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王莘郑重宣告--《歌唱祖国》版权属于人民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8月13日 16:20 北京晚报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8月8日上午,这支让多少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旋律在天津市成道的一个小院上空久久萦绕。为纪念《歌唱祖国》 作者王莘教授从事音乐创作60周年,天津市老中青少幼五代歌唱演员聚到王老家中,再次高唱《歌唱祖国》。同时,也为即 将进京参加“王莘歌唱祖国纪念音乐会”做排练。为此,记者8月10日专程赶赴天津,走访了今年81岁高龄的王莘教授。 初识王莘教授:和善倔强的老者

  叩开王老的家门,绿阴掩映下的院落静谧祥和。王老正坐在窗前晒太阳。老人虽很瘦削,但精神矍铄,深邃的目 光灵动着睿智的光芒。二十年前患的脑血栓留下的后遗症,使王老的右半边身子有些不太灵便。即便如此,见到远道而来的记 者,王老还是热情地欠身离座,伸出了左手。把记者让进屋,王老缓缓站起身,扶着暖气管道,一点点挪动身体,很吃力,但 他坚持不让人扶,非要“自己来”。他的老伴说,老头就是这脾气,能自己做的事不求人。在天津音乐学院当院长时,有车他 也很少坐,常常自己骑车。

  序曲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诞生记

  今年适逢建国50周年,也是《歌唱祖国》这首歌的49岁生日。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谈起这首歌,王老心绪 难平,特别是从电视上看到江泽民总书记曾几次在重要的场合带头高唱这首歌时,王老更是激动不已。王老的学生吴小兵补充 道,江总书记曾说过,他在苏联留学时一想到祖国就会自然而然地唱起《歌唱祖国》。王老老伴王蕙芬老人向记者讲述了《歌 唱祖国》背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1949年10月1日,当时31岁的王莘作为天津市文艺界的代表有幸参加了开国大典。

  “当天参加游行的人很多,队伍很长,我们都排到东四去了。”回忆起50年前开国大典的盛况,王老显得非常 激动。

  当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时,王莘所在的队伍还在东四一带。毛 主席的话音刚落,在场的数十万群众立即沸腾起来,身处游行队伍中的王莘心潮澎湃,创作的灵感随之产生,他立即拿出随身 携带的小本记录下了这瞬间感受。一行行歌词和一串串音符在笔下流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帝国主义在 发抖/世界人民在欢笑,在欢笑/伟大的中华民族勇敢勤劳,不屈不挠/把一切敌人打倒/到今天建立起人民的新中国/鲜红 的太阳升起来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把自由幸福来创造。就这样,一首名为《中国 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歌曲随即诞生。

  从北京回来后,王莘便将新作《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唱给爱人王蕙芬和大伙儿听,大家都说好,觉得“挺带 劲的”。可王莘却觉得有点不太满意,这首歌感情虽饱满,但他总觉得力度还不够。从这时开始,王莘心里一直在酝酿要为国 庆节写一首好歌。王老的老伴王蕙芬说,其实正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首歌为后来的《歌唱祖国》奠定了基础,可以 看作是《歌唱祖国》的序曲。

  作曲 一瞥之间铸就《歌唱祖国》

  谁能想到,《歌唱祖国》这首传世之作竟出自于不经意的一瞥。说到那段略带传奇色彩的经历,王老夫妇都忍不 住笑了。

  1950年9月初,自告奋勇担任天津市音乐工作团团长的王莘来到北京为团里采购管乐器。返程时路经天安门 广场。

  王老回忆说,当时的天安门,东西有两座牌楼,叫三座门,天安门前四面也都是红墙。临别前,他通过三座门远 眺天安门。只见粉饰一新的天安门城楼上,工人们有的正在悬挂大红灯笼,有的悬挂毛主席画像;再看广场上,马克思、恩格 斯、列宁、斯大林以及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高高耸立;一队小朋友敲着小鼓,举着花束,列队训练;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碧空 里高高飘扬。此情此景,令王莘激动不已。灵感与创作欲望一下子涌上心头。他当即问自己,为什么不写一首刚劲有力的进行 曲,让参加国庆游行的人们高唱着它,雄赳赳气昂昂地从天安门前走过,接受毛主席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呢?“五星红 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词曲一下在头脑中迸发出来。

  “这下子他可打不住了”,王老的老伴笑着说,在返津的路上,他嘴里始终在哼唱这支歌,上火车找到一个角落 坐下,就“又打拍子又唱歌”手舞足蹈起来,“别人还以为是上来个疯子呢!”

  编曲 第一听众是老伴

  王蕙芬老人“揭发说”,当时,她已近临产了,那天老头子回家时已经是凌晨1点多。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她 扒拉醒,嘴里不停地叨咕:“我写了首好歌,快起来听听!”说着边打拍子边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雄壮有力的旋律把王蕙芬的疲乏一下赶到九霄云外,“真是首好歌!”她边赞叹 ,边不由自主地跟着王莘学唱起来。那一夜,小屋里充满了激昂的旋律。王莘更是激动得彻夜难眠,“终于找对感觉啦!”

