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 北京晚报> 新闻报道
 


墓地侵占耕地可不行 祭奠出现新形式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4月4日 17:55 北京晚报

  1、传统公墓吞噬土地

  明天是传统的清明节,几天来,人们纷纷以各种形式祭奠故去的亲人。不知人们在悲伤和怀念之余是否想到,一个更 加沉重的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每年火化的遗体逐渐增加,骨灰占地的问题愈加突出地显示出来 ,有些墓地的规模已经超过了北京市的人均房屋居住面积。这个问题在南方的一些地方更加严重,已经出现了死人同活人争地 的现象,因此,有识之士发出呼吁--别让墓地吞噬了城市。

  记者日前从北京市民政局殡葬处了解到,北京市目前每年火化的遗体都在7万具以上。随着社会人口的进一步老龄化 ,有专家估计,到2010年北京年火化遗体数量将上升至10万具。并且有关部门已经规定:北京市的墓地从现在起不扩大 、不增加,新建公墓也不再审批。那么,这么多的骨灰应该存放到哪里去呢?

  据了解,北京市民政部门对墓穴占地有严格的限制,规定“在公墓中安葬单人或者双人骨灰的墓穴,占地面积不得超 过1平方米”。而事实上,传统墓地讲究青松翠柏环绕、周围“风水”要好等等,就算小一点的墓穴也绝不是1平方米的面积 能够解决问题的。根据一份材料显示的数字,每250份骨灰平均占地1亩,这样一算就会发现每个墓地实际占地约2.7平 方米,比北京市民政部门规定的“1平方米”的上限多出了将近两倍。而目前北京市住楼房的城镇居民,人均直接的占地面积 仅为1.5至3平方米。

  北京市目前共有合法公墓27家,总占地近1万亩。如果按传统墓地的占地方式,那么用不了几十年,这所有的陵园 将会被吞噬殆尽。而我国以占世界总量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上22%的人口,这担子原本已经够重了,如果再让墓地这样吞 噬土地,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

  2、集中存放与回归自然

  相对于既繁琐又占地的传统墓地,集中存放骨灰的形式目前已经为大多数人接受。北京长城华人怀思堂的经理李易威 就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采用传统的墓地形式,400多平方米只能安葬不到150人,而该陵园的一个装饰精美的骨 灰堂用同样面积却能够容纳将近1万个灵位的骨灰,用地之节省可以想像。另外,该陵园还针对传统祭祀烧纸钱、点蜡烛等习 俗容易引发火灾的特点,专门设计了不同风格的室内祭祀厅,有西洋风格的、仿古风格的,满足了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

  对于老年人来说,入土为安的观念的确很重,骨灰是一定要保存给后人凭吊的。

  然而可喜的是,许多年轻人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很爽快地对记者说,尽管这种事情 目前离我们很远,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没什么可怕的,以后要有可能我就来个海葬,或撒向青山什么的。看来,这个小伙 子的话倒真应了那句古诗---“埋骨岂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据有关部门介绍,骨灰回归自然将成为今后的主流。但让老百姓一下子接受不留骨灰的事实,确实还有些困难。为此 ,殡葬管理部门要求各公墓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改造,建立骨灰廊、骨灰亭或开展树葬和海撒,以多种安葬方式满足市民的需 要。据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的一位同志介绍,他们每年都要举行两次树葬或海葬,已经有很多观念开放的市民参加了这个活动 。

  3、永生在互联网上

  利用互联网协助人们进行悼念活动,这是一项新兴的网上服务。昨天,记者用“清明节”做主题进行网上搜索,查到 了三家与此有关的网站:网同(http://www.netor. com)、清明网(http://www.qingming.com.cn com)和 中华清明网(a href="http://www.qingming.net" target=_blank>http://www.qingming.com.net),尽管主办单位不一,但创办者都表示此举是为了改变陈规陋习,在市 民中提倡文明祭扫。

  据网同纪念站点创办人林晓东先生介绍,“在线祭祖”是清明这种传统的习俗在网络时代的延续和升华。在传统的祭 祖活动中,烧香、点烛、烧纸钱这些纪念方式既迷信又容易引发火灾,并且在活动结束后悼词、香烛甚至祭祖的氛围都将消失 ;而在网上祭祖可以将进行过的一切活动记录下来,若干年后人们仍可看到当年的烛光、亲友的留言以及逝者当年的音容笑貌 。人们将逝者的遗体埋在现实的墓地,而将他的精神寄存在网络上面,这正体现了一个人最终留给世界的是他的精神而不是肉 体。

  据了解,在美国每年平均死亡人数是180万,其中4万人采用了网络安葬;而我国目前每年去世的人口是840万 ,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还会增加,因此利用网络开展悼念和安葬活动不失为一个便利、快捷的方式。据林晓东介绍,网 同站点开通十几天来,每天的访问人数达3000人左右,并且已经有1000多人建立了“纪念馆”。按目前的速度发展下 去,该网站有望取代美国的网站而成为世界第一祭祀网站。本报记者侯振威




相关报道:我国三分之一以上耕地得到有效灌溉
相关报道:卫星监测北京表明耕地面积越来越小
相关报道:福建将投入百亿元新增耕地近百万亩
相关报道:北京墓地够用50年 墓地紧张纯属谎言
相关报道:北京绿荫下建墓地


欢迎下载信息即时传送软件-新浪点点通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北京晚报>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