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邓小平再现77高考 亲历者称对小平更佩服

2014年09月10日13:31  时代周报 收藏本文
邓小平 邓小平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席卷了全中国的电视荧屏,这部在邓小平110年诞辰的两周之前开始在央视一套播出的主旋律电视剧,引发了几乎前所未有的广泛影响。它讲述的是1976年底“四人帮”倒台到1984年这一中国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是当下中国最主流的社会中坚改变个人命运的时期。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这部电视剧激起了社会最广泛和处在最中坚位置人群的情感共鸣。

  时代周报记者 陈舒扬 发自北京

  “身在广东的夏默提出要出租土地吸引外资,反对声不绝于耳。习仲勋提出到马列经典中寻找依据。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最终在《列宁全集》中成功找到了依据……”

  8月8日开始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下简称“《邓》剧”)已经播到尾声,这部用 4年完成剧本创作、5个月完成拍摄的电视剧,据称“目前全国有6000万观众每天稳定收看”,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它的影响之广泛可能前所未有。由于讲述1976年底到1984年的中国政治历程,这部电视剧激起了社会最广泛和处在最中坚位置人群的情感共鸣。

  北大经济系77级

  北京大学经济系1977级迎新会上,新生们一一站出来自我介绍: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湖南人贺胜利,和他16岁的侄子贺坚持,来自山东的夫妻侯容和张敏,原籍浙江的黑龙江知青海闻,一个叫赵媛媛的四川女生,以及剧中主要年轻角色夏建国—其他学生的发言镜头快速剪接式地处理过后,满头白发的北大老校长马寅初扶着桌子站起身,走到台中央,发表了一段饱含感情的讲话,用“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空前绝后”来形容这一届的新生。

  这是《邓》剧第12集中的一个场景,此前长达6集的篇幅里,讲述了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恢复高考制度、重振科教的魄力和决心。在这一集,因为邓小平的发话,剧中人物夏建国终于能够不受政审的限制,如愿进入北大学习。

  这一集播出的当天,刚从国外回来的海闻就接到了很多通电话,被告知自己上了电视剧;他在人人网上的账号也收到了很多学生的“@”。37年前这个北大经济系新生海闻,毕业后赴美留学,20年前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回国工作,如今是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近年还先后担任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北大副校长、北大深圳研究院院长等职,是一位颇受欢迎的教师、知名的经济学者,也是北大创新办学的推动者。

  25岁参加高考的海闻,在农村度过了最年轻的时光:16岁插队到知青云集的黑龙江,一待9年,而且“家庭出身也不好,上大学政审也可能通不过”。

  “我们班里没有夫妻,也没有叔侄,可能在别的学校有,编剧把那一届高考的现象都浓缩到北大经济系77级里。”海闻对时代周报记者谈道。《邓》剧的观众也包括了这一批历史的亲历者,海闻补充了一个小玩笑:“我们北大经济系77级的微信群里也在讨论,说这些人物都是编的,然后有人说,‘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当然迎新会上的系主任陈岱孙也是真的,但是马寅初是没有的,他当时还没被‘解放’。”海闻说。事实上1960年因发表《新人口论》被“打倒”的马寅初,到了1979年才得到平反。

  另一名现实中的北大经济系77级学生是吴稼祥。从北大毕业后到上世纪80年代末,吴曾在中宣部等部门任职;90年代后,吴稼祥成了一名独立学者,近些年活跃于网络。吴稼祥在8月15日发出了一条微博:“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11、12集,写的是我此生中最刻骨铭心的那段历史,1977年高考。我和两个剧中人,有交叉体验,一个是夏建国,从陕北农村考进北大经济系,他应是我的同学……”

  《邓》剧虚构了不少人物和情节,经济系迎新会这场戏也以虚实结合的方式,戏剧性地突出了时代本身的戏剧性。此前不知道《邓》剧的海闻,回国得知自己的年轻形象竟在剧中出现后,也“从头开始一集不落地看了下来”。

  “看到决策过程后更佩服他”

