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外交认同之旅
借参加9月的圣彼得堡G20首脑峰会和在比什凯克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年会,习近平主席访问了俄罗斯和中亚四国。10月他又出席了在巴厘岛举行的APEC首脑会议。
更早一些的5月,李克强的第一次出访选择了印度和巴基斯坦。10月,在参加东盟10+1、10+3会议和东亚峰会后,李克强总理又访问了文莱、泰国和越南。
频密的外交活动为中国新领导人的外交理念定下基调。周边外交,是中国外交的传统优先项。中国领导人的这些出访寻求建立在共同利益上的广泛认同,梳理与排解那些由来已久的争端,吸引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目光,而各种耳目一新的活动内容与话语风格更是令人津津乐道。
在李克强最近这次出访中,无论是意义深远的“2+7合作框架”的提出,泛亚铁路项目里中国高铁的新机会,还是充满期待的中越海上合作……一系列的成果,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中国外交的务实、大气与远见。
新总理的魅力外交
对于国内民众来说,外交场合的表现丰富了人们对新总理的个人认知——李克强的性格色彩、个人理念、语言风格和行事方式,通过发生在国境之外的许多细节,生动地浮现出来。
撰稿|史可汗
中国新总理李克强上任后的第二次出访目的延续了其首访“救火队长”的风格。
几个月前,李克强上任后首次外访的目的地就包括刚与中国发生边境对峙的印度和贸易摩擦的欧洲。而这一次,他要深入对中国心怀警惕的邻居——东盟。
在东盟十国中,一半的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而在2012年中国海洋领土争端集中爆发后,世界亟待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展示周边外交姿态。
继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展现柔软身段后;2013年10月9日,李克强紧接着来到文莱,出席由东盟主办的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并顺道访问了该地区最亲密的伙伴泰国和领土争端最激烈的越南。在东亚峰会结束时,李克强给自己的评价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对于李克强来说,这次出访不仅释放了南海局势缓和的信号,还为中国-东盟合作的下一个十年划定了框架。对于国内民众来说,外交场合的表现丰富了人们对新总理的个人认知——李克强的性格色彩、个人理念、语言风格和行事方式,通过发生在国境之外的许多细节,生动地浮现出来。
刚与柔:直面南海争端
在东亚系列峰会的圆桌前,李克强每次发言都主动提及了南海问题,姿态坚定而坦然。这与上次到访欧洲时第一时间讲出“双反”调查“损人不利己”异曲同工。
在10月10日的东亚峰会上,他甚至表示愿意就南海问题“多讲几句”。他将南海问题一分为二:一方面,南海的航行自由“从来就没有问题,将来也不会成为问题”;另一方面,对于主权争议,他则用“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来释放善意。从一开始,李克强就断言,南海形势不会影响到中国-东盟合作大局。
这样从容的表现也许源自出访前长时间的热身。2013年8月末,李克强在北京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并出席了中国-东盟特别外长会议。9月初,他又在南宁出席了中国-东盟博览会,除了在上午的开幕式上阐述中方立场,还在下午密集会见了参加博览会的东盟十国中六个国家的政要,会见时间总长超过5小时。几乎在每一次会谈中,李克强都会谈及南海问题。
9月15日,中国与东盟国家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第六次高官会在苏州举行,各方首次就南海行为准则进行了磋商——这意味着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努力进入了新阶段,也为李克强此次东盟出访增加了底气。
尽管如此,南海争议仍然是此次东亚系列峰会中热议的“焦点话题”。在文莱接见当地侨领代表时,李克强毫不示弱地将这归因于“炒作”和“一些人的实际努力”。
与中国政府主张由直接当事方协商和谈不同,菲律宾希望将南海问题提交国际仲裁,并形成统一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准则。菲律宾的这一号召得到其盟友美国的坚定支持,大国的积极介入让周边国家愈发摇摆不定。
在与中国存在南海领土争议的周边国家中,越南和菲律宾显然是最强硬的两个。就在5个月前,越南总理阮晋勇还在香格里拉峰会上以强硬措辞不点名地批评中国,引发河内大规模反华游行。
