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基层干部选拔初始提名权在少数人手里

2013年09月12日19:18  南方日报网
干部调整动议谁提出? 干部调整动议谁提出?
干部选用过程中初始提名权分布 干部选用过程中初始提名权分布
当前干部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当前干部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作者:王 卓

  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在哪里?制约改革的瓶颈是什么?如何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课题组历时两年多,在四川、贵州、广西、重庆、上海等地召开了26次座谈会,先后同70多位县委书记、县长和省、市、县委组织部长进行了深度访谈。在此基础上,采用机要邮寄问卷的方式,向全国各县(市、区)主要领导邮寄调查问卷5600份,最终收回来自28个省的有效问卷446份,回收率为7.96%。

  50.7%的受访者

  认为择优机制不健全

  当前干部工作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找准改革的突破口,课题组设计了两个题目:“当前干部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您认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您认为当前急需突破的是哪些?”

  对于问题表现,受访者意见相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认同度为71.8%),二是干部管理中的“重选拔,轻管理”(认同度为55.7%),三是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竞争择优机制不健全,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认同度50.7%)。

  值得注意的是,课题组预设排在第一位的“提名方式不规范”和排在第二位的“选拔任用的公信度不高”,在本次问卷调查结果中分别排在第五位和第七位。深入分析可以判断,处于不同任期的县级主要领导关注的问题是有差异的。

  调查发现,县级主要领导认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急需突破的,一是“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64.1%),二是“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52.2%),三是“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50.7%)。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11个重点突破项目中,排在第六位的“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在本次调查中前置于第二位。这说明,县级主要领导对此问题的判断,与中央存在差异。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既有表面的现象性问题,也有需要突破的关键环节,更有痼疾性的深层次问题。课题组研究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在干部人事工作中,您体会到哪些矛盾和问题与下面罗列的这些方面密切相关?”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县级主要领导列在前五位的,一是“干部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53.7%),二是“未处理好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的关系”(50.7%),三是“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有待完善”(48.4%),四是“长期封建社会遗留来的‘官场文化’影响”(44.7%),五是“体制性障碍”(40.3%)。

  在备选答案为多选的设计下,超过半数的县级主要领导认为还没有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是“干部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和“未处理好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的关系”。由此凸显出我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矛盾。

  初始提名权

  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目前,各地启动干部选拔任用的调整动议五花八门,很不规范。“在贵县干部选拔任用中,干部调整动议通常是由哪些主体提出来的?”调查结果显示,37.2%的受访者认为通常是“县委书记”,27.8%的认为是“本级组织部门”,18.3%的认为是由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组成的“五人小组”。另有部分受访者认为,提出干部调整动议的还有分管党委副书记和副县长、县级主要领导、县委常委会等。

  “‘干部调整动议’至关重要,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关键环节独立出来加以规范。”调查结果显示,82.2%的受访县委书记和县长赞同这个观点。

  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中,“初始提名”直接关系到候选干部中哪些人可以入围。“在贵县干部选拔任用的实际操作中,哪些主体实际上行使了初始提名权?”调查结果显示:行使“干部初始提名权”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县委书记”(占62.4%)、“本级组织部门”(占60.6%)、“拟调整干部所在单位(部门、乡镇)主要领导人”(占56.1%)、“五人小组”(占53.6%)。

  由此可见,我国基层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初始提名权,还在较大程度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权力如何关进笼子里?课题组根据前期研究设计了4个题目。

  第一,“有人认为,增加党内权力结构的民主含量,有两条主要出路:一是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二是全委会制度改革。”调查结果显示,87.7%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赞同“进行全委会制度改革,发挥全委会在选拔任用干部中的决策作用”,83.4%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赞同“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第二,“干部的选拔任用是组织部的主要职能,地方党委应充分赋权给组织部,并设定对称的责任。”82.6%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赞同这个建议。

  第三,“干部提名权、考察(监督)权、任命权应分离,以形成选人用人权力的制约协调机制。”73.6%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赞同。

  第四,“某县委书记大刀阔斧地自我限制权力,阻止‘跑官要官’等现象,被指挑衅官场潜规则。您会效仿他的做法吗?”调查结果显示,58.2%的县级主要领导选择“会”,27.8%的称“不知道”,还有14%的明确表示“不会”。

  由此可见,虽然建立权力制约机制已成为共识,但如何使权力进入笼子,难度还很大,需要结合权力来源的深入研究,来建立权力制约的有效机制。

  82.4%认为干部常态管理

  应注重“履行岗位职责情况”

  干部考核和评价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课题组研究认为,“考核监督干部,无论是选任制干部还是委任制干部,都应该实行谁授权向谁述职并接受其考核监督的原则”。调查表明,84.6%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赞同这个观点,7.1%的表示“无所谓”,有8%的表示“反对”,0.2%的表示“坚决反对”。

  在此基础上,考核的具体内容就是技术问题了。就此,课题组设计了两个题目,第一个是“当前干部考核评价中特别需要注意哪些?”74%的受访者首选“加强对‘德’的考核,把‘德’的标准具体化”;70.1%的选择“突出科学发展政绩”;50.5%的选择“加强考核结果运用”。

