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方案降低成绩区分度 高校选拔需更科学

2014年09月14日23:31  21世纪经济报道 收藏本文

  “招考分离”未能实现

  让参与方案起草的专家们颇感“意兴阑珊”的,还有《实施意见》中关于“招考分离”内容的阙如。

  如果把高考制度视作是一枚硬币的话,正面是考试,硬币的反面就是招生。“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我认为这是推进高考改革的核心。”长期关注高考改革的学者熊丙奇表示。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提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时,也明确提出: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即便是在去年12月,教育部发布消息披露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相关信息时,也白纸黑字写明,“健全考试与招生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可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

  但在最新公布的《实施意见》中,仅提及:“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我们提出了‘两依据、一参考’,其中一个依据是依据统一考试成绩,再就是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次改革我们强化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解释。

  而此前一直被视作改革攻坚点的“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则不见了踪影。“在《实施意见》中,这段话全部没有了,这就是这次改革最大的区别。”杨东平教授评价道。

  与杨东平观点相似,接受采访的几位学者多认为新方案中招生改革“力度不够大”,“与期待尚有一定差距”。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此前在《实施意见》的起草过程中,“招考分离”的内容均有涉及,“但有关领导为了改革稳妥计,把原来方案修改了,最后出台了现在这个方案。” 前述熟悉整个起草过程的相关人士称。

  今年7月,曾有民办教育智库提出过更为激进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方案。

  在这份名为《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中,课题组建议:率先实现“招考分离”,国家教育考试中心作为专业化考试机构,负责全国统一高考的命题;省级招办转变职能,考试报名的责任交给考试中心,制定具体招生政策、评价考生的权力还给高校,取消控制学生志愿和投档的权力。

  对于这个民办版的方案,有学者评价,该份方案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高考改革这个制度设计真正核心到底是改什么?是改一考定终身,还是学业负担过重?都不是。现在的高考模式最需要改革、最需要反对的,是分分计较的总分评价模式!”杨东平称。

  有学者进一步表示,推行“招考分离”,本身也是还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学办学,连招什么学生都自己决定不了,更何谈保证办学自主权?”

  显然,民间版方案最终并未被官方所采纳。据此,杨东平教授进一步表示,这次出台的《实施意见》,从操作层面来讲是围绕着考试科目而推进的改革,并不是一个“目标模式的改革”。

  为何专家以及民间智库的建言,最终没有被吸纳到正式文件中?

  有熟悉整个起草过程的相关人士分析:在整个改革方案草拟过程中有三种力量在参与,并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分别是教育部的专业司局、专家智囊以及中央政府。

  教育部的专业司局在方案起草过程中,更多强调以科目改革为主;专家智囊群体则从教育改革的本身出发,更多关注招生录取制度改革;而在中央政府层面,则从更大的格局来思考这个问题。

  “这次改革讨论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教育部的专业司局,他们是主管部门。”上述熟悉整个起草过程的相关人士表示。

  牵一发而动全身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给记者讲了一件近期发生的事:

  有个孩子明年参加高考,原本指望艺术加分,从小学就开始练习吹小号,一直练到现在。这次《实施意见》出台,里面规定“从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孩子明年就要考试了,原来还盘算着通过艺术特长加分,看到这个方案以后,嚎啕大哭。

  而此番新政出台,所带来的影响,远不限于这个吹小号的高中生。

  在中国教育改革领域,高考一直被视作是风向标,皆因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本轮高考改革启动,势必将影响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乃至教育培训机构等相关利益方,波及面甚广。

  以文东茅教授所在的北大为例,这所中国顶尖大学,业已感受到即将到来的改革震荡。

  “比如说自主招生这个事,我原来没有这么高的期望,但现在文件特别明确了2015年就推行,出乎我的意料。”文东茅表示。

  他所说的“自主招生”,是指《实施意见》中的最新规定,即“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熟悉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人都知道,中国高校试行自主招生,从2003年开始启动试点,截止到目前,试点高校共有90所,招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招生总人数的5%,2013年录取2.5万名左右。

  但在十余年的试点过程中,也出现了招生程序不完善、高校扎堆“掐尖”、考试课目繁多沦为“小高考”等诸多弊端。

  北大近年来在开展自主招生时,也遭到一些挑战。“后来我们在招生咨询小组里也反复讨论,什么时候自主招生考试,是在高考出分前还是出分后?现在方案出来了,对学校和考生影响非常大。”文东茅说。

  《实施意见》颁布后,明确了未来参加高考的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也即3+3模式。

  据文东茅分析:对于北大这样的顶尖高校,考生能否考上北大,其实是比较前面的3门科目,后面的3门意义不大,因为所有拟报考北大的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门课的成绩肯定都是A,“否则没有任何参与竞争的机会”。

  这也就意味着,前面3科考试成绩的区分度会下降很多,分数作用在整体下降。这就要求学校在招生时,其选拔考生的方式要更加科学、更为有效。

  “关于考试到底该怎么做的问题,我们在北大内部已经讨论了好几次了。”文东茅教授坦言。虽然本次改革目前仅在两个省市展开试点,但他预判,“会对所有高校都产生影响了,因为你只要在浙江和上海招生就必须用新的方案招生,高校都动起来了,这个影响非常大。”