不过很快,2013年6月19日,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访华,同意与中国建立应急热线以处理海上争端。8月,中国外长王毅访问越南。9月初,阮晋勇出席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并在与李克强会谈时建议在两国国防部、渔业管理部门间建立应急热线。
因此,10月13日,当阮晋勇在主席府前对刚到访的李克强行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间特有的拥抱礼时,并不显得突然。会谈后,两人共同宣布,中越将成立海上共同开发磋商工作组,通过友好协商和对话谈判解决争议。此外,中越基础设施和金融联合工作小组也同步成立,三个小组将在年内开始工作。李克强称之为这次会谈最重要的成果。
越南的媒体更喜欢把双边贸易合作的新闻消息放在前头。2013年越南的经济增速降到了13年来的最低点,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对低迷的越南经济无疑有益。
中国在2004年开始就成为越南的最大贸易伙伴。2012年,中国对越出口是进口的两倍还多。在会谈中,中越总理重申将在2015年把双边贸易额从目前的400余亿美元增加到600亿美元的目标,并实施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促进贸易平衡。
与中越关系日渐热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与菲律宾关系的持续冷却。
截至目前,中国外长王毅在上任后6次出访东盟国家,至今未踏足菲律宾。作为主宾国的总统,阿基诺缺席了8月在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
李克强对越南的访问,似乎“无意间”再次凸显了中国对菲律宾的孤立策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指出,越南许多学者认为政府依然不排除加入菲律宾的法律行动。而《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则指出,越南似乎仍在坚持它的行事原则,即在对抗的同时试图与中国友好共处。
在这次“10+1”峰会的开幕式上,阮晋勇被安排站在了李克强的右手边。在中方安排的切蛋糕仪式上,阮晋勇下意识地主动走上前,而阿基诺则站在离李克强最远的位置。
2+7:做蛋糕的哲学
10月9日,伴随周围领导人的掌声,李克强与泰国和东道主文莱的领导人一起,切下一块巨大的蓝、粉两色的蛋糕。在随后的会谈发言中,李克强表示还在考虑“如何把蛋糕做得下一次更大,下一次,更更大”。
与如何“分蛋糕”相比,李克强总是对如何“做大蛋糕”更感兴趣。
就像李克强没有在南海问题做出让步一样,在首次出访时,李克强也没有对贸易争端中态势逼人的欧盟委员会让步,而是积极与柏林探索经济发展的“中德梦之队”,并承诺优先对德国开放中国的物流、教育、培训和医疗领域。
对于东盟,这个仅次于欧盟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李克强似乎有更高的期望。2012年,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已达到4000亿美元。而中国-东盟这个19亿人口的地区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贸区。如今,李克强希望能通过升级自贸协定在2020年达到双边贸易额1万亿美元的目标。
在这一次会议上,他提出了“2+7”的合作框架,除了政治互信、聚焦经济两点基本共识之外,还提出了涵盖贸易、金融、基础设施、安全、人文科技等7个具体的合作领域。其中,他将探讨签署有法律约束力的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放在首位。
这不失为一个雄心勃勃的倡议。如李克强所说,他希望中国和东盟能“办成几件大事、上一个大台阶”。
在“10+1”峰会上,李克强提到了在他看来可以作为中国-东盟合作“旗舰项目”的宏大计划—— 泛亚铁路。这个几乎串联起整个东盟的铁路网分别由途经越南、柬埔寨的东线、途经老挝、泰国的中线和途经缅甸的西线构成,再穿越马来西亚最终到达新加坡。
目前,泛亚铁路计划进展最快的就是泰国-老挝一线。泰国国会上个月刚刚通过了高达700亿美元的贷款计划,以完成交通设施更新换代的计划;而老挝国会更是已经通过了与中国合作修建高铁的计划。
在泰国,李克强亲自上阵充当“推销员”,与英拉一起参观在曼谷举行的中国高铁展时,他称赞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竞争优势。这只是一个开始,10月17日,李克强又向到访北京的澳大利亚总督推销中国高铁。
