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凿京津运河"建议者:骂我脑残能理解

2014年06月13日09:22     第3期      我有话说(0人参与)

作者信息

王笑西

新浪新闻中心出品

  西起北京通州宋庄,东至天津滨海新区蔡家堡,开凿全长约160公里、平均宽度为1公里的“京津陆海运河”,引入海水进行淡化,解决北京水资源不足,并改善北京和天津的大气环境。这是6月9日发布的《2013-2014北京蓝皮书》针对人口、教育、交通、环境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问题提出的建议。

  一经媒体报道,这份“大胆”建议便招来“拍砖”无数。“看上去很美”、“根本不现实”,“挖条运河就能改善环境降低污染?”网友质疑声不断。

  昨日,“促进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服务对策研究”这一文章的作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所长施昌奎接受新浪网专访,逐条回应了网友质疑。

建议受关注因为契合京津冀一体化
新浪网:

为什么会在蓝皮书中建议开凿“京津海陆运河”?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

施昌奎:

这个想法,我两年前就有了。当时北京正在提出要建世界城市,我们考虑到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是临靠大江、大河的,而这一点是北京所不具有的。而且,北京这个城市严重缺水,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南水北调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缺水问题。但是由于距离远,大量的水资源会在半途中消耗掉,开通运河引入海水可以弥补这一点。此外,开通运河可以缓解本地区的空气污染状况,还可以让北京拥有自己的出海口,发展北京地区的航运和贸易。另外,通过运河引入海水,还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出于这四点考虑,我才提出了这个建议。

这个想法,我也在其他地方也发表过,在微博上也提过。之所以今天这个想法受到这么多的关注,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契合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政策形势。

新浪网:

开凿“海陆运河”,在中国或国际上有没有类似的成功案例?

施昌奎:

我们的京杭大运河就很典型啊,至今还在发挥作用,不管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一条运河的作用就是带动一个经济带的兴起,促进地域间的文化贸易交流,这也是我提出这个方案的题中之义。在我看来,京杭大运河的体量放在今天还是不够用的。所以,我的方案中提到京津海陆运河要深30米,宽度要达到1公里,至少赶上长江中游的水平。

“质疑声多因为网友看到的信息并不全面”
新浪网:

深30米,宽1公里,网友对这份建议评价最多的就是“开凿海陆运河不可行”。你觉得这个计划可行吗?

施昌奎:

我个人认为,这个方案还处于学者设想、交流的阶段。好在这个想法得到了媒体和网友的关注和讨论,所有的构想都是在充分的讨论后才成熟起来的。

新浪网:

在做方案的时候,你跟相关技术部门有过论证吗?考虑过可行性吗?

施昌奎:

我们北京社会科学院是一个搞社会科学的机构,主要考虑的是社会经济层面的问题。工程可不可行,自然会有更专业的专家去研究。实际上,网友的批评我大部分是认可的。他们提的问题,我在提出方案的时候都已经考虑进去了,只是我们提出一个建议很自然地会多讲它的优点。而网上之所以出现这么多质疑的声音,是因为网友们看到的信息并不全面。

新浪网:

按蓝皮书设想,“京津陆海运河”的主要功能设计有四个方面,一是解决北京水资源不足的困境,二是改善空气,三是打开北京的直接出海口,四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听上去,个个都“直击要害”,不少北京网民也调侃:以后可划船去天津了……靠一条“海陆运河”,就能解决PM2.5的问题?

施昌奎:

我说运河可以缓解京津地区的雾霾,但是只是微气候的调整。因为有部分雾霾是由地面扬尘、粉尘造成的,运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面的扬尘粉尘。我没有说一条运河能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地区的雾霾状况。

“引海水可能污染地下水,但应两害取其轻”
新浪网:

目前,华北地区已形成巨大的区域地下水漏斗,海水涌过来,一路下渗,也会让京津一带的地下淡水逐渐咸化。“开凿海路运河”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应该如何解决?

施昌奎:

网友质疑引来海水会不会污染地下水,我也觉得是有可能的。但是两害取其轻。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北京的地面一直处于沉降状态,如果这样持续下去,有可能会发生大的地质灾害。何况,随着地下水变少以及科技的进步,我们人类总会有一天只能去喝海水的。与地下水污染相比,我觉的地质灾害的威胁更大。当然我们通过技术措施能做到不污染最好。

还有网友质疑,这种“海陆运河”难道不会倒灌吗?我当然会想到这一点。另外,网友们提出会不会造成大量居民迁移,我初步估计需要转移20万人口,但是如果我们将运河的沿河景观规划好,完全可以容纳这么多的人口。

新浪网:

从技术角度来看,引海水进京,意味着要让水“往高处流”,克服海拔落差的掣肘,它要消耗多少能源?再考虑投入产出比,政府真的会去做吗?

施昌奎:

我们社科院属于政府的智囊机构,我们提出的一些方案只是为国家的政策提供一种思路,仅供参考。如果这个工程投资太大或者技术水平达不到,政府部门自然会有自己的考虑。

新浪网:

这个构想目前进入到什么阶段?实施的可能性有多大?最早会在哪年启动?

施昌奎:

这个不是我能决定的。而且,我承认目前落实起来并不现实,不仅有技术层面的障碍、财政预算方面的障碍,甚至还有社会舆论的障碍。我觉得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来这个方案的施行并不是没有可能。

“做了该做的事情,不后悔提出建议”
新浪网:

蓝皮书的内容经媒体报道后,网上质疑声一片,你个人感受到压力了吗?

施昌奎:

没有压力。任何一个观点,都会引来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作为学者就应该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我也在网上看了几百条的评论,其中大部分是质疑,甚至骂我是“脑残”。我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认为这是好事。因为无论是政府,老百姓,还是学者,大家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者的想法被大家所了解。反过来,也可以让我们有动力去优化。

新浪网:

网友骂声一片,你后悔提出这个建议吗?

施昌奎:

我只做了我的职业该做的事,没什么后悔的。

新浪网:

这两天,同事、领导和相关部门是否跟你沟通过此事?

施昌奎:

沟通都属于个人交流层面的。因为我这两年多次提出过这个观点,我相信政府部门也会有所了解。但是我觉得这个事情太大了,政府肯定会非常慎重地考虑要不要具体的实施。

链接:“京津陆海运河”预计走向

  西起北京通州宋庄,东至天津滨海新区蔡家堡。全长约160公里,运河平均宽度1公里,通航船只吃水深度达到30米,可以通航30万吨级轮船。 “京津陆海运河”主要功能:

  1、通过运河引入海水,通过海水淡化为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提供水资源,解决北京水资源不足的困境;

  2、通过运河引入海水,改善北京和天津的大气环境,为打造宜居城市创造条件;

  3、通过运河航运,打开北京的直接出海口,发展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航运事业;

  4、通过运河引入海水,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观点

  开凿“京津陆海运河”对改善PM2.5没有太直接关系。该建议缺乏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海水渗入地下引发的土地盐碱化问题会十分严重。

  ——环保部城市环境管理专家组成员彭应登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

  这个建议听上去“没什么逻辑”。目前北京的空气质量相比去年有明显好转,北京从去年至今采取的清洁行动计划等应该发挥了作用,改善环境根本还是要靠治理。

  ——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谢绍东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