沟通交流,坦诚交换看法,探讨应对之策,加强协调合作,将有助于减少彼此猜疑、增进战略互信。除了加强在全球性问题及国际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对话、协调和合作外,十分重要的是,要本着切实相互尊重的原则,努力了解对方的国情民意,尊重对方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二是要大力开拓务实合作的新亮点。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过去十年,美国47个州的对华出口增长率达到三位数以上,中国成为美资企业重要的利润来源。美国也成为中国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之一。中美双方应当紧紧抓住在新能源、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机遇,支持扩大双向投资,加强地方和人文交流,挖掘合作潜力,积极扩大利益交汇面,通过日益增多的共同利益为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增添正能量。

  三是要努力在亚太实现对话合作大于摩擦分歧的局面。亚太是中美利益交织最紧密、互动最频繁的地区。中方尊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正当利益,欢迎美在亚太地区发挥建设性作用。美方也应尊重中方在该地区的利益和关切。双方应就地区形势、各自亚太政策等问题加强坦诚交流沟通,增进了解,扩大共识,稳步推进三方和多方合作,妥善处理和管控分歧。对于地区国家间存在的分歧和摩擦,希望美方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不要拉偏架、“帮倒忙”。亚太不应该是中美竞争的“角斗场”,而应当成为中美合作的“大舞台”。

  最后,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双方要切实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在事关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等问题上,美方应尊重并照顾中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切实按照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行事,谨慎妥善处理台湾、涉藏等问题,搬走妨碍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绊脚石。

  中美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项造福两国、惠及世界的开创性事业。我们应当把握合作共赢的方向,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上海2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
  • 体育中超-鲁能2-0富力登榜首 申花2-2辽宁
  • 娱乐策划-张国荣十年祭:你的十年扰了浮生
  • 财经多地出台国五条细则未涉及20%个税
  • 科技马云:中国企业不缺创新缺管理思想
  • 博客李银河:面对芝麻人生 国人为何如此焦虑
  • 读书超级革命:毛泽东发动文革的三个目标
  • 教育55岁励志退休矿工卖掉房子读清华
  • 育儿北京10所名小学幼升小面试题大汇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