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们的成功学
在儿童商学院,半数以上的孩子来自于企业家家庭,他们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是“正确认知和科学管理财富”,以及贯穿在财商中的各种能力和成功人格。而他们之所以被送到这里,大多数是来自于父辈们的焦虑。
记者_宋涛 成都报道 摄影_严路
2013年10月26日,在被称为“儿童商学院”——成都一家教育机构的财商课上,Tina老师在PPT上展示出一个问题:“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为什么家里选择购买现在使用的洗发水?给出选择的理由。”
台下坐着四个6到9岁的孩子,马可被老师点到名字,第一个回答:“我们没有理由。”他显然不知道说些什么。
“我们去外地(酒店)玩,拿回来的。”另一个孩子林杰说,理由是“拿回来不要钱”。林杰的爸爸是个企业家,年收入要超过百万。
这里的孩子半数以上来自于企业家家庭,身家过亿的并不少见。他们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是“正确认知和科学管理财富”,以及贯穿在财商中的演讲才能、数学能力、成功人格。
而富人把孩子送到这里,源自他们的焦虑:家业这么大,孩子怎么办?他们在想“财产和智慧”能不能传承时,膝下的独生子女甚至对钱还没有概念。
新富的刚需
Tina要在课堂上告诉孩子们的是:如何收集外部信息,以作出最佳选择。而此时,隔壁班级正在进行同样的主题,不过这里的四个孩子年龄稍大,9岁到12岁,属于大班。Peter老师让他们从样本中选择购买一辆车,样本包括奔驰、宝马,以及国产车。
进门处有闸机,进去后需要穿上鞋套,教室里24小时全方位监控。这家培训机构去年5月拿到营业执照,成为国内首家针对儿童进行财商教育的机构。至今,已有40多名“小富二代”在这里接受培训,每周上课三小时,一年学费3万元。
“‘儿童商学院’(说法)可能覆盖了我们60%的功能,‘商学院’,我的理解是偏向于技术和知识,而我们会给予孩子态度和习惯。”负责人方媛说,教育机构虽然仅仅成立一年多,但起意却要从四年前说起。
2009年,方媛还在青岛,因为准备做妈妈,她正考虑辞去纽约人寿的总监职务。在接触众多客户的过程中,她发现“先富起来的人”面临的焦虑:我的孩子怎么办?“这不是兴趣爱好,这是刚需。”在方媛看来,企业家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更好的企业家精神,而不是“想要什么就买什么”。
“当时我就在想,世界上有没有一门课,专门讲授孩子怎么理财”。最初,方媛是在美国找资源,包括接触《富爸爸 穷爸爸》作者的咨询机构。不过,她最终认为,美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匹配度不是太高。“美国很发达,他们的孩子很有个性,但是攻击性很强,而且自我感觉良好。”方媛觉得,跟中国文化相比,美国更功利,是快餐化的。
2011年起,方媛曾先后四次考察英国,研究了一些数据,“富过六代的家族,英国是最多的。而且他们的传承富有戏剧性,不是说前辈做房地产,六代之后依然在做房地产。后代人可能进攻餐饮业、娱乐业,乃至奢侈品行业”。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这些富人的后代具有成功人格,有很强的判断能力。“财商教育在英国是普及的,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方媛说。
方媛给《南都周刊》记者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在电视上看到的故事: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分成两组进行PK,制定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美国学生很快列出了计划书,从食物、教育、饮用水等细节问题入手,甚至包括要发多少安全套。每项预算准确到几元几分。而中国的学生只会讲理论,“我们应该做慈善,应该怎么怎么样……实际上,他们没有商业计划,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个就是财商。”方媛说。
早在2008年,杭州就曾出现过一家小巴菲特训练营,以夏令营的方式对儿童进行财商培训,之后几年,深圳、上海等地也出现过类似的短期培训班。西安的彭博青少年财商培训中心已经运营了两年,负责人蒿旭告诉《南都周刊》,他们主要是在暑假办培训班。“课程是从美国翻译过来的,一般招收20个小学生,培训5到7天”。在方媛看来,这是国内财商教育的现状,大多是夏令营式的培训班,做长线教育的“还没见过”。
看得见的变化
货币、储蓄、成本、选择、预算、慈善、理性消费、分期付款??共48个主题,在讲解每个主题的过程中,老师刻意把语言能力、数学运用能力和良好习惯灌输给学生。
在Tina的课堂上,她会不断地让孩子上台讲述自己的观点,而当有孩子打断别人讲话时,她便提醒这样是不礼貌的,让他熟记校训第四条。校训写在教室的前方,抬头就能看到,第四条是“认真聆听”。
一个主题结束后,Tina会抛出新的问题:我看中了一辆车,售价20万,可是我口袋里只有5万块,有没有办法买到这辆车呢?
