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评媒:坑叔坑婶坑姐,房子连娃也坑了?

2014年10月29日18:01     第79期      我有话说(0人参与)

作者信息

云清

新浪新闻中心出品

  在中国,什么话题最热?房子,房子,还是房子。

  在陕西“房姐”龚爱爱被判有期徒刑3年,合肥“房叔”方光云被抬上法庭后,“房娃”出现了。

  10月28日,《北京晚报》报道了一个一心要辍学的中学生,原因是:“那些钱够我吃三辈子了,为什么还要上学?我收房租就行了。”

  这位化名小虎的中学生所说的“那些钱”就是指家里在北京的14套房子。

  网友表示,恨不得“哭晕在厕所”,奋斗一辈子不如别人有个好爹妈。

  所以,为什么还要读书呢?

  周星驰曾经有句很有名的台词,“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那他和一条咸鱼有何区别?”

  “房娃”可能没有想过自己和咸鱼的关系,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没有人有权利向他提什么要求,但“房娃”背后财富和人生的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在一个未成年人的心智里,是成人们该思考的问题。

读书为了什么?

  可能每个人在小时候都问过父母和自己,为什么要读书?有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大志的人恐怕少之又少,毕竟年幼的自己也很难给出答案。

  大多数小孩在步入学龄后,父母会说,不读书长大后就会找不到工作,没有工作,就挣不到钱,买不到房子,成不了家。

  读书等于未来的工作和房子。

  这样的解释当然贴合当下社会公众的实际心态。也确实是很多人奋斗的动力。

  而很少人有父母告诉小孩,读书是为了将来拥有更精彩的人生,有更多的知识和见识来认知这个社会和自己,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视角和能力来体验人生,也从中获得愉悦体验和成就感。

  为什么读书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所有的事情最后都能用物质来衡量,当太多人为了“功利”和物质来读书,当结果没有达到足够的物质标准时,“读书无用”的论调便出现了。

  这不仅是某一个家庭教育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氛围如此,过于强调和夸大读书所带来的利益结果,而忽略了读书对于人的塑造。

读书无用?农村娃也在迷失

  读书真的没用么?

  评论员高明曾在红网发表文章认为,“读书无用”论是浮躁心理作祟。

  说“读书无用”其实更大程度上源于个人的懒惰与浮躁。在“读书无用论”的旗帜下,许多学生放弃学业,做起了所谓的“事业”。但“创业”一事,说起来意气风发,做起来却常常半途夭折,试问一个连读书尚且不能够平心静气的人,又如何成为商业大潮中的所谓“成功人士”?

  人为何会浮躁?快餐式的生活节奏会让人忘了“谁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急功近利于眼前的斤斤两两和快速的回报。

  “房娃”在“读书无用”的队伍里还属于特殊的案例,更多人家境堪忧,更需要改变,许多农村的孩子不再信奉“读书改变命运”,早早弃书工作。

  当然,这与当下劳动力价值提升有关,也与城里和农村孩子所获得教育机会和发展机会的巨大差距有关。工作挣钱不是终点,弃书从业的人往往因为缺乏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他们的职业的发展也往往局限于初级的体力工作,职业前景令人堪忧。

  读书真的无用么?就连习大大这样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也需要中南海讲师来给他的知识体系“充电”。中国“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训被太多人遗忘了。

  他们也忘了,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求进步的人会被时代淘汰。

中国的“啃老”思想何时“断奶”?

  在“房娃”的言论被报道后,很多人对“房娃”的父母也产生了好奇,这样的财富,究竟是如何得到的呢?

  光明网评论员王军荣也质疑:一户人家有那么多房子,按常理来说,极不正常。如果真是凭借本事赚来的,没有任何猫腻,那就无妨告诉孩子,这是父母靠劳动所得,不劳动就没有钱。

  不劳动就没有钱,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在“房娃”看来,却不是问题,因为在他的认知里,“爸妈的钱就是我的钱”。

  中国的啃老问题也时常被人诟病,甚至需要出台法律来防啃老,可啃老的思想却是根深蒂固。很多人在成年之后心里也未必“断奶”。

  若如“房娃”现在的想法,他压根儿就没想过,这辈子也许有天需“断奶”。

  权力的滥用和机会的不均等确实给了不少官二富二们“拼爹”的资本,可坐吃山空,爹也有老的一天,一个文明的社会也必然会向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拼爹”总有一天会过时。

房子背后是权力和财富的不均衡发展

  不同于房叔和房姐,房娃自己不存在贪污腐败的问题,但和他们相同的是,都是因为房子而受到了公众的关注。

  房子是表象,房子背后所代表的是权力和财富,体现的是社会发展中极不均衡的一面。权力和财富集中在极少数的人手里,当人们唯权力和财富是瞻,这是危险的信号。

  当家庭教育,社会的普世价值观都不再以人为根本,变成了功利的角逐,连读书变成了追逐利益的工具,读书郎们对于未来的预期都变成了机会成本的兑换,一句“花不完的钱”所呈现的不仅仅是童言无忌,它所带来的警示意义我们不应对之一笑而过。(云清)

(新浪网独家原创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