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研究员:京津冀地区重要性有所下降

2014年04月28日10:37  半月谈网 收藏本文

  陈耀说,实现一体化的协同发展,需要各个主体间的互补性,如果完全是均质的,一体化的要求就不会很强烈。这个互补性就是资源禀赋等有差异,互有需求。现在看来,京津冀之间的互补性是比较突出的。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它的科技资源、要素资源非常具有优势,天津在制造、港口这方面非常突出,河北则地域广袤,是京津的腹地。在这样的基础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景应该很好。这一国家战略的成功实现,将带动京津冀地区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记者 何晏 关桂峰)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动力何在?参与研讨会的专家普遍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存在一些思维误区,该地区要协同发展,离不开政府推动并创造必要的条件,但关键还是要靠市场。只有打破行政分割,让市场在区域资源要素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一亩三分地”误区

  “在现在的区域经济版图中,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说,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有三大经济重心,一个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一个是京津冀地区,还有一个是辽中南地区。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快速崛起,长三角地区强势发力,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不尽如人意。

  陈耀认为京津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4年以前,北京和天津为谁是京津冀的龙头、谁是经济中心而争论不休;2004年以后进入第二阶段,这个时期明确把天津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尤其是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天津的发展非常快;第三阶段是从今年开始,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京津冀一体化进入到一个实质性的行动阶段。

  “我理解一体化就是要素自由流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同城化,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融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我们现在离这个目标还很远。“京津冀三地之间缺乏协调机制,每个地方都是‘一亩三分地’思维,自己搞自己的,三地之间的要素资源配置关联度不高。”

  专家们表示,相较于我国另外两大经济中心——长三角和珠三角,京津冀地方的区域协调发展做得不是很好。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说,珠三角在一个省内,协调难度相对较小;长三角虽然涉及三个省级行政区,但上海是龙头,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有巨大的牵引作用,也容易协调;京津冀地区则不同,有京津双核,很多时候想协调也协调不起来。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京津冀三地在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诸多交叉和重叠,长期难以解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王辉说,从2003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缓解,而且还有所退化。

  “根据我们所做的研究,2003年时京津冀产业重构主要是京津之间的问题,这两大城市之间的产业重构程度比较高,与河北之间产业的差异性相对较大。现在京津产业之间重构程度在降低,但天津和河北之间的产业雷同在增加。”王辉说。

  政府做什么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焦点问题是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与会专家和地方官员对此也十分关注。张占斌说,按照北京市的新定位——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很多产业不符合这个定位,应该转移出去,配置到其他地方。

  “北京希望转移出去一些产业,河北也希望承接一些产业,但双方在认识上还是有差距。”河北省涿州市发改局局长徐亚东说,北京转移出来的可能大部分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而河北希望承接一些更好的资源。

  不过北京也有北京的难处。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说,北京的资源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中央资源,包括中央单位、国务院单位、中央军委单位,还有大医院、大学、大企业、科研机构等等,背后都是中央部委,作为地方政府,北京要调控这些资源也是很困难的。

  “我认为,在国家层面应该有一个宏观上的规划,明确河北哪些区域承接哪些功能、哪些产业,否则各县市都在到处乱跑乱撞,可能会形成无序竞争,带来严重内耗。”徐亚东说。

  专家们也表示,政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确实需要发挥更好的作用,主要包括明确不同地区的功能定位、做好产业规划、推进区域基础设施衔接、提供更为均衡的公共服务、共同治理环境等。

  赵弘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要加快推进三地的硬条件和软条件对接。“硬条件就是基础设施,包括北京与周边城市的城际铁路等;软条件就是制度,包括高考制度、养老制度、医疗制度等等,要消除这些阻碍区域一体化的制度瓶颈,完善公共服务。”

  王辉认为,理想的城市群,资源配置应该像西式婚礼上香槟塔的模式,香槟倒在最上面的杯子,满了之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溢出到下一层的杯子,直到每个杯子都是满的。资源配置也应该是这样,市场机制会让它流向最合理的地方。在京津冀地区还很难达到这种状态,谁的嗓门大、谁的行政地位高,就可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政府除了要做好规划和制度的衔接之外,自身也需要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么多年没有实际的突破,关键就在于体制机制深层次的原因。”王辉说,只有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才能真正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关键在市场

  参与研讨的专家们普遍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尽如人意的关键,是这一地区的行政力量过于强大。“制约京津冀发展的症结应该说大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共识,就是政府的力量超强,市场作用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有明显的不足。”王辉说。

  相关数据也可以印证这一点。2013年,北京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比是34%,天津是50%,河北是78%;再看长三角和珠三角,不仅有较多的外商投资,民间投资的占比也很高,江苏是68%,浙江是61%,广东是56%。这说明,京津冀地区尤其是北京、天津两市,政府和国企投资明显偏高,行政力量在当地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

  其结果就是行政区经济带来的市场割裂。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大的瓶颈是没有构建起一个富有活力的、统一的区域市场。表现为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和迅速集结,生产活动不能对接协作,更不能互补互助。

  “这个地方国有企业占比比较大,民营资本比较少;特大企业比较多,中小微企业比较少;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区域性的市场游戏规则。”张贵说,一定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增加市场活力,这是统一市场的基础和最大动力。

  赵弘表示,今天的协同发展一定要考虑一个背景,就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可以靠行政命令让企业和事业单位搬迁,但现在必须要考虑它的可行性、代价、成本甚至后果。

  专家们认为,实际上只要做好基础设施对接、公共服务对接、各种制度对接,市场完全可以实现资源流动,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发挥决定性作用。

  新华社天津分社副总编辑张涛说,随着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两个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比如天津的很多旅游景点,90%以上都是京字头的大巴;去年天津吸引的内资中来自北京的占了30%,口岸进出口货物中来自北京的超过了20%。“所以,只要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先做好,功能的疏解和产业的转移依靠市场力量就可以实现。”(记者 高远至 齐雷杰)

  向制度创新要动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多年,但进展缓慢,合作仅限于“零星”。此次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在繁荣与贫困并存、发展与污染同在的情况下,该地区要携手共进仍需破除重重障碍。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相关体制机制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他们也为此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

  顶层协调 改革推进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破解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难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表示,京津冀地区有两市一省,北京还涉及各个部委,有了高规格的协调机构,许多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否则很难迈开步子,再美好的设想也会原地踏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也认为,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协调机制。“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必须要有一个上级权威部门牵头的协调机构,没有这样一个机构,谁的声音大就听谁的,那还是突破不了以前面临的那些难题。”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编辑:SN063)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李克强考察重庆叮嘱棒棒保护好腰
  • 体育英超-杰拉德送礼 切尔西2-0双杀利物浦
  • 娱乐吴奇隆谈文章出轨:艺人应接受被偷拍
  • 财经 政府企业储蓄率十年翻番 居民原地踏步
  • 科技《大众软件》转型:游戏业20年缩影
  • 博客日本会迈“有核武”这步吗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十大专业就业差距悬殊 你的专业好求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