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西线上马 经济成本将远超中线工程

2013年12月09日10:59  瞭望东方周刊

  调水之问

  如果南水北调西线上马,生态影响暂且不论,经济成本之巨将远超中线工程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伊曼 | 陕西报道

  多位陕西省水利厅的官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现在陕北的可供水资源总量已经没有什么余量,如果没有大的水利工程上马,比如说北面的几个引黄工程,乃至于远期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发改委新批路条的和各地规划要建的这些能源化工项目就没有保障。

  但是,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官员对本刊记者说,这种“倒逼”的做法并不理性,如果南水北调西线上马,生态影响暂且不论,经济成本之巨将远超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那个水他们根本就用不起。”他也并不认可国家发改委在产业宏观调控上存在责任的说法。

  这名官员向本刊记者介绍,煤化工的审批权限并没有下放,在今年以前,批的项目也并不多,今年“开闸”放行了十多个项目之后,已经引来舆论一片哗然,但这些项目比起各地未批先建的项目总量而言,依然是少数。

  之所以“倒逼”,缘于地方发展的意愿太迫切。在生态补偿问题没有解决、水权概念也没有在市场化的语境中讨论清楚的大环境下,地方自然会“自己为自己负责”,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地去解决困难。

  没有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在中国的水利工程史上,陕西省不止一次承担着付出者和牺牲者的角色。

  上世纪50年代,当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上马以后,陕西八百里秦川就成了这一“无准备之仗”的牺牲品。渭河淤积,大水大灾小水小灾,生态恶化,土地盐碱化……渭河平原千里沃野逐渐贫瘠。

  陕西省水利厅总工办主任程子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三门峡存废之争上,陕西省的一位领导甚至提出过:由陕西省出钱,来养着三门峡水电站的人,放空运行一年试试看,河道淤积问题能不能缓解。

  但是,这个类似于“叫板”的提议并没有得到水利部的回应。

  1987年,因为黄河水量明显不足,国家出台了“87分水方案”,给黄河流域各个省划定用水限额,对黄河水量进行指标管理。程子勇说,因为当时包括陕西在内的上游省份相对贫穷,用水很少,所以分给他们的水量也很少。分水的比重是偏向于下游省市的。

  从1987年到现在,中国的社会、经济、人口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个方案显然已经过时,也有失公平。“现在下游有南水北调东线中线,相当于给下游补的水量已经很大了。在这种情况下,黄河的水量应该重新分配才合理。”程子勇说。

  黄河水利委员会一位工程师告诉本刊记者,一直沿用至今的“87分水方案”没有再重新调整,一方面是因为黄河水的总量在减少;另一方面,各地的用水需求还在增加,这是一个很难协调的大动作,矛盾也似乎还没有激烈到把这个问题提上日程。

  从权利义务对等的角度看,陕西也是“吃亏”的一方。从行政区划上看,陕西并不是不产水,汉江的陕西出境水量是280亿立方米/年,嘉陵江源头也在陕西省境内,而这些水,陕西都没有用,只有为下游保护的义务。

  简单地说,“老实”的陕西长期以来处于这样的境地---奉献宝贵的煤炭资源,奉献宝贵的水资源,自己却发展滞后。

  在这样的情况下,水利部、黄河委同意了陕西省的引汉济渭工程,一期、二期一共引水15亿立方米/年,用以保障关中城市群的发展。但是前提条件是:调水不能影响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尴尬的引汉济渭

  引汉济渭工程规划在汉江干流修建黄金峡水利枢纽,及汉江支流子午河兴建三河口水库,作为水源,由黄金峡泵站自黄金峡水利枢纽提水,通过黄三隧洞输水至三河口水利枢纽,然后通过秦岭隧洞直接自流输水自黑河金盆水库下游黄池沟。由“二库一站二洞”五部分组成。计划施工总工期为11年,水库淹没土地3.66万亩,移民人口5640人,总投资153.3亿元。

