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评媒:洋快餐用过期肉是谁在放纵?

2014年07月22日17:15     第17期      我有话说(0人参与)

作者信息

晓航

新浪新闻中心出品

  夏季是食品安全问题高发期,肯德基、麦当劳等一批洋快餐随着一家国际供应商的曝光而颓然跌倒。

  日前,东方卫视披露,记者卧底两个多月发现,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快餐连锁店的肉类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下简称上海福喜)大量采用过期变质肉类原料,并优先安排在中国使用;为应付检查,公司做了对内、对外两本账。上海市食药监部门已连夜查封该企业。

  除了上述三家快餐连锁企业外,上海福喜还是星巴克、吉野家、德克士等快餐企业的食品原料供应商。由此看来,上海福喜曝出的严重问题,必将以裂变的方式和进度,深重危及全国诸多洋快餐的食品安全,不出意外的话,这将成为近年来全国罕见的食品安全大事件。

洋快餐食品安全问题5年17起

  广州日报报道,最早由婴儿奶粉发端,再到其他食品,几乎实现无缝“全覆盖”,本土企业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屡屡犯错,让国内消费者信心全无,一向被认为管理标准、安全标准极高的国外快餐品牌则趁乱而入,呈现爆炸式扩张。时下,百胜旗下肯德基在中国门店数目即将接近5000家。截至去年7月,麦当劳中国门店数超过1700家。

  无奈的事实却告诉国人,洋品牌快餐的食品安全不过也是一个传说。

  《法制晚报》记者整理发现,从2010年至今的5年里,至少已经发生了17起在华洋快餐的食品安全问题,6起是因为供应商“不靠谱”造成的。早在2005年3月,肯德基新奥尔良烤翅、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调料中发现微量苏丹红(1号)成分;同年11月肯德基芙蓉天绿香汤的原料“天绿香”被指有害人体健康。前年,央视曝光了山东部分养鸡场使用违禁药物催肥速生鸡,未经检验直供上海的肯德基餐厅,后又曝出肯德基涉嫌隐瞒8批次抗生素超标的不合格产品。

  @宋祖德率先暴怒:近日上海食药监局查到上海福喜公司作为麦当劳肯德基的供应商,竟然将过期8个月的已发臭的鸡肉重新包装,将保质期延长一年,如此心黑,如此大胆,欺我国民,我国政府应痛下决心封杀麦当劳肯德基!别让它们继续祸害少年儿童!中国人团结起来,对这两个狗屁洋垃圾食品说不!

  有观点认为,毕竟快餐店没有深入全面检验每一批原料的能力,只能根据经验选择供应商。至于供应商靠不靠谱,更应当由卫生监管部门负责。

  网友@赵林:是我价值观不对吗?我看完报道,觉得麦当劳、肯德基也是受害者啊。报道中说麦当劳经常去福喜检查原料,但每次都被假账目欺骗。这些快餐店没有检验每一批原料的能力,只能选择“信得过”的大的供货商。而是否“信得过”,应该是卫生监管部门的责任吧?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赵萍接受采访指出,不管供应商的产品如何,作为下游的食品经销商,必须履行严格的产品检测抽检手续,否则就是失职。

监管不力成为千夫所指

  不出所料,所有的矛头都指向的监管部门。

  燕赵都市报认为,在供应本土化、运作本地化、雇工低层化、扩张疯狂化下,洋品牌除了拥有一个国外商标之外,其内部运作体系跟国内企业并没有多大的差异。若再加上所谓品牌崇拜而疏忽了对其监管,自然就会问题不断。

  重庆晨报回顾历史,对监管力度恨铁不成钢。一开始仍是记者暗访,然后发现问题,继而通过媒体曝光引发热议,监管部门便开始火速行动了,还是那么老套,毫无进步的迹象。

  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正是因为监管者的后知后觉,才让食品安全的现状像如今这般不堪,因为这间接纵容了造假者的胡作非为。“监管跟着曝光走”比过期臭肉更可怕。

  燕赵都市报评论丝毫不遮掩对监管部门的鄙视。在此事件中,率先报道的依然是媒体,然后才是监管部门的跟进,“监管围绕记者转”的尴尬状况没有得到解决,一方面证明其运行机制没有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则证明其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来源渠道。专业的行政监管不如业余的媒体记者,监管的能力与水平自然值得拷问。

