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本周人物:住进养老院的钱理群,有人叹有人羡

0

新浪本周人物:住进养老院的钱理群,有人叹有人羡

第501期

2015年10月24日11:46我有话说(0人参与)

北大教授钱理群。北大教授钱理群。

  北大教授钱理群卖房住进养老院,再次被舆论聚焦,上一次是因为他批评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位国内当前最有影响力之一的人文学者,就这样被卷入一场养老问题的讨论。

  在舆论众声中,有两股声音最为响亮:一是悲叹,为钱老师膝下没有子女照料扼腕叹息,甚至有人觉得这是社会对这样一位影响力巨大的学者的亏欠;一为艳羡,房间100多平米,每月住宿费就要两万,“普通人学不来”“难以复制”。

  悲叹与同情者,且收回眼泪。

  目前看来,钱老在养老社区的生活很是自得。“不用操心琐事、集中精力写作”,每天看5张报纸,平均每天能写2000到3000字。对于一位以传道授业为志业、以文章著作名世的老人来说,这是莫大的轻松与舒适。而他在养老院中创作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馈赠给社会的精神财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就是我的想法。”钱老虽然这样讲,但新闻并没有放过他。不过好在大多讨论并未聚焦钱老私人生活,而是借他人酒杯浇社会养老事业之块垒。相信钱老通达,也会体谅公众对他的善意“消费”。

  人们对一个名人住进养老院如此关注,其实并不难解。往近处讲,这是国人养老观念中的芥蒂,社会发展如风如电,但观念的进化往往滞后。直到而今,尚有多少人把住养老院等同于“子女不孝”、“晚景凄凉”、“世道浇漓”。

  往远处看,在老龄社会日渐逼近的压力之下,任何一个标志性“养老事件”都会得到充分乃至过分的解读。看到别人如何养老,人们都会反观自身,父母老了怎么办?自己老了又将如何?

  有人借机检讨“以房养老”政策的实施,发现试点效果十分不理想。

  截至2015年9月12日,以房养老项目5个月全国仅12户22人签约。严格来讲,钱老卖房养老与“以房养老”并不是同一码事。“以房养老”本质是以住房为抵押的保险,而钱老只是简单卖了个房。但对普通人来讲,以保险的形式慢慢地把房子花掉尚且难以接受,一下子卖掉房子去养老就更难以效仿了。

  “养儿防老”、“把房子留给下一代”、视养老院为畏途,这些都是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这个意义上讲,钱理群的爽快决断对大众是一个榜样。

  房子终是身外之物,自己的晚年生活才是根本。与钱理群的选择一样,法学泰斗江平先生已经在养老院住了一年,而当初这是与老伴、女儿共同商量的决定。

  知识分子对社会产生影响,本来就既有“言传”也有“身教”。钱理群、江平两位老先生对养老院的毅然选择,令人想起梁启超和西医的典故。

  梁启超因小便出血住进协和医院,经医生建议切除右肾之后,却发现尿血症状反而加重了。一时间甚至传出“切错肾”的讹言。梁启超为了不影响西医在中国的推广,特意撰文为协和辩护:“我们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智识还幼稚,便根本怀疑到科学这样东西……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钱理群、江平选择养老院,如果可以改变人们对养老院的传统观念,也算善事一桩。

  可是有那么多的养老院让老人去吗?

  (西坡)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