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原省长吕祖善卸任后做博物馆义务讲解员

2013年04月24日06:59  解放日报
去年1月13日,浙江省原省长吕祖善穿上志愿者的红色背心,手拿麦克风在浙江省博物馆作义务讲解员,为现场观众讲解浙江史前文化。 网络截图   去年1月13日,浙江省原省长吕祖善穿上志愿者的红色背心,手拿麦克风在浙江省博物馆作义务讲解员,为现场观众讲解浙江史前文化。 网络截图
2012年5月10日上午,吕祖善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为来自萧山第二中学的40位同学讲解。浙江省博物馆 供图   2012年5月10日上午,吕祖善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为来自萧山第二中学的40位同学讲解。浙江省博物馆 供图
讲座结束之后,吕祖善还不忘找工作人员商量,希望在演示课件中加一些新的地图。 孔令君 摄 讲座结束之后,吕祖善还不忘找工作人员商量,希望在演示课件中加一些新的地图。 孔令君 摄

  本报记者 孔令君 实习生 覃靖雯

  吴露生是浙江省博物馆的常客了。这一次,他匆匆穿过展厅的时候,却被一位讲解员的声音吸引住了。

  这声音洪亮,却又“饱含深情”;更重要的是,和吴露生听过的所有博物馆讲解不同,其中没有“背书感”,相反,讲解员收放自如,用词准确严谨。

  他很好奇,踮了踮脚,从人头的间隙中,看到了一个朴实的身影,黑夹克,外套一件博物馆志愿者的红马甲。

  吴露生是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的会长,参加过多次省政府的会议,总觉得,这讲解员眼熟。

  哦,这不是老省长吕祖善吗?

  吴露生原本是为了写书来博物馆搜集资料的,一时弃之不顾了,一路跟着,听了一个多小时。讲解员休息的空档,吴露生上前搭话:您是吕省长吗?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吴露生很兴奋,高声问周围听讲解的中学生,你们知道讲解员是谁吗?

  学生茫然:应该是馆里有经验的老讲解员吧!吴露生大笑:是前任浙江省长吕祖善啊!中学生们刚开始都不信,但一转眼,便蜂拥而上,要求老省长签名、合影。

  那是去年5月的事了,上周五,记者赴杭州,在浙江省博物馆旁听了一场老省长的讲座,这是吕祖善第20次为博物馆做志愿者了,听讲的学生们,知道老省长身份后,没有吴露生所见那般兴奋了。

  确实,省长卸任后做讲解员,本应是件平常事。

  [一]

  讲解虽然是义务,但吕祖善很认真。

  因为预约要听 “老省长讲解”的团队越来越大,当人数超过20人的时候,不仅展厅拥挤,讲解的效果也不好,不少人反映听不清讲解;于是最近几次,吕祖善便专门制作了PPT(一种计算机演示文稿),把所要讲解的内容搬到报告厅,改成讲座的形式。

  PPT经过多次修改补充,如今已经有104页。

  听众们可以看完展览,再上楼听讲座,或者先听后看。

  无论是讲座或是讲解,他都将其视作“重要工作”来对待。

  上周五,他在浙江省博物馆报告厅,为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做了2个小时的讲座之后,还不忘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商量,认为自己的PPT里“唐代浙江西道、东道”,和“宋代浙江西路 、东路”的地图不够完美;他拿出一张浙江省测绘部门提供的光盘,请工作人员把其中有用的地图,插入自己的讲稿课件里。

  这周末,吕祖善计划去浙江图书馆义务讲座,他想在讲之前,尽力再完善一下。

  他听周围人提到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也想找来看看。

  今年“两会”期间,吕祖善得暇特意参观了国家博物馆的史前历史陈列馆,留心每一件与浙江历史有关联的文物,他还嫌不过瘾,打电话给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问:“有没有熟人在国家博物馆,能否帮我要点文献和资料?”

  他对博物馆很感兴趣,几乎逢博物馆必进,浙江省内的各类考古遗址,全国各地的省市博物馆去过不少;只要和浙江历史有关的,他都记得。他能从浙江史前的水稻种植,讲到他曾在中南美洲参观过古玛雅文化的史前玉米种植;他讲唐代之后的浙江海外贸易与文化交流,能延展到他曾在日本参观过江户博物馆所看到的展品;他讲浙江文化思想史,提到王阳明,便推荐大家去贵州修文县东栖霞山的“阳明洞”。

  据浙大历史系老师说,吕祖善卸任省长后,定期参加文史读书会,常常从图书馆和博物馆大量借阅文献,都是“讲解所需”。

  [二]

  老省长来做博物馆讲解员,绝不是一时兴起。

  据陈浩回忆,早在2009年12月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开放仪式上,吕祖善曾为志愿者总队授旗,当时便有要倡导志愿者服务的呼吁。

