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用户注册 将新浪设为首页 帮助信息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北京晚报

评论:发展教育产业的思考(上)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6月9日 17:13 北京晚报

  上月24日,本版文章《教育是个大产业》刊发之后,热心的读者们表 现出深切的关注。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报记者对此问题做了进一步采访。

  数百亿元流向境外数十亿元拒之门外

  据最近一期的《南方周末》报道,上海初三女生树蒙达赴新加坡读书 的代价是,每年10万元人民币的学费、生活费,另要母亲放弃上海的工作 陪读至女儿“适应新环境为止”。义无反顾相随而去的母亲韩女士认为, 从一年语言到3年高中再到4年大学,前后8年时间的巨额付出,是“理性 的投资”,“教育是高投入高产出的”,而女儿的成长是“不可重复的过 程”。

  “留学不是热,而是从来没有凉过。”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沃守信 主任介绍说:“中心成立10年以来,面对面地接待留学咨询达20万人次, 答复咨询函电25000件。在京、津、沪、穗等地举办外国高等教育展22次, 参展院校430校次,参观咨询总人数20万人次。”多年从事留学服务工作 的沃主任说:“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国家都是把留学 教育当做商业来运作。我们经常要与各国驻华使馆的教育负责人打交道, 可事实是很多国家的使馆根本不设教育处,而是由商务处来管教育。”

  有业内人士计算:按一个学生在外学习4年需花费40万元人民币计算, 10万名学生将在国外花掉400亿元,而据有关人士透露,10万人还只是一 个保守的估计。

  “据我所知,国外教育界有一个共识,就是都公认中国的基础教育, 特别是大学本科的数理化基础教育水平是很高的。每年还有那么多的中国 学生争着出国学习,这是很令人费解的。”沃主任认为,中国教育目前存 在的问题是城市中小学相对过剩,而大学又严重不足。

  留学服务中心来华事务处的一位负责人说,读了本报的文章后感觉很 过瘾,但是文章还缺少来华留学这一块不容忽视的内容。据他介绍,中国 现有来华留学生43000人,远远低于美、德等发达国家。中国悠久灿烂的 历史与传统文化,潜在的、有待开发的巨大经济市场,以及汉语言的深广 影响等都决定了中国来华留学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

  这个潜在市场到底有多大?根据留学中心提供的数据,按一个外国留 学生平均一年花费5800美元(包括学费、食宿费与教材费)计算,如果来 华留学人数翻一番,再增加43000人,那么,每年他们将至少在中国投入 20多亿元人民币。而他们在中国的吃、穿、住、行所带来的对经济的刺激 也是不容忽视的。

  是什么原因把这送上门的数十亿元挡在了门外?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 理姜璐说:“北师大现有外国留学生600余人,按照北师大现有师资力量, 承担两倍于现在的留学生教育工作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我们苦于没有宿舍。 ”来华事务处的负责人认为,首先我们在政策上还没有放开,我们国家规 定有300家院校有资格接受留学生,可是在美国,有3000家学校(几乎申 请就可以获批准)拥有这个权力。

  自本世纪中叶以来,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表明,随着冷战时期和后冷 战时期的国际竞争和对抗、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 济之初露端倪,各国的留学教育在人才培养功能的基础上,出现了明显的 国家之间的人才竞争和人才争夺。美国提出“引进留学生,深加工‘半成 品’战略”。进入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留学教育中进行 人才争夺的同时,又算起了经济账,有人提出“以市场为基础的教育”的 办学思路,美国人不仅把外国留学生教育在理论上列入“知识产业”之中, 而且还把高等院校招收留学生看做是美国第五大从海外获取利益的产业。 1991年,澳大利亚“要把外国留学教育当做澳大利亚国际贸易一样来对待” 的口号也叫得相当直截了当。

  教育改革的马前卒、北京市第25中学校长刘志毅做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如果国家停止给北京大学的财政投入,我们以产业化的观念去经营北大会 取得更好的效益。“我觉得首先得制订一个目标,北大要面向国内外至少 招收在校生10万人,把现在的学生宿舍全部改成教室,学生住到中关村、 颐和园一带乡镇企业所办的学生公寓里,谁住房谁自己掏钱,然后骑自行 车,走读进北大校园上课。给每一位教授和讲师都排满课时,上的课越多 挣钱越多。10万名大学生一年按25中的标准收5000元学费的话,北大的年 毛收入至少5个亿,这些钱不仅能支付现有教育水平的维持,还能进行一 定的扩大再生产,北大会越搞越好。对于学生来讲,四年本科只需2万元, 比出国留学要便宜多了。教育也要扩大内需,我们在自己的国家就可以上 北大,为什么还要出去学呢?

  ”政治?福利?清高?什么阻碍了发展?

  在采访中,一位教育界人士不无忧虑地说,有关教育产业的话题已经 探讨了几年,但进展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在中国有几个观念已形成一种根 深蒂固的定式,发展教育产业,亟待解放思想,扭转旧有观念。

  一是政治观念:现在仍有许多人认为教育是一种国家行为,它是一种 上层建筑,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方向。习惯了由政府包揽 教育内容、教育人力管理、教育方针,同时就必然也包揽了教育财政。必 然又造成由于财政发展缓慢,教育投入不足而造成教育发展慢。

  二是福利观念:认为教育是社会所有成员都应该享受到的平等的福利 待遇,认为这是一种国家职能。在这个概念之下形成一种超现实的平均的 期望,人人接受教育的资源要平等,接受教育的程度也要平等,而这种平 等观念是脱离我们今天的国情和国力的。

  第三个思想认为,教育是一种清高的事业:不要讲钱,要两袖清风, 一身粉笔沫,这是受中国长期以来平民教育的影响。清高的教育似乎与今 天的市场经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于是,传统的道德观念成为套在教育走 向产业化双脚上的又一道枷锁。

  这些观念的存在使得许多中国人对花钱上学、教育自我寻求发展、停 止国家拨款等一套观念很难接受。教育产业化的脚步也就异常沉重。马佳 辛宏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