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北极科学考察关注大洋环流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8月1日 06:56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讯(特派记者张岳庚)我的面前放着一张特别的草图, 我一直试图把它与十几个小时前所看到的联系起来,但有些难。

  图上用写意的方式标示出各大洲的轮廓,各洲之间是七八个 不规则的圆。草图的作者赵进平说,这些圆就是大洋的表层环流, 它们是海洋中的大河,不远万里,浩浩荡荡地循环,决定了气候 系统的结构。循环中,各个环流又有融合,以致在南极水域竟能 发现农药。

  那些“圆”引起了我格外的注意。来自赤道太平洋的暖水, 在太平洋西岸转向北流,并大大强化。这就是著名的黑潮。经菲 律宾和台湾近海流入东中国海,接着流向日本东岸。黑潮带来大 量暖水,形成温带的充沛雨量。然而,黑潮却并不能向北长驱直 入。因为来自白令海的一支寒流,与它在此狭路相逢,这就是亲 潮。两潮相携双双奔向太平洋东岸。

  这里,黑潮与亲潮的交汇,是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一旦 打破,气候系统就会发生改变,包括中国在内的环北太平洋国家 的气候,也会随之变异。能破坏这种平衡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 是发生在赤道的“厄尔尼诺”现象,它会影响黑潮的强度;一是 发生在白令海的过程,如北冰洋与太平洋的水团交换,能左右亲 潮的强度。二者此消彼长,共同决定了中国头顶上的大气系统。

  此时,雪龙号正继续在白令海徜徉。22日晨3时(北京时间 23日20时),我来到右甲板。这时正是大洋班的海洋物理组在作 业。海上一片静谧。涌浪很小,气温在摄氏6度左右。所谓的作 业,在我看来非常枯燥,不过是用绞车,把一系在电缆线上的探 头,施放到3600米的海底。

  船回白令海后,大洋班几小时一次地连续作业,起床睡眠被 拆得七零八落。46岁的赵进平是国内惟一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 白令海计划协调委员会委员,首席科学家助理,他的语调和表情 永远平和。此时,他的眼里布满血丝。而矫玉田,大洋班班长, 在过去的两天里只睡了几个小时。

  因为采访任务在身,因为不懂,我必须问这问那,更给他们 增加了工作量。比如什么是“水团”。赵告诉我,“具有相同物 理性质的水体的集合”就是水团。中国首次北极考察的三大任务 之一,就是“了解北冰洋与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的 变异影响”。无论水团,还是环流,把握它们的钥匙是一台CTD 探头,C代表盐度,T代表温度,D代表深度。

  赵进平说,温、盐、深是考察一处水体物理性质的主要参数。 如果不知道一处水团是“甲方”还是“乙方”,何谈“交换”呢? 至于水交换,则是海洋环流的事。海洋环流将水团带来带去,改 变着水团的特征与结构。直接测量大洋环流是困难的,而测量温 度与盐度则容易一些。温度与盐度是大洋环流的结果,我们就是 从结果去推知原因。这涉及一些基本知识。比如,水中轻者在上, 重者在下。孰轻孰重,关键取决于温度与盐度。正因为水有轻重, 成重者总要流向低处,才使得环流生生不已。

  西北太平洋环流是与我国气候关系最密切的海洋现象,去年 的那场洪水,“厄尔尼诺”现象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北太 平洋环流”与“厄尔尼诺”如此相关,以至于我们不能仅仅满足 于在本土上“绿化”,“禁伐”。因为,这只是事情的一半。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