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熊猫的色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1日15:44  三联生活周刊
熊猫幼崽 熊猫幼崽

饲养人员准备装运大熊猫幼崽 饲养人员准备装运大熊猫幼崽

  大熊猫的色彩

  大熊猫虽然只有黑白两色,但大熊猫背后的故事却是五颜六色,精彩纷呈。

  主笔◎袁越

  从黑白到彩色

  “每年冬天下雪的时候大熊猫就会下山,跑到村子里抓老百姓的羊吃,有一回把一个贫困户家里仅有的几只羊都吃光了。”彝族汉子曲别刮虎对大家说,“据村子里的老人们讲,过去大家见到大熊猫就拿棍子打,后来大熊猫成了国宝,不让打了。如今家家户户都砌了很高的墙,把羊圈围起来,防止大熊猫半夜下山偷吃。如果万一没看好,羊被大熊猫吃了,政府答应赔偿损失。”

  “大熊猫不是只吃竹子的吗?怎么还吃肉啊?”听众中有位小姑娘问。

  “大熊猫什么都吃!除了羊以外还会吃庄稼。”曲别刮虎答道,“大熊猫还喜欢翻垃圾堆,把里面的剩饭剩菜剩骨头什么的找出来吃。”

  曲别刮虎是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村的养蜂专业户,他的听众是十几名媒体记者,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全国范围内挑选出来的4名“熊猫侦察兵”,他们的任务是在大熊猫的自然栖息地里安装红外相机,拍摄野生动物。这4个人都没见过真正的野生大熊猫,被曲别刮虎这番话惊呆了。原来大熊猫并不像电视里那样温顺可爱,也有凶残和邋遢的一面。

  “大熊猫可是WWF的恩人,我们的标志就是一只大熊猫。”WWF成都项目办公室大熊猫专员蒋泽银说,“不过也有人说,WWF成立之初彩色印刷还比较昂贵,WWF为了省钱,这才选择了只有黑白两色的大熊猫。”

  事实上,就在WWF成立的1961年,中国政府将大熊猫熙熙赠送给了英国动物园,这是欧洲人第一次看见活的大熊猫。WWF的创始人认为,这种模样乖巧的动物是地球上所有濒危动物的最佳代表,便决定采用大熊猫的形象作为自己的标志。

  1980年,秦岭地区发生了竹子大面积开花事件,大熊猫面临着断粮的危险,当时的国家主席华国锋邀请WWF派专家前来协助中方拯救大熊猫,WWF这才终于得以正式进入中国。30年过去了,在各方努力下,大熊猫的生存状况有了显著好转。WWF的标志虽然没变,但他们的工作重点却悄悄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拯救大熊猫变成了保护中国的野生动植物。

  蒋泽银为我们展示了几张和大熊猫生活在同一区域的野生动物照片,无论是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扭角羚和四川山鹧鸪,还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和白腹锦鸡,全都是五颜六色,多彩多姿。

  “要想保护野生动植物,就必须从保护整个生态环境入手,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得和当地居民搞好关系,不能损害当地老百姓合理的生存权。”蒋泽银说,“所以,WWF于1998年在四川平武县启动了‘综合保护与发展’(ICDP)项目,发展社区替代生计,降低老百姓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

  这个项目获得成功后又继续扩大范围,黑竹沟村就是受益者之一。黑竹沟自然保护区周边生活着1.2万人,绝大部分是彝族,人均年纯收入约为2100元。曲别刮虎是祖传的养蜂人,过去他一直使用祖先传下来的圆筒式蜂箱,用实木做成,每个蜂箱只能用一次,每次最多只能收10斤蜂蜜。WWF将新式蜂箱制作技术传授给了他,这种蜂箱可以多次使用,每年最多可收4次蜂蜜。他为自己做了40个这样的新式蜂箱,去年一年收获了1300斤蜂蜜,按照每斤40~50元的价格计算,这是一笔很大的收入,他再也不必上山开荒种地了。