  除了高校外,对改革方案最为敏感的,就是为数众多的中学尤其是高中了。

  “高中都非常关心这个改革,希望这个改革引导中学的素质教育,能够改善我们现在恶性的应试竞争。”杨东平教授称。

  此前,北京市教委曾公布《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两份意见稿中,都涉及到英语考试改革的内容。

  高考方面,北京方案强调要“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高考英语的分值也大幅调整,由此前的满分150分降低为100分,其中听力部分占30分,阅读写作等占70分。

  政策变动带来的后果是,很多一线的校长老师认为高考改革就是“增大语文成绩权重,降低英语成绩分值”。

  北京一所示范性高中英语教师王丽(化名)说,在学校领导宣布了该项改革后,校内很多一线英语教师“人心惶惶”。由于英语权重降低,为保高考升学率,很多老师都判断下一步学校将相应减少学生的英语学时,把减少的英语课时增加到语文课上。

  “这意味着什么?学校用不了这么多英语老师了,有些老师尤其年轻教师可能会转到非教学岗位,收入锐减。”王丽说,很多一线英语教师对即将到来的改变持抵触心态,“有的学校按兵不动,说这个政策还会再倒回来的。”

  为了缓解教师的忧虑防止影响到正常教学秩序,王丽所在学校专门请来英语教学专家到校开讲座,给教师们“吃定心丸”。

  这次国家版的《实施意见》公布后,王丽惊喜地发现,试点区域并不包括北京市,她稍微松了一口气。

  北京市教委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由于北京未被列入全国高考改革的首批试点地区,所以高考政策暂不调整,北京市将按照教育部的整体部署,“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出台改革实施方案”。

  可王丽并不放心,她说自己会一直盯着浙江和上海的方案出台的,“那个很大程度上会代表今后改革方向”。

  “从学校来讲,无论怎么改,高考还是指挥棒,我们都要未雨绸缪。比如说现在规定了文理不分科了,学校的教学安排就要调整。”北京一所中学的校长说。据他介绍,学校已安排了几位老师专门研究国家刚出台的政策,“看看会对我们有什么实际影响”。

  等待另一只靴子

  遵循中国教育改革循序渐进的逻辑,本次《实施意见》也选择了地方试点。

  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两省市的高二、高三学生继续实施现行高考办法,而不进行试点省份的学生也继续实施现行高考办法。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两地方案都正在修订完善中。

  而除了上海、浙江外,还有其他省市亦承担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分项改革重任,相关方案也在拟定中,并会择机公布。

  有熟悉整个起草过程的相关人士透露,此前的方案曾规定,到2017年全国所有的省市都进入高考改革的新模式,显然,目前的这个安排更显稳妥。

  “这两个省想要制订一个大家能够心服口服的考试制度也是非常难的,到了执行阶段预计反弹会比较大,所以最后定了2017年只有两个地方进入改革试点,”上述熟悉整个起草过程的相关人士称,“这是一个比较有序、稳妥、理性、渐进的改革思路”。

  杨东平教授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既然我们没有能力制订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案,还是让各地慢慢试,不要急于在全国范围内马上推行新方案。”

  多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均表示,对于上海、浙江两地的正在拟定的改革方案来说,在目前国家版方案大框架下,有一个核心问题亟待厘清: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如何计算入高考总分。

  依照现在国家版的《实施意见》,规定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技术问题,考生自选的后3科学业水平考试是达标性考试,前3科统一高考的语数外是竞争性考试,这两个的分数意义和目标都不一样,把两者加起来,加成总分很困难。”文东茅认为。

  举个例子,有两个同学参加考试,同样选考历史这门科目作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一项。其中一个同学考了85分,一个考了86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属达标性考试,依照学生考试成绩分为A、B、C、D几个等级。如果把A、B两个等级的分数线确定在85分,则考86分的同学可以划为A等,85分同学只能归入B等。但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再折合入考生总成绩时,A、B两档的分差或有10分之多。

  “85和86分原来只差一分,现在一换算就差了10分,把这个加进去特别不科学。”文东茅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因此,有接受采访的学者表示,以等级方式记录高中学业水平成绩,其本意原来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可如果没有考试招生分离的改革配套,这一计分方式改革可能会造成较大的混乱。

  对于上述问题,教育部负责人亦有正面回应。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个学生选择的考试科目不一样,不同学科考试的难易程度不同,成绩不能直接比较和简单加总,必须转换,“目前有多种转换方式,具体转换办法由试点省份研究确定”。

  显然,决策层将更多的改革空间赋予地方试点,无疑,浙江和上海两地,将承担着让另一只靴子落地的重任。

    “这次最难的就是这个问题,高中学业水平加入高考成绩当中,从科学性、专业性上问题比较多,可以等浙江和上海两家拿出具体的实施个案,再做讨论。”杨东平教授称。

(原标题:高考改革方案炼成记)

上一页12下一页

文章关键词: 高考制度改革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重庆局地遭遇洪灾水深过腰(组图)
  • 体育国安遭点球误判3-2 西甲-皇马1-2负马竞
  • 娱乐费曼受伤贝儿遭黑 陆毅发微博怒斥
  • 财经官员透露下阶段重点查地方行政垄断
  • 科技马云如何控制阿里:左膀右臂在董事会
  • 博客李克强的达沃斯致辞发出什么信号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班主任责骂学生教师节没送礼称没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