  冷静下来之后,王莘又有了新发现,《歌唱祖国》歌虽好,但当时一时激动只写出一段词,觉得不解渴,歌词还 缺乏表现力。历经战火纷飞的年代,“新中国成立,多不容易。还要告诉后人今天的幸福是怎么得来的。”于是,《歌唱祖国 》又有了“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这段歌词。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反复推敲,《歌唱祖国》终于最后定 稿。王莘这时才长出一口气。

  成曲 好事多磨错过国庆

  写成《歌唱祖国》后,如获至宝的王莘干脆连夜抄写了若干份歌谱,随后就去找天津音乐工作团的团员,与同事 们分享这首歌。大家都觉得这支歌写到了人们的心坎上。

  定稿后,王莘自己动手写歌谱,刻蜡版,用油印机印制歌片儿送给大家。9月20日,王莘将《歌唱祖国》的歌 谱寄到天津日报,希望能赶在国庆前刊登出来。但报社当时却因为“国庆期间版面紧张,安排不开”,使《歌唱祖国》失去了 在国庆前与群众结识的机会。

  接到退稿后,王莘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滚动陈旧的油印机,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传唱这首歌。

  千里马最终会遇到伯乐。1950年10月,大众歌声活页纸歌选第三期首次公开发表了《歌唱祖国》。

  名曲 《歌唱祖国》迅速走红

  自《歌唱祖国》诞生起,王莘立即开始四处教唱这首歌。他有点“偏心眼儿”,第一个教唱对象是天津机务段的 同志,因为这首歌是他伴随着火车轮子的律动写成的。随后又到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棉纺厂、造纸厂等单位教唱,所到之处 ,受到了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大家众口一词,这首歌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心声,雄壮有力,催人奋进,朗朗上口。从此,这首 歌便在天津各地迅速流传,继而波及全国。

  1951年9月初,当时的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孙胜打电话要告诉王莘一个“新发现”,他在北京发现了一首 好歌,名叫《歌唱祖国》,写得非常好,群众反响强烈,听说是从天津流传过来的,他想让王莘帮助查找作者是何人。真是踏 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当孙胜得知王莘正是《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时,便迫不及待地告诉他,有关部门已决定在 当年的国庆节上准备推荐两首歌曲,一首是《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另一首就是《歌唱祖国》。1951年9月15日,《人 民日报》发表了这两首歌。1953年,全国群众歌曲首次评奖,《歌唱祖国》获得一等奖,评奖结束后,所有获奖歌曲汇集 成册,并以《歌唱祖国》为题。

  随着《歌唱祖国》传唱大江南北,王莘这个名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北京、上海等地纷纷向王莘发出了诚挚 的邀请,但王莘还是执意留在天津,他认为百业待兴的天津需要有自己的音乐学院、音乐厅、专业音乐演出团体,这里正是他 发挥作用的阵地。

  改曲 六个“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王老还用略带颤抖的语调向记者透露了另外一个细节:

  我生于江苏省无锡县荡口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给我取名王莘,莘有众多之意,正是希望家里能多种几亩地。 贫穷、落后、愚昧,我的家乡占全了。迫于生计,上不起学的我才背井离乡,去上海给人家当学徒工谋生。有了这段苦难的经 历,我最深切的体会就是希望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正因如此,起初我写《歌唱祖国》时,结尾只有一遍“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我总觉得不够味,后来又重复两遍,觉得还是不能充分表达这种渴望之情。于是一直重复六遍,我才 觉得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才把全国人民渴望摆脱愚昧、落后、贫穷的决心,希望祖国走向繁荣富强那份激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 来。《歌唱祖国》之所以受欢迎,我想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民的心声。

  王老动情地说,《歌唱祖国》这首歌,“不是我个人写的,是我和全国人民一起写的!”

  现在很多词曲作者都很重视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版权意识很强,其中包括很多知名的作曲家。当记者问王老是 否考虑过《歌唱祖国》这首歌的版权时,王老连连摆手,他意味深长地告诉记者:“我从没考虑过这首歌的版权问题,为什么 ?因为这首歌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全体中国人,人民是它的所有者。听到这首歌时时被人传唱,我已经很知足了。”

  采访即将结束时,王老拉着记者的手一再叮嘱,一定要转达他对首都人民的谢意,感谢首都人民还记得他。

  王蕙芬老人透露,今年9月18日将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王莘歌唱祖国纪念音乐会”。当年《歌唱祖国 》的首唱者,天津音乐工作团的老艺术家们以及中青少幼五代演唱者将同台亮相。音乐会的压轴节目将是由军乐团伴奏,台上 台下千人大合唱《歌唱祖国》,为建国50周年献上一份心意。 本报记者 郭强文/摄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