  不过,他还有一件事必须上山去做,那就是砍柴。这里平均每户每年要烧掉10吨木柴,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柴垛,堆得比房子都高。WWF原本打算推广沼气池替代烧柴,但后来发现,这里的家禽家畜都是放养的,粪便很难收集,便转而推广节柴灶,替代彝族人做饭用的三锅桩。顾名思义,三锅桩就是在地上放三个石头把锅垫高,中间的柴火完全是开放式的,不但热效率只有可怜的5%,而且烧起来黑烟四冒,对使用者的眼睛和呼吸道是很大的考验。节柴灶不但可以把火封住,将浓烟导出屋外,而且内部还有一个拦火圈,把第一次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拦住再烧一次,总体热效率提高到了25%以上,节省了70%的木柴。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替代生计项目都是用现代技术替代传统工艺,这说明很多旧传统已经跟不上这个新时代了。但在黑竹沟村,落后的还不光是技术,而是观念,像节柴灶这样双赢的设备在推广时却遇到了很大阻力。“山里人大都比较短视,没有投资的概念,不愿意在这上面花钱。”蒋泽银说,“不过,节柴灶价格涨得太快也是一个因素,几年前一个节柴灶只要600元,现在涨到了1700元,涨价的主要原因还不是材料费,而是人工费,因为村里有技术能力的人都出去打工了。”

  10月是彝族新年,村子里能见到不少年轻人,但他们大都穿着现代服装,和城里的年轻人没什么两样。据当地人讲,平时这里只有老人、孩子,很多家庭的老人故去后,全家人便都迁到了山外,再也不回来了。随着经济发展,留在山里的人将会越来越少,或许再过几年,黑竹沟就会变成真正的无人区,既不需要政府强制移民,也不需要WWF的替代生计项目,整个保护区便自然而然地还给了大熊猫。

  那时的黑竹沟将会是什么样子?这就要亲自进山看一看了。

  生机勃勃的死亡之谷

  第二天天刚亮,登山小分队就出发了。领队是个帅气的彝族小伙子,名叫李时黑布。他是黑竹沟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员,今年30岁,还未成家。“我有老婆了,她就是大熊猫。”每当大家问起此事,他总是这样回答。

  黑布要求我们一律穿上保护区特制的粗布裹脚布,把裤腿包起来,防止蚂蟥叮咬。我嫌它硌脚,觉得自己的高帮登山鞋和长筒登山袜足够好了,没有听他的话,最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清晨的黑竹沟仍有凉意,公路两边的彝族村庄却已经热闹起来了。彝族人把房屋建在河边的缓坡上,屋子周围有几亩耕地,种些玉米、土豆和青菜,稍远些的地方则全是成排的松树,看上去只有2~3米高,显然是最近才种下的。

  “黑竹沟原本归西南林业局管,2001年才成立了保护区。当年这里砍树砍得很厉害,1998年退耕还林的政策刚下来的时候,大家都找不到本地树种了,只好从东北引进了一批杨树苗。谁知北方杨树不服水土,一直长不高,直到最近才改种本地的松树。”黑竹沟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志宏对我说,“即使松树也种得太密了,因为当年负责种树的都是林场的工作人员,种树的目的不是为了恢复生态,而是为了将来再砍。树种得越密树干就越直,分叉就越少,这个过程叫做自然整枝,可以提高木材的质量。”

  李志宏大学学的是林学,毕业后分到这里砍树。林业局撤销后他选择留了下来,工作性质却发生了180度大转弯。这个转变的大背景是1998年大洪水后国家施行的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这两大工程,但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大熊猫,因为黑竹沟是大熊猫分布最南的地方,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从地图上看,黑竹沟保护区位于凉山山系的最南端,总面积将近3万公顷。而凉山山系是所有大熊猫栖息地当中纬度最低的,但因为这里的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温度适中,降水量大,竹子茂密,非常适合大熊猫生存。中国第三次大熊猫普查结果显示,黑竹沟保护区内生活着33只大熊猫,占整个凉山山系大熊猫总数的28.7%。更重要的是,和第二次熊猫普查相比,凉山山系其余各县的大熊猫数量都有所下降,唯有黑竹沟所在的峨边县是唯一一个数量有所增加的县,这是为什么呢?