  “我拿到剧本的时候,觉得写得非常巧妙,把大事件和小家庭联系到一起,一条线是邓小平,另一条线是田致远、夏默两个家庭,这两个家庭的孩子经历了那个年代的各种事情,上山下乡、考大学、小岗村、做生意,把他们个人的命运裹挟在大的时代里面。”萨日娜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萨在剧中扮演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去年5月,她在无锡拍另一部戏时,接到了制片人高生成的电话邀请,并且是“邓家三姐妹点名让你来演”。

  根据该剧主创人员的讲述,这部电视剧的诞生时间线是:2009年2月-2013年春节剧本创作完成;2013年4月剧本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领导小组审查通过;2013年8月经中央办公厅批准,该剧正式立项;2013年9月该剧正式开机,约112天后所有拍摄完成,转入后期制作;2014年7月该剧通过审查。审查意见认为:该剧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大收获”。

  “专门研究领导人”的中央文献研究室,主要工作曾是编辑领导人文选,近些年随着官方越来越重视更市场化的影视剧,前期已有大量积累的文献研究机构,水到渠成地开始介入伟人题材影视剧的创作。

  编剧团队将电视剧成功的原因总结为三个“敢于”:敢于直面政治,敢于揭秘过程,敢于虚构故事。

  电视剧在多处用更戏剧化、而非更写实的手法体现历史。如第一集开局的大雨滂沱夜,“毛泽东逝世后的第二十七天”,剧中两个年轻人田源和夏建国身披雨衣,朝西单民主墙贴上“邓小平,你在哪里”的大字报,并在引来人群围观后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然后高唱国歌。

  这一幕在剧中主要虚构人物夏默的扮演者金鑫看来,有很大的艺术成分。金鑫是知名演员,其在上世纪90年代出演的反映云南知青命运的生活伦理剧《孽债》广为知晓。作为工农兵大学生的金鑫,1977年已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他称自己是“从‘文革’中过来的”,在他的回忆中,当时关于邓小平出山的话题,“主要是在知识分子和干部中私下议论”。

  《邓》剧里,1977年,邓小平再次走上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出人意料的是,邓主动要求分管科学教育工作。半个月后,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并在会上果断决定恢复高考制度—前所未有的是,电视剧详细展现了高考时间的确定、教材更新、报考资格的讨论,以及考试后的阅卷录取经过。恢复高考这一关系千家万户的事件的决策过程,在剧中环环相扣地展开。

  “那时我们只知道可以考了,很兴奋,从这个电视剧里才知道这个过程是很不容易的。”海闻感叹,“现在我们招生都是提前一年定计划,但当时8月才开始讨论招生,而邓小平决定宁可推迟入学,也要当年恢复高考。我们当时在黑龙江,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的数以百万计的知青, 1977年11月考初试,12月再考一次,这么短的时间内组织出题考试,确实了不起。”

  “我个人对那段历史很清楚,对邓小平的改革也很佩服,看了这些决策过程之后更加佩服他了。”海闻说。

  改革精神仍在延续

  “这辈子对于我的艺术生涯来说,也不敢有更多奢望了。”邓小平的扮演者马少骅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马少骅清晰地记得去年8月10日接到剧本、花了一天一夜看完后的心情。“剧本很难得,但越是这样越不敢接,怕自己意识水平、艺术水平够不上,当时另外也有一个戏,我也很喜欢,要是不接邓小平的话,我会感觉很轻松。我演不好没关系,但要是把敬爱的小平同志演坏了,那是有罪过的事情。这是我当时真切的想法。”

  直到现在,马少骅一集一集看下去,依然绷紧了神经。在拍戏的过程中,马少骅出现呕吐、头昏,得了糖尿病,脚也肿得厉害。“我这些天反思,为什么这样了也不埋怨,说明我是真的喜欢做这个事情,也是我在精神世界里希望得到满足。我是带着情来演的,我确实有感恩的心情,确实太爱这个老人了,我感谢他。”马少骅说。

