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兰州地沟油揭秘:餐饮垃圾超九成不知去向(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7日09:39  兰州晨报
兰州地沟油揭秘:餐饮垃圾超九成不知去向(图)
隔墙望去,满院都是收集泔水和地沟油的“家当”。 本报记者 陈若梦 摄

兰州地沟油揭秘:餐饮垃圾超九成不知去向(图)
准备工作已就绪,三马子该出门了。

  编者的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餐馆、饭店、酒店“生产”的废弃油脂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金矿。他们以拉泔水养猪为名,每天从泔水里提取出大量暗淡浑浊、略呈红色的液体,后经过滤、加热、沉淀、分离等工序,就能让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垃圾摇身一变成为清亮亮的红油,业界称其为“地沟油”,最终通过低价销售,重返餐桌。

  地沟油上餐桌是一个老话题了,全国各个城市都在热议。兰州到底有没有地沟油?量有多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经过为期1个多月的暗访调查得知:兰州市现有餐饮企业约6000家,日生产餐厨垃圾约300吨,按1吨餐厨垃圾可提炼10%-12%的地沟油计算,兰州市每天生产地沟油约25吨,一年有近1万吨地沟油的产量。

  每到夜幕降临,兰州市大街小巷总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开着装有大油桶的三马子等交通工具,出现在酒店、餐馆门口,他们用特制的勺子,一勺一勺将酒店、餐馆的剩饭剩菜和浮油装进塑料桶中,然后再倒入车上的大铁桶里运走。在市区看到这些车,大多数市民以为是拉泔水喂猪的,但事实上喂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大的部分是提取地沟油牟取暴利。

  养猪户深夜拉泔水

  6月6日晚,连续多日“灰头土脸”的兰州迎来了一场久违的小雨。当晚8时,记者悄悄跟着一辆无牌照的三马子到西站附近的一家小餐馆,目睹了车主人收集泔水的过程。

  到一家餐馆,车停稳后,司机——一个40岁左右的男子麻利地提着塑料桶和小饭盆快步走进后堂。该男子先用饭盆将餐馆桶装泔水上面的浮油一盆一盆地舀过倒进塑料桶,剩下没有油水的泔水则直接装进泔水桶中。

  晚 8时15分,司机吃力地提着塑料桶走出来,把塑料桶中带有剩余饭菜的泔水倒进车上的大铁桶里。有时“货”多,餐馆服务员或保安会帮忙抬。离开这家餐馆,司机驾车出现在临街的另一家餐馆,拎着两个塑料桶走进后堂。8时45分,司机拎着两桶泔水和一桶白色垃圾,驾车向西行驶。

  当晚9时,看着车上三个大铁桶装满了“货”,司机哼着小曲驾车离开最后一家餐馆,乘着夜色拐上了通往晏家坪公墓区的山路。为不致引起司机的注意,记者跟踪到晏家坪三岔路口后决定暂时“放弃”。

  6月15日下午1时,记者驱车沿通往晏家坪公墓区的山路爬行,在快到西津山半山腰时,从路边已能闻到沟渠内散发出的恶臭味。下车向山下望去,在一个地势低洼的背风处,看到一排排简易的民房,民房隔壁是养猪户建的猪圈,每个圈门口都立着几个油乎乎的大铁桶。

  见有陌生人来,村口两名放羊的村民警惕地看着记者问:“你们是干什么的?”

  记者装作“油贩子”与放羊人搭讪,放羊人小心地答复:“我们这里没有你要的东西。”

  几经周折,记者联系到了一名几年前曾帮这里的养猪户拉过泔水的知情人。“光晏家坪公墓区半山腰就聚集着十几户养猪户,他们将从酒店、餐馆拉来的泔水中的浮油舀出,用过滤出的剩菜、剩饭喂猪。每月把积攒的红油卖给经常打交道的油贩子,陌生人别想从中插一杠子。别看这个活脏且累,收入可观着呢。”知情人说,“你们真想从中挖出些内幕来,我可以给你推荐一个人,我以前帮他拉过泔水,找他时你说我的名字,或许能打听到一些东西。”

  泔水提炼地沟油

  根据知情人提供的信息,记者沿山坡逐家逐户打听,终于在坡地找到了这名养猪户。这个院落没有院墙,只有两间平房,房子一侧就是猪圈,男主人穿着油乎乎的皮围裙正在往三马子上装铁桶,三马子已看不出原本的颜色了,整个车身都被油腻覆盖,就连轮胎钢圈也沾满了油渍。靠近猪圈的一口锅里漂浮着馒头、青菜等杂物,附近地上放着六七个装泔水的大铁桶、塑料桶,上面都有一层厚厚的黑色油垢。门口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塑料桶,两条拴着的狗一条看大门,另一条拴在猪圈旁边。

  “师傅,抽烟!”男主人虽然接过了记者递上的烟,仍觉心神不宁,反复询问:“他介绍你找我干什么?是来收油的吗?”