  “虽然陕西人吃亏很多,但是引汉济渭工程从一开始就很尴尬。”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任局长翁立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尽管修编后的长江流域规划已经将引汉济渭一期的10亿立方米和二期的5亿立方米都列入了进去,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南水北调中线已经很困窘,丹江口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水来保障南水北调中线的二期了。所以,今后陕西就不是跟湖北争水的问题,而是要跟北京天津PK的问题……”

  据翁立达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的丹江口取水,一期调水95亿立方,二期计划调水40亿立方。在设计的时候,是按照1956年到1979年的水文资料来计算的,当时的汉江来水量是380亿方水。而现在,汉江上游来水明显减少,只有320亿方左右,甚至有些年份300亿立方米都不到。光是一期工程就已经调走河道里差不多1/3的水,影响已经非常巨大,再难以承载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如果上游的引汉济渭再调走15亿立方的水量,对汉江流域而言,负担已经过于沉重。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虽然水利部同意了引汉济渭工程列入规划,但却有所保留。提出的要求近乎“苛刻”:汉江枯水期不能调水。可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每年的丰枯时间基本一致,洪水基本都是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也就是说,南方没水的时候北方也没水,需要调水的时候不能调水。

  除此之外,引汉济渭工程可能带来的巨大的环境影响也引发了争议。尤其是穿越秦岭的隧道,对秦岭及其水资源的影响不可忽略。

  然而,发展对水的需求是如此的迫切,在一系列论证尚未完成,环评审批也没有进展的情况下,秦岭隧洞就已经于2009年8月开始施工。按照计划,2020年就要通水,2030年工程全部完成。

  在前期已投入20多亿元之后,2013年1月,环保部一纸行政处罚决定书叫停了工程,并以“未批先建”为由,罚款20万元。项目方停下来按照程序继续推进各项审批议程,但迄今没有实质性进展。

  南水北调西线:被倒逼的“大饼”

  按照陕西省副省长祝列克的说法,即便是付出极大代价的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也不足以解开陕西省发展的水瓶颈。

  所有长远发展的诉求,最终都指向图纸上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国家发改委一位价格专家给《瞭望东方周刊》算了一笔账:2003年,最早计算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本价格是1吨水3.87元,当时的计划投资总额是870个亿。而这个计划投资和实际建设需求相比,低得太多了。

  “等到2004年前后我们再讨论的时候,就变成了1200亿,2007年变成了2500亿,2010年时候,我们估算过,就接近3500个亿了。”

  最初设计的征地补偿方案,河南省境内,占农民的地是按照农作物一年纯收入的6倍来补偿。一亩地当时一年纯收益就给算100块钱,也就是一亩地才600块钱。现在这个价格根本不可能征得下来。

  所以,最后核完,现在的总投资大概是原来870亿元的五六倍。

  他告诉本刊记者:“一吨水从丹江口到北京后,剩下不到半吨了,加上征地费,水资源费,最后实际一吨水的成本价至少在30元左右。而这还是丹江口有水可调的前提下。至于西线,我们就没舍得算,因为工程造价的成本会比中线高太多,比如说,光是要把通天河和黄河上游打通,就不是个简单的事。至少是数倍于中线的价格。”

  环境影响和代价尚且不论,最后这个成本价由谁来出,调来的水分配给谁用,均是很现实的问题。比如说,榆林市一家年耗水2500万吨的煤化工企业,即便是用中线30元一方的水,一年的水价成本也在7.5亿元左右。

  翁立达告诉本刊记者,跨流域调水整体说来会造成很大的生态影响,但是如果非要调水的话,从下游调水比从中游调好,从中游调水比从上游调好。钱正英、郭树言等人,比较支持小江调水方案。具体的做法是从长江中游的三峡水库调水,经秦岭,进渭河。“一方面,可以解决三门峡的历史遗留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部分替代西线调水。”

  用小江调水替代西线方案,尚未得到黄河中上游各地方的认可。陕西省的几位官员就告诉本刊记者,小江调的水对陕西而言并不好用;从取水的便利程度而言,还是希望西线工程能够上马。