  马少骅出生于1955年,“文革”期间先后在贵州军区文工团和贵州省话剧团做演员。“那时身上没有钱,好不容易用自己在部队退伍的费用买了一辆凤凰牌的自行车,格外珍惜,恢复高考了,为了考试把车卖了,拿着盘缠去上海考戏剧学院,因为我奶奶的哥哥在那,只有在上海我有地方吃住。”

  在拍摄跟知识分子的对手戏的时候,马少骅有时会因为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潸然泪下,“虽然我是在体现他,但毕竟有我的东西在里面,小平是不会潸然泪下的。”

  “在现场拍戏的时候,不管是哪一场戏,我们的感觉永远是感动,说不出来是为什么,现在回过头去,就知道了,根本原因还是大家都感谢这位老人,感谢这位老人给了每个个体现有的可以去感受美好生活的权利。”1968年出生的萨日娜说。

  《邓》剧的观众覆盖各个年龄层。萨日娜向时代周报记者讲述,“电视剧播出时我在国外,回来第二天在超市买东西时,一个70多岁的老人在喊卓琳大姐,握着我的手站在那儿一直跟我讲,说你们这个戏演得太好了,当时正演到科学的春天,他也是那个年代过来的知识分子。”

  扮演安徽小岗村农民刘金锁的温浩铎则收到年轻观众“下次再上邓论(邓小平理论)课一定好好学习”的微博留言。

  “我有个学生说‘一下子感觉离历史近了’,因为看到我在里面,我就是他身边的人物。”海闻说,“可能这也是这种虚虚实实的好处。在北大我每年要教几百个本科生上大课,这些年轻人会觉得,这些事情不是太遥远,电视里讲的就像身边人的故事。”

  《邓》剧最大范围地将人们联系在了一起。剧中夏默的儿子夏建国扮演者杨铮兴奋地转发了吴稼祥那条提及自己跟夏建国是“同学”的微博,并在接受采访时主动提起这件事,不过他没有记住吴的名字,并把吴误认为是“一个很成功的律师”。

  那个年代考上大学的知识青年,早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真实的北大经济系77级学生,除了海闻、吴稼祥,还有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丘小雄,国务院副秘书长毕井泉,国家发改委前副主任张晓强,国家发改委前副秘书长李铁军……事实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是北大77级法律系的学生。

  “77级本身是很特殊的一批人,说这批人很特殊,不是说这个年纪的人有多了不起,实际上我们这一届是聚集了1966-1977年12年里的优秀学生,空前绝后的一批人。我们不少人上学之前就有很多工作经历,是党委书记、车间主任,我上学之前还在公社中学当了两年的副校长。我们对中国社会的了解,是现在的年轻人绝对做不到的。”海闻评价。

  邓小平时代的主题是改革。舆论也将《邓》剧的播出解读为改革信号的释放。海闻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我们期待十八届四中全会。其实现在也可以看到,为什么放这个电视剧,以及从当下政府的一些措施来看,改革氛围有重新凝聚的趋势。”

  “现在面临的情况跟当时不一样。改革的内容和范围是有不同的,但精神是应该延续的,比如当年邓小平改革的眼界和魄力。我想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仍然要解放思想,现在仍有很多阻碍改革的思想;另一个是要落实,要有魄力,有敢担当的这种精神。”他说。

  导演吴子牛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称《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它的现实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它和今天国家以及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人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这部剧能够如期播出,我觉得是中国政治的进步,是时代的进步。”

(原标题:转折时代造就当下中国社会中坚:《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激荡集体回忆)

文章关键词: 邓小平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徐才厚被开除党籍取消军衔 已患癌
  • 体育NBA-哈登32分科比19分火箭屠湖人
  • 娱乐董洁否认与潘粤明复合:我俩已经没可能
  • 财经小机场亏损客流1天19人 靠财政补贴维持
  • 科技小米高管否认抄苹果:只是借鉴优秀设计
  • 博客杨禹:北京公交地铁票价该涨吗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USNews2015全球大学排名北大清华进前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