  在2011年8月,吕祖善卸任浙江省省长之后,担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便开始主动和浙江省博物馆联系,跟陈浩说:“我也想来做做志愿者。”

  他对着记者,回忆当时的心态:“在全国人大的工作,没有省长那么繁多,压力也没那么大,自认为有能力、有时间做一些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原本,吕祖善想去做环保志愿者,也想过去浙江美术馆做志愿者,但自认美术方面基础不好,便想来浙江省博物馆讲讲自己原本就感兴趣的浙江历史,“浙江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养育了我,我更应该宣传浙江”。

  当时,吕祖善还有一层考虑——虽然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日趋完善,但其中大多数是学生和年轻人;自己来做志愿讲解员,希望可以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人,包括党员干部、社会人士都来支持公益事业。

  2011年12月,浙江省博物馆举行志愿者服务分队表彰大会,吕祖善的讲话热情洋溢:“志愿者是促进社会进步、传播道德文明的重要力量,是一群无私奉献的可爱可敬的人。加强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在博物馆硬件设施日趋完善的今天,是提高博物馆服务功能的重要环节。”

  表彰会之后,他便报名加入志愿者服务队,接受培训后,成为浙江省博物馆700名志愿者之一。

  “他把讲解工作,很当一回事。”陈浩说。

  刚开始,吕祖善的讲解词,是博物馆给的,义务讲解浙博武林馆区一层基本陈列 “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记者问吕祖善:以您的从政经历,讲改革开放后的浙江史,不是更内行些?吕祖善摇摇头,他觉得浙江古代史更有意思,能够对浙江人的思想、精神、文化追根溯源,内容更丰富。

  最初几次,吕祖善讲解完总觉得不过瘾,“还有太多东西想讲”。陈浩印象中,老省长“自我要求很高”,总想要多讲一些、多学一些,做志愿者之后,他曾坦言:“原本以为自己对浙江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越讲越发现浙江历史底蕴深厚,不懂的太多。”

  于是,吕祖善从博物馆借了不少资料,几乎每一件陈列文物的背景,都细细梳理了一遍;有问题,便来馆里找专家问,花了数个星期,准备了一份“更全面”的讲解词。

  [三]

  萧山二中的政治老师裘陆铭,带着学生听过老省长的讲解。

  他的印象中,吕祖善是位“好老师”,很善于启发学生。一个多小时的讲解中,吕祖善多次主动发问:“博物馆去过哪些?”“对萧山跨湖桥遗址了解多吗?”

  另外,吕祖善对文物和历史的介绍,大多围绕着个人的理解以及浙江历史展开,“讲得很有创意,不仅仅能给学生灌输知识,更能让他们在历史中受益。”裘陆铭说。

  比如,他讲良渚文化的“犁耕稻作”,展示当时的“耘田器”的先进——“虽然还是石器,但形状和功能和我上世纪60年代在农场锻炼时看到的几乎一样。”

  又比如,他讲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提出越国和楚国等国不同,他建议大家去看湖北省博物馆,那里陈列的文物中青铜器多为礼器,宏大厚重;而浙江省博物馆陈列的越国青铜器,大多用来做兵器和耕器,礼器则用陶制作,“这也许,是浙江人务实之风的源头”。

  还有,他谈浙江历朝历代的上缴中央政府的税赋:“原本以为只有我们这代浙江人能为税赋自豪,实际上,从北宋到明清,我们的祖先一直是税赋上缴的‘大户’。”

  他讲永嘉学派,特意评点了南宋叶适的“重商主义”思想。“为什么温州人会做生意,祖宗就有生意基因。”吕祖善说。

  他还特意提到南宋浙东学派,认为吕祖谦“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至今依旧影响着浙江人的思想。

  他谈到元代浙江的丝绸业和瓷器业由官办转为民办,便延伸开来,“也许,浙江民营经济源于元朝”。

  听众中,年长者频频点头;年轻学生则惊叹不已。

  吕祖善也坦言,自己的讲解词,确实和长年从政的经历有关——把浙江历史和“中国梦”联系起来,以史为镜、以史为戒,来反观如今浙江人的务实和创新,有过从政的经验和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角度。

  [四]

  为了把浙江历史讲得更好,吕祖善花了很多心思。

  每次讲解结束,吕祖善也会谦虚地要听众“多指点交流”,言辞诚恳。

  去年,他曾受邀到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作讲座,说是讲座,实际上更多是“学术交流”;他将讲解词中涉及的历史观点,都和浙大历史系的师生商榷了一遍。

  他讲南宋时期的杭州成为世界大都会,浙大历史系副教授楼毅生曾建议,为了更加“通俗易懂”,可以把当时的皇城杭州称为 “800年前的纽约和拉斯韦加斯综合体”。吕祖善认真记下——“当时杭州人口多达100多万,欧洲那些大城市,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当时人口都不到杭州的十分之一,杭州当时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还是文化娱乐中心。”