  “黑竹沟在彝族语里的原名叫做‘斯合’,意为‘死亡之谷’。这里山高谷深,非常危险,向来被彝族人视为禁地,所以保护区内一直没有固定的彝族居民点,所有土地都归国家所有,没有集体林,管理起来比较容易。”李志宏对我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这里发生过几次神秘的失踪事件,有人觉得这里和百慕大纬度相近,便称其为‘中国的百慕大’,这个外号传开后,敢进黑竹沟的人就更少了,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大熊猫的作用。”

  当地的彝族老乡告诉我,彝族人有个传统,不吃大熊猫、黑熊和果子狸等陆上野生动物,所以即使有猎人进山打猎,也只敢打些野鸡,偷猎黑熊这类事情都是近年来才出现的。前几年政府又把彝族人的猎枪都收走了,猎人们就更不敢上山打猎了,甚至连下山偷吃庄稼的野猪都对付不了。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黑竹沟这个人类的“死亡之谷”却成了野生动植物的避风港,仅是脊椎动物就已经找到了5纲29目91科,共计391个品种。不过黑竹沟不是动物园,野生动物是不会轻易被人看到的。除了远处的飞鸟外,我们一路上没有见到任何活着的动物,但它们留下的痕迹足以让大家兴致盎然。黑布是这方面的高手,在他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黑熊、白腹锦鸡、豹猫和果子狸的粪便,他还教我们根据粪便的情况判断日期,以及动物的身体状况。

  “你们看,这块黑熊粪便不成形,里面还能找到很多未消化的果肉和种子,说明这头贪吃的黑熊一下子吃了太多的浆果,消化不良,拉稀了。”

  动物粪便毕竟不好看,大家便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植物上。黑竹沟刚刚入秋,漫山遍野的红叶煞是好看。黑布教大家认识了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红豆杉和四川红豆杉,以及从远处看很难分清的云杉和冷杉。这里还盛产各种兰花和蘑菇,有一种蘑菇长得就像是掉在地上的黄色乒乓球,只要用脚尖轻轻一捅,球中间就会裂开一个口子,从里面喷出大量黄色烟雾。黑布说这叫灰孢菌,黄色烟雾就是由成千上万个孢子组成的。

  当然最吸引我们的还是植物的果实。黑布提醒大家,越是颜色鲜艳的往往越是不能吃。在他的指点下,我们尝了山核桃和小猕猴桃,还尝了一种紫色的野生豆角,当地人根据它的形状叫它“猫儿粪”,剥开来里面的汁液有股清甜的味道,但干了之后比浆糊还粘手,完全可以做成“有机胶水”卖钱了。

  “这里看上去很野吧?其实我们经过的地方都被伐木工人砍过一遍了,大家看到的都是次生林。”李志宏说,“不过这也正好说明大自然恢复得非常快,只要人类不去管它,很快就会生机勃勃了。”

  确实,整个上午我们一直走在一条废弃的盘山公路上,这条路当初显然是为了进山砍树而修建的,20多年没人维护的结果就是路上堆满了碎石块,杂草丛生。可以想象,再过几十年这条路将不复存在,代之以参天大树。

  可是,大家走了半天,连大熊猫的影子都没见到。“这里属于黑竹沟保护区的外围,平时还有当地农民在这里放羊。”黑布说,“要想看到大熊猫的踪迹,就必须去那些没有路的地方。”

  午饭过后,黑布带领大家开始爬山。眼前这个山坡有60多度,林下长满了2~3米高的竹子,密不透风。我们用手抓着竹子,踩着脚下的烂泥向山上爬去。不久大家爬到了一片开阔地带,眼前出现了几个树桩子,胸径至少在80厘米以上。“这些就是当年砍树留下的遗迹,不过这还不算粗,我曾经见到过一棵胸径2.5米的大树,横断面上可以睡一个人。”黑布说,“如果当初不砍树的话,这里应该全都是这么粗的大树才对,可惜现在只有在海拔很高的地方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始森林。”

  我们在一棵小树的背后找到了一台已经安装好了的红外相机,这台相机对着一条若隐若现的“兽道”,只要有移动的物体在它前面经过就能自动拍照。“熊猫侦察兵”们取下相机里的储存卡,居然真的发现了几张白腹锦鸡的照片,可惜大熊猫还是不见踪影。

  “要想找到大熊猫,还得继续向上爬!”黑布领着大家继续爬山,竹子越来越密,坡也越来越陡,我的衣服很快就被汗水和露水浸湿了。又爬了一阵,先头部队终于发现了几坨熊猫粪便,每坨粪便大约有10厘米长,呈两头尖的纺锤形,颜色较深,说明这是好几个月前拉的。我用手掰开粪便,发现里面全是未被嚼碎的竹杆和竹叶,闻上去不但不臭,甚至有股淡淡的清香。

