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CRI《透视中国》栏目专题 > 正文
国际在线报道 (记者 林路、赵雪梅、常昕、刘轶瑶):184天的上海世博会,无论是对于东方古国中国而言,还是对于热情参展的世界各国而言,其意义都远远超越了商业成果和技术展示。各文明的平等交流、和谐共处,各国友人在精神与文化上的切磋与融合,使得159岁的世博会成为了一场“全球顶级文化盛会”。盛会过后,东道主的谦虚与智慧带给各国宾客怎样的思考?又将以怎样的方式影响未来?这当然需要时间来回答,但现在,答案已初现端倪。
这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世博会,却在世博会历史上创造了诸多“之最”:参观者最多,达7308万;参展方最多,有24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园区面积最大,达5.28平方公里……作为上海世博会的游客之一,中国总理温家宝在走进世博场馆、领略各国文化和风土人情后,向各国各界参展方道出了东道主的心愿和信念:“你们带来的是一个国家的自豪,而带回去的却是整个世界的精彩。世博会孕育的文化精神将是不朽的,世博会的故事会经久流传。”
那是怎样的文化精神?又有哪些让人难忘的故事?第一次走出丹麦的小美人鱼铜像是答案、奥赛博物馆运来的价值5亿欧元的珍贵艺术品是答案、非洲大集市里留恋着乌木雕塑不肯离去的游客是答案、佛得角赤脚歌后热情的演出是答案、加拿大馆送给每一位参观者的枫叶徽章是答案……数百件各国“国宝级”文物的汇聚,两万多场各具风情的演出,让各国友人切身感受到中国履行的世博承诺:“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盛会”。上海世博会美国馆参展总代表费乐友就是其一。他感慨,上海世博会的确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费乐友表示:“我想向上海世博会表示衷心祝贺,因为从各个层面来讲本届世博会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包括展期长度、参与国数量、非政府组织的数量等都创下了纪录。历届世博会都未曾企及这样的高度,这无疑是世博历史上最重要、最宏大的一届。”
在上海世博会的六个月会期里,美国馆一共迎接了730多万名游客;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到纽约街头行色匆匆的上班族,都通过美国馆的大屏幕,向中国和世界问好,讲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构想。
从美国馆乘坐世博公车,四站地的距离就可以来到朝鲜馆,感受另一种文明滋养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相同向往。上海世博会使朝鲜第一次加入到世博会的大家庭。这个颇有几分神秘的国家,其展馆在过去六个月里接待了650万名各国参观者。许多人通过上海世博会第一次了解了朝鲜的风土人情、亲耳感受到了阿里郎的悠扬。朝鲜馆馆长李成云说,上海世博会起到了让世界了解朝鲜的作用。他说:“来参观朝鲜馆的人,很多人是因为对朝鲜了解甚少,为增加对朝鲜文化的了解而来。世博会起到了让包括中国在内的更多的国家进一步了解朝鲜的作用。世博会也为我们搭建了今后在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与更多国家进一步发展合作关系,加强合作和交流的平台。”
与朝鲜一样,很多非洲国家也是第一次参加世博会。但上海世博会占地面积最大、参观人数最多的展馆就是非洲联合馆。7000多万世博园访客中,有三分之一都到过这个特殊的场馆感受和体验非洲文化。非洲42个国家和非盟组织在这一展馆里为世界奉献了一场精彩的非洲文化盛宴。馆内设立的非洲集市总是人头攒动,一个个小展台摆满了来自非洲的手工艺品、首饰、服饰,店主、商品、买卖方式原汁原味地重现了非洲生活。非洲馆文化大使露露先生对上海世博会充满了感情,他用中文说:正因为东道主对文化的重视,上海世博会对非洲国家和非洲文明而言才格外重要。他说:“中国是一个很重视文化的大国,所以对我们非洲很多国家来说,上海世博会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通过世博会我有机会研究全非洲面貌,因为非洲太大了,我们也不方便走遍全非洲。世博会给我一个机会可以更了解全非洲。我有机会见到来自53个国家的兄弟,我跟他们直接沟通,直接交流,知道他们的思想和想法。”
不再是过去的“工业成就展”,而是为各种文明提供平等的展示平台——上海世博会以这样的方式让所有游客体会到“理解、欢聚、沟通、合作”的世博新理念。
也正因为如此,虽然上海世博会只有184天,但却能改变世人对一个国家的固有印象。最典型的莫过于英国。上海世博会开始后,英国馆的新锐建筑“种子殿堂”和传统的大本钟、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一起,成为了英国建筑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即使那座“殿堂”并非永久性建筑。英国驻上海总领事、英国政府参展上海世博会总代表艾琳女士认为,上海世博会改变了世人对英国的印象。他说:“我认为英国国家馆给整个中国和世界带来了完全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体验,首先英国国家馆建筑物本身,应该说是历史上最具有创造性和最复杂的建筑物。英国馆的设计和举办的活动,改变了人们对英国的印象,在世博之后人们对英国有了不同的认识,人们认识到英国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力,精力充沛、充满创新性和活力的国家。”
英国馆“种子圣殿”由上万根延伸出的“触须”构成,这些透明的“触须”可以聚集太阳的光亮,日夜为馆内提供光源。也许在未来,人们会将这一“世博灵感”运用到其他的建筑物上,通过收集太阳能光源,点亮生活。
而上海世博会,也就像新锐又朴素的英国馆一样,用一个古国的智慧和包容力,为世界呈现出了多元多面的文化共融之道。
这文化共融之道在上海世博会最热门的场馆——沙特馆的新闻发言人哈利德?托伟力看来非常简单,就是通过了解与感受,消除地域、语言、宗教等因素带来的隔膜。他说:“前来参观沙特馆的游客有400万之众,人们了解到沙特人的生活方式、文化特色、精神面貌等等。上海世博会是一次交流的盛会,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宗教、不同语言的人都可以借此进行交流。”
就像荷兰游客怀特先生在中国馆里看到会“动”的古画清明上河图、看到水墨晕染的东方“桃花园”,特别是看到展现中国30年发展历程的主题电影《和谐中国》后,边流泪边感慨的那样:中国为诞生于工业革命时代的世博会注入了新的气质。他说:“我很喜欢这里的展示,电影是非常高品质的,世界各地的人寻觅着更好的生活,中国人也在为更有品质的生活而奋斗。实际上,我的眼睛里还一度有了泪水。世博会是以工业革命为背景诞生的。长期以来,中国都致力于繁荣发展、工业进步,为人民寻求新生活、更好的生活。我觉得自己很有义务来了解一下,中国将通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告诉世人什么。”
当曾经的“工业文明展示会”世博会,在2010年与东方文明古国中国融合后,世人都感受到了它“敦厚”的转变。而这转变背后的启迪与思考,或许将随着7000多万上海世博会参观者的足迹播撒开去,幻化成全人类“让生活更美好”的智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