这确实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不久前,日本与印尼政府达成一致,将在2014年就印尼引进日本新干线展开可行性调查。
对于引进国来说,最大的顾虑是资金。此前预计,老挝将为修建高铁向中国贷款72亿美元,这几乎与老挝全年GDP相当。
为此,李克强又在此次峰会上提出了成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的倡议,以期用开放的方式解决融资问题。而在泰国,李克强与英拉达成了“高铁换大米”的意向。李克强承诺未来5年内,中国将从泰国进口100万吨大米,并增加进口橡胶。而根据他刚与英拉10月11日签署的《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泰国将以农产品抵偿中国有意参加的泰国高铁项目。
这并不是第一次中泰两国做出类似的安排。上世纪70年代,泰国就曾用龙眼干等农产品向中国交换坦克和装甲车。
如今“大米换高铁”同样是一次务实的各取所需。由于泰国政府两年前开始以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向农民收购大米,泰国国库的大米储备已经创出了1700万吨的历史新高,这也给泰国带来了近45亿美元的财政损失。
对于泰国来说,李克强对于进口大米的承诺来得正当时。反观中国,2012年大米进口量突破230万吨,同比增长3.1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在满足国内进口需求的同时完成输出高铁技术的计划,这似乎应验了李克强本人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上讲的——“帮你也是帮我,我们是互相帮助”。
轻松妙喻:新话语风格
李克强在泰国的“推销”之旅并没有止步于英拉,10月11日,李克强又来到泰国国会,发表了30分钟的演讲。
尽管在中国领导人的出访中,国会演讲并不算特殊安排;但在泰国,这次演讲却创造了历史。李克强成为了泰国国会81年历史上首次登台演讲的外国政府首脑。他的听众包括了上下院议员、泰国的商界领袖以及外国使节。
显然,李克强并不介意这样大胆的突破。两年前,时任国家副总理的李克强曾在香港大学百年校庆的演讲末尾大段讲英文。而在访问印度时,李克强还用英语开玩笑地问摄影记者,他和辛格的握手照会不会上报纸头条。
尽管发音并不完美,但李克强轻松、自如的讲话风格从一开始就惊艳中外。要知道,上一位愿意如此大胆秀英文的中国领导人大概要追溯到江泽民时代了。
在泰国国会的演讲中,李克强保持了一贯的开朗风格。一开场除了用泰语问好,还大段脱稿讲出自己在泰国这个“微笑国度”的经历。当他用泰语讲出“中泰一家亲”时,台下立即响起掌声。而在提及影片《泰囧》即将在泰国上映时,他又开玩笑说“我不是为这部片子做广告,而是为中泰友谊交往做广告”,也引得台下会心一笑。
如此卖力互动,李克强毫不避讳地讲出这次演讲的目的——“所有这些(中泰)合作需要的法律支持,各位将会投赞成票。”他随后解释,这并不是在拉选票,而是希望听众为对中泰友谊投赞成票。
李克强似乎特别喜欢用这种轻松而略带悬念的转折句式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在“10+1”峰会上,李克强讲起2012年赴东盟旅游的中国游客时,用了一个他自认为“并不很精确”的数字——969万。“可能这个数字也是为了好听,实际上大概超过1000万了。”李克强紧接着解释。
李克强更喜欢用通俗、直白和平民化语言,而这样的偏好同样反映在他外访时的举动中。
在这次讲话中,李克强鼓励与会各方“多栽花、不栽刺”以力避分歧;他将东亚地区的国家比作筷子,“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断”,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将国家间的互信比喻为“梭”,将互为“经纬”的东盟紧密交织,“织就壮丽锦绣”。他提到会后各国领导人穿着文莱传统的织锦服装合影,也让这个比喻显得格外应景。
《文莱时报》在评论李克强在“10+1”峰会上的讲话时写道:“他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发言,穿插中国的成语和吉祥数字,体现了温暖和发自肺腑的情谊。”
为了把事情讲得更清楚,引起听众的共鸣,李克强同样喜欢运用比喻。早在刚上任伊始,李克强就用一句“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向中外媒体表明了改革的决心。
而在上一次出访时,李克强也曾用“柴米油盐酱醋茶”形容作为总理日常工作的千头万绪。在印度,他用“两匹大马”来比喻中印两国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德国,他又用共同转动的“两个轮子”来比喻政、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巴基斯坦议会演讲时,他向听众介绍了在中国网络军事论坛上诞生的俗语“巴铁”,以比喻中巴特殊的传统友谊。