  他讲浙江的文化渊源,浙江省咨询委副主任王平安建议多讲讲范蠡,“他是当时的越国首富,还是浙商的老祖宗”。

  他讲浙江人务实精神的渊源,浙大历史系副教授王志坚建议,可以重点讲讲王充、龚自珍、王国维等……

  “在讲解的最后,是不是增加一个互动环节,请观众思考一下,浙江之所以有这样巨大的变迁和发展,靠的是哪一种精神?哪一种文化?这种精神和文化,如何把它们传承下去?”楼毅生曾建议。

  这些专家的建议,以及不少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吕祖善都一一听取。

  如今,他讲良渚文化,提出“早期国家”的概念,之后用各类文物和考古发现来论证;他参考史学界的最新观点,认为在良渚文化消失之后,中华文明并非单一起源,而是“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他讲良渚文化的突然消失,列举了多种可能,并详细讲述自认为最有可能的“大洪涝”,这个观点,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的吴露生听完讲解后准备写进自己的新书中去。

  他在讲座的最后,都会提出两个思考题——“浙江靠什么把昔日的穷乡僻壤变成今日最富裕繁华的地方?”“走中国路、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国精神,应该传承先人的什么精神?”

  先停顿十多秒后,他就会先说自己的观点,供听众参考,“抛砖引玉”——

  “浙江人经过几千年来的奋斗,最重要的积淀就是文化。文化中有许多东西需要弘扬,就是中国精神,要用文化凝聚中国力量……发展会有几起几落,不会一帆风顺,要经得起挫折和寂寞,要有几代人的奉献和付出。”吕祖善说,“浙江走了非常符合浙江的道路:务实、开放、勇于创新。”

  即便已经讲了20次,但每一次讲解之前,吕祖善都会在家准备一两天,补充新的学术观点,根据听众的文化水平和程度调整重点;讲解结束后,他都会问问听众,是否有意愿来做志愿者。

  前不久,浙江省博物馆举办2012年度志愿者服务分队表彰大会,为吕祖善等22位志愿者颁发了“优秀志愿者”荣誉证书,博物馆方面如此评价老省长的讲解工作:“他以独特的个人魅力,优质的讲解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他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吸引了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士成为了浙博志愿者。”

  在馆长陈浩看来,就讲解水平而言,吕祖善确实已是业余志愿讲解员中最棒的。

  [五]

  就志愿讲解员这一工作而言,显然吕祖善做得很好。

  但吕祖善反复对记者说,我只是普通人,做一些普普通通的事,希望不要对此过分关注。他只是表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一定会把义务讲解员的工作坚持下去。

  卸任繁重职务之后,发挥余热,参与公益事业的高级官员,并非只有吕祖善。

  曾先后担任湖南省委书记、江西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毛致用,在2003年3月卸去职务后,与老伴一起回到家乡湖南省岳阳县西冲村种地、养鸡,当村里的“顾问”,鼓励村民开发沼气、修路,在他的帮助下,西冲村从一个落后穷村转变为“岳阳第一村”。

  曾任湖北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的刘荣礼,退休后,在咸宁一个乡村自费办起了农业试验园,他在村里试种的两种经济作物,分别名叫“金佛手”和“佛手瓜”。试验园的水、电、肥等一切开支都是自掏腰包。他将播种、发苗、施肥都记录成册,希望通过自己的实地试验,让当地成功引进这些经济作物,为山区脱贫致富闯出一条路。

  曾先后担任海南农垦总局局长、海南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的陈苏厚,在2003年退休后,回到老家海南临高县南宝镇松梅村长期居住,并在村里搞起了“农民香蕉合作社”,带领村民们致富。

  另外,还有去年刚刚退休的广东省珠海市政府原副秘书长贝华,主动要求湖南靖州县教育局把他安排在最偏远、最困难的岩湾村教学点,进行两年的义务支教,吃、住等费用自理。

  还有曾任广东省湛江市政协主席的陈光保老人,从1994年起,便带着妻子和一帮农民,到雷州半岛开荒建农场。近年来,卖掉了他在市区唯一的住房,并将农场的收益用作助学、做好事,每一年的捐赠数额,都在100万元左右……

  或许,这些本都不应该成为“新闻”,而应该如吕祖善所言,是 “平常事”。

(原标题:省长卸任后)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新疆暴力事件15名民警及工作人员死亡
  • 体育欧冠半决赛-拜仁主场4-0血洗巴萨 视频
  • 娱乐红十字会拟下月重新调查郭美美事件
  • 财经亏损央企高管薪酬不降反升 被批未市场化
  • 科技网络购物后悔权首入消法:保障7日内退货
  • 博客柴静:北大卖猪肉男复杂人生 地震专题
  • 读书参谋精英铁骨军旅情:军事忠诚
  • 教育极品舍友惹人厌?人生需要学宽容
  • 育儿母子性教育对话引讨论:卫生巾擦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