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特稿:南京1937,我们从来没有忘记

2014年12月13日16:09     第113期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有一个老太太,每一次讲都要哭。

  宋峤实在想不起来更多的细节,他唯一记得的关于幸存者的故事只有这个。

  距离1937年的南京,过了77年。距离1994年12月13日,第一个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悼念活动,过了21年。2014年,这一悼念活动上升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的国家公祭日。

  宋峤是南京当地《扬子晚报》的摄影记者,拍了12次12月13日。

  不是控诉、不是悲情,他说这么多年最好的一点是,证明了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件事。

终于有了国家公祭

  入行12年来,有10年的12月13日,宋峤都是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度过的。

  拍悼念仪式、拍受邀来到现场的幸存者。“流程我都能背下来。”宋峤说。

  早上7点,中国和尚和日本和尚,在纪念馆的广场上念经,做和平法会。

  10点钟,警报拉响。仪式正式开始,领导讲话、放飞和平鸽、献花圈、幸存者撞响大钟。一共半小时。

  他记得最清楚的,反而是唯一没有拍摄悼念活动的那一年。

  那一次,他在日本。

  2011年,因中日媒体交流合作的契机,宋峤成为访日中国媒体团中的一员。中国记者参观日本国会的那一天,正好是12月13日。

  宋峤买来了日本所有种类的报纸,想看看有没有一条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虽然不认识日文,但‘南京’两个字我肯定认识。”一页一页翻过去,一条一条仔细找。“很遗憾,我没有看到一条新闻里提到这件事。”宋峤说。

  从日本国会出来,宋峤发现一群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在国会门口游行。“我很兴奋,马上举起相机去拍。”他以为,那是中国人为自己的国难日示威游行。

  导游告诉他,游行的是一群韩国人,为了二战时期的慰安妇问题。“很失望。”宋峤说,“我多希望12月13日在日本国会门口游行的是中国人。”

  2014年12月13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

  这一次,宋峤在纪念馆外拍摄前来悼念的市民。“听到要办国家公祭日的消息时,我真是长舒一口气。早就该把它变成国家公祭日了。”

老人手上的烛泪

  “我拍过很多幸存者,有些是在悼念活动现场,也有去过他们家里的。每年老人们都说一样的话,也只有那么几句。”

  一年又一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在固定的一个冬日里,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共同回忆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

  “他们会说,‘那个日本人是多么的凶残,刺了我一刀’,或者‘我躲在哪,看见他们怎么怎么样’。”然后,宋峤按下快门。

  相机只能记录当下的一瞬间。有那么一瞬间,宋峤说“直击心灵”。

  这张照片来自他的师傅,名字叫做《烛泪》。“悼念现场,一位幸存的老人举着蜡烛,烛泪流了很长很长,一直挂在老人手上。”宋峤形容着。

  照片的说明是这样写的:“老人陷入沉痛的回忆,滚烫的蜡烛泪流在手上,他竟浑然不知!”老人叫李伯潜,宋峤说,他早已经过世了。

  正是这张照片,让宋峤坚持了12年。“一开始就是为了工作,现在是工作、兴趣,以及我是一个南京人。”

网络上的“NJ1937”

  NJ1937是宋峤的网名。

  24岁到36岁,青葱少年到孩子他爸,宋峤在摄影界已经是“老师”级的人物。但他等待的那张直击心灵的照片还是没有拍出来。

  南京大屠杀70周年,邀请了外媒。

  这一次让宋峤至今耿耿于怀。他身边是一位美联社的摄影记者。

  “就在我旁边,我们俩的角度几乎是一样的。”现在说起来,他也不甘心。

  第二年2月份,“荷赛奖”年度新闻人物类(故事)三等奖颁给了宋峤旁边的那位外国记者,获奖作品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组图。

  荷赛,被公认为是国际专业新闻摄影比赛的权威赛事。

  “我研究了这组照片。”宋峤说:“我发现我错了!”

  “我一直拍仪式,拍幸存者,但是他拍了一组照片,除了仪式现场,他在街头、在巷子里,拍了大屠杀之后的南京人。”

  大屠杀之后的南京人,宋峤就是。

  宋峤在论坛、贴吧的昵称,以及邮箱登录名叫做“NJ1937”。“NJ”即为南京汉语拼音的首字母。

  学生时代,学校组织参观大屠杀纪念馆。那是宋峤第一次走进这里,看着纪念馆中的史料,心中波涛难平。

  那时正流行起上网,刚从纪念馆出来的宋峤,注册网名时便使用了“NJ1937”。多年后,当他拿着记者证,每一个12月13日走进大屠杀纪念馆的时候,“NJ1937”仍旧在论坛上更新着有关悼念大屠杀的图片。

那个泪滴挂在脸上的台湾女孩

  到今年,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77年。悼念活动也已经举行了21次。

  宋峤说,有两个突出的感觉。

  来参加悼念活动的日本人越来越少。

  开始几年,除了日本的和尚,还会有各个宗派和团体参加。70周年时,一位日本战犯还来到了现场,参加悼念活动。

  另一个感受是,幸存的老人越来越少了。“他们大多已经80多岁,很多人相继去世,现在大概还剩下十几位老人。”

  今年,宋峤想要和以往一样约几位幸存者拍照,但是老人们婉拒了。“年纪大了,身体不好。”

  在宋峤的记忆中,只有一个老太太,每次讲都会哭。

  这样的泪水还出现在一个台湾女孩的侧脸上。前年,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守灵现场,宋峤拍摄的一张照片。黑暗的背景中,台湾的胡小姐微微低头,眼睛湿乎乎的,一滴眼泪挂在脸颊上。

  1937年大屠杀之前,她的母亲还是五六岁的孩子,跟着家人离开南京前往了台湾,再也没有回来过。

  这一次,她是代表母亲专程来到江东门纪念馆,悼念那些被日军屠杀的同胞。

  宋峤觉得,这么多年,最好的是证明了一点。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件事。

  (刘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