  破解之问

  --- 专访陕西省副省长祝列克

  “发展还是要的,但这种发展要建立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伊曼 | 陕西报道

  当《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向分管水利的陕西省副省长祝列克询问:陕西省的能源化工布局和城市的扩张,是不是已经与“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的原则相冲突时,他的回答是:“现在是有这方面的问题。”

  他告诉本刊记者,经济发展有一些自己的规律,也不能人为地不让这个地方发展,让那个地方发展。城市化的扩张趋势谁也扭转不了。对陕西省而言,没有办法停下来讨论,必须在前进中优化。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包括陕西省在内的煤炭产地为发达地区输出了大量廉价的煤炭资源,但自己的工业并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近年来,要扭转这种“吃亏”的局面,要将资源优势留在本地的意愿非常强烈地呈现在黄河中上游几乎所有地方的招商引资政策中。

  要发展煤化工等耗水产业,水又是瓶颈,那要如何化解矛盾呢?

  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2013年5月27日,陕西省政府发布2013年第23号文件,向各市、县、区政府及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发布“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旨在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省总用水量控制在125.51亿立方米以内。同时,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为了保障“三条红线”,陕西省计划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列入省委省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之中。

  2013年9月23日,针对《实施意见》,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又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办法,并公开发布。

  2013年10月14日,祝列克在陕西省水资源大会上郑重宣布:“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守住底线,严格红线,管好,用好,保护好珍贵的水资源,已成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

  他介绍说,陕西省水资源总量423亿立方米,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还有不少群众受困于水,尤其近两年“贫水症”有蔓延的趋势,出现了夏伏旱和严重的三季连旱。水污染严重,全省每年排入河道的废污水超过10亿吨,1/3以上的河段水质处于四等以下,关中和陕北的一些地区,几乎到了有河皆污的地步,部分地区地下水也不达标。让群众用上干净水、放心水,成了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水资源的管理也不科学,在水资源先天不足的情况下,部分地方依然存在用水方式粗放、效率不高、用水浪费等现象,加剧了缺水形势,部分地区因无可供水量,影响了重大项目落地,甚至出现“争抢水权”的情况,水资源管理形势异常严峻。

  南水北调西线该不该上

  陕西省经济占比较大的关中和陕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国际最低需求线的30%和70%,且开发利用潜力仅有10亿立方米,即使到2020年实现大幅度节水和提高用水效率的前提下,还是难以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祝列克说,即使省内南水北调(引红济石、引汉济渭、引乾入石)工程建成后,也仍然不能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只有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水资源节约保护力度,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才能破解水资源的瓶颈制约,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祝列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发展还是要的,但这种发展要建立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上。”

  他解释说,陕西省万元GDP的用水效率排在第十位,工业万元GDP用水效率排在第七位,还有节水的空间。产业方面,也确实在争取转型。一个是产业结构上,向电子这类高新产业转;而另一方面,“作为发展重头的煤化工,耗水量确实非常大,那么,还有一些富余的水量,正在考虑怎么样更好地调配”。

  “目前我们的水量有一定的问题,正在想办法。很多项目说是要建,但是都还在论证阶段。”祝列克说。

  当红线管理、节水、省内调水、配置等所有手段都用尽的时候,陕西之水是不是就能满足发展需要了呢?

  包括祝列克在内的多位陕西省官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长远看,依然不够,所以站在本省立场上,他们还是希望能够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祝列克说,包括大西线、小江调水等具体方案都还在争论。“我觉得应该要考虑,毕竟这里国土面积这么大,是能源资源的主要富集区。这些地方如果水资源不进行调配,只是原煤再往华北调,那华北、北京的雾霾天气会更厉害。”

上一页12下一页

(编辑:SN054)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金正恩姑父张成泽被解职开除出党
  • 体育CBA广东不敌新疆 英超阿森纳1-1埃弗顿
  • 娱乐李某案同案律师:在车上已发生性行为
  • 财经央企中铝去年巨亏82亿职工兼职开黑车
  • 科技阿里巴巴22亿元投资海尔拓展物流
  • 博客重判强奸遏制官员淫邪 年关至8招防贼术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教育部拟定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