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胡宗南在台湾的落寞岁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9日13:22  三联生活周刊
胡宗南在台湾的落寞岁月
叶霞翟和儿女们在一起(摄于1955年)

胡宗南在台湾的落寞岁月
1937年,淞沪会战中奔赴战场的中国军队

胡宗南在台湾的落寞岁月
叶霞翟和长子胡为真合影

  最后的大陆

  1950年3月,父亲乘坐飞机离开大陆,他的离去,也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军事力量的全部瓦解。关于国民党为何失去大陆,现在已有很多史料来研究论述。我想大家都认同,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失败,不能完全归咎于某一个人。但是因为父亲是最后一个撤出大陆的国民党将领,所以他的名字几乎成了国共内战的象征性人物,我想这对父亲也是很不公平的。

  1949年12月9日,蒋先生乘飞机从成都飞到台北,自此永远离开了大陆。而离开的最后一刻,他还跟我父亲交代,要他稳住四川和西昌。但是那时第1军只剩下不到1000人了,他们从陕西进入四川后,人生地不熟,既无冬衣,又无粮饷,更无兵源,连军火弹药的补给都断绝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父亲带着部队死守了3个多月。

  到了1950年3月,解放军马上要攻占西昌,蒋先生从台湾派了最后一架飞机,到西昌接父亲走。但是父亲坚决不走,他说自己要战死在这里,遭到部下们反对,最终参谋长罗列等人把父亲强行架上了飞机。第二天,解放军向西昌发起总攻,父亲在台湾以为罗列已阵亡,把罗列母亲当成自己母亲侍奉。没想到,罗列死里逃生,后来又辗转逃回台湾。

  父亲撤到台湾后不久,汤恩伯帮他在花莲租了一套房子住下,但他没想到,他到台湾立足未稳,便遇到了弹劾案(注:1950年5月,台湾“监察院”李梦彪等46位“监察委员”以胡宗南失去大陆为由,提出弹劾,经蒋介石、蒋经国、顾祝同等周旋,“立法院”108名委员签名上书“行政院长”陈诚,为他求情,陈诚将弹劾案移交“国防部”处理,8月,“国防部”答复“应免议处”)。弹劾案一出,舆论沸沸扬扬。台湾报纸对此也大做文章,对父亲讥讽挖苦,甚至不少歪曲之词。父亲的手下们觉得很不公平,他们说,当年和共产党的战事是集体行动,政府责成数十个军事首长,划分成数十个地区作战,胡宗南只是其中一个,为什么对其他战败的军事首长没有责难,而对他如此非议?再者,军人都是以服从命令为最高原则的,父亲的一切战斗都是奉命有据。还有人说,当年国民政府有那么多贪官污吏,可是他们没有被弹劾,反倒是坚守到最后的一个人被如此抨击?因此他们建议父亲开记者会申辩,或者上书。

  但是父亲把他们拦了下来,他只是淡淡的一句话:是非自有公论,假如应该我负的责,我当然要负责。关于弹劾这件事,父亲生前只字不提。

  那时一方面有人弹劾我父亲,另一方面又有100多个“立法委员”在替他说话。后来还是蒋先生发了话,说:“如果不是胡宗南,我怎么出得来?如果不是胡宗南,你们怎么出得来?”弹劾案才不了了之。

  “反攻”梦灭

  弹劾案尘埃落定之后,父亲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1951年,我刚出生不久,父亲被派到大陈岛,组建所谓“江浙反共救国军”。国民党政府撤到台湾时,还有一些残余部队留在浙江沿海一带,蒋先生希望父亲能到那里,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反攻大陆”。

  在很多人看来,父亲以前是堂堂军政公署长官,统领几十万人马,威风了得,现在却要在荒凉小岛,指挥散兵游勇,肯定会非常失落。但父亲却毫不介意。其实在此前蒋公曾经让父亲出任“参谋总长”,被父亲谢绝。

  9月,他化名秦东昌登上大陈岛。当时大陈岛十分荒凉,解决“游击队员”们的一日三餐都是一个问题。他的手下后来告诉我们,在那里每天基本上吃青菜和盐水泡饭,吃了一个月后,体力差到连木马都跳不过去了。

  在这样的条件下,父亲在大陈岛组织了六支陆上突击队和一支海上突击队,先后训练了总数约7000多人的“挺进队”,发动了39次袭击。每次战斗,不管是100人,还是200人,他都亲自去,不但去,还要上岸。

  1953年6月,父亲调离大陈岛,不久,解放军在距大陈岛约14公里的积谷山岛强行登陆成功,“反共救国”成了泡影,父亲忙了两年的游击战,到头来一场空,又回到了台北。

  1955年,蒋先生又派我父亲去澎湖任“防卫司令”。

  1959年,蒋先生召见父亲,征询他接任陆军总司令的意愿。父亲谦辞不受,他向蒋先生推荐了罗列,罗列随即奉调“陆军总司令”;几年后,罗列又升到“副参谋总长”,蒋先生又让我父亲推荐一个人做总司令,父亲就推荐了刘安琪,那刘安琪就做了陆军总司令。

  1959年10月,父亲从澎湖离职回台北,任“总统府战略顾问”。虽然还保持着军人身份,但并不担任什么实职,自此淡出军界。

  那时候我们兄弟姐妹一共4个,他经常和妈妈带着我们游山玩水,这是他一生中最悠闲、最自由的一段时光。可是我长大以后,看到他日记里的那些话——今天下午我陪太太去看电影,明天下午我陪太太去打桥牌——我才渐渐悟出,对父亲这样一个以战场为全部生活的人来说,他的内心该有多么痛苦。我记得小时候,父亲带我爬山,他经常一个人在山里声嘶力竭地大叫,我只觉得跟他在一起很没面子。长大后我才理解,这是因为父亲压抑得太久太深了……