平民行止:夜访杂货店
东方政治的传统之一是凸显权力的神秘,政治人物的日常生活往往被区隔在普通人的视线在外,这反过来引发了中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另一种情绪,使得西方政客们习以为常的举动常能成为热门话题。两年前,美国大使骆家辉在机场星巴克独自买咖啡的照片曾红极一时;就在上星期,英国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也与北京乘客一起搭上地铁1号线,再次引发热议。
李克强却在尝试不同的作风。在越南访问时,李克强结束白天的官方行程后,脱下西装、摘掉领带,与中国代表团一行人走进酒店附近的小店。他和店主攀谈起中国游客和生意状况,还赶在打烊前买了四盒茶、一盒莲子和一盒果脯。次日,李克强在小店柜台前结账的照片也连同这条新闻一起由新华社传回国内。
这次“购物秀”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形象公关。与考察救灾时吃泡面就咸菜的操劳不同,在小店里比价、购物的总理似乎展现出烟火世俗的平凡一面。在越南购物后的第二天,李克强在同中越青年交流时也引用了与越南小店店主交流的故事。
在上一次出访时,李克强也有一样类似的“行程”——在柏林看欧洲冠军杯决赛的转播。事后,他还多次在与当地的官员和记者谈起这场比赛。
在李克强的历次出访中,也不难见到关照国内民众趣味的举动。在泰国国会的演讲中,他提到曾打破国内票房纪录的《泰囧》。此前在印度访问时,李克强还提起和女儿看印度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的经历,这同样是一部在中印两国都广受好评的电影。
这些细节让李克强更像是一个普通人——尽管手握巨大的权力,却尽力维持平常人的生活方式。他不仅在向外国人展示这一面,国内民众同样留意着他在国外的言行举止。
李克强对这一点很明白。即使是在出访期间,他也不忘回应国内民众的严肃关切。
在东盟会上,李克强和阿基诺提起了久拖不决的香港人质事件,称其牵动中国人民特别是香港同胞的感情。在泰国,李克强与同酒店的中国游客分享了中泰即将实现免签的消息——这同样关系到越来越多出国经商、旅行的中国公民的切身利益。不久前,一项免签国家数量排行榜中,中国仅排在第82位,与喀麦隆、刚果并列,在国内引发巨大反响。
在结束东盟之旅,离开越南之前,李克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国内经济改革,表示“不论是险滩还是深水区,我们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而在上一次出访结束前,李克强同样在对当地华人华侨的讲话中提到了中国国内的紧迫问题——“让人民吃上安全食品、喝上干净水、呼吸新鲜空气”。他坦承中国在这些领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鼓励在场听众学习德国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日后建设家园。
类似的“总结发言”是否会成为李克强未来出访的惯例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国际经贸交流日益密切的时代,外交和内政的边界同样在重合。对于中国来说,除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缓解日益凸显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矛盾等等,已是新总理即便在出访时也放不下的艰巨任务。
李克强泰国三日
李克强总理是第一位在泰国国会发表演讲的外国政府首脑,而且在演讲一开始就提到他年轻时曾访问过泰国——那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官员。这让他随后列举的数字和政府间协议显得更有说服力。
特约撰稿|憬 怡(发自曼谷)
2013年10月11日到13日,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应泰国政府的邀请,对泰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三日之行分为两段,前一天半在泰国首都曼谷,后一天半在泰国北部城市清迈——这也是《泰囧》这部疯狂喜剧风格的中国公路片的两个外景地。随着经济增长,许多中国人开始出国旅行,路途较近而且充满异域风情的泰国成了中国人最早、最经典的国际旅行目的地。尽管这部电影的情节并无让人印象深刻之处,但因为对泰国风光、文化和不断升温的中国人赴泰旅游热有着令人捧腹的刻画,在中国引发了轰动。当李克强11日在位于曼谷的泰国国会发表的演说里提到这部电影时,他其实是第二个高度评价这部电影的政府首脑。