  “大熊猫的消化系统还没有完全适应竹子,它的肠子很短,也不会反刍,竹子的利用率很低。”黑布说,“所以大熊猫很会算计,取食消耗的能量一定不能大于从食物中获得的能量,否则就得不偿失了。”

  黑布为我们描述了大熊猫吃饭的样子:“大熊猫发现一片好竹子后,先是一屁股坐下来,把胳膊能够到的竹子吃光,然后再移动屁股挪到下一个地方继续吃。大熊猫还有个本事,那就是边吃饭边拉屎,它甚至还会一边睡觉一边拉屎呢。”

  “大熊猫这么邋遢啊?!它们是怎么活到今天的?”有人问。

  “大家千万别小看大熊猫,它们虽然长得很笨,但却是爬山的高手。”黑布说,“我曾经亲眼看见过一只大熊猫爬山,那速度比百米冠军还快。”

  眼看时间不早了,黑布带领大家开始下山。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在黑竹沟这句谚语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这里坡陡地滑,我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往下走,整条裤子几乎都被泥巴糊住了,膝盖也肿成了两个小馒头。最后大家一直走到天黑才终于回到出发地,我找了块石头坐下来,打算脱下登山鞋晾一下湿袜子,却发现袜子的后半边已经被我的血染成红色的了。原来不知什么时候,有只蚂蟥顺着鞋帮爬了进来,我的袜子不够厚,被蚂蟥吸了个饱。

  “今天走的路连我们平时的1/4都不到。”黑布说,“而且我们巡山的时候往往一出去就是好几天,随身带着干粮和塑料布,渴了喝泉水,饿了啃馒头、咸菜,困了就在竹林里用塑料布搭个帐篷过夜。”

  既然如此辛苦,为什么还要坚持巡山呢?把保护区封起来让大熊猫自己照顾自己不行吗?如果大熊猫离开人类不能独立生活,那干脆全都抓到卧龙保护区进行人工养殖不好吗?这些问题黑布回答不了,直到我回到北京才得到了答案。

  保护伞不保险

  回到北京后,我采访了WWF北京办公室物种项目主任范志勇。范主任是中国最早从事大熊猫保护的专家之一,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大熊猫保护不光属于生物学范畴,它是和中国的历史进程相关联的。”范志勇开门见山说,“解放后大熊猫一直是作为国礼,它不但具有政治含义,还可以租借给国外动物园,换取巨额租金用于国内的大熊猫保护,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热衷于人工饲养大熊猫的原因。而我们的媒体也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了饲养大熊猫身上,对野生大熊猫的报道很少,以至于老百姓中流传着很多误解,以为大熊猫离开人就没办法生活了。”

  比如,媒体上经常能看到人工饲养大熊猫无法自然交配的报道,范志勇认为这是不符合事实的,野生大熊猫在自然状态下的繁殖能力是没有问题的,有人甚至拍到过两只野生雄性大熊猫为了争夺配偶打得头破血流的场面。

  “大熊猫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曾经和它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剑齿虎和剑齿象都没能逃过第四季冰川而灭绝了,它却一直活到了今天,说明大熊猫可以被认为是属于顶级群落的物种。”范志勇说。

  所谓顶级群落,指生态系统进入了一种相对平稳的阶段,可以完全实现自我更替了。就拿黑竹沟来说,如果人工种植一批杨柳,一开始可能长得很好,但第二代杨柳就很难长起来了,这是因为杨柳无论幼年还是成年都是喜阳植物,幼苗在树荫下很难生长。松树则幼年喜阴、成年喜阳,松树苗可以在树荫里生长得很好,等它长高后见到阳光也很容易适应,这就是为什么在黑竹沟里一个真正的原始森林里几乎全都是高大的松树,而见不到杨柳的原因。

  “既然是顶级群落的成员,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就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标尺。”范志勇告诉我,“不但如此,大熊猫的国宝身份也为保护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由。目前国家已经建成了62个大熊猫保护区,保护区内生活着的其他野生动植物也就跟着沾了光,所以我们称大熊猫为‘伞物种’,在这把大伞的庇护下,很多珍稀动植物都找到了避风港,其他任何物种都达不到这个效果。”

  问题是,这把伞撑起来后该怎么办呢?一种意见认为,保护区只要禁止人类出入就行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自己恢复。但中国最著名的大熊猫专家潘文石却不这么认为,他经过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说,人类适当的干涉对大熊猫的生存是有利的。比如,真正的原始森林生物多样性都不高,反而是经过适当砍伐后的森林能够让阳光透进来,有利于竹子等林下植物的繁衍。国外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也都是要定期给森林开天窗的,其目的就在这里。