  落寞岁月

  父亲刚到台北定居时,蒋先生送给他一幢房子,但被父亲拒绝了。我们自己住的房子非常旧。底下人说,到我们家都不敢坐沙发,一不小心沙发就坏掉了。但是他对部下却非常好,很早就为他们在台北安置好了家。

  那时候我周围的同学家里都有冰箱,只有我们家没有,我很羡慕那些同学。有一天回到家,发现家里多了一台冰箱,原来是父亲的老部下罗列将军送的旧冰箱。我高兴极了,就在旁边跳舞。第二天父亲回来了,一看冰箱,脸色一沉,问母亲:“冰箱哪来的?”母亲说是罗列送的。父亲很生气地说:“不可以!退回去!”于是我只有了一天的冰箱。

  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妈妈记账,那时我常常问她一个问题:“收进来的钱没有支出那么多,该怎么办?”她告诉我,要用红笔来记。所以我从小就知道“赤字”,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会走财务这条路,知道不赚钱不行。

  母亲是留美博士,在大陆时,光华大学请她教书。可到了台湾,父亲一直不同意她再出来教书,全家6口人的生活都靠父亲一个人,母亲时常为钱发愁。无奈之下,母亲就靠写文章赚稿费。她第一次向《中央日报》投稿未中,接到退稿信,非常沮丧,还哭了一场。可是母亲是一个非常好强的人,她再写、再退,终于有一天,她的文章上了报,稿费来了,我们的生活才得以改善。

  我和哥哥后来才知道,父亲每个月的薪水分成三份:1/3留给“长官部”当公费运用;1/3发给澎湖长官部两位各有七八个孩子要抚养的部下;剩下的1/3寄回家里。

  最近我哥哥收到其中一位部下的子女写的一封信。信上说,他的父亲原来在部队的时候犯了错被革除军职,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我父亲后来把他的薪水按时送到他家,所以他小时候每到月底就在那里等着有人送钱上门。他父亲一直到临死前才告诉他:你要记得是胡将军帮助我们,你要记得他的恩惠。

  我们几个孩子真正和父亲朝夕相处,也就是父亲退休回到台北后的短暂时光。我小时候爱哭,父亲很不喜欢我这一点。有一次我因犯错挨打哭泣,他教育我说:“男儿流血不流泪,丈夫有泪不轻弹。”我小时候有点怕他。父亲对我和哥哥要求比较严,我要考到3个100分,他才会给我奖励,奖品也仅仅是几张邮票而已。

  父亲的身体本来一直很好,可是1960年左右,他开始感觉心脏不舒服,到医院检查,也没有查出什么大病。1961年的2月,他开始感觉不舒服。起初是咳嗽,咳得很厉害。医生检查他患有心脏病和糖尿病,但他自己都不承认,也不愿意住院。春节过后,他咳得更厉害,还有呕吐。在妈妈的百般劝说下,他才勉强同意住进医院。

  1962年的大年初七那天,蒋先生带着侍从医官出现在病房。看到蒋先生来,父亲很意外,也很感动,他努力支撑着坐起来,眼含热泪,感谢蒋先生来看他。

  父亲走得很突然。2月14日那天是大年初十。父亲在医院里的情况比较正常,晚上睡觉前还吃了半个苹果。为他主治的丁医生告诉我母亲:将军没什么问题,你可以回家了。母亲就坐车往回走,我们几个小孩子还在家里睡觉。还没等到家,医院的电话就来了,告诉她父亲情况不好;母亲又匆匆赶过去,可是已经来不及。父亲最后是突发心脏病,就这样走完他66岁的人生。他的病当然跟心情有关系,他后来的状态就是抑郁而终。

  父亲去世的时候,穿在身上的背心都是破的,这个背心妈妈也没舍得扔,后来又穿在我身上。

  按父亲生前所愿,他的墓庐建在面向大海的一方,以便能“看见”遥远的家乡。蒋先生在世时,还经常到父亲的墓地去待一会儿,他坐的石凳子现在还在。

  父亲去世时,哥哥15岁,我才11岁,还有两个妹妹。母亲要独自一人撑起这个家,我长大后才意识到,她当年是多么不易。妈妈很少在我们面前掉眼泪。我印象中,她只哭过两次,一次是父亲去世的时候,还有一次是我生病的时候。那时候我得了肾结石,尿出来的全是血。妈妈让我躺在她的大床上,我疼得在床上滚来滚去,突然发觉正在安慰我的妈妈怎么一下子没有声音了,等我滚到床的另一边才发现,她跪在地上,一边哭一边为我祈祷……

  母亲很好强,她给我们的教育是,永远不要去抱怨社会、抱怨别人是否不公,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当年,台湾有一桩很轰动的案件,是黄伯韬的儿子黄效先谋杀他人被判死刑,传言说黄百韬的夫人把青天白日勋章拿出来,换了一命。我记得案件被报道出来后,妈妈把我们几个孩子叫到一起,很严肃地说:“你们绝对不可以犯类似的错误,如果犯了,你们就自己死吧,我不会把你们父亲的青天白日勋章拿出来换你们的命。”

  母亲去世前,只留给我们一封信。信上说,要在我的墓碑上刻着:这里安息一位艰毅不拔、永不屈服的女士,我们的母亲。她去世后,我们就在她的墓碑上刻下了这样的字“永不低头的女性”,她的墓就在父亲的墓下边,他们终于获得了永远的安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三联生活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胡宗南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