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腕”治霾:河北不做坏邻居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山山︱河北、北京报道
2013年,国家环保部公布的“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前10个月月度排行和季度排行显示,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排名,超半数都来自河北,唐山、邯郸、石家庄、邢台、保定等市更是连续上榜。
作为大气污染重灾区,河北以煤烟型颗粒物为主要特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巨大,河北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也处在污染的空气中,成了北京、天津这些周边省市不折不扣的“坏邻居”。河北治污变得刻不容缓。
当下,河北全省上下正在进行一场狂飙突进式的大气污染治理运动。几乎走进每一座城市,在任何一级政府机关,都能看到为治霾而忙碌的身影和疲惫的面容。“完不成GDP指标,顶多挨批;搞不好大气污染防控,就要摘乌纱帽。”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污染排放巨大、地理条件不利于扩散、对大气污染物管理粗放,是河北几大污染城市长期以来的通病。河北要减燃煤、调结构、促减排、强执法,可不是喊喊口号这么简单。
不想再做“坏邻居”
10月20日,从北京出发一路向南,保定还能看见蓝天,但接下来的石家庄、邯郸、武安,空气质量却是一地不如一地。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河北又是京津冀三省市中治理污染任务最重的省份。去年我省大气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三位。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河北稳占六七个。今年前8个月,全省平均只有1/3多一点的时间能够呼吸到达标的空气。”这是9月27日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在全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动员大会上(下称“河北治污动员会”)所作的情况介绍。
周本顺在讲话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几次问到这个问题,我和庆伟同志(指河北省省长张庆伟——编者注)及各位常委都有一种脸红、出汗、坐不住的感觉,这顶帽子压得我们抬不起头来,也压得河北抬不起头来。”
河北的压力还来自于周边省份,很多人认为,是河北污染过于严重,导致北京、天津雾霾严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自发用一张动态模拟图演示:2010年对北京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一年,发现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北京自己基本上占70%,近30%则来自周边的“贡献”。
对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指出,大气污染最主要的相互影响和风力相关。各个地方自己的污染都很重,且这个污染绝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但从地理位置和经济结构来看,“肯定是河北对北京的影响更大。”据环保NGO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仅以煤炭消费为例,北京市每年燃煤2200万吨,天津市差不多7000万吨,河北省则将近3亿吨,协同治理才是最难的。
据此,专家指出,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不是河北一省的事,但河北治理的任务绝对是最重的。
就在河北治污动员会召开的两个星期前,9月12日,“史上最严”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国十条”)颁布,各地纷纷拿出自己的行动方案。“国十条”专门在第八条对“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做了详细描述,特别要求建立京津冀、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由区域内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协调解决区域突出环境问题。“区域联防”在防治大气污染中已成为一个被高度重视的机制。
之后,环保部等六部委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并与河北省签订了责任书。
而在河北治污动员会上,省长张庆伟代表省政府与各市市长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周本顺在讲话中说:“三年有所好转,五年明显改善,这是我们的庄严承诺,我们说责任书就是军令状,都必须不打折扣,按期交账。对未按时限完成任务的限期整改,如果拖了全省的后腿,要按签订的责任状有明确的说法。”
拿自己的“吃饭产业”开刀
张庆伟在河北治污动员会上介绍,2012年河北省钢铁、建材、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达86.2万吨和99.1万吨,分别占全省排放总量的64.3%和56.3%。
不合理的工业结构是河北省环境恶化的“牛鼻子”,而这个“牛鼻子”最敏感的地方就是河北经济的第一支柱——钢铁产业。
截至2012年底,河北全省有冶炼能力的钢铁企业共计148家,总资产9570多亿元,直接从业人员61万多人,粗钢产能2.86亿吨,2012年粗钢产量2.2亿吨,产能、产量均超过全国的1/4。2012年工业增加值3865亿元,占GDP的13.9%;上缴税收405亿元,占财政收入的11.6%。可以说,钢铁产业是河北的“看家产业”和“吃饭产业”。
然而,云集了众多“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项目的钢铁产业,使得河北喘不过气来。周本顺说,河北工业“用全国1/12的能源消耗,仅创造了全国1/20的GDP、1/34的财政收入。”
在邯郸市下辖的武安市,当地人向《中国经济周刊》反映:“那些钢企老板,自己挣了大钱去国外,而自己企业带来的污染,却留给当地人承受。”
武安的18家钢铁企业全都是民营企业。其中,有一家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钢铁企业,据公司负责人介绍,该企业环保资金投入不小,这些年下来大概达到两三亿元。可走在厂区,污浊的空气依然扑面而来。有观察者向记者表示,这家钢企花大价钱安装的环保设备可能并没有启动。
一位国有钢铁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我们的产品,如果开了环保设备,一吨钢也就赚个一二十元。可是好多民营企业的环保设备根本不开,一吨钢能赚200元。这叫我们怎么竞争?”
