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摸不着还交钱,有种神秘叫档案

2014年08月13日18:24     第28期      我有话说(0人参与)

作者信息

云清

新浪新闻中心出品

  在连续被质疑数天后,最新消息显示,全国将在2016年取消档案管理费。

  此前,新华社报道称,全国档案安家费每年数十亿元,北京就有1亿元,支出细则和去向成谜。

  这项深受前苏联影响的档案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已经开始淡忘,但管理费却在提醒人们档案的存在。

  但是档案到底有多大作用呢?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没有用的,取消管理费只是第一步,改革档案制度,把公民信息数字化集中管理才是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昂贵的档案“安家费”

  “我自己都还没有买房子,却要先给档案那几页薄薄的纸买个豪华卧室。”在近几日关于档案费的报道中,“北漂”李健的故事被再三转载。在北京打工12年,2013年之前每年档案管理费要交240元,2013年开始降到每年120元,12年来,仅档案管理费就交了近3000元。对于几张纸的占地来说,3000多的安家费无异于“豪宅”的级别了。

  档案费的收取从何而来呢?按照我国档案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有“必须存档”的规定,所以单位若没有保管档案的权限,个人必须将档案交给管理机构,即由人才市场代为保管。

  据悉,从上世纪90年代起各地人才市场就开始收取档案保管费,一些地方最初年收费曾达七八百元。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近年来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对收费标准进行了限制,收费有所下调。

  对于这笔费用无视或者不交行不行呢?《北京青年报》的报道里,海淀区人才市场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只要档案有更新或移出的那一天,存档费就要一次性补齐,否则档案会被扣留,就算不动档案,存档费最迟也会在退休时追缴,否则“将使社保与退休金受到影响”。

  档案这份神秘又陌生的文件材料成为了每一个大学生在毕业时候头痛的问题。没有人和他们详解这份文件的功能到底是什么,而它又似乎很重要,和个人的经历,身份息息相关。不少毕业生的档案随他们的户口迁回原籍后,档案管理费成了每年必须的开支。

  那是每个人都交过档案管理费么?也不是,在各种档案托管群体中,公务员享受免费,国企职工则由单位付费。这意味着,收入稳定的人群享受免费档案托管服务,流动人员则要为自己的档案向管理机构付费。同样是协助政府的管理,有的人要交钱有的人不用交,关于档案管理费的争论也从未平息。

  档案费简直就是一个怪胎:看似服务,却又难以公益;很像买卖,却垄断无休。《检察日报》13日稿件《专家:全国每年人事档案收费数十亿流向不明》里明确指出了档案费的不合理之处:因为按规定,“弃档”或“自揣档案”是违规的,因此,“消费者”没有说不的权利——你只能在它那儿存档案,收费也不可能议价协商。

  如今,媒体报道称档案费将在2016年前取消,而公众关于档案的疑虑并未消减。

档案已成鸡肋

  我们平时常说的档案其实是指人事档案,,最早起源于苏联。

  在我国,人事档案是记录一个人的主要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个人情况的文件材料,起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在个人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以及开具考研等相关证明时,都需要使用档案。但是每个人自己是看不到它的。

  人民网官方微博13日中午12时发布微博《关于档案,毕业生必知!》普及档案知识,对于“档案包括哪些材料”“档案有什么用处”“档案如何处理”和“死档”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解。

  那在现实中,档案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呢?“档案的功能在弱化是一种现实。”13日下午,人民网观点频道发起讨论《N亿“档案费”哪去了与“捉鼠即好猫”》,编辑小蒋提到:随着人才在全国甚至全球市场上自由而频繁的流动,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档案,已经不能为现行的人才流动提供真实的信用证明,它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我国的人事档案制度需要进行一次较大的手术了。

  媒体人然玉在新民网发表评论《巨额档案收费成人事档案制度改革最大阻力》,也提到了档案功能的弱化现象:随着司法记录、征信体系等的建立健全,传统档案所承载的记录功能,已经极大弱化。在此情景下,旧有的档案管理模式,理应顺势而变。

  “事实上,公众对档案管理的不满,除却收费之外,一些程序也让人难以接受。”13日,《重庆晨报》的评论《档案不能成为赚钱和折腾人的工具》也直指当下档案管理的弊端:如今的档案管理,在转接与托管的过程中,程序还有些烦琐,异地转接也需要来回折腾,这样的现状同样是需要纠正的。毕竟,最大限度地方便公众,应是政府服务的内涵与本质。

  如此,也让人想起去年“河北办证警员刁难北漂跑6趟办护照”的新闻。在纸质档案管理的制度程序里,此类事件又何尝少有。不少人毕业后为寻自己的档案下落辗转于学校,原籍省人才市场,市人才市场。没有人具体知道置办档案的流程和功能,只能在一次一次的折腾往返中为自己的“公民履历”寻找安身之处。

落后的档案管理该退出历史了

  全国在2016年取消档案管理费对于不少需要自己缴纳档案管理费的人来说当然是好消息,但也有网友质疑:既然已觉得不合理,为何还要等到2016年?

  财经评论员吴睿鸫更现实地指出当下的现实状况是:全世界目前只有中国存在纸质档案,且管理效率尤其低下。他在光明网发表评论文章《数十亿档案管理费制度亟须动大手术》,举例说道:相比之下,美国经上百年发展形成的信用档案均隶属于美国的三大信用公司。也就是说,在美国管理信用档案的公司只有三家。二者管理效率的差距可见一斑。

  当下管理制度的安全性也在考验中屡屡出现纰漏。

  “很多地方都曾出现纸质档案丢失、损毁的情况,最终往往让公众为相关部门的管理落后埋单。”新华网在评论《档案费“怪胎”应退出历史舞台》提到:现如今,随着司法记录、征信体系不断完善,与时俱进改革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档案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

  人事档案,终究只是一种体制内的书写,是官方话语的评价与记录。它一度是计划经济年代分配资源的重要参照,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形如鸡肋。媒体人玉然则直指横跨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档案管理制度的尴尬境地。

  “虽然现有的档案管理机构以及纸质档案不会立刻退出历史舞台,在各项社会事业都处于改革节奏的当下,公民履历以及信用记录应朝着数字化整合与联网式管理的方向迈进。”人民网观点频道同样提到了“数字化”的未来。

  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国家都在不断的改革中让自己的制度和社会分工更加完善与合理。档案管理费的取消是一个好的信号,如评论员汤嘉琛所说:让落伍的档案管理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可能需要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进行统筹和规划。

  再回来看档案的本来功能和意义,评论员吴睿鸫对档案前景的展望是:人事档案制度改革要沿着契约化、电子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前进,以全面提高国内档案管理效率与公平。

  期待“如影随形”的档案与时代的挂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