  有的还补充了干部考核评价需要注意的其它问题,如重分类,依照岗位职责进行考核;重条件,考核干部在什么条件下干成了什么事;重长远,特别关注隐形政绩以及考核结果的真实性问题等。

  第二个题目是:“考核评价一个干部应注重哪些方式?”82.4%的受访者认为应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对干部进行常态管理,并从“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情况”、“工作实绩”和“社会评价”四个维度展开考察。

  结合前期实地调研,课题组就深化干部管理的具体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您觉得党政干部管理是否可以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办法?”75.6%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认为值得借鉴,19.1%的认为不能借鉴,5.3%的未置可否。

  “您觉得是否可以借鉴事业单位竞聘上岗及其管理办法?”72.8%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认为值得借鉴,20.7%的认为不能借鉴,6.5%的未置可否。

  “干部也是劳动者,应该按《劳动法》进行管理。对此,您的意见如何?”73.2%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支持这种说法,18%的持反对态度,8.8%的未置可否

  “您赞成委任制干部向组织报告廉政情况的制度吗?”96.7%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赞同“报告家庭房产”,97.2%的赞同“报告收入来源”,97.4%的赞同“报告婚姻状况”,99.8%的赞同“报告其他方面廉政情况”

  “您赞成选任制干部向社会公开家庭房产、收入来源、婚姻状况和其他方面廉政情况吗?”受访县级主要领导对四项内容的认同度分别为85.1%、87.8%、87.3%和93.5%。

  党政干部科学管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分类管理,尤其是队伍极其庞大的时候,分类分层管理是大势所趋。在当前社会普遍要求党政干部“公示财产”的形势下,更应按干部职位分类和管理属性来回应社会要求。而解决这一问题,又必须回到干部分类选拔的环节。

  88.5%认为乡镇一线公务员

  配备“有缺口”

  选人用人倾向体现了组织的宗旨和价值观。“您觉得组织上在选拔干部时表现出来的主要价值倾向是什么?”课题组根据前期研究设计了八个备选答案。

  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县级主要领导中,选择“推动工作”的占86.4%,选择“广纳贤才”的占63%,选择“尊重民意”的占56.3%。可见,目前我国干部选用上的主流价值观是:选人来推动工作。

  “在贵县干部队伍中,您认为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主要是在哪个群体?”44.5%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认为“主要是委任制干部”,45.8%的认为“主要是一般公务人员”,9.7%的认为“主要是选任制干部”。

  一些受访的县委书记和县长,直接在问卷上写下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状况,如:“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见利忘义,不会约束,官僚主义十足”;“消极工作,被动廉洁,争功避过”;“会说不会做,不懂基层,缺乏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思未用在干事业上,而是放在个人利益和升迁上”。

  与此同时,基层干部队伍配置又存在较大缺口。6%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认为,目前本辖区乡镇基层一线公务员的配备“刚好合适”,70.2%的表示“有缺口”,18.3%的认为“缺口很大”,1.8%的认为目前基层一线公务员中有“很多闲人”。我国基层公务员配置、招聘、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反映了基层执政骨干队伍的结构性缺陷。

  领导干部任期制

  流于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县级主要领导都没有完整干满一届任期。接受此次调查的县级主要领导任现职时间平均3.25年,61.2%的任现职3年及以下,71.8%的任现职时间在4年及以下,任现职5年以上的只有14.5%。

  受访者前一任在此职位上工作不到1年的占10.8%,工作1—2年的占26.3%,工作2—4年的占48.7%,没有一位前任任职时间在5年以上。可见,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在执行中,事实上已经流于形式。

  现实工作中,两个相关联的问题是,一方面是任期制落实不好,干部管理随意性强;另一方面却是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由此,课题组研究提出了以下两个假设以求实证。

  “有人认为,可以通过任期制把整个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和轮岗退出等各个环节和流程串起来,形成完整系统。您的意见如何?”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县级主要领导对此表示赞同(9.7%的十分赞同,78.8%的赞同),9.2%的无所谓,2.3%的反对。

  “您认为换届调整是否是一种良性的干部退出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86.9%)县级主要领导对此表示认可,13.1%的反对。

  干部退出之后的出路何在呢?课题组研究提出了若干出路。“如果有机会,您愿意到下列哪些单位(或组织)任职?”调查结果显示:43%的县级主要领导选择“到大型国有企业”,10.7%的选择“到外资企业”,10.2%的选择“到民营企业”,6.3%的选择“到事业单位”,5.2%的选择“到群团组织”,还有少量的表示“继续留在机关”。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来源:《决策》杂志

 

(编辑:SN086)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叙利亚同意交出化学武器换取西方不动武
  • 体育第12届全运闭幕 广东男篮惊魂胜辽宁夺冠
  • 娱乐李天一同伙律师曝5人串供 称反正是嫖娼
  • 财经上海自贸区获批催涨区内房价:一夜涨10%
  • 科技旅行者1号成首艘飞出太阳系人造飞船
  • 博客个税沦为工资税:中产收入阶层最受苦
  • 读书才子佳人更多情:民国惨烈的出轨纠纷
  • 教育高校网帖招募处女大学生献血供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