与工业结构相呼应的是能源结构。煤炭在河北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河北以“煤烟型”为特征的大气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省会石家庄市一年消耗煤炭5000万~6000万吨,相当于近3个北京市的消耗量;唐山市一年燃煤超过9700万吨,相比之下,湖北省一年的燃煤消耗仅1.1亿吨。
搞不好大气污染防控就要丢官帽
“按照国家下达的任务,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的总体目标是:到2017年,全省细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首都周边及大气污染较重的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和定州、辛集细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33%……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大幅度减少。到2022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张庆伟在河北治污动员会上明确要求。而具体到钢铁产业和煤炭消费两大污染源,“到2017年,全省煤炭消费量在2012年基础上净削减4000万吨和钢铁产能压减6000万吨”。
为此,河北省发布《河北省削减煤炭消费及压减钢铁等产能任务分解方案》(下称“《方案》”)。依据《方案》,到2015年底,全省压减炼铁产能1447万吨、粗钢产能1586万吨,削减煤炭消费875万吨;到2017年底,全省将压减炼铁产能6672万吨、粗钢产能6726万吨,削减煤炭消费4034万吨。
《方案》还针对压减水泥玻璃产能、淘汰燃煤锅炉、取缔外来煤炭洗选、关停10万千瓦级以下小火电机组等都分2015年底、2017年底两个节点量化了任务。11个设区市和两个直管市也分别按类别按节点领到了削减和压减任务。
压减钢铁产能,加快结构调整,依然是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
10月16日,河北省常务副省长杨崇勇在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会谈时表示,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心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来解决问题。自2011年以来,摸清了行业底数,对违规在建项目全面清查,对58个项目进行了拆除、停建、罚款等处理,对文安新钢和洸远两个违规项目进行了行政问责,使产能扩张得到有效控制。河北还颁布实施了严于国家标准的能耗及排放地方标准,强制性提高节能减排准入门槛。
杨崇勇所提到的行政问责,是指今年3月,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重点对河北钢铁(2.11, -0.04, -1.86%)全面调查时发现,该省60%的运行企业存在环保问题,70%除尘设施运行不正常,八成企业生产废水违规排放。其中与北京紧挨着的廊坊文安县新钢钢铁公司、廊坊安次区洸远金属制品公司成为处罚典型。
而据媒体报道,河北对相关违规钢铁项目进行了处理,其中文安县县长王海被免职,其余9名责任人被行政记过或给予党内警告等。
在大气污染防治压力下,政府划出高压线。“如果它不关,断电、断水,政府手段有的是。”唐山市政府特邀咨询辛志纯说。
杨崇勇在和胡祖才会谈时透露,目前,征求过国家有关部委意见、经过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估论证的《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
《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到,在这份调整方案中,河北省将用5~8年时间,通过压减产能规模,到2020年将钢铁产能控制在2亿吨左右,其中前5年压减到2.2亿吨;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钢铁产能向沿海临港和资源优势地区集中,使集中区相应的钢铁产能比重由目前的不足40%提高到70%;通过实施联合重组,组建15家企业集团,产能占全省的90%以上,全省钢铁企业数量减少60%以上;通过推进节能减排,使吨钢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达到或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加大技改力度,主体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通过相关多元发展,非钢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由目前的不足10%提高到20%以上。
在河北,大气污染防控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位县委书记说:“我完不成GDP指标,顶多挨批;搞不好大气污染防控,把我帽子摘了,这可划不来。”
把过剩的、落后的产能取缔、压减是容易的。但是必须有更好的产业去弥补,来保证财政收入、人员就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这才是难点。
治霾:比“减法”更难做的是“加法”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山山︱河北、北京报道
11月20日,保定亚新钢铁有限公司(下称“亚新钢铁”)开始拆迁之后一个月零五天,公司副总经理李善灼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工厂主体工程已经拆完,这家市内最大的钢铁企业很快就要消失了。
让李善灼感到压力特别大的是:这家由国营企业转制而来的公司,满负荷生产时有员工1800多人,企业取缔意味着大量人员需要安置。亚新钢铁的母公司河南亚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其他省市还有项目,现在的办法是,愿意走的到集团其他公司去;不愿离开的保定人,公司正向市里请示,能否将拆迁后留下的500多亩土地进行其他项目的开发,安置就业。
亚新钢铁的困境只是大气污染防控中压减钢铁产能的浩大工程所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河北省治理大气污染,面对的实际困难和将要承担的成本都是巨大的。
“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
各市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目标定了,领导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前所未有,但落实仍有难度。
保定市市长马誉峰最近天天为空气犯愁。作为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河北省要求保定3个月内“退出前十名”。但保定市重工业企业很少,亚新钢铁已经拆除,保定大力发展再生能源产业的“中国电谷”、“低碳城市”计划从几年前就开始建设。要完成目标,接下来拿谁开刀?
