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依群
早在2004年中央出台的党内监督条例,就把主要领导干部作为监督重点。但一些单位主要领导作风问题仍很突出,表现为各式各样的“一把手现象”,这些尽管出自少数人,但败坏党风,引发群众不满。
当前“一把手现象”有几种表现。
一是不添柴乱起灶。一些新任领导刻意搞自己的一套,决策要坚持自己的主张,办事要符合自己的意志,用人要用听自己话的人。有的一到任就不顾常规惯例,从组织建设到班子成员分工,从部门机构调整到职能定位,从发展方向到工作方法等都要按个人思路另起炉灶。某单位一把手到任一周就中止执行前任党组多项重要决定,声称“现在我是书记我负责”。有位一把手到任就在干部大会宣布:“我到任半年内单位不任用干部。”
有领导同志曾经指出,领导干部要善于“瞻前”,既不搞“一个师公一道法”,也不刻意搞“新官上任三把火”。对于前任留下的工作,只要是符合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就要遵循客观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多多“添柴”’而不胡乱“起灶”,不求个人“风光”,而是一以贯之地干下去。
新任领导应该有新的思路,需要开拓创新,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有法规按法规,没法规按常规,破常规先论证,千万不可以个人意志代替组织。
二是不守规乱施威。不讲规矩,不按制度程序办事,无视监督,是“一把手现象”的突出特征。制度对其有利的执行,反之要么束之高阁,要么搞变通;有的越俎代庖,直接插手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工作;有的不接受监督,包揽干部人事财务工作,甚至直接担任工程项目负责人。某单位有个上亿元的工程,招标前有举报反映业主方与参标方的某公司有不正常联系,为此工程负责人提出业主方不派员参加工程评标的回避措施,可该单位一把手却坚持派员参加,还在评标前一天个人授意发文免去原负责人由自己接任。揭标后有人反映,业主方代表在评标中把票投给了那个被举报的某公司,纪检部门去查阅工程评标资料,这位一把手却公然阻挠。
三是不信众乱发令。一些同志职务提升特别是任一把手后,就感到自己高人一等,耍家长作风,搞一言堂,随意发号施令。重要问题不上党委会,疑难问题不进行论证个人拍板,党委会成为通气会。有位一把手凡上会议题必须是自己感兴趣的,否则就压着拖着不上会,对明显有分歧的议题他有通过的招法:一招说“上面交代”,其他成员不敢不同意;二招说“我是第一责任人我做主”,其他成员不能有意见;三招说“党委议大事,此事放会后议”,其他成员不需要有意见。有媒体报道某县级市一把手居然在党委会上说出“谁让我不痛快一阵子,我让他不痛快一辈子”这样的话。可见,少数一把手独断专行确实让人震惊。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能不能坚持好这一原则,是对领导干部党性和群众观念的检验。
四是不见光乱猜疑。一个惯于违规、民主意识淡漠的领导,处事总是神秘诡异。有的以“怕泄密”为由,应公开透明的工作暗箱操作。像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许多环节、程序,只许一把手与干部处长两人知道,连民主推荐、群众测评、面试的票数统计、考察等都由干部处长一人完成。“一把手现象”严重的单位,往往领导与群众关系复杂,群众敢怒不敢言,而主要领导想树立自己权威,就只有捂盖子或采取欺骗手段。某单位一把手怕群众提意见,甚至到了同志之间碰面都会被猜疑在议论他之地步,民主生活会前专门找人商量怎样才能让干部群众不提或少提意见。有的一把手对不同意见不是虚心倾听,而是从是否影响个人权威上去琢磨,公然排挤打击提不同意见的同志。行政公开、党务公开这是领导班子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个人素养不足和外部监督不力是产生“一把手现象”的主要原因。少数主要领导的德与能与岗位不相匹配,有的不懂领导管理基本常识,也不注意学习。监督缺位是产生“一把手现象”的外部根源。当前存在“下级发现问题不敢说,怕穿小鞋;同级只要不触动自己利益不想说,怕伤和气;上级只要没有构成犯罪不轻易说,怕惹麻烦”的现象。致使少数一把手我行我素,为所欲为。
有效整治“一把手现象”,首先要从内在素养这个根本着手。在把好一把手选拔入口关的同时,注重在岗教育培训。组织部门不能只任不管。实行一把手试用制,对群众反映大、问题多、能力难胜任的及时进行岗位调整。其次要真正把权力关到制度的笼子里。再就是加大监督惩处力度。做到严字当头,有错必究,有问题必改,努力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
王依群:上海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纪检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