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
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这应该是政府奋斗的目标。我们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城市的情况,分类施策分城施策。
政府还是要用更多精力更大力度来解决好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城镇集中连片的棚户区还居住着上亿人,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几百个人一个旱厕。北方,居民入睡要戴着棉帽穿着棉衣,可以说是政府心头之痛。
今年要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至少改造470万套以上。我们也需要推进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让新就业年轻人和长期进程务工人员缓解住房困难,并实行公平分配,在这方面,我认为盖一寸胜过说一尺。对于合理地自住需求,也要有相应政策支持,对房地产市场要因城因地分类调控,抑制投机炒卖需求,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李克强:
李克强:
国务院开了40次常务会议,其中30次是研究改革相关议题。即使是其他议题,也是在用改革的精神研究和推进。基本取向就是让市场发力,激活社会的创造力,政府尽应尽责任,让人民受惠。 现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目标要有过程,但古人说,吾道一以贯之。我们锲而不舍,假以时日,必有成效。
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但是也要抓牵牛鼻子的改革。在重点领域要有所突破。今年还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让市场发力,有效规范法规作用,还要把财税金融改革作为重头戏,包括对小微企业减免税费方面有新举措。 以改革推进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尤其是在服务业领域,像医疗养老金融等,让市场增强竞争力。诸多的改革我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都说了,这里不再赘述,关键在推进落实。
当然,改革会触动利益,会动奶酪。放权,某些人权就少了,放宽准入增强市场竞争力,现有的一些企业可能会有压力。但为了释放改革红利,尤其是让广大人民受惠,我们义无反顾。
李克强:
我们之所以把经济增长率定在7.5%左右,考虑的还是保就业、惠民生、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我们更注重数字背后的民生、增长背后的就业。
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也难以增加社会财富。我在基层曾经访问一些零就业家庭,一个家庭没有人就业真是毫无生气,没有希望。现在我们全国每年要新安排,新增城镇劳动力1000万人以上,还要给600到700万新增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出空间,所以要有合理的GDP。
我们既然说GDP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5%左右,左右就是有弹性,高一点低一点是有容忍度的。下限就是GDP必须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使居民收入有增长。我们不片面追求GDP,但是我们还是需要给居民实惠、提高质量效率、节能环保的GDP。
李克强:
去年最大的挑战,那还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一度中国的中央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金融领域还有所谓“钱荒”,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超过了13%,而且用电量、货运量的增幅也大幅回落。
我们保持定力,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明确了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就是增长和就业不能越出下限,通胀不能突破上限,而且着力促改革、调结构,让市场发力。 今年挑战依然严峻,而且可能会更加复杂。我们既要稳增长、保就业,又要防通胀、控风险,还要提质增效,治理污染,多重目标的实现需要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这可以说是高难度的动作。所谓了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好柴,我们正视困难直面挑战趋利避害,这是遇事克难的成功之道。中国经济有巨大潜力和韧性。我们有能力也有条件使今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李克强:
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民生问题,应该是政府重点的工作。今年要着重继续做三件事: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
第一是保基本,也就是要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养老、住房等诸多方面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我们现在医保已经基本覆盖全民了,基本养老的参与人数也超过8亿人,但是群众还有反映,比如接续难、转移难等问题。
我们要继续巩固和扩大这些基本的社会保障,适当的时候,今年要提高基本养老金的标准,而且要解决或者说逐步解决碎片化的问题,整合城乡医保,推进养老失业并轨,统筹城乡医疗保障。
第二是兜底线。因为国力所限,我们基本保障体系的标准还是低水平的,总会有一部分人因病因灾陷入生活的窘境,基本保障兜不住,还要进行社会救助,我们绝不能让无家可归、因贫弃医等现象频发。
将心比心啊,政府应该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出台了社会救助管理办法,就是要让这些特殊群体救助有门。中国金融和债务风险对金融和债务风险我们一直高度关注,去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果断决定全面审计政府性债务问题,这本身表明要勇于面对。审计的结果如实对外公布,表明债务风险是总体可控的,而且政府的债务率还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以下。
第三是促公平。我们保基本兜底线还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还是要采取措施,尤其在一些 领域,要有更有效的办法让就业、求职机会公平,让创业有公平竞争的环境。
特别要注重起点公平,就是教育公平。我们今年要继续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增加10%以 上。并且要加大农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改造的力度。政府就是应该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奋斗有公平发展的机会,我们要把公正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
李克强:
李克强:
中美关系实质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去年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加州庄园会晤达成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共识,那就是互不冲突、互利共赢。
当然,中美因为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对一些问题存在分歧,这是客观的,在合作当中有摩擦也是事实,但这是合作中的“烦恼”。
中美的共同利益可以说是远远大于分歧,去年我们双边贸易额达到5200多亿美元,粗略算的话,每一个工作小时,中美之间可能有1亿美元的生意已经做成了。何况我们现在还正在进行中美投资协定的谈判,中美合作的潜力巨大,要在增强互补性上多做文章。所谓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变是向有利于中美双方、有利于两国关系稳定的方向去走,还是要择宽处行,谋长久之利。
李克强:
香港在祖国内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现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经济升级也给香港发展带来更大空间。中央对港澳的政策是一贯的、明确的。中央政府也会继续支持香港保持并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
内地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服务业,香港在这方面有专业优势,近水楼台先得月,我相信香港同胞历来有敢拼能赢的精神,会在未来全球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保持发展。
李克强:
推进中国的产品,维护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正当权益,这是作为中国总理分内事。我去年访问中东欧的时候曾经跟他们的领导人说:如果你要建高铁核电,中国的装备可能是建设最快成本最低的,我有这个底气。
中国的经济要升级,出国产品也要升级,不能总是卖鞋帽衣袜玩具,当然这也要卖,但中国的装备也要走出去,这样可以接受的国际市场和竞争的检验,我们很多零件也是国际购买来的,中欧装备实施走出去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我还想通过各位,向中国企业转达一句话:你们可是要尽力啊。我们对中国装备作出了承诺,可不要让这个承诺落空啊。请中外记者给予监督。
你说到去年的光伏案,中欧作为最大的贸易伙伴,规模很大,摩擦难免发生,但是只要我们相互尊重,妥善协商,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像最后光伏案的解决可以说是成功的案例。我可不希望因为个案,而且比例很小,来丢掉中欧贸易是最大伙伴的这个帽子。
说到中欧关系我还要说,中欧都主张世界多极化,也主张投资便利化,中欧企业相互进入相互投资这应该是大趋势,我们正在进行中欧投资谈判,相信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进程中,只要我们对等公平便利来推进,来为企业创造条件,中欧的相互投资额会不断地攀升。经济的融合度也会不断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