  吃过午饭,男主人依旧吞吞吐吐,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不着边际的话题,涉及地沟油是在记者交了100元收油“订金”以后。

  据介绍,山上有十几家养猪户,都是常住这里干的外来户,多的一家圈养上百头,少的六七十头。这些养猪户共养着几千头猪,现在猪肉价格不好,靠饲料喂养肯定赚不到钱,用泔水肯定能节省成本。从餐馆拉来的泔水经过过滤,剩饭剩菜喂猪,汤水一部分给猪喝,绝大多数倒掉了,而从泔水中舀出的红油经过过滤、沉淀、再过滤、再沉淀后盛在专门的大油桶里,天气晴好的时候,将积攒的油倒进一口大锅,然后生火烧煮。并不一定必须要将锅里的油烧开,只要有一些温度,油和水就能分离,而后将浮油舀出来装桶,这些颜色发红的油清亮亮的,闻起来略带一点酸味,这样一桶150公斤桶装红油,一般能卖到300元。行情好的时候,没有杂质、颜色纯正、没有异味的红油售价能卖到350元一桶。

  “一个月红油的量有多少?”

  “这要看运气了,我们都是来这里打工的外地人,既没什么背景,也没有资金,能拉到泔水的都是小餐馆,这些地方每天产生的泔水不多。大型饭店、酒店我们沾不上边,人家的泔水有专人负责拉运。天天跑的都是小餐馆,收集一桶不容易,能有多少油水!一个月勉强能积攒两三桶。”猪光吃剩饭菜这样的“细粮”还不行,多少也得添加一些如麦麸这样的“粗粮”,养猪户用卖油赚来的钱购买麦麸,一直这样循环。

  男主人告诉记者,他是通渭人,老家十年九旱,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光靠种庄稼难以养家。几年前,他在这里租了5分地,干起了拉泔水养猪的生意。每天下午三四点准时下山,先在小巷里转着收,天擦黑时才能到城里,情况好的时候晚上七八点就能回家,运气不好时,晚上十点才能回来,很辛苦……

  “你们拉泔水是不是还要向餐馆交费?”

  “以前干这行的人多,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片,我们跟餐馆签了协议,每月或每年向餐馆交些钱,就拥有了‘采购权’,同行之间互不侵犯。但也有一些‘后起之秀’,因为没地盘,便东淘一瓢西挖一勺,到处乱窜,有时为了争‘地盘’,有人还会动手。现在行情变了,干这行的人少了,拉泔水的人不用向酒店掏钱了,反而是餐馆、酒店出钱,让我们清理这些东西,因为他们(餐馆、饭店)若直接把泔水倒进下水道,很容易造成管道堵塞,上面检查发现不但要罚款,还得花大价钱请人疏通下水道。”

  “你收集的红油一般卖给谁?”

  “好几年了,来这里收油的一直是一个人,我不知道这人是干什么的,一般一个月开车来收一次。”说到这里,男主人觉得失口了,话锋一转,“这是行规,不能乱说。”

  规模庞大的“游击队”

  6月8日中午,记者乘坐一辆微型面包车从盐场堡向北出发,沿着一条只能容纳三马子通行的崎岖土路上山,因车轮长期碾压使这条原本狭窄的土路又出现了三道沟渠,沟渠里流淌着散发着恶臭味的泔水,一路上到处是顺着山坡随意倾倒的猪粪和飞舞的苍蝇。

  车行到半山腰一处平地,被迎面而来的一群羊挡住了去路,这些羊的食物来源也是养猪户倾倒的多余饭菜。车进村后,记者发现,大大小小数十家养猪场沿一条贯穿全村的臭水沟两侧而建,几乎占据了大半个村子。

  村口一名菜农说,这些养猪户都是外地人,养猪的场地是村里的地,一亩地每年收取4000元-5000元的租费。菜农说,他们很少和养猪户打交道,只知道他们每天下午六七点驾车出村,从城区餐馆、酒店中拉泔水和剩饭菜。

  6 月12日晚8时,记者在城关黄河大桥北侧跟踪一辆拉泔水的三马子来到附近一家规模中等的酒店。三马子径直开到酒店后堂门口,司机下车后提着一大一小两个塑料桶走进后堂。记者试图跟他进去,却被后堂门口一条狂吠的狗挡住了,酒店服务员听到狗叫声跑了出来。记者注意到,司机进出时那条狗没有一点动静,显然是老熟人了。

  20多分钟后,在酒店服务员的帮助下,司机将两个桶装上车驾车离开。记者尾随跟踪了不到20米,司机发现有人跟随,将车开到路边一个垃圾箱旁停下,佯装捡垃圾。

  记者上前与其攀谈,司机吞吞吐吐地说:“我是个拉泔水养猪的,你们查啥?”随后再怎么询问,男子始终一言不发。十多分钟后记者离开,司机爬上驾驶座,加大油门一溜烟向盐场堡方向开去。

  兰州市近郊到底有多少养猪户,他们的饲养量究竟有多大,就连养猪户自己也说不出准确的数字来。以下是记者连日采访得到的一组数据:晏家坪公墓区:十多户,平均每户养猪80头。石门沟:30多户,平均每户养猪80头。雁滩北面滩(高速公路桥下):20多户,平均每户养猪60头。柳沟河:10多户,平均每户养猪40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地沟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