在今年3月,泰国总理英拉就接见和勉励过导演团队,并感谢他们对泰国旅游做了有力的推介。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细节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和泰国之间的关系:距离很近,互相抱有亲切的好感,但在国际关系层面上,双方的认知似乎更多来自流行文化中的刻板印象。李克强在演讲中提到的另一些事实:中国是泰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游客来源国,在贸易、文化交流和防务合作方面,泰国和中国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往往很少为双方的民众所知。
李克强在泰国国会的演讲给泰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第一位在泰国国会发表演讲的外国政府首脑,而且在演讲一开始就提到他年轻时曾访问过泰国——那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官员。这让他随后列举的数字和政府间协议显得更有说服力。
抗议团体主动清场
李克强在泰国国会的演讲标题为《让中泰友好之花结出新硕果》。多位泰国商界大亨,如正大集团掌舵人谢国民、盘谷银行董事长陈有汉、泰国黄金贸易协会主席等陪同李克强一行进入国会。李克强在全体议员热烈的掌声中在议会主席的席位上入座。
在演讲中,李克强强调,中泰关系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友好合作的典范。中泰建交30多年来,两国稳定友好的关系体现在从国家领导到普通民众的诸多层面。中泰一家亲不仅是一句口号,也具体落实在经济贸易合作、文化交流等各方面。双方应相互信任,真诚往来,并进一步提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他建议,两国间应加强文化交流,高层间要多走动。
经济大国的总理到访泰国,政商各界,包括泰华人士均予以重视,连在总理府前安营扎寨,连日举行反政府示威的民众团体,也与警方达成协议,为迎接中国总理的来访而主动清场,日后再来继续抗议。
执政的为泰党对李克强此次访问评价颇高。该党副发言人阿努逊·边萨阿先生称,泰国民众喜迎中国总理,他不仅带来了中方的友谊,更带来了两国经贸、投资、农产品、海洋、科技、能源等多份谅解备忘录和合作计划,特别是两国铁路基础设施的合作意向,如能实现,定会惠及两国民众以及东盟多国。
事实上,目前泰国国内的政治气氛对于执政党和内阁,特别是英拉总理并不十分有利。英拉上任后试图修宪为哥哥谋求赦免的举动,几项民粹政策的负面影响,以及日益严重的通胀,物价涨幅居高不下等等状况,使得泰国民众对政府不满的怨声越来越多。副发言人先生说,感谢总理先生,在泰国的多事之秋为我们一扫阴霾,带来了欢乐的气氛。相信这位先生的话是出自肺腑的。
在演讲中,李克强称两国的经贸合作是两国关系的重要支撑,将力争在2015年实现两国贸易总额1000亿美元。他承诺今后5年内会向泰购买100万吨大米和更多的橡胶,并为两国间农作物贸易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英拉总理在送别李克强之后向媒体透露,中方同意将原先承诺的今后5年购买100万吨泰国大米提高到每年采购100万吨。而此数字似乎至今未得到中方的正式确认,各家媒体的报道也都采用中粮“或将”每年进口100万吨泰国大米等类似字眼。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从泰国进口大米约17.5万吨,今年截至目前购入了13.5万吨。如果5年采购100万吨,则较以往每年平均数字并未有多大增幅。泰国大米出口协会名誉主席初杰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目前泰国大米库存非常高,如果中国能大量采购无疑可大幅提振泰国稻米出口量。
事实上,泰国政府自2011年10月起实施政府收购大米计划,以高于市场价近一倍的价格从稻农手中收购大米。这些大米如今因价高而无人购买,政府因此损失数十亿美元,泰国因此失去保持了几十年的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的地位。
更让泰国政府振奋的是,中泰的大米交易将采取政府间易货贸易的方式进行,而大米贸易的对象,是中国引以为豪的高铁技术。
大米换高铁
高铁显然是李克强泰国之行中最抢眼的词汇。在国会演讲中,李克强着重讲到了泰国的高铁项目。中国愿将高铁建设的经验和知识分享给泰国,相信高铁可以惠及泰国及东盟其他国家民众的生活。他希望两国的高铁合作项目可以尽快落实,希望在座的各位议员们能在审议时举手通过与此相关的法案,为两国合作投出赞成票。演讲中有一句话为泰国媒体广为引用,称李总理希望议员们Vote for China——他进一步解释说,这是希望“为中泰友谊投票”。