  齐鲁晚报评论说,事前形同虚设,放任企业违法,事后雷霆震怒,以严词撇清关系,这种模式的监管很难让消费者提起信心。

食品安全需要“吹哨人”制度

  中国青年报深感我国的监管水平是“扶不起的阿斗”,转而向监管制度的完善方向努力,呼吁建立行业内职工的“吹哨人”制度。

  隐秘内幕得以披露,是记者卧底两个多月的结果,让监管人员面对若干食品药品企业,逐一卧底两个月并不现实。事实上,最容易发现问题和了解内情的,是身处行业内的职工。正因如此,在欧美很多国家都立法建有“吹哨人制度”,即靠内部员工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察觉问题,吹响哨声,制止问题。比如在美国,一方面对“吹哨人”予以重奖,奖励直接来自罚金;一方面专门立法“证人保护法”吹哨人法案。资料显示,在全球揭露的 食品安全案件中,政府部门查出来的很少,大部分是企业内部员工、竞争对手或维权组织揭露的。

  我国也有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但现实中,一方面在证人保护上没有周密的法律设计,证人的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举报奖励不够多,举报者顾虑重重。有专家指出,我们的有奖举报制度只是“看上去热闹”。由此可见,我们在试图培养食品安全的“吹哨人”,但仅停留在行政层面。

  扬子时评也认为在食品安全领域,对举报人应该予以重奖。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以食品安全之名,在重罚违规、违法企业以及个人同时,按一定比例给予举报者重奖合情合理。

  南都对卧底记者表达了深切慰问,认为完全靠记者媒体发现问题远远不够,转而提出了完善黑名单强化监管的办法。

  扒粪者的艰辛与不易也显而易见,记者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曝光地沟油,但若视社会监督为维护食品安全的主要武器,则恐怕难担重任。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的谏言中,颇为响亮的一个是食品药品黑名单管理制度,目前各地已普遍执行,今后通过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和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数据库,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有望能强化市场监管。

令人尴尬的“南橘北枳”现象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古人的名言完全适用于此。

  洋快餐近年来暴露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炽,到现在用过期发臭的食品端上来卖的确“过火”,那么这又是谁纵容的结果?

  新快报评论认为,洋快餐之所以能在全球遍地开花,不仅得益于快餐好吃,还因为成熟的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口碑等等对于品牌的维护。然而,很多大品牌在我国的表现走了样,甚至“学坏”,即所谓“南橘北枳”;“水土异也”的主要原因,不是法律漏洞,而是监管的不作为甚至助纣为虐。

  新浪专栏作家朱少华形象地把国内消费者比喻为“软柿子”。消费者忍让和包容,监管部门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司法部门“和稀泥”一般的调解,都让麦当劳、肯德基和必胜客,更越来越拿我们国内消费者权益“不当一回事了”。但是不是人家硬把我们当成了“软柿子”,而是我们把我们自己当成了“软柿子”。

  评论员王传涛抛出了一个经济学概念“洼地效应”,食品安全领域的“洼地效应”可以这样描述: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监管的力度和水平均落后于其他地方时,那些问题食品或相关产品就会流向这个地区。他认为要解决问题,“优先供中国”的“洼地效应”必须破题。

  京华时报一边自伤,一边发问:“过期鸡肉优先供给中国市场”,报道中这句话让人五味杂陈,洋供应商的这种毛病到底是谁惯出来的? 一家谙熟现代商业伦理的国际供应商,到了中国地界上就敢公然造假,就敢轻松调侃“过期也吃不死人”这种底气从何而来?

  想想也就明白,想必是该企业已经在对中国市场环境的观察中形成了若干经验判断:一是,造假和违规不会有人发现;二是即使发现也不会支付致命的成本;三是支付成本后也可以以同样的手法追回损失。而这三点判断,几乎勾画出了当下食品生产领域的整体生态,展现了我们在食品安全领域立法的滞后、执法监管的疲软,以及消费受众的弱势和宽容。

  环球时报评论颇有些恨铁不成钢,中国流行关系学,腐败较严重,质量监管体系薄弱,媒体监督有一搭没一搭,民间对洋品牌的盲目崇拜,这些都在影响外商的思考:它们该给在中国提供的服务质量“打几折”。有这样的大氛围,国际知名品牌在中国不出“大问题”才真是怪事。

  新京报认为,目下的当务之急是,既要鼓励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参与监督,并通过严厉的惩处、问责使得企业不敢、不能再犯,更要改变基层监管懒散、敷衍的工作状态,杜绝执法不严、形式主义乃至监管失守的情形。

  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前移监管触角、加强监管力度、对国内外企业一视同仁等,都应提上议程,以期最大限度地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于萌芽状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