“打折喽。”孩子们最初的回答总是出人意料,而Tina要引出的概念却是“分期付款”。
“这个课程更像迷你版的MBA,只不过儿童化了。”Peter老师是机构的教务主任,毕业于德国耶拿大学,国际金融法学硕士。他告诉《南都周刊》,培训机构里的课程,家长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年限,一年、两年、三年都可以。6到9岁为中班,9到12岁为大班,每个班级4至6名学生。
“实际上,我们这个教育本身,一直规划到孩子的16岁。” Peter说,现在之所以没有招收12岁以后的学生,源于“教育资源投入太巨大”,12岁以后的孩子培养起来很困难,很多行为习惯已经难以矫正。
在方媛眼中,看得见的变化正在这里上演,一个叫杰顿的孩子给了她很深的印象。最初的杰顿每天由司机接送,他的消费观是“我想买啥就买啥”。
今年六一节,机构带所有学生到山区小学搞慈善,给当地小朋友讲财商课。“一下车就有哭的,觉得很委屈;有拒绝吃饭的;有不跟当地孩子握手的,嫌人家脏”,方媛说,吃饭时,杰顿还冲着妈妈不停地喊,“我的筷子呢!”“我的水呢!”
回来后的某一天,杰顿突然对方媛说:“老师,我有个很愚蠢的想法,我很想让人家拿20块来换我的10块钱。”
“为什么这么想?”方媛问,她不觉得这是个坏想法。
“因为我找妈妈要钱,她已经不给我了。我赚了钱就可以帮助山区的那些孩子了,觉得他们很可怜。”
方媛告诉他,这个想法太好了,太聪明了。“如果你有办法找到一个中介物,10块钱将它买回来,别人一看就愿意花20块来买,你就赢了”。
杰顿回去就和母亲商量,向她借了500元,而母亲让他提供一个商业计划书。他最后想到的是在小区里卖水枪。
“一个富家子弟,坐公交车,去批发市场买了一批水枪,在他们那个高档小区卖,一上午赚了300多块。”钱买了文具,捐给了他们去交流的那个小学。“这些事情让我们很有成就感”,方媛说,现在,杰顿用水很节约,他甚至会告诉爸爸上大号要用两张纸,虽然你钱多,但是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有限,这是课堂上的内容。
会变得市侩吗?
这家培训机构进门处有闸机,进去后需要穿上鞋套,教室里24小时全方位监控
中午12点,一天的课程在口号中结束。不少孩子由司机来接,面对《南都周刊》的采访,三个家长表示了拒绝。
提起让自己印象最深的课程,9岁的李森说了刚才课堂上的内容:“就是以后买东西的时候,你要买你需要的,而不是你想要的。还有,价格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他的爸爸是律师,“妈妈什么都不干”,“爸爸觉得我理财理得不够好,见到什么东西都想要,就把我送到这里学习了。”
而在peter看来,简直可以用“无知”来形容刚入学时的孩子,他们不明白数学有什么用,社会知识等于零,甚至不知道“钱”从哪里来。打开他们的思路后,总有孩子让他感到惊奇,曾有孩子告诉他要把70%的零花钱做定期储蓄,而30%存活期,这样收益又高,又有一部分可支配的资金。
按照设置,学生入学前会有一个测试,父母也要参与。Tina说,测试有书面试卷,主要是考察孩子的生长环境,以及父母的理念、配合度。“我们比较反感,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就是土豪这样的”。
比如让孩子考察家里、超市以及菜市场上鸡蛋的性价比,“他觉得自己有钱,想要的都能得到,没有必要考察性价比。这就没有意义了。”Tina说,家庭教育永远重于培训学校的教育。
开学至今,三个家庭的孩子曾被拒绝入学。方媛觉得,如果收了他们钱,孩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变,反而会把教育口碑做坏。
“我们教的是财富观念,培养的是管理自我和财富的好习惯,以及企业家精神做资源的创造者,而非继承,占有和消耗者。”方媛不认为这些是“理财”两个字能概括的。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方媛得知,一些企业家把孩子送到这里,是希望他得到应有的锻炼,培养企业家精神。“在他们的家庭中,太多人宠孩子,因为父母成功,带出去,大家给孩子的都是赞美。孩子根本没办法锻炼到抗挫抗压、团队合作的能力”。还有一部分家长希望将来把孩子送出国读书,希望接触这样的国际化教育,做好对接。
这一点得到了Peter的认可,他说,“我们的教育规范是使孩子16岁后,完全具备竞争中国名校和国际名校的能力。”不过,也有一部分家长抱着玩一玩的态度,“都差不多身份的嘛,人家的孩子都来读了,他觉得自己的孩子也要来……他家也有继承人。”方媛说,被拒绝的家长中有这样的例子。
当然,不是没有质疑。去年,机构成立后,媒体有过一番报道。有专家指出,过早地接触金钱,可能会把孩子变得市侩。
“是不是说,不读财商学校,孩子就接触不到金钱,就没有市侩这个问题了呢?”
方媛一直给媒体讲这样一个故事,她曾带领老师去某小学做公益课,讲一些财商名人故事。然后问孩子们想不想当有钱人,为什么要当有钱人,当了有钱人做什么。
“我如果成了有钱人,我就买一个城堡,请十个佣人,一个帮我做饭,一个帮我种花,一个帮我开车……”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回答。
“那你做什么啊?”老师问。
“我什么都不做啊”。
方媛说,我们引导她,给她讲巴菲特为什么那么有钱,还受人尊敬,还要一周工作六天。“她不以为然,她只想知道巴菲特是怎么赚钱的。”对于中国孩子来说,有钱是一个终点,而不是起点。
“如果你不主动教给孩子关于金钱的知识,那么他一定会被动地学会。”方媛说。
(文中学生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