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亲的救赎:从震中抱出的第一具遗体

2014年08月05日17:15     第36期      我有话说(0人参与)

作者信息

谷力

新浪新闻中心出品

  8月5日零点,一具幼儿的尸体摆在了鲁甸县人民医院对面的便道上。她被一条粉红的毛巾被裹住,只露出两小段黄色的秋裤和一双红鞋。

  她只有2岁零3个月大。6个小时前,她的父亲用手和小刀,把她从水泥板下抠了出来。此刻,她的外公、奶奶、叔叔及一位远亲都坐在她身边,向围观的人们一遍又一遍叙述着她的遭遇。

  这是第一具从震中运出来的尸体。通向震中的路已经被堵死。她被父亲抱着,走了10多里山路,搭了一辆汽车才来到这里。

临时搭建的病床

  现场聚拢过来的人们,除了记者,大多是伤者家属。在这次6.5级地震中的2373名伤者中,约有200人住在鲁甸县人民医院。因为旅店爆满,不少陪床的家属只能徘徊在医院门外。 

  医院的主楼约300米长,两侧各有两个入口,分别挂着住院楼的标示,看起来更像是被连接在一起的两座建筑。伤者被安排住进1、3、5、6层内,在这条狭长的走廊两侧,每层都停放着30张左右临时搭建的床位。

  走廊里很安静。不少孩子就躺在两侧的临时病床上,进入了梦乡。他们大多仰面而睡,把打着石膏的胳膊放在胸前。一条白色的防水手环缠在他们的手腕上,上面标记着年龄、伤情、血型等基本信息。

  “留下来的都是轻伤的。”在医院入口处的食堂门口,一位志愿者说道。

  她从昭通市赶来,正就读于昭通市交通学院。根据她的观察,伤者首先会被医生当场诊断,轻伤者留下,重伤者迅速被送往昭通市内的医院。

  “还没有死者被送来。”谈起医院门外的女童一家时,这名志愿者说,她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我想把孩子送回老家”

  “节哀顺变,放在这里不是事儿,要不送到医院火化,要不就赶紧给孩子埋了吧。”医院门外,有人向女婴的父亲提议道。一辆印着红十字的依维柯就停在不远处的路边。

  这位名叫卯昌学(音)的年轻父亲抱起女儿向急救车走去。这是他第二次试图把孩子送上车了。和之前一样,他很快又抱着孩子走了回来。

  “我想把孩子送回老家。” 卯昌学无奈地解释着。他的老家在鲁甸茨院乡田河村,距医院只有20分钟车程。一位远亲在急救车旁告诉他,把女儿的尸体放在医院门口,也许能获得多一些的补偿。

  卯昌学说他并不在乎钱多钱少,只是觉得别的死者还都在,女儿不应该这么快就“没了。”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鲁甸地震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卯昌学今年26岁,两年前他在龙头山镇和妻子开了一间糕点店,这是距震中最近的镇子。地震发生时,妻子除了腿和后背被砸伤外,腰部还被一锅热油严重烫伤,此刻正躺在对面的医院里。

  地震发生的时候,卯昌学正在糕点店里忙碌着。妻子在家炸着麻花,女儿在出租房里沉睡着。震后赶回家的卯昌学,印入眼帘的是彻底震塌的废墟。

  第二天,他和几名亲戚将妻子抬到一辆抗震救灾医疗车上,送到县城抢救。他自己回到废墟堆,寻找女儿的踪迹。最终,在一块预制板的下方,发现了已经没有生命体征的女儿。

“政府不会把我们漏掉”

  凌晨1点,有人给卯昌学送来了矿泉水和食物。自从晚上6点开始,接班的志愿者们便来到医院的食堂门口,负责接收当地人捐赠的衣服及生活用品,再把它们分发给伤者家属。

  围观的人群换了一拨又一拨。奶奶掀开了孙女脸上的毛巾被,稚嫩的脸庞已经发黑。

  “要不就送给医院火化吧。”孩子的叔叔掐灭了烟,嘟哝了一句。

  这次,卯昌学垂着脑袋没有说话。

  在心底里,他想在这里守到天亮。因为有志愿者告诉他们,几名徒步走到龙头山镇的同学发消息说,明天也许路就能开通。“到时尸体都会拉到这里,我再看看该怎么办。”

  得知消息的医院的领导们,很快做出决定,让他把闺女留下。“你说什么?”有人跑过来告诉他,医院提议把他女儿的尸体先放到停尸房后,他似乎有些不敢相信。

  “我愿意。”几名医生征求意见时,他立刻点了点头。在服务台前,他仔细地填写着登记表。不远处,他的弟弟蹲在走廊里,始终抱着小侄女。

  “我当时没有多想。”他说把闺女抱出来到县城,一度有些后悔。“我没想到她会是第一个。”对于结果,“我没想到她会单独被留下。我相信政府不会把我们的痛苦给漏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