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 商务早报> 新闻报道 |
1999年10月29日,铁道部部长傅志寰在视察达成铁路时指出:达成铁路创造了很灵活的机制和很高的效率。 铁道部官员称,达成铁路是铁道线上的“深圳”,是我国铁路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它对我国铁路现行运行机制有 石破惊天的重大突破。 达成铁路临运两年,打破了新线运营不亏损的先例,第一年就创收1.22亿元,去年创收2.2亿元,人均创收2 2万元。收支相抵节余1.2亿元,实现220万吨公里/人-年的劳动生产效率。 两年前,一条新建铁路以全新的体制角逐市场。这条铁路即是由铁道部和四川省政府共同投资修建的国家一级干线─ ─达成铁路。1999年10月29日,铁道部部长傅志寰在视察这条年创利过亿元的铁路“小鬼”后,禁不住大赞:“你们 创造了很灵活的机制和很高的效率,要继续大胆探索实践,创造新经验,当一个铁路改革的排头兵”。 据铁道部的官员称,它是铁道线上的“深圳”,是我国铁路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在这里,它对国铁改革现行运行 机制有很大的影响。 起点 尝试新模式早在1997年5月达成铁路建设即将结束之际,出资双方铁道部和四川省就提出了“联合组建达成公 司,探索管理新模式”的构想。因此,达成公司从筹备组建开始,就把公司定位在建立规范的现代化企业上。 两年来,公司在贯彻落实股东、股权代表重大决策的基础上,享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经营方式、机构设置、生产组 织、运价浮动、资产使用和处置、用工和分配形式等,公司董事会或总经理决定后,即可组织实施。 尽管,上述运作只是一个现代企业应有之义,但能产生在僵化的铁路体制之中,却有如石破天惊。 突破 绝招连番出达成铁路在改革探索中,首先瞄准的就是旧的机制。 若按计划经济模式,达成公司347公里铁路需要设7个站段1个地区,需用定员7800人,就是按合资铁路运营 初期每公里8──10人计算也需要3000多人。而现在的达成公司管辖21个车站,集机车、工、电、车辆、水电为一体 却只有937人,每公里平均只有2.88人,这个数字在国内的管理水平中是绝对领先的,就是在世界上也是先进的。能达 到这种水平,达成公司的决策者们采取了一系列全新的措施和方法:──机构设置不搞对口定编,人员配备不搞按岗定人。 公司行政、党群系统不与国铁搞对口编制,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机构精人员少。 达成公司不搞一岗一人,而是实行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例如中间站不设电力工区,而是培养具有信号工基本知识和 运输知识的复合型值班员;小站的站长还要兼客运、货运员的工作。 ──不搞小而全。对工务、电务、房建等工作,通过经济成本比较,能发包的就发包,能委托的就委托出去。 ──不办社会职能。对文教、卫生、住房等实行改革,一步到位,能交社会办的,自己一律不办。 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上,达成公司也是从自己公司经营管理需要出发,实行调入、招聘、返聘三结合,强化合同制 。 回报 财源滚滚来达成铁路建成后,出资双方即铁道部、四川省对达成线前三年甚至五年的评估是:每年的亏损额控制在 3000万元以内就是奇迹。 几乎所有熟悉中国铁路建设的人士都认为:达成铁路亏损无疑。 但新的体制却催生出一种新的奇迹。运营当年创收1.22亿元,1999年创收2.2亿元。 公司的每一项经济活动也都以追求最大效益为出发点。春运时列车员不够用是全路的老问题,达成公司独辟蹊径,他 们与南充旅游学校签订合同,平时帮学校开设铁路常识课,一到春运,学生们就来铁路跑车。学生得到了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 ,铁路又将人工费压到最低。 达成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在体制、机制,管理诸方面的创新,使得公司上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临运两年来,每运营公里职工人数控制在2.8人,运营当年创收1.22亿元,去年创收2.2亿元,人均创收22万元 ,收支相抵节余1.2亿元,实现220万吨公里/人-年的劳动生产率。 达成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以其骄人的成绩为我国国有铁路乃至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受到铁道部领导的高度 评价。日前,铁道部、铁道部政治部作出决定,在全路范围内开展向达成铁路公司学习的决定。 背景资料 达成铁路是铁道部和四川省政府共同投资修建的国家一级干线。 达成铁路的修建设想始于50年代末,后来经过三上三下,在90年代初期,经过遂宁、南充、达川等县(地)市的 共同努力,1992年6月29日,达成铁路在南充东站正式开工。1997年12月25日全线通车并投入临管运营。 达成铁路经部、省授权,由达成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全权负责达成铁路的运营管理。达成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是西南首家 从事铁路运营管理的合资铁路企业。公司于1997年12月8日在成都正式成立,注册资本金30亿元人民币,铁道部与四 川省的合资比例为7:3。1997年12月25日在达成铁路开通庆典会上公司开始挂牌运营管理。
|
||||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商务早报> 新闻报道 |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