李克强第二天的行程颇为紧凑,在会见诗琳通公主之后,又与英拉总理共同出席在曼谷诗丽吉王后会议中心举行的中国高铁展开幕式。李克强指出,中国高铁具有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竞争力等多项优势。中泰铁路合作不仅可造福两国民众,还可为地区性互联互通做出贡献。这似乎在暗示,中国的铁路修造技术能够为中国力推的泛亚铁路项目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米换高铁”随后成为泰国社会热议的话题。泰国法政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足迹遍及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中国经济研究学者Aksornsri Phanishsarn博士指出,她曾多次乘坐中国高铁,非常快捷舒适。她完全支持在泰国建设高铁。中国最感兴趣的曼谷-廊开线可通往老挝首都万象,古都琅勃拉邦,并继续北上进入中国境内。而从曼谷亦可南下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将成为一条贯通东盟数国的枢纽线路。
《曼谷邮报》的评论文章认为,中国总理在泰国议会演讲中所表达的对泰国高铁项目的意向是强烈的,他坦率地说出了中国政府的真实想法,令人欣赏。评论认为,中泰双方政府应该更多地向民众解释选择中国合作修建高铁的理由。
但“大米换高铁”要变成现实,还面临着一些技术障碍需要扫除。初杰先生认为,易货贸易的不确定性高。泰国铁路当局与中方谈判8年的龙眼换柴油机车项目,最终未能成功。其过程涉及机构多,最后常因技术问题而搁浅,因为易货交易往往不能给双方带来满意的价位,尤其是农产品易货贸易,易的是中国的高铁技术和投资,结算会非常复杂。
Aksornsri Phanishsarn博士建议,不妨改用人民币结算,正好与中方鼓励双边贸易用人民币清算的意图相契合,可行性更高。
天下谁人不迎君?
在前往泰国总商会出席泰华各界举办的欢迎宴会并讲话后,李克强飞赴泰国第二大城市清迈,这里也是英拉总理的故乡。他在身穿泰北民族服装的英拉总理陪同下参观了园博园。英拉在此设泰北特色晚宴招待李克强一行。英拉总理的姐姐,泰国前总理颂猜夫人瑶哇帕女士也参加了接待。夜幕中,两国总理共同点燃孔明灯。夜色、美女、明灯、笑容,此景可说是李克强泰国行最吸睛亮丽的画面。
访泰第三天上午,李克强参观了清迈崇华新生华立学校,这是泰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中文学校之一。李克强随后在英拉总理的陪同下参观“一乡一产品”项目的一个展厅。这是泰国政府自2001年起建立的一个项目,鼓励支持乡村民众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各地本土材料,发挥传统手工艺优势,创造出当地的特色产品,销往国内各地,甚至国外市场。其中不乏工艺精湛、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得到李克强的赞赏。随后李克强一行结束访泰,自清迈飞往越南展开访问。
此外,也有泰国学者注意到,李克强总理此行中泰双方签订的6份谅解备忘录中,其中关于海洋研究与合作的那一份是原有5份计划之外的。自2011年习近平访问泰国、2012年英拉访问中国,到此次中国总理访泰,中泰已经签署了三份海洋事务备忘录。中国与东盟之间还有中国东盟海洋基金。
此次访泰中李克强谈到的另一个话题是中泰协商互免签证。与中国民众对免签的热切期盼、奔走相告不同,笔者周围的人甚至各大网站的网民所估算并想象的是,免签后会增加多少中国游客到泰国。去年以来的中国游客热潮使泰国各地的民众都前所未有地切身感受到了中国游客的威力,不论是购买力,还是讲话的分贝,还是其他种种他们没有想到过会发生的行为。泰国旅游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去年共有278万中国游客入境泰国,而今年头8个月已达320万人次。当泰国民众发现,常去拜佛的清静寺庙已经人声嘈杂,邻居家的小楼转眼成了中文名字的客栈,刘德华和好莱坞电影都取过景的五星酒店大堂有北方大国来的游客四仰八叉躺着,小清新的咖啡馆热闹若菜市,连大学食堂都被勤俭节约的游客占领的时候,一丝忧虑与《泰囧》式的欢乐气氛并存——这也许是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心态。
借用泰国一家主流媒体总编的话,全世界都欢迎中国人花钱的硬实力,若软实力再硬气些,天下谁人不迎君?(作者生于中国,现为泰国资深媒体人士)
2013:中国的周边外交
21世纪版的“海上丝绸之路”如果能够变成现实,在东盟10国和中国在内的这个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就有机会实现稳定、有梯度和持续的增长。这种增长的规模在人类历史上将是前所未有的。
撰稿|何必成