“首先堵死黄标车(未达到国Ⅰ排放标准的汽油车或未达到国Ⅲ排放标准的柴油车,因贴的是黄色环保标志,称为黄标车),不许上路。一旦发现,扣留。”马誉峰说。再就是控制燃煤。“保定全城集中供热率只有30%,剩下的全靠全市667个燃煤锅炉,可又不能端了它们,供暖季如果供不了暖,老百姓怎么过冬?”将燃煤换成天然气或许是个办法,可是就算换,也得明年。更何况,天然气在哪儿?目前,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紧张,即便是能弄到一些天然气,对于供暖需求也实在是杯水车薪。
与保定相比,作为河北重工业基地城市的唐山可以削减、压减的“家底儿”比保定厚,领的任务也多。但唐山面临的问题在于,这个度如何把握?行政处罚效果如何?治理行动与经济发展如何平衡?
丰南区是唐山的工业大区,据区委书记王东印介绍,现在的丰南,已经将年度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以及重点环保工程等目标分解到各地各单位,加强督导考评,严格落实“一票否决”、环保问责和奖惩制度。为了强化企业责任,丰南在全区叫响“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的口号,严管重罚,将环境违法成本提高到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今年以来,丰南在重点行业企业环境综合整治等行动中,累计发现污染隐患78项,其中38项现场整改到位,40项下达限期治理通知,并落实专人盯办。
但王东印对严格的行政处罚有自己的看法:“目前治理的核心是如何上环保设施,使所有污染的企业全都达标排放。关闭污染企业是应急之策,但不能都关。我们的经济发展伴随着污染,关键是污染的度在哪儿?发展就意味着对资源的占有和掠夺。现在就是污染的度太过了,降下来就行了。”“行政手段是硬着陆,市场手段是软着陆。单纯用行政手段‘处以极刑’,谁都不满意。”
“加法”比“减法”更难做
10月16日,河北省常务副省长杨崇勇在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会谈时表示,总结实际情况,河北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困难很多。
首先就是产能压减任务重,像保定这样为完成目标必须提高标准的情况并非个例。总体看来,河北5年内需要压减产能1亿多吨,但按照目前国家落后产能标准,河北符合标准的、需强制淘汰的落后产能数量仅1000多万吨。因此,为了完成压减任务,必须提高压减标准。
但相比而言,压减产能的“减法”比之后的“加法”要容易做得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向《中国经济周刊》评价道:“河北的大气污染是这么多年的发展积累造成的结果,现在要由这一届政府来做调整,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对河北来说,做‘减法’容易,做‘加法’很难——把过剩的、落后的产能取缔、压减是容易的,因为政府的态度十分明确。但是必须有更好的产业去弥补,来保证财政收入、人员就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这才是难点。”
据李善灼介绍,亚新钢铁的高炉在2005年前后获得保定市政府部门批准,2006年底投产。2008年以来,市场形势一直不好,到如今,干脆被取缔了——后续投资的4亿多元根本收不回来。杨崇勇指出,按每吨钢投资3000元计算,河北5年将造成3000亿元的资产损失。
此外,杨崇勇还向胡祖才直陈两个“加法”问题:整合重组难度大,职工安置任务重。
2008年,河北省已通过组建河北钢铁集团完成对省内国有钢铁企业的实质性重组,剩余企业中,既有央企或央企控股企业,也有北京、天津的国有企业;既有外商投资企业,也有境内外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要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对这些企业的整合,没有政策支持,难度极大。
另“据初步测算,仅完成钢的压减任务,就涉及60多万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员需要妥善安置,每年需支付社保养老金近200亿元,几年内影响直接和间接税收557亿元。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压钢减煤治污染,又要千方百计保证发展不失速,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在全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多方面的社会问题,仅靠河北自身力量难以承担。
治霾需要中央支持
针对河北治理大气污染将带来的经济发展困境,柴发合建议:一方面,从环保的产业结构来看,北京是京津冀地区的龙头,它的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达74%~75%,特别是服务业发展迅速。北京可以和周边合作,将河北近北京地区整个圈到发展规划中来,将自己的清洁发展经验辐射到这些城市,逐步带动和配合河北的产业结构调整,化解调整遗留下来的财政问题特别是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河北也应努力寻找新的发展基因,不能不玩儿钢铁、不玩儿煤炭,就别的都不会玩儿了,要主动调整,寻找适应自己的产业和行业,一定要把“减法”和“加法”都做好,特别是做好“加法”。