  但是,从黑竹沟的情况看,竹子显然是过剩的,大熊猫不愁没东西吃。最担心的是竹子开花,开花的竹子本身的营养价值很低,结出的种子从发芽开始算起至少要5年时间才能被大熊猫食用。如果一块地方的竹子突然大面积开花,大熊猫就会遇到麻烦。

  “我们目前还没有办法预测竹子的花期,这就需要依靠保护区巡护员的监测了。”范志勇说,“但是你想过没有,竹子开花的现象历史上肯定多次出现过,大熊猫为什么活得好好的?关键问题就在于那时的大熊猫栖息地是连成一片的,一块地方竹子开花了,大熊猫可以很容易地迁徙到另一块地方继续吃。但是现在,由于大熊猫保护区的碎片化,再加上低海拔地区被人类占领,使得大熊猫只能住在山上,没办法自由迁徙了。”

  地图显示,目前大熊猫保护区涵盖了大熊猫栖息地的57%、种群数量的71%,看上去还不错,但大熊猫被公路、铁路和农田等人为障碍分割成了18个小种群,其中有6个小种群的大熊猫总数不到10只,甚至有两个种群的大熊猫都仅剩下了1只,面临着局部灭绝的危险。

  “栖息地破碎化最严重的后果还不是竹子开花,而是阻碍了大熊猫的基因交流。”范志勇补充说,“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每次持续3~5天,如果在此期间找不到配偶,就失去了一整年的繁殖机会。目前中国野生大熊猫的总数虽然已经达到了1600只左右,看似比较安全,但近亲繁殖的程度很高,种群退化严重。”

  “那么能不能把散落在各地的大熊猫抓起来人工饲养,择机交配,再重新野化呢?”我问。

  “这样做理论上也许可以,而且容易引发公众的兴趣,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起码从经济上来讲就很不划算。”范志勇回答,“首先,人工饲养的大熊猫不再怕人了,重新野化相当困难。其次,大熊猫是巢域物种,每只大熊猫都有自己的领地,遇到外来者一定会对其发起攻击,这是大熊猫的本性。所以野化就必须在一个完全没有大熊猫的地方进行,成本非常高。与其这样,还不如把这笔钱花到保护现有野生大熊猫上。我认为只有在野生大熊猫出现严重危机、人类又无能为力时才可以考虑人工养殖。”

  WWF一直坚持以保护野生大熊猫为主的原则,早在2006年就在秦岭地区尝试修建人工生态走廊,连接被公路分割开来的两块大熊猫栖息地。但据范志勇透露,5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观测到一只大熊猫从这条走廊经过,说明类似的举措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

  “保护野生动物是一项需要耐心的工作,必须全面规划,统一安排。”范志勇说,“WWF在2006年启动了‘跳动的绿色心脏’项目,其宗旨就是把长江上游大熊猫分布区当做一个整体加以保护。这一地区对于整个中国的环境而言非常重要,可以视为中国的心脏。”

  不过,WWF毕竟只是一家外国基金会,能力有限,还是得依靠政府的力量。但在李志宏局长看来,管理方式不统一恰恰是目前国内野生动物保护区最大的问题所在。“中国的保护区种类太多了,不但有国家级、省级和县级之分,上级主管单位又包括林业部、农业部、水利部和环保部等多个部门,这就造成了管理方式不统一、拨款不及时、人员流动过于频繁等问题。”李志宏说,“我认为应该尽快完善保护区的相应法规,由国家统一拨款,统一管理,统筹安排项目,这样才能提高效率,效果也会更好。”

  按照计划,今年底即将启动第四次全国大熊猫普查。大家都希望能借此机会把大熊猫的家底摸清楚,并在保护好国宝的同时把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治理好。■

  2006年3月20日,四川雅安水库附近发现一只年迈患病的野生大熊猫,专家在为其检查身体

  2月20日,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训场出生的大熊猫幼仔顺利结束初期野化培训,正式进入卧龙大熊猫野化培训二期项目第二阶段。图为饲养人员准备装运大熊猫幼崽

  领队李时黑布和砍过的树桩

  彝族汉子曲别刮虎是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村的养蜂专业户 

  WWF北京办公室物种项目主任范志勇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相关专题 三联生活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大熊猫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