中国外交正面临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不但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美国的国家实力相对衰落有关,也是中国快速增长的国家能力和世界影响力使然。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欧美之后,中国实际上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之一。尽管中国新一届领导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政策必须调整,以追求一种更健康和可持续的增长,但这无改于以下事实: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能源进口国,这使得中国的国家利益遍布全球,影响力也随之接踵而至。新领导人的外交政策取向和路径格外引人注目,也就不足为怪。
周边外交的变与不变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新领导人并没有寻求提出体系化的外交理论,而是遵循着务实而敏锐的作风,并且不时调整外交手段。5月,李克强的第一次出访选择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而借着参加9月的圣彼得堡G20首脑峰会和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年会以及10月的巴厘岛APEC首脑会议,习近平访问了俄罗斯和中亚四国,而李克强在参加文莱举行的东盟10+1、10+3会议和东亚峰会后,又访问了泰国和越南。这些国家都位于中国周边,不但是中国国家安全的传统关切所在,也往往是摩擦、争端和一些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源头。出访的目标之一是阐释新领导人的外交理念和目标。显然,与周边国家保持稳定的关系,仍然是中国外交的传统优先项。这有助于中国政府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内事务上。
但一些新的变化已经开始凸显出来,其中之一是更有针对性和灵活的外交手腕。在领土争端日益激烈的南海地区,菲律宾、越南和中国三者之间的冲突非常触目。总的来说,中国倡导共同开发这一海域的资源,但随着冲突加剧,新领导人也开始务实地采取了合作但有区别的态度。李克强访问之后,局势逐渐明朗,在与东盟诸国特别是印尼开展密切合作,并与越南就防止海上冲突进行一系列积极的机制安排的同时,北京正在逐渐孤立菲律宾,以此向其施加压力。这种沉默的压力与热闹的峰会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新领导人的话语风格也在变化。在这些世界级的论坛上,习近平和李克强不但以罕见的直接的方式探讨共同利益的话题,对那些由来已久并且日益激化的争端据理力争,也倾向于越来越多地运用人性化的细节,在这一地区寻求文化价值上的共同认同。有一些表述,比如习近平在巴厘岛上说的“命运共同体”和李克强在斯里巴加湾市提出的“2+7合作框架”,都是很能打动人心的。
中国准备承担更多责任
在参加东亚峰会以及随后对文莱、泰国和越南进行的访问中,李克强不止一次提到了“2+7合作框架”。这是他以中国政府总理的身份提出的第一个重要的国际合作倡议,可以理解为中国对全力推动这一地区的繁荣所做的承诺。这一承诺包括保持并继续推动各国互相开放市场,以从金融到基础设施的一系列领域的合作。
为此,在发展经济特别是改善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和提供融资方面,中国准备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实际上,泛亚基础设施建设的话题由来已久,亚洲开发银行、世界开发银行和联合国相关扶贫开发计划中,都有过倡议,而且是反复倡议。东盟国家内部对此也有强烈需求。
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副研究员沈铭辉说,一个国家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小国,由于内部市场不够大,必须发展外部市场和国际贸易,才能达到规模经济。如果没有基础设施,特别是价格低廉的铁路、公路和水运,便意味着没有贸易能力。这时候援助投资基础设施就是对贸易能力的救济。
倡议虽然长期存在,问题是缺乏资金。现在,李克强用了“旗舰项目”这个词来形容中国对泛亚铁路寄予厚望,表明中国有资金,也有意愿以投资、援助和长期贷款等形式来推进这件事。事情正在出现转机。