杨崇勇向胡祖才表示,河北省委、省政府恳请国家发改委协调有关部委给予河北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意河北省按照等量或超量淘汰既有产能为前提,布局建设首钢京唐曹妃甸二期、唐山丰南渤海钢铁集团沿海搬迁、石钢搬迁、承德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及武安钢铁企业减量调整退城进园等项目并加快核准;适度下放钢铁项目审批权限,允许河北对2005年以来未经国家核准的违规钢铁项目形成的产能进行处置,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准入条件的产能,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后办理相关手续;希望国家每年给予河北不少于20亿元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用于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城市钢厂搬迁和产品结构升级重大项目的贷款贴息和补助,并请国家协调金融机构连续5年给予河北每年不少于300亿元的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授信额度支持;对因企业整合重组和既有产能压减造成的金融负债给予适当核销减免;允许河北省使用部分结余失业保险基金,在就业专项资金和养老保险转移支付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等等。
10月中旬,财政部传出消息,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资金用于京津冀蒙晋鲁6个省份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其中超过50%划拨给河北省。
柴发合认为,这50亿元可能是引导资金,不管是几年期的使用,第一年就拿出来,至少是个很好的信号,第二年不会一点儿钱不拿。虽然银行也在面临改革和发展的压力,但支持大气污染治理这样的事情也是银行的本分。
专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
别光盯着邻居,做好各自的事更重要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山山︱北京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京津冀区域中,大气污染最严重的是河北,能够计算出区域间各地大气污染的影响是怎样的吗?
柴发合:区域间的大气污染,每一天相互影响强度都是不一样的,最主要的相互影响和风力相关。刮南风,特别是西南风,石家庄、邢台可能就往北京飘;刮北风,北京的污染物可能往河北城市飘,刮东南风可能有一部分从天津来;西北风有一部分可能影响到天津,这个影响是相互的。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不是把影响弄清楚,而是各个地方自己的污染都很重,且这个污染绝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现在各地把自己的大气污染治理好,就是未来对区域污染防治最大的贡献。北京不用老“抱怨”河北,因为北京也影响了河北。不过,科学地看,肯定是河北对北京的影响更大——一方面是因为两地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河北从地理上包围着北京,从绝对排污量以及产业结构和污染的关系来看,肯定河北比北京大多了。
《中国经济周刊》:除了现在的区域联防机制,还可以从哪个方面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效?
柴发合: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为什么变成这样?与我们的财税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征税的环节更多向消费端移动,地方政府在吸引投资时就不会不管什么项目、只要能给我缴税就行。我们现在的营业税和增值税,是企业在哪个地方,就是哪儿的税源,河北人民削减4000万吨煤,压减6000万吨钢,接下来经济肯定要受影响。财政收入下来后,没有更多钱给百姓谋福利,带来那么多失业,确实是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第一是要寻找新的发展基因、更好的发展方式、更清洁的产业;第二要强化社会保障,对因为这种措施受到损失和失业的人给予一些关怀和补贴,照顾他们的生活。但如果能从根子上把税收制度理顺了,地方政府不再拥有无限的事权,把方向定位好,给予一定的财税保障,或许可以从根源上减少污染。
《中国经济周刊》:如今,从河北的架势看,“断腕治霾”真的是既有声势又有行动。但这会不会成为一场运动式的治理?
柴发合:“运动式”是我们以往组织解决很多问题的习惯方式,有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但河北乃至全国多个省区市此番大气污染治理行动,不会成为一阵风似的“运动”。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是由国务院颁布的,大气污染治理的行动方案,已经作为这一届中央政府的任期目标,这个规划的节点是2017年,正好是这一届政府任期结束。如果不能形成长效机制,没法给自己和全国人民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