改善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不但造福当地,也将泽被中国企业。由于中国企业和东南亚国家存在大量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贸易,一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往返交易多次,最后成品才由中国出口到欧美。如果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基础设施能够实现互联互通,那么将有效降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企业的经营成本,本地区的经济贸易活动效率会更高。
李克强借用富有诗意的名词——“海上丝绸之路”——来描述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的前景。在中国历史上,“丝绸之路”被誉为中西方交流的象征,很少有人想到的是,丝路也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只有在最强大的汉代和唐代,中国才有能力保证翻越沙漠和高山的商路畅通无阻。当更便捷的海上贸易在11世纪左右形成第一个高潮时,中国东南沿海的城市迎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产生了广州和泉州这样世界级的大都市。
21世纪版的“海上丝绸之路”如果能够变成现实,在东盟10国和中国在内的这个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就有机会实现稳定、有梯度和持续的增长。这种增长的规模在人类历史上将是前所未有的。
意义深远的安排
海上丝绸之路的两个关键词是自由和安全。前者包括航行和贸易自由,后者包括消除这一地区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锋说,东盟希望保持团结、共同推动东盟与中国之间南海争议的政治解决进程。特别是东盟选择和中国一起谈判“南海行为准则”(COC),将2002年的“南海行为宣言”(DOC)具体化,并以此来保障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如果中国和东盟无法就南海问题达成新的外交妥协与形成新的政治共识,南海问题将随时可以成为美国和日本分化中国和东盟关系、借“东盟声音”削弱中国区域影响力的战略抓手。说到底,南海争议的长期化总是将难以让东盟在政治上全面“拥抱”中国。缺乏东盟对一个崛起中国的理解和欢迎,中国在东亚的地缘政治环境将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大国影响力的竞争是不可回避的因素。当李克强在文莱提出在2015年完成《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协议》(RCEP)谈判的时候,人们不能不想到美国正在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后者起源于文莱、新加坡、新西兰和智利于2005年签订的协议,美国于2011年加入之后,越南和马来西亚也陆续加入了谈判。
沈铭辉说,美国推动TPP谈判的目标之一是为未来的全球贸易制定新规则,而这个贸易规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和美洲的巴西强势的出口经济,并为它们制定某些约束条件。由于东盟内部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东盟无法作为一个整体加入TPP,TPP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东盟内部的分化,造成了离心作用。RCEP客观上是部分东盟国家对TPP带来的冲击所作的应对。
沈铭辉认为,对中国而言,积极推动RCEP则是一个很好的缓冲和过渡性的选择。RCEP可以为中国提供一个新的区域内部市场。
而这一切的前提——用李克强的话说——乃是政治上的互信和经济上的合作。作为一个范围宽广、但非机制性的倡议,“2+7合作框架”包含的内容远不止双边贸易和为经济增长提供投资的金融安排。经济只是2+7关注的内容之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说,“2+7合作框架”为中国和东盟未来10年的关系绘制了路线图。7个合作领域中的第一个是探讨签署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一旦实现,中国和东盟的双边睦邻友好关系便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排除以武力来解决争端的可能性。曲星说,这个设想如果能得到落实,将和周恩来当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样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